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花開:走馬,皇位繼承也要遵循基本法

梁燕雙飛畫閣前。寂寥多少恨,懶孤眠。曉來閑處想君憐。紅羅帳,金鴨冷沉煙。
誰信損嬋娟。倚屏啼玉筯,濕香鈿。四支無力上秋千。群花謝,愁對艷陽天。
一闕《小重山》,將我等的視線由志氣高昂的武家鐮倉轉回來,重新投射到腐朽糜爛至醉人的京都朝廷來。
所謂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日中將昃離,月滿有虧缺。秦皇江山一統(tǒng),陳涉乃曰:“王侯將相寧有種”。唐明歌舞升平,燕山兵馬磨刀霍霍向長安。承久三年(1221年),鐮倉幕府與京都朝廷殊死一戰(zhàn),后鳥羽上皇為首的朝權貴族一敗涂地。戰(zhàn)后遵照幕府的意旨,三位上皇被流放僻遠之地,仲恭天皇遭到廢黜,另立后高倉院之子茂仁親王為后堀河天皇。幕府勢力大張,遙控畿內,染指西國。執(zhí)權北條泰時主政的時候,少刑罰,輕徭役,于民休息,天下大治。
此時此世,正是鐮倉幕府全盛之期,莊園經濟爛熟,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也有長足發(fā)展,并隨之出現(xiàn)了經營高利貸和金融業(yè)的“土倉”經濟。新興的武士階層坐擁天下財富,左手金,右手銀,廣袖善舞,醉生夢死,自覺江山永固,金甌無缺,與同時期的南宋王朝一樣自詡處于“歷史上最好的時期”,混不料敗亡的兇險就在眼面前。
貞永元年(1232年)后堀河天皇病重,在幕府授意下讓位給了時年兩歲的秀仁皇太子,即第87代四條天皇。兩年后,后堀河上皇病死。仁治三年(1242年)正月九日,10歲的四條天皇在宮中走廊地板上撒了許多滑石粉,想要看宮女侍衛(wèi)摔倒的樣子取樂。沒曾想四條天皇自作自受,自己一跤跌倒,傷到了頭部結果不治身亡。四條是后堀河上皇唯一的子嗣,后堀河又早早辭世,如此一來后高倉院-后堀河-四條天皇的承繼體系宣告絕嗣,繼承的人選只能再次從承久之后被驅趕下臺的后鳥羽院系統(tǒng)中挑選。世事難料,鐮倉幕府也唯有捏著鼻子認命了。
后鳥羽院系統(tǒng)的候選人共有兩支,分別是土御門院的皇子邦仁親王和順德院的皇子忠成親王。替邦仁撐腰的是前內大臣土御門定通,給忠成站臺的則是朝中如日中天的實權人物九條道家。出自藤原一族的九條氏自從祖父九條兼實以來就與鐮倉源氏將軍關系匪淺,源氏三代而亡,九條道家之子九條賴經就任幕府征夷大將軍的職位。雖說只是執(zhí)權北條氏掌中的傀儡,也是旁人求不到的無上榮耀。朝中諸臣以為,有九條家的鼎力支持,忠成親王繼任皇位就算是板上釘釘——妥妥的了。
然而幕府執(zhí)權北條泰時卻有別樣的考慮。承久三上皇里面后鳥羽院身為首謀,不必多說。順德院在當時也是參謀策劃,足可稱得上是倒幕領袖,反北先鋒。這要是讓忠成親王繼位,順德院便有機會返回京都,重掌院政。對于北條執(zhí)權來說,這怕是做夢都要嚇醒的恐怖前景,萬萬不可接受。而土御門院在承久之役里面表現(xiàn)就溫和許多,屢屢勸諫父皇后鳥羽審時度勢,莫要與幕府作對。戰(zhàn)后幕府本來無意懲戒土御門院,只是他自請流放,這才歿于四國島。北條泰時對土御門院心懷愧疚,于是派遣使者安達義景來到京都,立土御門院的皇子邦仁親王為第88代后嵯峨天皇。

