《曹瞞傳》盡是污蔑之語嗎?
歡迎大家來到“三國雜談系列”。最近在出長差,書籍和資料都沒有帶在身邊,筆記本風扇也壞掉了,所以“說三國系列”的正片難有新視頻了。于是我就把原來做的一篇筆記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這次視頻非常有幸,得到了潯陽咸魚的幫助和指點。如果本視頻偶有所中,這里面少不了咸魚大大的功勞,如果仍有不足,那肯定是我的問題。
之前我在和朋友們爭論曹操屠徐州問題的時候,對方總是指斥《曹瞞傳》中的記載并不可靠,認為《曹瞞傳》一書,僅看書名就知道對曹操很不友好。更兼裴松之在注引《武帝紀》時,以及《舊唐書·志第二十六》、《廿二史札記》等書中,都記載《曹瞞傳》為吳人所作。因此大家都認為《曹瞞傳》的記載為敵國的貶低之語,不足為憑。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時曰:吳人作《曹瞞傳》及郭頒《世語》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
《舊唐書·志第二十六》曰:《曹瞞傳》一卷(吳人作。)
《廿二史札記·卷六》曰:今案松之所引書凡五十余種:謝承《后漢書》、司馬彪《續(xù)漢書》、……吳人《曹瞞傳》、魚氏《典略》……
文不醜認為這種看法很有市場,以至于我一引用《曹瞞傳》就有看官說我黑曹操。于是我將《后漢書》、《三國志》、《全漢詩》、《全三國文》、《全晉文》、《文選》、《水經(jīng)注》、《藝文聚類》、《太平御覽》中我能找到的《曹瞞傳》的注釋全部都羅列了出來,共有22處記載。本視頻我們將一條一條地瀏覽,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看看《曹瞞傳》到底是不是一部黑曹操的史籍。
一、廿二記載
接下來,文不醜會逐條判定《曹瞞傳》的各處記載是否對曹操有利。首先值得說明的是,目前我在判定的時候,僅僅以記載是否對曹操有利為標準。其實那些不利的記載也完全有可能是史實,所以也不一定就是抹黑曹操。但文不醜并不把真?zhèn)巫鳛榈谝粯藴剩窍纫宰畲蟮目趶饺タ疾臁恫懿m傳》一書的傾向。
史料1:太祖小字阿瞞(×)
好了,話不多說。我們來看第1條史料。
陳壽在《武帝紀》開頭介紹了曹操的名、字和族望。裴松之在此注引了《曹瞞傳》,說:曹操又名吉利,小名叫阿瞞。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曰: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瞞。
這條記載對曹操算是有利還是不利呢?僅憑文不醜的個人意見,我認為這條史料算是中性的。因為這里的“阿瞞”,并不是說曹操是個小騙子,喜歡隱瞞事情真相。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講:“瞞,平目也”。這個“瞞”指的就是扁平的小眼睛??赡懿懿俚难劬Σ皇呛艽螅谑撬偷昧诉@個小名。不光曹操的小名叫“阿瞞”,唐玄宗李隆基的小名也叫這個“阿瞞”。

宋代大文學家陸游有一首七言詩,題目叫做《題明皇幸蜀圖》??催@個標題就知道寫的是唐明皇李隆基的事兒。其中有這么兩句:“弄權楊李不足怪,阿瞞手自裂紀綱?!边@一句大概是說:楊國忠和李林甫弄權,這沒什么大不了,都比不上李隆基親手毀壞了朝綱。這里的“阿瞞”指的就是唐明皇李隆基。
陸游《題明皇幸蜀圖》曰:天寶政事何披猖,使典相國胡奴王。弄權楊李不足怪,阿瞞手自裂紀綱。八姨富貴尚有理,何至詔書褒五郎。盧龍賊騎已洶洶,丹鳳神語猶瑯瑯。人知大勢危累卵,天稔奇禍如崩墻。臺省諸公獨耐事,歌詠功德卑虞唐。一朝殺氣橫天末,疋馬西奔幾不脫。向來諂子知幾人,賊前稱臣草間活。劍南萬里望秦天,行殿春寒聞杜鵑。老臣九齡不可作,魚蠹蛛絲金監(jiān)編。
大約和陸游同時代的詞人曾覿有一首《念奴嬌》,其中也有一句:“當日誰幻銀橋,阿瞞兒戲,一笑成癡絕?!闭湓挻蟾诺囊馑际?,據(jù)說當年李隆基在夢幻中望見了通向月宮的銀橋,于是譜寫了《霓裳羽衣曲》以為游戲之作;開元二十八年(740),李隆基在華清池初次見到楊玉環(huán),當時宮廷所奏正是《霓裳羽衣曲》。楊玉環(huán)一笑生靨,李隆基驚為天人,于是陷入癡絕。這里的“阿瞞”還是指李隆基。
曾覿《念奴嬌》曰:素飆漾碧,看天衢穩(wěn)送、一輪明月。翠水瀛壺人不到,比似世間秋別。玉手瑤笙,一時同色,小按霓裳疊。天津橋上,有人偷記新闋。當日誰幻銀橋,阿瞞兒戲,一笑成癡絕。肯信群仙高宴處,移下水晶宮闕。云海塵清,山河影滿,桂冷吹香雪。何勞玉斧,金甌千古無缺。
文不醜據(jù)此推斷,李隆基和曹操一樣,可能也是“平目”。我還找來了兩人的畫像。你別說,甭管是曹阿瞞還是李阿瞞,這眼睛畫得都挺傳神。不能說是很像,只能說是一模一樣。當然這里只是開一個玩笑。
另外,《酉陽雜俎》中說,唐玄宗在宮禁中就自稱“阿瞞”。《唐語林》《艷異編》《太平廣記》和《揭鼓錄》中也都有類似的記載。
《酉陽雜俎·卷一·忠志》曰:玄宗,禁中嘗稱阿瞞,亦稱鴉。
《唐語林·卷二·文字》曰:寧王謙謝,隨而短斥之。上笑曰:“大哥過慮,阿瞞自是相師(原注:上于諸親,嘗親稱此號)。夫帝王之相,且須有英特越逸之氣,不然須有深沉包育之度。若花奴,但英秀過人,悉無此狀,故無猜也。而又舉止淹雅,當更得公卿間令譽耳!”
《艷異編·卷十二·宮掖部八》曰:曲罷,上戲曰:“阿瞞(上在禁中,多自稱也)樂籍,今日幸得供養(yǎng)夫人,請一纏頭。”
《太平廣記·卷第一百八十八·權倖》曰:(李)輔國領眾既退,太上皇(李隆基)泣持(高)力士手曰:“微將軍,阿瞞已為兵死鬼矣。”
唐南卓《揭鼓錄》自注:上(唐玄宗)于諸親嘗自稱阿瞞。
既然李隆基自稱“阿瞞”,那也就是說這個稱呼本身應該不帶貶義。
而且曹操的小字,應該是父母給取的。按《曹瞞傳》的記載,曹操有兩個小名,一個喚作吉利,一個喚作阿瞞。這兩個名字應該都是懷有愛意的。史家據(jù)實記錄,也不算是貶損曹操。
當然,如果不是非常親密之人,當面管曹操或李隆基叫“阿瞞”確實還是非常失禮的。比如《魏略》中就記載,曹操獲得冀州后,許攸自恃有功,在席間交談時,竟稱呼曹操的小字,還說“沒我許攸,你根本得不到冀州”。曹操雖然滿臉堆笑,但轉(zhuǎn)臉就找個借口把許攸殺掉了。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十二·崔琰傳》引魚豢《魏略》曰:(許)攸字子遠,少與袁紹及太祖善。初平中隨紹在冀州,嘗在坐席言議。官渡之役,諫紹勿與太祖相攻,語在《紹傳》。紹自以強盛,必欲極其兵勢。攸知不可為謀,乃亡詣太祖。紹破走,及后得冀州,攸有功焉。攸自恃勛勞,時與太祖相戲,每在席,不自限齊,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文不醜案,此魚豢略語也),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碧嫘υ唬骸叭暄允且病!比粌?nèi)嫌之。其后從行出鄴東門,顧謂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則不得出入此門也。”人有白者,遂見收之。
盡管文不醜認為這一處記載(小字阿瞞)只是據(jù)實記錄,但考慮到部分網(wǎng)友的情緒,還是把它放在了不利于曹操的記載一邊。畢竟也算一段極為羞恥隱秘的記錄嘛。就讓我們用最大的惡意去揣測《曹瞞傳》吧,讓我們看看到底是個什么結果。
說明一下,關于曹操的“小字”,《太平御覽》的“宗親部”也引用過一次。
《太平御覽·卷五百一十二·宗親部二》引《曹瞞傳》曰:太祖一名吉利,字阿瞞。
史料2:曹嵩夏侯氏之子(×)
我們來看第2條史料。
陳壽在《武帝紀》開頭介紹了曹操的父親曹嵩,并說“莫能審其生出本末”。裴松之在這里引用《曹瞞傳》說,曹嵩是夏侯氏之子,也就是夏侯惇的叔父,曹操和夏侯惇為從父兄弟。裴松之還說,郭頒所著《世語》也有與《曹瞞傳》相同的記載。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及郭頒《世語》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
這個記載,文不醜覺得有些問題。首先,裴松之自己就說郭頒所著的《世語》靠不住。其次,文不醜在“說三國系列”的第21集做過推理,認為曹騰收養(yǎng)子,應當是在曹氏宗族內(nèi)部過繼。再次,陳壽在《諸夏侯曹傳》中就說:夏侯、曹氏,世為婚姻,故惇、淵、仁、洪、休、尚、真等并以親舊肺腑,貴重于時,左右勛業(yè),咸有效勞。這里很明顯交代了夏侯家和曹家的關系,就是“世為婚姻”。
《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曰:夏侯、曹氏,世為婚姻,故惇、淵、仁、洪、休、尚、真等并以親舊肺腑,貴重于時,左右勛業(yè),咸有效勞。爽德薄位尊,沈溺盈溢,此固大易所著,道家所忌也。玄以規(guī)格局度,世稱其名,然與曹爽中外繾綣;榮位如斯,曾未聞匡弼其非,援致良才。舉茲以論,焉能免之乎!
