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些父母的問題便是不把孩子當人來看
這個標題很嚇人,但我覺得似乎也符合事實,當然要有不同意見可以交流。這是我對于教育的一點想法。我認為中國教育的一大問題便是不把孩子當人來看。當成什么呢?當然是一種工具,或者是把孩子當成人來看待。至于具體的方面且聽我細細道來。 不把孩子當人看,其中一種表現(xiàn)便是,成為父母理想的容器。父母未能實現(xiàn)的,便希望孩子替他們實現(xiàn),把孩子當成了實現(xiàn)自己理想的工具,把自己的理想安在孩子的頭上,不管他是否喜歡。即使他并不喜歡,父母也會通過各種方式,或是CPU孩子,或是打著為了你好的名義對他們進行逼迫,強制去執(zhí)行。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是無可厚非,但這是他們的人生。況且自己做不到的事,便希望別人去做,還強制,這不是道德有虧嗎?真心要為他好,應(yīng)該盡自己的能力為他們提供條件讓他們?nèi)ミx擇自己的路,而不是替他們進行選擇。在這種把孩子當成自己理想的容器的情況下,每當孩子做出父母不滿意的選擇,相信只有少數(shù)的父母會選擇尊重,因為他早就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當成實現(xiàn)自己理想的第二次機會,怎么會放棄?到這個時候父母就會用各種手段讓孩子走向他們希望的正道中。不論這種手段多么殘忍。2023年初一位父親因為孩子體育只考了18分便把孩子用武士刀刺死,可悲啊,據(jù)他寫下的回憶說,他有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成才,他說他很愛他的孩子。我不相信,我相信他更愛的是他自己,是他自己未完成的理想。當他看到自己的理想不能實現(xiàn)時,便打罵起來。在他眼里,孩子只是他理想的容器罷了。也許孔老夫子說的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值得我們深思。其二便是成為父母釋放焦慮的對象。而這種焦慮也在外界的推波助瀾下愈演愈烈,經(jīng)??梢钥吹竭@樣的廣告,說什么那年級的暑假最可怕,如何如何,在販賣焦慮。而它的來源便是家長焦慮。為了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就不斷地施加負擔(dān),這是要跑步還是要舉重啊。人生不是賽跑,最終的終點是火葬場,人人如此,那到底在比什么?比誰先進入火葬場?恐怕不是吧。想辦法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有意義一些,難道不是更重要的嗎?其實只是一種害怕,害怕自己的子女比不上別人,希望子女成龍,成鳳,害怕被別人趕超??鬃拥茏?000人,但賢人才72。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龍鳳,我們要做的是提升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而不是一股腦的往死了競爭,去卷,這是種內(nèi)耗。但這種內(nèi)耗的原因是教育的不平均。中國還需要再發(fā)展,再努力才是。其三便是把孩子當成成人看。魯迅先生說過“往昔的歐人對于孩子的誤解,是以為成人的預(yù)備;中國人的誤解,是以為縮小的成人?!敝荒苷f魯迅先生有遠見。中國的孩子很大程度上便是如此。譬如說吧,讀一個故事,看完了,也就結(jié)束了,父母非得要我們講出那些故事的意義,壓根不管看不看的懂。讀《西游記》我們會欣賞孫悟空的智慧與法力,但他們會希望孩子像一個B站百萬UP主一樣把那些陰謀,手段,底層設(shè)計,全給講出來。在他們看來孩子剛出生沒多久就要學(xué)會像成年人一樣思考,會懂得那些其實自己都半懂不懂的道理。到了上學(xué),剛開始學(xué)習(xí),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語文上是曹雪芹,在數(shù)學(xué)上是華羅庚。好像他們生的不是一個兒子或女兒,而是一個同他們差不多大小的弟弟或是妹妹。會懂得他們的一切,一遇到不滿意,他們會說“你們怎么這么不懂事?!笨赡苣愀緵]有給他們理解的機會吧。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是困難的,要真是那么容易,那會有那么多孤獨的人啊。人是一步步成熟的,不是一夜之間就能長大的。我們?nèi)プx書,要是能一下就讀出這么多道理,那我們?yōu)槭裁催€在家里。 回到兩千多年前,當孔子說出那句“君子不器?!睍r,他何曾想到現(xiàn)今的教育好像不把孩子當人看待了。100多年當魯迅寫下《我們現(xiàn)在應(yīng)當如何做父親》時,他所提出的理解,指導(dǎo),解放這三條路逐一推進時,他也沒有想到,如今的理解似乎也很困難了。這值得我們深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