所以,文不醜認為《曹瞞傳》對曹嵩身世的記錄,屬于捕風捉影,甚至有些揭露家族丑聞的嫌疑,于是也歸為對曹操不利的記載。
說明一下,關于曹操本出于夏侯氏的這個內(nèi)容,李賢給《后漢書》的“袁紹傳”作注時也引用過一次。
李賢注《后漢書·卷七十四上·袁紹傳》引《曹瞞傳》及郭頒《世語》并云:嵩,夏侯氏子,惇之叔父。魏太祖于惇為從父兄弟也。
史料3:欺騙父親(×)
我們來看第3條史料。
陳壽《武帝紀》介紹了曹操少年時“任俠放蕩”的經(jīng)歷。裴松之在此處引用了《曹瞞傳》。其中說,曹操喜好飛鷹走狗,游蕩無度,曹操的叔父就把這事兒告訴了曹嵩,讓他管一管這個侄子。曹操在叔父面前假裝中風,叔父趕緊通知了曹嵩。曹嵩詢問曹操的情況,曹操說:“這是叔父不喜歡我,于是說我壞話罷了。”此后叔父再告曹操的狀,曹嵩就不再相信了。自此,曹操得以放飛自我。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云:太祖少好飛鷹走狗,游蕩無度,其叔父數(shù)言之於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喎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叔父以告嵩。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贬阅艘裳?。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終不復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
文不醜認為,欺騙叔父和父親,青年曹操恐怕真干得出來這種事兒,也就是說這條記錄未必是《曹瞞傳》的刻意抹黑。但考慮到算計長輩,放在任何時候肯定都算不上什么好的記錄,所以我仍舊把這條記載放在了不利于曹操的一邊。
說明一下,關于曹操“晃點”他老爹的內(nèi)容,《太平御覽》共引用了三次,分別在《皇王部十八》《宗親部二》和《疾病部六》中。其文字與裴注大同小異。文多恕不另引,硬核看官可以稍后閱讀我的置頂文章。
《太平御覽·卷九十三·皇王部十八》引《曹瞞傳》曰:操少好飛鷹走狗,游蕩無度。其叔父數(shù)言之于嵩,操患之,后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喎口。叔父怪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笔甯敢愿驷?,嵩驚愕,呼操,而口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操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終不復信,操於是益得肆意。
《太平御覽·卷五百一十二·宗親部二》引《曹瞞傳》曰:少飛鷹走狗,游蕩無度。其叔父數(shù)言之於嵩,操患之。后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喎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叔父以告嵩。嵩驚愕呼操,操口貌如故。嵩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操曰:“初不中風,但失愛于叔父,故見罔耳?!贬阅艘裳?。后叔父有所告,嵩終不復信。操於是益得肆意。
《太平御覽·卷七百四十三·疾病部六》引《曹瞞傳》曰:太祖少,飛膺走狗,游蕩無度。其叔父首茉之於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於路,乃佯敗面喎口。叔父怪問其故,太祖曰:“卒中風。”叔父告嵩,嵩驚呼太祖,太祖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叔父愛,故見罔爾。”嵩乃疑,自后,叔父所言,嵩不復信。
史料4:棒殺蹇碩叔父(√)
我們來看第4條史料。
陳壽的《武帝紀》說,曹操20歲就當上了洛陽北部尉。裴松之在此處引用了《曹瞞傳》,說曹操棒殺了小黃門蹇碩的叔父,以至于“京師斂跡,莫敢犯者”。宦官們都害怕曹操,于是把他調(diào)出京城,讓他當了頓丘令。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曰: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后數(shù)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跡,莫敢犯者。近習寵臣咸疾之,然不能傷,於是共稱薦之,故遷為頓丘令。
這條記載展現(xiàn)了曹操嫉惡如仇,敢于執(zhí)法的品質(zhì),顯然屬于正面描寫。
除了裴松之,《太平御覽》也引用了以上的內(nèi)容一次。
《太平御覽·卷九十三·皇王部十八》引《曹瞞傳》曰:及為洛陽北部尉,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懸門左右條十馀枚,有犯禁者,不問豪強皆棒殺。后數(shù)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賽碩叔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跡,莫敢犯者。近習寵臣咸疾之,然不能傷,於是共稱薦操,故遷為頓丘令。
史料5:曹操大破淳于瓊(√)
我們來看第5條史料。
陳壽在《武帝紀》介紹了官渡之戰(zhàn)曹操奇襲烏巢的情況。裴松之在此引用了《曹瞞傳》,交代了曹操奇襲烏巢的一些細節(jié)。大概有三件事:第一件是許攸叛離袁紹,投奔曹操,詢問曹操還有多少軍糧,曹操好幾次都沒說實話。最終許攸向曹操獻計,奔襲烏巢,也就是袁紹的屯糧重地。第二件事兒就是曹操親自帶兵突擊烏巢并取得大勝。第三件事兒就是曹操想收降淳于瓊,但許攸勸阻,最終還是殺死了淳于瓊。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曰:公聞攸來,跣出迎之,撫掌笑曰:“子遠,卿來,吾事濟矣!”既入坐,謂公曰:“袁氏軍盛,何以待之?今有幾糧乎?”公曰:“尚可支一歲。”攸曰:“無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歲?!必唬骸白阆虏挥圃闲?,何言之不實也!”公曰:“向言戲之耳。其實可一月,為之柰何?”攸曰:“公孤軍獨守,外無救援而糧谷已盡,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輜重有萬馀乘,在故市、烏巢,屯軍無嚴備;今以輕兵襲之,不意而至,燔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自敗也?!惫笙?,乃舉精銳步騎,皆用袁軍旗幟,銜枚縛馬口,夜從間道出,人抱束薪,所歷道有問者,語之曰:“袁公恐曹操鈔略后軍,遣兵以益?zhèn)??!甭務咝乓詾槿?,皆自若。既至,圍屯,大放火,營中驚亂。大破之,盡燔其糧谷寶貨,斬督將眭元進、騎督韓莒子、呂威璜、趙叡等首,割得將軍淳于仲簡鼻,未死,殺士卒千馀人,皆取鼻,牛馬割唇舌,以示紹軍。將士皆怛懼。時有夜得仲簡,將以詣麾下,公謂曰:“何為如是?”仲簡曰:“勝負自天,何用為問乎!”公意欲不殺。許攸曰:“明旦鑒于鏡,此益不忘人。”乃殺之。
以上三件事兒,文不醜認為,可能也就是第一件事兒,曹操和許攸之間的相互打機鋒,給人一種曹操奸詐的感覺。第二第三件事兒都體現(xiàn)了曹操的果勇,以及他愛才的一面。
即便是對于第一件事兒,我認為曹操也無可厚非。許攸畢竟是新來投奔,從軍事上講曹操也斷沒有剛見面就和盤托出、據(jù)實以告的道理。所以總體上,文不醜把這條史料放在了有利于曹操的一方。畢竟官渡之戰(zhàn)是曹老板的封神之戰(zhàn)。
說明一下,以上的內(nèi)容的某些橋段,李賢在給《袁紹傳》作注的時候,以及在《太平御覽》中都有所引用,但很碎片化,都沒有裴松之的這處引文完整。所以文不醜以裴松之注為準。同樣是文多不引,詳見專欄文章。
李賢注《后漢書·卷七十四上·袁紹傳》引《曹瞞傳》曰:公聞許攸來,跣出迎之。攸勸公襲瓊等,公大喜,乃選精銳步騎,皆執(zhí)袁軍旗幟,銜枚縛馬口,夜從閑道出,人把束薪。所歷道問者,語之曰:“袁公恐曹操鈔掠后軍,還兵以益?zhèn)?。”問者信以為然。既至,圍屯,大放火,營中驚亂,大破之,盡燔其糧谷寶貨,斬督將眭元進等,割得將軍淳于仲簡鼻,殺士卒千余人,皆取鼻,牛馬割唇舌,以示紹軍。將士皆惶懼。
《太平御覽·卷三百一十五·兵部四十六》引《曹瞞傳》曰:公聞許攸來,跣出迎,攸勸公襲紹將,公大喜,乃選精銳步騎,皆執(zhí)袁軍旗幟,銜枚縛馬口,夜從間道出,人把束薪,所歷道有問者,語之曰:“袁公恐曹操鈔掠后軍,還兵以益?zhèn)?。”問者信以為然。既至,圍屯,大放火,營中驚亂。大破之,盡燔其糧穀寶貨,斬督將睢元晉等,割得諸軍淳于仲簡鼻,殺士卒千馀人,皆取鼻,牛馬割唇舌以示,紹軍將士皆惶懼。
《太平御覽·卷三百五十七·兵部八十八》引《曹瞞傳》曰:公將襲袁紹軍,乃選精銳步騎皆銜枚縛馬口,夜從間道出,人抱束薪至紹圍屯,大放火,營中驚亂,大破之。
史料6:料定西道(√)
我們來看第6條史料。
陳壽在《武帝紀》中說,建安九年(204),袁尚和袁譚爭奪冀州。袁尚從鄴城出兵,攻打袁譚的平原。曹操趁機攻打袁尚的鄴城。于是袁尚回救自己的大本營。曹操手下諸將都說:袁尚回援,必然人人死戰(zhàn),應當避其鋒芒。曹操說:如果袁尚從大路而來,就說明他抱定必死的決心,那我就應當回避;如果咱這位大侄兒沿著西山小路而來,就說明丫心里沒底,我必擒之。就在這個地方,裴松之引用了《曹瞞傳》,說曹操派遣好幾路偵察兵探查軍情。所有偵騎都回稟,說:“袁尚肯定從西山小道而來,對方的軍隊已到邯鄲”。曹操大喜,聚集諸將說:“我已經(jīng)得到冀州了,諸位都知道這事兒了嗎?”大家都說:“不道??!這鄴城不是還正在圍攻呢嗎?”曹操說:“你們等著瞧吧,不久就會見分曉?!?/span>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曰:遣候者數(shù)部前后參之,皆曰“定從西道,已在邯鄲”。公大喜,會諸將曰:“孤已得冀州,諸君知之乎?”皆曰:“不知。”公曰:“諸君方見不久也?!?/span>
此處記錄應該來說還是反映了曹操料敵先機,運籌帷幄的氣概,肯定屬于正面材料。
史料7:反思烏丸之戰(zhàn)(√)
我們來看第7條史料。
陳壽在《武帝紀》中說,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三郡烏丸,斬蹋頓而歸,“胡、漢降者二十馀萬口”。裴松之引用了《曹瞞傳》,說曹操北征烏丸時又寒冷又干旱,遠征二百里都沒有水源,軍隊無糧只能殺馬充饑。曹操凱旋后下令詢問,之前是哪些人勸阻自己北征烏丸的?大家都感到很恐懼:曹老板畢竟是大勝而回啊,這是不是要和當年那些勸阻之人秋后算賬啊?然而結果是,曹操厚賞了這些人,并說:“我之前北伐烏丸,沒想到那么危險。雖然成功,但不過就是老天保佑運氣好一些罷了,不可以引為常例。諸君之前對我的勸阻才是萬安之計啊!我這回賞賜大家,就是希望以后大家有了想法,可千萬別悶在肚子里不跟我說??!”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曰:時寒且旱,二百里無復水,軍又乏食,殺馬數(shù)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既還,科問前諫者,眾莫知其故,人人皆懼。公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后勿難言之。”
這一處記載應該來說是反映了曹操虛心納諫,善于反思的精神氣質(zhì),屬于正面材料無疑。
史料8:幾為賊困(√)
我們來看第8條史料。
陳壽在《武帝紀》中說,建安十六年(211),馬超起兵關中,曹操親自率兵討伐。在北渡黃河的時候,曹操受到了馬超的突然襲擊。裴松之引用《曹瞞傳》說,當時曹操的前軍已經(jīng)北渡黃河,此時馬超率兵掩殺而來。這時候的曹操不緊不慢地坐在胡床上,就是不起身。張郃等人急忙拉著曹操上船。當時河水湍急,曹操乘坐的船只隨著河水漂流了四五里地。馬超等追擊在后,并引弓放箭,頓時箭如雨下。曹操好不容易才渡過黃河。諸將見到曹操或者歡喜,或者流涕。曹操大笑著說:“今天差點被小賊所困!”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曰:公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奄至,公猶坐胡床不起。張郃等見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騎追射之,矢下如雨。諸將見軍敗,不知公所在,皆惶懼,至見,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幾為小賊所困乎!”
這處記載雖然記錄的是曹操的一次戰(zhàn)敗經(jīng)歷,但反映了他從容鎮(zhèn)定的性格,以及積極樂觀的精神品質(zhì)。而且馬超之戰(zhàn)的最終結果,也還是曹操獲得了勝利,因此這段記載應當被歸入正面材料。
說明一下,以上內(nèi)容也被《藝文聚類》引用,但內(nèi)容不如裴松之的注釋完整。
《藝文聚類·卷七十·服飾部下》引《曹瞞傳》曰:操與馬超戰(zhàn),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掩至,操恚,猶坐胡床不起,張郃等見事急,引操入舡,得渡。
史料9:灑水“城”冰(√)
我們來看第9條史料。
還是陳壽的《武帝紀》,還是馬超之戰(zhàn)。當時曹操向南渡過渭河,但每次南渡后都難以扎營。裴松之引了用《曹瞞傳》,說當時婁圭向曹操獻計,說可以用沙土作城,然后潑水澆注,凍一晚上城池就立起來了。曹操依計而行,果然構筑了堅固的防御工事。憑借這些防御工事曹操的大部隊才得以渡過渭水。
有論史者(裴松之)提出質(zhì)疑,說此事發(fā)生在當年九月,哪有這么冷?其實當年八月之后還有一個閏八月,所以說九月已經(jīng)是當年的第十個月了。我換算了一下,建安十六年的九月初一,對應的就是西歷211年的10月25日。那么灑水“城”冰的事件既然發(fā)生在漢歷的九月,換算成西歷就是當年的10月底11月初的事兒,再加上東漢末年全球氣候進入小冰期,《曹瞞傳》的記載未必就是假的。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曰:時公軍每渡渭,輒為超騎所沖突,營不得立,地又多沙,不可筑壘。婁子伯說公曰:“今天寒,可起沙為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惫珡闹硕嘧骺V囊以運水,夜渡兵作城,比明,城立,由是公軍盡得渡渭?;蛞捎跁r九月,水未應凍。臣松之按魏書:公軍八月至潼關,閏月北渡河,則其年閏八月也,至此容可大寒邪!
文不醜認為此處記載反映了曹操從善如流的品質(zhì),屬于正面的材料。
說明一下,以上內(nèi)容不僅被李賢用來注釋《孝獻帝紀》,還被《水經(jīng)注》和《太平御覽》引用,但內(nèi)容都不如裴松之的注釋完整。同樣是文多不引,詳見專欄文章。
李賢注《后漢書·卷九·孝獻帝紀》引《曹瞞傳》曰:時婁子伯說操曰:“今天寒,可起沙為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惫珡闹?,比明城立。超、遂數(shù)挑戰(zhàn)不利,操縱虎騎夾擊,大破之,超、遂走涼州。
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十九·渭水》引《曹瞞傳》曰:操與馬超隔渭水,每渡渭,輒為超騎所沖突。地多沙,不可筑城。婁子伯說:今寒,可起沙為城,以水灌之,一宿而成。操乃多作縑囊以堙水,夜汲作城,比明,城立于是水之次也。
《太平御覽·卷七十四·地部三十九》引《曹瞞傳》曰:操征馬超,隔渭水。婁子伯說曰:“今天寒,可起沙為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span>
史料10:郄慮收后(×)
我們來看第10條史料。
陳壽在《武帝紀》中說,建安十九年(214)十一月,曹操廢黜了伏皇后,并殺了伏家滿門。裴松之引用《曹瞞傳》介紹了曹操派華歆和郄慮捉拿皇后的細節(jié)。當時皇后伏壽躲入宮殿的夾壁墻中,華歆鑿開墻壁,把皇后拖了出來。伏皇后披頭散發(fā),拉著天子劉協(xié)的手說:“難道不能再讓我活下去了嗎?”天子說:“我也不知道我什么時候會死”。隨后,伏壽及伏家數(shù)百人都被殺害。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曰:公遣華歆勒兵入宮收后,后閉戶匿壁中。歆壞戶發(fā)壁,牽后出。帝時與御史大夫郗慮坐,后被發(fā)徒跣過,執(zhí)帝手曰:“不能復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時也?!钡壑^慮曰:“郗公,天下寧有是邪!”遂將后殺之,完及宗族死者數(shù)百人。
這處記載反映了曹操的殘暴和悖逆,屬于反面材料無疑。
史料11:語司馬防(--)
我們來看第11條史料。
陳壽在《武帝紀》中說,建安二十一年(216)夏五月,曹操為魏王。裴松之引用《曹瞞傳》,記錄了曹操和他當年的舉主司馬防之間的一次對話。曹操把司馬防從許都召到鄴城,與他飲宴歡笑。曹操對司馬防開玩笑說:“您看我今天的成就,與一個小小的洛陽北部尉,他匹配嗎?”司馬防說:“當年察舉大王的時候,大王的年齡資歷正好適合當洛陽北部尉?!辈懿俾犃舜笮?。司馬防字建公,也就是司馬懿的父親。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曰:為尚書右丞司馬建公所舉。及公為王,召建公到鄴,與歡飲,謂建公曰:“孤今日可復作尉否?”建公曰:“昔舉大王時,適可作尉耳。”王大笑。建公名防,司馬宣王之父。
從這條史料中,我看到了曹操所具有的人情味,當了魏王還是能跟老領導談笑風生。我個人是愿意把這則材料當做正面材料來理解的。但考慮到文不醜之前說過,要以最嚴格的標準來審查《曹瞞傳》的傾向,因此我還是“忍痛”把這則材料歸于了中性材料,也就是既談不上對曹操有利,也談不上對曹操不利。主要還是想讓對《曹瞞傳》懷有刻板印象的看官不至于挑刺。
史料12:侯音被滅(--)
我們來看第12條史料。
陳壽在《武帝紀》中說,建安二十三年(218)冬十月,曹操勢力范圍內(nèi)的宛城守將侯音反叛。朝廷讓曹仁征討,于次年大破。裴松之在此處引用《曹瞞傳》說,當時南陽地區(qū)的民眾苦于徭役,于是宛城守將侯音和當?shù)匕傩?、官吏一同造反,準備和關羽的北伐軍聯(lián)合。當時,侯音抓住了南陽太守東里褒。南陽郡功曹宗子卿就對侯音說:“現(xiàn)在侯將軍您順從民意舉事,遠近都望風跟隨。不過您把太守也抓了,這就有謀逆的嫌疑了,失去了去為民請命的大義,對您也沒什么幫助。何不把東里褒給放了,然后我和您勠力守城。就算曹公引兵而來,荊州的關將軍也應該帶兵趕到了。”侯音覺得宗子卿的話有道理,于是把南陽太守東里褒給放跑了。隨后,功曹宗子卿也跑了。東里褒和曹宗子卿剛脫困就收拾余下的不叛的百姓圍困侯音。剛好曹仁帶兵前來平叛,最終鎮(zhèn)壓了侯音。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曰:是時南陽間苦繇役,(侯)音於是執(zhí)太守東里褒,與吏民共反,與關羽連和。南陽功曹宗子卿往說音曰:“足下順民心,舉大事,遠近莫不望風;然執(zhí)郡將,逆而無益,何不遣之。吾與子共戳力,比曹公軍來,關羽兵亦至矣。”音從之,即釋遣太守。子卿因夜逾城亡出,遂與太守收馀民圍音,會曹仁軍至,共滅之。
這處記載反映了南陽功曹宗子卿的機智,和曹操本人的關系不大,文不醜將其歸于中立材料。
史料13:修治北部尉(--)
我們來看第13條史料。
陳壽在《武帝紀》中說,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在漢中被劉備逼退,襄陽一線關羽又“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于是十月份的時候,曹操親自領兵到達雒陽,一邊提防劉備,一邊調(diào)兵對付關羽。裴松之引用《曹瞞傳》說,曹操到達雒陽后,回憶起了自己當年擔任雒陽北部尉時的情景,于是下令修繕整治雒陽北部尉的官署,要求一定要修得比當年還漂亮。此時的曹操已是風燭殘年、老病纏身。大概還有三個月,曹操就會病故。此時回憶自己20歲時風華正茂的情景,不禁令人動容啊。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曰:王更脩治北部尉廨,令過于舊。
雖然,文不醜從這處記載中讀出了濃濃的人情味,讀出了曹操的暮年悲戚之感,但綜合考慮還是把它歸于中性材料。
史料14:元讓勸阻(--)
我們來看第14條史料。
陳壽在《武帝紀》中說,建安二十五年(220),關羽兵敗被殺,當月曹操也隨之故去了。裴松之引用《曹瞞傳》和郭頒《世語》,說在曹操過世前,桓階勸曹操稱帝。夏侯惇說:現(xiàn)在應當先滅劉備,劉備滅亡后,孫權自然臣服。到那時再稱帝也不晚。曹操聽從了夏侯惇的建議。后來曹操故去,夏侯惇悔恨自己勸阻曹操稱帝,于是發(fā)病過世。
孫盛評價說:夏侯惇恥于擔任漢朝官職,而一心只想當魏臣,(夏侯惇勸阻曹操稱帝的)這種說法肯定是虛妄的。孫盛的說法有一定道理??磥砼崴芍谩恫懿m傳》時,只要說這處記載和《世語》一樣,那多半就是胡說。之前《曹瞞傳》和《世語》并稱曹嵩本姓夏侯,我們就分析過應該不是真的。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及《世語》并云桓階勸王正位,夏侯惇以為宜先滅蜀,蜀亡則吳服,二方既定,然后遵舜、禹之軌,王從之。及至王薨,惇追恨前言,發(fā)病卒。孫盛評曰:夏侯惇恥為漢官,求受魏印,桓階方惇,有義直之節(jié);考其傳記,《世語》為妄矣。
當然,本視頻重在探討《曹瞞傳》的傾向,而不是它的真?zhèn)?。綜合考慮,文不醜將這條記載歸于中性材料。
史料15:掘梨冒血(--)
我們來看第15條史料。
同樣是在曹操過世的記載之后,裴松之引用了《曹瞞傳》,說曹操自漢中返回雒陽后就開始修建宮殿。宮殿需要大梁,于是砍伐濯龍祠的梨樹。工匠蘇越挖開了梨樹的樹根,竟然冒出了鮮血。曹操親自查看,以為不祥之兆,于是患病不起。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世語》曰:太祖自漢中至洛陽,起建始殿,伐濯龍祠而樹血出。又引《曹瞞傳》曰:王使工蘇越徙美梨,掘之,根傷盡出血。越白狀,王躬自視而惡之,以為不祥,還遂寢疾。
這處記載多少有些志怪雜談的意思,也是和《世語》一同出現(xiàn)的,大家湊合看一下就行了。不過這條記載對曹操的形象似乎沒有什么影響,被我歸于無褒無貶的中性材料一類。
說明一下,以上內(nèi)容也被《藝文聚類》收錄,《藝文聚類》甚至把《世語》中的某些表述也放到《曹瞞傳》中了,應該是弄混了。
《藝文聚類·卷八十六·果部上》引《曹瞞傳》曰:王自漢中至洛陽,起建始殿,使工蘇越,徙美梨,掘之,根盡血出。越白狀,王躬自視之,以為不祥,還遂寢疾。
史料16:酷虐變詐事(×)
我們來看第16條史料。
在陳壽為魏武帝曹操寫評語時,裴松之作了注釋。其中引用了《曹瞞傳》的大段文字,大概說了五件事兒。
第一件事兒是說曹操輕佻不講威儀,穿著比較隨意,身邊整天都帶著倡優(yōu),說話嘻嘻哈哈,凡事都無所隱瞞。嗯,這點許攸最有發(fā)言權。曹操笑起來的時候前仰后合,以至于頭巾都沾上了菜汁。我個人不覺得這事兒有什么,不過放在漢末還是太過于放浪了。但若是到了兩晉,這樣的行為又會非常流行。只能說曹老板有些超前。
第二件事兒是說曹操手下只要是出謀劃策比他厲害的,曹操都會殺掉,就算是故人也不放過。比如說沛相袁忠、沛國桓邵最終都難逃一死。不過這一說法并不可信,因為正史《后漢書》明確記載,袁忠等人避難交趾。漢獻帝遷都許縣后,朝廷征辟袁忠為衛(wèi)尉,但袁忠未到許縣就在路上病故了。曹操不大可能陷害殺死袁忠。
第三件事兒是曹操割發(fā)代首的事兒。曹操頒布過軍令,行軍士兵毀壞農(nóng)人莊稼的處死??墒怯幸淮嗡约旱鸟R匹受驚,毀壞了麥田,于是曹操割掉頭發(fā)代替首級。其實,我覺得這事兒算不上曹操的黑料,相反還體現(xiàn)了他守法的一面,上位者起碼還有羞有臊,知道自己懲罰一下自己。當然這是放在東漢的歷史背景下去看,今天和當時沒法比,……不是,當時跟今天沒法比。
第四件事兒,曹操有一次睡午覺,讓他的寵姬過會兒叫醒他。姬妾可能看曹操睡得很香,于是沒有及時叫醒他,曹操醒來就把這名姬妾給處死了。
第五件事兒,就是《三國演義》中曹操向王垕借頭的故事原型。曹操軍糧不足,就讓主管人員用小斛發(fā)糧,之后怨聲四起,曹操就把主管人員殺死以堵塞眾人之口。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曰:太祖為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倡優(yōu)在側,常以日達夕。被服輕綃,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細物,時或冠帢帽以見賓客。每與人談論,戲弄言誦,盡無所隱,及歡悅大笑,至以頭沒杯案中,肴膳皆沾汙巾幘,其輕易如此。然持法峻刻,諸將有計畫勝出己者,隨以法誅之,及故人舊怨,亦皆無馀。其所刑殺,輒對之垂涕嗟痛之,終無所活。初,袁忠為沛相,嘗欲以法治太祖,沛國桓邵亦輕之,及在兗州,陳留邊讓言議頗侵太祖,太祖殺讓,族其家,忠、邵俱避難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盡族之?;干鄣贸鍪?,拜謝於庭中,太祖謂曰:“跪可解死邪!”遂殺之。嘗出軍,行經(jīng)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付麥以相持,於是太祖馬騰入麥中,敕主簿議罪;主簿對以春秋之義,罰不加於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為軍帥,不可自殺,請自刑?!币蛟畡Ω畎l(fā)以置地。又有幸姬常從晝寢,枕之臥,告之曰:“須臾覺我?!奔б娞媾P安,未即寤,及自覺,棒殺之。嘗討賊,廩谷不足,私謂主者曰:“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太祖曰:“善。”后軍中言太祖欺眾,太祖謂主者曰:“特當借君死以厭眾,不然事不解?!蹦藬刂?,取首題徇曰:“行小斛,盜官谷,斬之軍門?!逼淇崤白冊p,皆此類也。
《后漢書·卷四十五·袁安傳》曰:(袁)忠字正甫,與同郡范滂為友,俱證黨事得釋,語在《滂傳》。初平中,為沛相,乘葦車到官,以清亮稱。及天下大亂,忠棄官客會稽上虞。夜見太守王朗徒從整飾,心嫌之,遂稱病自絕。后孫策破會稽,忠等浮海南投交阯。獻帝都許,征為衛(wèi)尉,未到,卒。
本來文不醜準備把這則引文分成好幾個部分,但《曹瞞傳》的作者對以上的事件有一句總結,叫做:“其酷虐變詐,皆此類也。”也就是說《曹瞞傳》的作者認為,以上案例共同體現(xiàn)了曹操的殘酷、暴虐、善變、詭詐的特性。所以最終文不醜還是把這則內(nèi)容當成一處史料來處理了。其實,文不醜剛才也提到了,我對《曹瞞傳》中的“酷虐變詐”的總結并不完全認同,但文不醜還是尊重原文的總結,把此處史料歸于曹操不利的一面。
說明一下,以上內(nèi)容的某些片段被《藝文聚類》和《太平御覽》多次收錄,比如“割發(fā)代首”的故事,《藝文聚類》引用了兩次,《太平御覽》引用了三次。同樣是文多不引,詳見置頂文章。
《藝文聚類·卷十七·人部一》引《曹瞞傳》曰:太祖嘗行經(jīng)麥中,令卒士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持麥以相付,時太祖馬騰入麥中,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為軍帥,不可殺,請自刑,因援劍割發(fā)以置地。
《藝文聚類·卷八十五·百谷部、布帛部》引《曹瞞傳》曰:太祖嘗賦廩谷不足,私謂主者曰:“如何?”主者曰:“以小斛量之?!碧嬖唬骸吧啤!焙筌娭醒蕴嫫郾姡嬷^主者:“特當借汝死以厭眾,不然事不解?!蹦巳♂咴唬骸靶行□?,盜官谷,斬之軍門?!?/span>
《藝文聚類·卷八十五·百谷部、布帛部》引《曹瞞傳》曰:太祖嘗行經(jīng)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持麥以相付,時太祖馬騰入麥中。敕主簿議罪,主簿對以春秋之義,罰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率下?然孤為軍師,不可殺,請自刑?!币蛟畡Ω畎l(fā)以置地。
《太平御覽·卷九十三·皇王部十八》引《曹瞞傳》曰:操為人輕易,無威重,好音樂。倡優(yōu)在側,恒以日達夕,被服輕絹,身自佩小盤囊,以盛細物。時或冠祫帽以見賓客。每與人談論,戲弄言辭,盡無所隱,及悅大笑,至以頭投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幘,其輕易如此。然持法峻刻,諸將計畫勝出己者,隨以法誅之。及故人舊惡,亦皆無馀。其所刑殺,輒對之垂涕嗟痛之,終無所活。嘗出軍行經(jīng)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不馬,指麥以相付。時操馬騰入麥中,敕主簿議罪,主簿對以《春秋》之義,罰不加尊。操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為軍帥,不可殺,請自刑。”因拔刀割發(fā)以置地。
《太平御覽·卷三百七十三·人事部一十四》引《曹瞞傳》曰:太祖嘗行過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持麥以相付。時太祖馬騰入麥中,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為軍帥,不可殺,請自刑?!币蛟畡Ω畎l(fā)置地。
《太平御覽·卷六百九十一·服章部八》引《曹瞞傳》曰:太祖為人坦易無威重,身珮小鞶囊以盛手巾細物。
《太平御覽·卷七百四·服用部六》引《曹瞞傳》曰:操性佻易,自珮小鞶囊,盛手巾細物。
《太平御覽·卷八百三十·資產(chǎn)部十》引《曹瞞傳》曰:太祖常賦廩谷不足,私謂主者曰:“如何?”主者曰:“以小斛量之?!碧嬖唬骸吧?。”后軍中言太祖欺眾,太祖謂主者曰:“當特借汝死以厭眾,不然,事不解?!蹦巳♂咴唬骸靶行□I官谷?!睌刂婇T。
《太平御覽·卷八百三十七·百谷部一》引《曹瞞傳》曰:太祖嘗賦廩谷不足,私謂主者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后軍中言太祖欺眾,太祖謂主者曰:“借汝一死厭眾。”乃殉曰:“小斛盜官谷?!奔磾刂?。
《太平御覽·卷八百三十八·百谷部二》引《曹瞞傳》曰:太祖曾行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持麥以相付。太祖馬騰入麥中。太祖曰:“孤為軍帥,不可殺,請自刑?!币蛟畡Ω畎l(fā)以置地。
史料17:袁買掌故(--)
我們來看第17條史料。
陳壽在《袁紹傳》的結尾交代了袁紹兒子們的結局。裴松之引用了《曹瞞傳》,說公孫康殺死袁尚、袁熙時,袁尚還有個侄子叫袁買,也在身邊?!秴菚氛f袁買是袁尚的弟弟而不是侄子。裴松之也搞不清楚誰說的是真的。
有意思的是,《火鳳燎原》里的袁方可能就是以袁買為原型塑造的人物。戰(zhàn)棋游戲曹操傳的MOD《姜維傳》里的袁綝,其原型也是袁買。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六·袁紹傳》引《吳書》曰:(袁)尚有弟名買,與尚俱走遼東。又引《曹瞞傳》云:(袁)買,尚兄子。未詳。
總體來說,此處記錄和曹操無關,對他而言屬于中性材料。
史料18:人中呂布(--)
我們來看第18條史料。
裴松之在注釋《三國志·呂布傳》的時候,引用了《曹瞞傳》的一句話,叫做: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同時,《后漢書·呂布傳》《藝文聚類》《全漢詩》《太平御覽》等書都轉(zhuǎn)載了這句話。其中李賢注《后漢書》時,把“赤兔”寫作“赤菟”,也就是紅色老虎的意思。不知道“兔”和“菟”哪個字是對的。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七·呂布傳》引《曹瞞傳》曰: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span>
李賢注《后漢書·卷七十五·呂布傳》引《曹瞞傳》曰: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菟。”
此處記錄和曹操無關,對他而言屬于中性材料。
《藝文聚類·卷九十三·獸部上》引《曹瞞傳》曰:呂布乘馬名赤菟。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菟?!?/span>
《太平御覽·卷八百九十七·獸部九》引《曹瞞傳》曰:呂布有駿馬名赤兔,常騎乘之。時人為之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span>
史料19:曹操破棺(×)
我們來看第19條史料。
《昭明文選》的第四十四卷,收錄了官渡之戰(zhàn)前陳琳為袁紹寫作的討曹檄文。其文控訴曹操挖開了梁孝王的墳墓,獲其金寶。此處注釋引用了《曹瞞傳》,說曹操破開了梁孝王的棺槨,將金寶席卷一空。漢獻帝聽說此事后不禁哀泣。
《昭明文選·卷四十四》引《曹瞞傳》曰:曹操破梁孝王棺,收金寶。天子聞之哀泣。
此處記錄顯然應該歸于對曹操不利的材料之中。
史料20:夜襲張衛(wèi)(√)
我們來看第20條史料。
《太平御覽》中引用了《曹瞞傳》,說當年曹操西征張魯,張魯?shù)牡艿軓埿l(wèi)據(jù)守陽平關,曹操不能克,于是假意引兵退走。張衛(wèi)頓時松懈了下來。于是曹操密遣騎將夜襲敵營,大破張衛(wèi)。
《太平御覽·卷三百一十五·兵部四十六》引《曹瞞傳》曰:曹公征張魯至陽平,張魯使弟(張)衛(wèi)據(jù)陽平關,橫山筑城十馀里。攻之不拔,乃引軍還。賊見大軍退,其守備懈,公乃密遣騎將等乘險夜襲,大破之。
此處應該來說是反映了曹操善于用兵的特質(zhì),當屬正面材料。
史料21:孫策偷襲(--)
我們來看第21條史料。
同樣還是在《太平御覽》中,編者引用了《曹瞞傳》。這次是講述了孫策奇襲廬江的故事。當時劉勛是廬江太守,孫策想討伐他,就給劉勛寫信,說豫章郡?;杩h的上繚富得流油,而且美女超多。我孫策一直想打,但是道路不通。要不劉府君你去打,我孫策給你當外援。當時劉曄在劉勛處,極力勸阻。劉勛不聽,于是發(fā)兵海昏,果然被孫策偷襲了廬江。
《太平御覽·卷三百一十五·兵部四十六》引《曹瞞傳》曰:廬江太守劉勛理明城,(今同安郡。)恃兵強士勇,橫于江、淮之間,無出其右者,孫策惡之。時已有江左,自領會稽太守,使人卑辭厚幣而說之曰:“?;枭峡澴谌?,數(shù)欺下國,患之有年矣。擊之路由不便,幸因?qū)④娭裎涠R之。且上繚國富廩實,吳娃越姬,充于后庭,明珠大貝,被于帑藏,(帑,他朗切。)取之可以資軍。雖蜀郡成都金碧之府,未能過也。策愿舉敝邑士卒以為外援。”勛然之。劉曄諫曰:“上繚雖小,而城堅池深。守之則易,攻之則難,不可旬月而拔也。且見疲於外而國虛於內(nèi)。孫策多謀而善用兵,乘虛襲我,將何御之?而將軍進屈于敵,退無所歸。羝羊觸藩羸其角,不能退不能進,其在茲乎?”勛不從。遂大興師伐上繚,其廬江果為策所襲。勛窮蹙,遂奔曹公。
這事兒跟曹操沒什么關系,對他而言屬于中性材料。
史料22:屠戮徐州(×)
我們來看第22條史料。
最后一條《曹瞞傳》的引用出現(xiàn)在《三國志·荀彧傳》中。陳壽在《荀彧傳》中說,劉備自領徐州牧后,曹操大怒就要棄兗州叛亂不顧而東征徐州。荀彧勸阻曹操,說曹操之前討伐徐州,“威罰實行,其子弟念父兄之恥,必人自為守,無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痹谶@里,裴松之引用了《曹瞞傳》說,自雒陽遭逢董卓之亂后,許多百姓從關中遷移到了徐州彭城國的諸縣城間。曹操之前討伐徐州,在彭城坑殺了男女數(shù)萬口,泗水為之不流。曹操在武原受阻后引兵向南,又屠了取慮、睢陵、夏丘諸縣,導致“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十·荀彧傳》引《曹瞞傳》云:自京師遭董卓之亂,人民流移東出,多依彭城間。遇太祖至,坑殺男女數(shù)萬口於泗水,水為不流。陶謙帥其眾軍武原,太祖不得進。引軍從泗南攻取慮、睢陵、夏丘諸縣,皆屠之;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
這條記載顯然對曹操是不利的,被歸于反面材料。不過反面材料不等于虛假材料。荀彧說曹操“威罰實行”,那算是客氣的。張纮在書信中說:“曹操放毒東徐”。徐州瑯琊人諸葛瑾對孫權說:“本州傾覆,生類殄盡”。這都是當時的一手資料,全部都可以佐證曹操屠徐州的事實。
裴松之注《三國志·吳書一·孫破虜討逆?zhèn)鳌芬秴卿洝匪d張纮書曰:“……然河北通謀黑山,曹操放毒東徐,劉表稱亂南荊,公孫瓚炰烋北幽,劉繇決力江滸,劉備爭盟淮隅,是以未獲承命櫜弓戢戈也?!?/span>
《三國志·吳書七·諸葛瑾傳》曰:(諸葛)瑾避席曰:“瑾與殷模等遭本州(即徐州)傾覆,生類殄盡。棄墳墓,攜老弱,披草萊,歸圣化,在流隸之中,蒙生成之福,不能躬相督厲,陳答萬一,至令模孤負恩惠,自陷罪戾。臣謝過不暇,誠不敢有言。”
好了,22處記載咱們?nèi)慷伎赐炅恕,F(xiàn)在咱們開始統(tǒng)計。
二、統(tǒng)計結果
首先,現(xiàn)存22處對《曹瞞傳》的引用中,對曹操不利的記載共有7次。其內(nèi)容如下:
第一處,介紹了曹操的小名。
第二處,指出曹嵩是夏侯氏之子。
第三處,說少年曹操欺騙過自己的父親和叔父。
第四處,說曹操指使華歆和郄慮收押伏皇后。
第五處,列舉曹操酷虐變詐的幾個案例。
第六處,說曹操發(fā)掘梁孝王的棺槨。
第七處,曹操屠戮徐州。
當然這都是以最大的口徑去統(tǒng)計的。我們在前面分析過,對曹操不利的史料不等于虛假史料,這是兩個概念。除了第二處和第五處的部分內(nèi)容,文不醜覺得經(jīng)不起推敲外,其余的不利記載,我們似乎沒有什么特別肯定的證據(jù)說它是在蓄意抹黑曹操。事實上《后漢書》《三國志》等正史,也包含許多不利于曹操的記載。曹操又不是完人,這太正常了。所以我們把《曹瞞傳》定位為一部黑曹操的史書,似乎沒有什么說得過去的理由。
其次,現(xiàn)存22處對《曹瞞傳》的引用中,對曹操有利的記載也有7次。其內(nèi)容如下:
第一處,棒殺蹇碩叔父。
第二處,大破淳于瓊。
第三處,料定袁尚進兵必從西道而來。
第四處,北伐烏丸后善于反思。
第五處,渭水之戰(zhàn)中的灑脫豁達。
第六處,一夜而筑冰城。
第七處,夜襲張衛(wèi)取漢中。
我們可以看到,對曹操不利的記載與有利的記載數(shù)量相當。各位注意,這還是我們刻意將曹操極具人情味的數(shù)條記載歸為中性材料之后的結果。從這里我們可以推知,《曹瞞傳》應該并沒有蓄意抹黑曹操,而是具備一定的客觀性。
而且咱們說實話,這七處有利的記載,無一不是體現(xiàn)曹操的雄才大略。剛才我們看到的不利于曹操的七處記載,有些真的只是小節(jié)。比如曹操的小名是什么,如何與自己的叔父斗智斗勇,穿著如何隨意,又如何與人談笑風生不重儀表等等。我認為這些材料不僅不會矮化曹操在我心中的形象,反而會讓我們從更多的側面去了解到一個有煙火氣的曹操。
綜上所述吧,在未來的“說三國”系列中,文不醜并不會把《曹瞞傳》當做一部黑曹操的史料,該引用的時候也還是會繼續(xù)引用。當然,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需要分辨真假。任何史料在這條原則面前都是平等的。我們可以質(zhì)疑某一條具體的史料,但真的請不要因為某一部史書的名字不合咱們的心意,就對他產(chǎn)生偏見。畢竟,我們生活中的偏見已經(jīng)夠多了,你我就未必不是受害者!
三、《曹瞞傳》文本整理
史料1:太祖小字阿瞞(×)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曰: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瞞。
《太平御覽·卷五百一十二·宗親部二》引《曹瞞傳》曰:太祖一名吉利,字阿瞞。
史料2:曹嵩夏侯氏之子(×)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及郭頒《世語》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
李賢注《后漢書·卷七十四上·袁紹傳》引《曹瞞傳》及郭頒《世語》并云:嵩,夏侯氏子,惇之叔父。魏太祖于惇為從父兄弟也。
史料3:欺騙父親(×)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云:太祖少好飛鷹走狗,游蕩無度,其叔父數(shù)言之於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喎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笔甯敢愿驷?。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贬阅艘裳伞W院笫甯赣兴?,嵩終不復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
《太平御覽·卷九十三·皇王部十八》引《曹瞞傳》曰:操少好飛鷹走狗,游蕩無度。其叔父數(shù)言之于嵩,操患之,后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喎口。叔父怪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叔父以告嵩,嵩驚愕,呼操,而口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操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終不復信,操於是益得肆意。
《太平御覽·卷五百一十二·宗親部二》引《曹瞞傳》曰:少飛鷹走狗,游蕩無度。其叔父數(shù)言之於嵩,操患之。后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喎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笔甯敢愿驷?。嵩驚愕呼操,操口貌如故。嵩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操曰:“初不中風,但失愛于叔父,故見罔耳?!贬阅艘裳伞:笫甯赣兴?,嵩終不復信。操於是益得肆意。
《太平御覽·卷七百四十三·疾病部六》引《曹瞞傳》曰:太祖少,飛膺走狗,游蕩無度。其叔父首茉之於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於路,乃佯敗面喎口。叔父怪問其故,太祖曰:“卒中風?!笔甯父驷?,嵩驚呼太祖,太祖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叔父愛,故見罔爾。”嵩乃疑,自后,叔父所言,嵩不復信。
史料4:棒殺蹇碩叔父(√)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曰: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后數(shù)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跡,莫敢犯者。近習寵臣咸疾之,然不能傷,於是共稱薦之,故遷為頓丘令。
《太平御覽·卷九十三·皇王部十八》引《曹瞞傳》曰:及為洛陽北部尉,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懸門左右條十馀枚,有犯禁者,不問豪強皆棒殺。后數(shù)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賽碩叔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跡,莫敢犯者。近習寵臣咸疾之,然不能傷,於是共稱薦操,故遷為頓丘令。
史料5:曹操大破淳于瓊(√)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曰:公聞攸來,跣出迎之,撫掌笑曰:“子遠,卿來,吾事濟矣!”既入坐,謂公曰:“袁氏軍盛,何以待之?今有幾糧乎?”公曰:“尚可支一歲?!必唬骸盁o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歲。”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實也!”公曰:“向言戲之耳。其實可一月,為之柰何?”攸曰:“公孤軍獨守,外無救援而糧谷已盡,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輜重有萬馀乘,在故市、烏巢,屯軍無嚴備;今以輕兵襲之,不意而至,燔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自敗也。”公大喜,乃舉精銳步騎,皆用袁軍旗幟,銜枚縛馬口,夜從間道出,人抱束薪,所歷道有問者,語之曰:“袁公恐曹操鈔略后軍,遣兵以益?zhèn)?。”聞者信以為然,皆自若。既至,圍屯,大放火,營中驚亂。大破之,盡燔其糧谷寶貨,斬督將眭元進、騎督韓莒子、呂威璜、趙叡等首,割得將軍淳于仲簡鼻,未死,殺士卒千馀人,皆取鼻,牛馬割唇舌,以示紹軍。將士皆怛懼。時有夜得仲簡,將以詣麾下,公謂曰:“何為如是?”仲簡曰:“勝負自天,何用為問乎!”公意欲不殺。許攸曰:“明旦鑒于鏡,此益不忘人?!蹦藲⒅?。
李賢注《后漢書·卷七十四上·袁紹傳》引《曹瞞傳》曰:公聞許攸來,跣出迎之。攸勸公襲瓊等,公大喜,乃選精銳步騎,皆執(zhí)袁軍旗幟,銜枚縛馬口,夜從閑道出,人把束薪。所歷道問者,語之曰:“袁公恐曹操鈔掠后軍,還兵以益?zhèn)??!眴栒咝乓詾槿?。既至,圍屯,大放火,營中驚亂,大破之,盡燔其糧谷寶貨,斬督將眭元進等,割得將軍淳于仲簡鼻,殺士卒千余人,皆取鼻,牛馬割唇舌,以示紹軍。將士皆惶懼。
《太平御覽·卷三百一十五·兵部四十六》引《曹瞞傳》曰:公聞許攸來,跣出迎,攸勸公襲紹將,公大喜,乃選精銳步騎,皆執(zhí)袁軍旗幟,銜枚縛馬口,夜從間道出,人把束薪,所歷道有問者,語之曰:“袁公恐曹操鈔掠后軍,還兵以益?zhèn)??!眴栒咝乓詾槿弧<戎?,圍屯,大放火,營中驚亂。大破之,盡燔其糧穀寶貨,斬督將睢元晉等,割得諸軍淳于仲簡鼻,殺士卒千馀人,皆取鼻,牛馬割唇舌以示,紹軍將士皆惶懼。
《太平御覽·卷三百五十七·兵部八十八》引《曹瞞傳》曰:公將襲袁紹軍,乃選精銳步騎皆銜枚縛馬口,夜從間道出,人抱束薪至紹圍屯,大放火,營中驚亂,大破之。
史料6:料定西道(√)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曰:遣候者數(shù)部前后參之,皆曰“定從西道,已在邯鄲”。公大喜,會諸將曰:“孤已得冀州,諸君知之乎?”皆曰:“不知。”公曰:“諸君方見不久也。”
史料7:反思烏丸之戰(zhàn)(√)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曰:時寒且旱,二百里無復水,軍又乏食,殺馬數(shù)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既還,科問前諫者,眾莫知其故,人人皆懼。公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后勿難言之。”
史料8:幾為賊困(√)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曰:公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奄至,公猶坐胡床不起。張郃等見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騎追射之,矢下如雨。諸將見軍敗,不知公所在,皆惶懼,至見,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幾為小賊所困乎!”
《藝文聚類·卷七十·服飾部下》引《曹瞞傳》曰:操與馬超戰(zhàn),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掩至,操恚,猶坐胡床不起,張郃等見事急,引操入舡,得渡。
史料9:灑水“城”冰(√)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曰:時公軍每渡渭,輒為超騎所沖突,營不得立,地又多沙,不可筑壘。婁子伯說公曰:“今天寒,可起沙為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惫珡闹硕嘧骺V囊以運水,夜渡兵作城,比明,城立,由是公軍盡得渡渭。或疑于時九月,水未應凍。臣松之按《魏書》:公軍八月至潼關,閏月北渡河,則其年閏八月也,至此容可大寒邪!
李賢注《后漢書·卷九·孝獻帝紀》引《曹瞞傳》曰:時婁子伯說操曰:“今天寒,可起沙為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惫珡闹?,比明城立。超、遂數(shù)挑戰(zhàn)不利,操縱虎騎夾擊,大破之,超、遂走涼州。
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十九·渭水》引《曹瞞傳》曰:操與馬超隔渭水,每渡渭,輒為超騎所沖突。地多沙,不可筑城。婁子伯說:今寒,可起沙為城,以水灌之,一宿而成。操乃多作縑囊以堙水,夜汲作城,比明,城立于是水之次也。
《太平御覽·卷七十四·地部三十九》引《曹瞞傳》曰:操征馬超,隔渭水。婁子伯說曰:“今天寒,可起沙為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span>
史料10:郄慮收后(×)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曰:公遣華歆勒兵入宮收后,后閉戶匿壁中。歆壞戶發(fā)壁,牽后出。帝時與御史大夫郗慮坐,后被發(fā)徒跣過,執(zhí)帝手曰:“不能復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時也。”帝謂慮曰:“郗公,天下寧有是邪!”遂將后殺之,完及宗族死者數(shù)百人。
史料11:語司馬防(--)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曰:為尚書右丞司馬建公所舉。及公為王,召建公到鄴,與歡飲,謂建公曰:“孤今日可復作尉否?”建公曰:“昔舉大王時,適可作尉耳。”王大笑。建公名防,司馬宣王之父。
史料12:侯音被滅(--)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曰:是時南陽間苦繇役,(侯)音於是執(zhí)太守東里褒,與吏民共反,與關羽連和。南陽功曹宗子卿往說音曰:“足下順民心,舉大事,遠近莫不望風;然執(zhí)郡將,逆而無益,何不遣之。吾與子共戳力,比曹公軍來,關羽兵亦至矣?!币魪闹?,即釋遣太守。子卿因夜逾城亡出,遂與太守收馀民圍音,會曹仁軍至,共滅之。
史料13:修治北部尉(--)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曰:王更脩治北部尉廨,令過于舊。
史料14:元讓勸阻(--)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及《世語》并云桓階勸王正位,夏侯惇以為宜先滅蜀,蜀亡則吳服,二方既定,然后遵舜、禹之軌,王從之。及至王薨,惇追恨前言,發(fā)病卒。孫盛評曰:夏侯惇恥為漢官,求受魏印,桓階方惇,有義直之節(jié);考其傳記,《世語》為妄矣。
史料15:掘梨冒血(--)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世語》曰:太祖自漢中至洛陽,起建始殿,伐濯龍祠而樹血出。又引《曹瞞傳》曰:王使工蘇越徙美梨,掘之,根傷盡出血。越白狀,王躬自視而惡之,以為不祥,還遂寢疾。
《藝文聚類·卷八十六·果部上》引《曹瞞傳》曰:王自漢中至洛陽,起建始殿,使工蘇越,徙美梨,掘之,根盡血出。越白狀,王躬自視之,以為不祥,還遂寢疾。
史料16:酷虐變詐事(×)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引《曹瞞傳》曰:太祖為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倡優(yōu)在側,常以日達夕。被服輕綃,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細物,時或冠帢帽以見賓客。每與人談論,戲弄言誦,盡無所隱,及歡悅大笑,至以頭沒杯案中,肴膳皆沾汙巾幘,其輕易如此。然持法峻刻,諸將有計畫勝出己者,隨以法誅之,及故人舊怨,亦皆無馀。其所刑殺,輒對之垂涕嗟痛之,終無所活。初,袁忠為沛相,嘗欲以法治太祖,沛國桓邵亦輕之,及在兗州,陳留邊讓言議頗侵太祖,太祖殺讓,族其家,忠、邵俱避難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盡族之?;干鄣贸鍪祝葜x於庭中,太祖謂曰:“跪可解死邪!”遂殺之。嘗出軍,行經(jīng)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付麥以相持,於是太祖馬騰入麥中,敕主簿議罪;主簿對以春秋之義,罰不加於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為軍帥,不可自殺,請自刑?!币蛟畡Ω畎l(fā)以置地。又有幸姬常從晝寢,枕之臥,告之曰:“須臾覺我。”姬見太祖臥安,未即寤,及自覺,棒殺之。嘗討賊,廩谷不足,私謂主者曰:“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碧嬖唬骸吧??!焙筌娭醒蕴嫫郾?,太祖謂主者曰:“特當借君死以厭眾,不然事不解?!蹦藬刂∈最}徇曰:“行小斛,盜官谷,斬之軍門?!逼淇崤白冊p,皆此類也。
《藝文聚類·卷十七·人部一》引《曹瞞傳》曰:太祖嘗行經(jīng)麥中,令卒士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持麥以相付,時太祖馬騰入麥中,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為軍帥,不可殺,請自刑,因援劍割發(fā)以置地?! ?/span>
《藝文聚類·卷八十五·百谷部、布帛部》引《曹瞞傳》曰:太祖嘗賦廩谷不足,私謂主者曰:“如何?”主者曰:“以小斛量之?!碧嬖唬骸吧啤!焙筌娭醒蕴嫫郾?,太祖謂主者:“特當借汝死以厭眾,不然事不解?!蹦巳♂咴唬骸靶行□I官谷,斬之軍門?!?/span>
《藝文聚類·卷八十五·百谷部、布帛部》引《曹瞞傳》曰:太祖嘗行經(jīng)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持麥以相付,時太祖馬騰入麥中。敕主簿議罪,主簿對以春秋之義,罰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率下?然孤為軍師,不可殺,請自刑?!币蛟畡Ω畎l(fā)以置地。
《太平御覽·卷九十三·皇王部十八》引《曹瞞傳》曰:操為人輕易,無威重,好音樂。倡優(yōu)在側,恒以日達夕,被服輕絹,身自佩小盤囊,以盛細物。時或冠祫帽以見賓客。每與人談論,戲弄言辭,盡無所隱,及悅大笑,至以頭投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幘,其輕易如此。然持法峻刻,諸將計畫勝出己者,隨以法誅之。及故人舊惡,亦皆無馀。其所刑殺,輒對之垂涕嗟痛之,終無所活。嘗出軍行經(jīng)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不馬,指麥以相付。時操馬騰入麥中,敕主簿議罪,主簿對以《春秋》之義,罰不加尊。操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為軍帥,不可殺,請自刑。”因拔刀割發(fā)以置地。
《太平御覽·卷三百七十三·人事部一十四》引《曹瞞傳》曰:太祖嘗行過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持麥以相付。時太祖馬騰入麥中,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為軍帥,不可殺,請自刑。”因援劍割發(fā)置地。
《太平御覽·卷六百九十一·服章部八》引《曹瞞傳》曰:太祖為人坦易無威重,身珮小鞶囊以盛手巾細物。
《太平御覽·卷七百四·服用部六》引《曹瞞傳》曰:操性佻易,自珮小鞶囊,盛手巾細物。
《太平御覽·卷八百三十·資產(chǎn)部十》引《曹瞞傳》曰:太祖常賦廩谷不足,私謂主者曰:“如何?”主者曰:“以小斛量之。”太祖曰:“善。”后軍中言太祖欺眾,太祖謂主者曰:“當特借汝死以厭眾,不然,事不解?!蹦巳♂咴唬骸靶行□?,盜官谷?!睌刂婇T。
《太平御覽·卷八百三十七·百谷部一》引《曹瞞傳》曰:太祖嘗賦廩谷不足,私謂主者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后軍中言太祖欺眾,太祖謂主者曰:“借汝一死厭眾?!蹦搜吃唬骸靶□I官谷?!奔磾刂?/span>
《太平御覽·卷八百三十八·百谷部二》引《曹瞞傳》曰:太祖曾行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持麥以相付。太祖馬騰入麥中。太祖曰:“孤為軍帥,不可殺,請自刑?!币蛟畡Ω畎l(fā)以置地。
史料17:袁買掌故(--)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六·袁紹傳》引《吳書》曰:(袁)尚有弟名買,與尚俱走遼東。又引《曹瞞傳》云:(袁)買,尚兄子。未詳。
史料18:人中呂布(--)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七·呂布傳》引《曹瞞傳》曰: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span>
李賢注《后漢書·卷七十五·呂布傳》引《曹瞞傳》曰: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菟。”
《藝文聚類·卷九十三·獸部上》引《曹瞞傳》曰:呂布乘馬名赤菟。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菟?!?/span>
《太平御覽·卷八百九十七·獸部九》引《曹瞞傳》曰:呂布有駿馬名赤兔,常騎乘之。時人為之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span>
史料19:曹操破棺(×)
《昭明文選·卷四十四》引《曹瞞傳》曰:曹操破梁孝王棺,收金寶。天子聞之哀泣。
史料20:夜襲張衛(wèi)(√)
《太平御覽·卷三百一十五·兵部四十六》引《曹瞞傳》曰:曹公征張魯至陽平,張魯使弟(張)衛(wèi)據(jù)陽平關,橫山筑城十馀里。攻之不拔,乃引軍還。賊見大軍退,其守備懈,公乃密遣騎將等乘險夜襲,大破之。
史料21:孫策偷襲(--)
《太平御覽·卷三百一十五·兵部四十六》引《曹瞞傳》曰:廬江太守劉勛理明城,(今同安郡。)恃兵強士勇,橫于江、淮之間,無出其右者,孫策惡之。時已有江左,自領會稽太守,使人卑辭厚幣而說之曰:“?;枭峡澴谌?,數(shù)欺下國,患之有年矣。擊之路由不便,幸因?qū)④娭裎涠R之。且上繚國富廩實,吳娃越姬,充于后庭,明珠大貝,被于帑藏,(帑,他朗切。)取之可以資軍。雖蜀郡成都金碧之府,未能過也。策愿舉敝邑士卒以為外援?!眲兹恢?。劉曄諫曰:“上繚雖小,而城堅池深。守之則易,攻之則難,不可旬月而拔也。且見疲於外而國虛於內(nèi)。孫策多謀而善用兵,乘虛襲我,將何御之?而將軍進屈于敵,退無所歸。羝羊觸藩羸其角,不能退不能進,其在茲乎?”勛不從。遂大興師伐上繚,其廬江果為策所襲。勛窮蹙,遂奔曹公。
史料22:屠戮徐州(×)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十·荀彧傳》引《曹瞞傳》云:自京師遭董卓之亂,人民流移東出,多依彭城間。遇太祖至,坑殺男女數(shù)萬口於泗水,水為不流。陶謙帥其眾軍武原,太祖不得進。引軍從泗南攻取慮、睢陵、夏丘諸縣,皆屠之;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