后嵯峨登基的時候,朝廷一窮二白,連禮服都no money準備,只好借用預先為忠成親王準備的禮服。后嵯峨穿上以后又短又小,全不合身。即位儀式全靠幕府捐助完成,窮酸潦倒,草草結束,眾多公卿大臣同樣因為無錢準備禮服而被迫缺席即位大典。
后嵯峨的繼位,即非幕府第一次干涉天皇繼統(tǒng),也不是最后一次,但卻是最為致命的一次。由于他的繼位,引出一段兄弟鬩墻,皇帝謀反的故事來,其影響不但顛覆了北條氏的執(zhí)權統(tǒng)治,而且還發(fā)展成為日本歷史上少有的百年征戰(zhàn)。其遷延綿轉直到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猶有余波不平。
只是當時的世人,無從遠瞻到后面的結局,猶自欣欣然渾噩地過活,全沒有預料到未來的潑天血海。四條的跌倒,后嵯峨的繼位,仿佛參天老木上新發(fā)的小枝,于無人關注之中默默生成,悄悄潛發(fā)。
后嵯峨在位,京都的朝廷仿佛面團一樣任由鐮倉幕府拿捏,絕不敢有半點怨言。皇家威權不再,平民視之也就有如土偶木儡。京中百姓光天化日之下驅趕牛車進入宮城內藏寮或陰陽寮,搶奪天皇的服飾,甚至有人偷偷潛入天皇起居盜竊衣物。前代天皇如鳥羽、天武的陵寢都被盜掘,與天武天皇合葬的持統(tǒng)女帝之銀制骨灰盒也被盜走,女帝骨灰棄置路旁草叢隨風散失。人心不古,諸般悖逆犯上層出不窮。
后嵯峨無可奈何,在京西龜山修建宮殿,終日與太政大臣西園寺實氏的女兒姞子廝混,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后嵯峨先前已有第一皇子宗尊親王,宗尊的生母棟子乃木工權頭平棟基的女兒,出身實在不高,因此無緣皇位。不久應鐮倉所請,宗尊親王被送往關東,成為第六代鐮倉將軍。
寬元元年(1243年)西園寺姞子誕下久仁親王。寬元四年(1246年)正月后嵯峨讓位給皇子久仁,后者即位為第89代后深草天皇,入住持明院。時年后深草年僅四歲,懵懂無知,朝廷政務由后嵯峨以院政的形式一手操持。

建長元年(1249年)五月,西園寺姞子再次為后嵯峨上皇誕下恒仁親王。久仁與恒仁雖是親兄弟,卻有很大的不同。久仁自幼體弱,疾病不斷;而恒仁則身心健康,性格陽光,跟鹿晗吳亦凡一樣都是滋滋冒油的小鮮肉。落在乃父后嵯峨眼里,自然是對弟弟恒仁更加偏愛。
正元元年(1259年),后深草天皇瘧病發(fā)作,危在旦夕。同年十一月,后嵯峨上皇安排后深草天皇退位,讓位給了十歲的弟弟恒仁親王,后者即位成為第90代龜山天皇。朝權依然由后嵯峨上皇的院政體系一力運作。

說來也是命運播弄,退位以后的后深草上皇身體日見好轉,再無性命之憂。文永五年(1268年),還是后嵯峨上皇的安排,龜山天皇的皇子世仁親王被立為皇太子。后深草上皇的皇子,較為年長的熙仁親王則被棄置。后深草大為不滿,原本父慈子孝的骨肉之間生出許多的隔閡來。
后嵯峨院政晚期,蒙古使節(jié)兩次登陸日本,送來招撫的國書。后嵯峨多次召集廷臣商議,還派遣使者前往伊勢神宮祈求國家太平。文永九年(1272年)二月,五十三歲的后嵯峨上皇在內憂外患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氣。
上皇駕崩,龜山天皇有意接管院政,哥哥后深草堅決反對,認為該當是由自己來繼承院政體系。雙方各自都有貴戚重臣撐腰站臺,朝堂上面引經據(jù)典爭論不休,難有決斷,朝廷被迫將此事交給幕府裁判。
時任幕府執(zhí)權的北條時宗也覺得棘手,派出使者拜會皇母西園寺姞子,姞子給出證言,說明前代上皇后嵯峨遺愿讓龜山天皇來執(zhí)掌院政。幕府于是做出處分,分割朝廷所領,后深草上皇分得全國一百八十處御所、長講堂領、播磨國衙領和熱田神宮的領地,龜山天皇分得二百三十處御所以及八條院領。西園寺姞子則領有龜山殿、凈金剛院和宗像社的領地。平心而論,鐮倉幕府的處分完全是站在持中平均的立場,只是這種分家的勾當自古就是吃力不討好,只有覺著吃虧上當,罕有兩廂情愿,順帶兩邊都以為幕府是在使絆子拉偏架。
兩年后的文永十一年(1274年),龜山上皇讓位給八歲的世仁親王,后者繼位為第91代后宇多天皇,龜山自己以上皇身份施行院政。朝廷里面龜山一系揚眉吐氣,勢力大張。后深草上皇心懷悲憤,第二年建治元年(1275年)辭掉太上天皇的尊號,寫下法華經的血書,哭著嚷著要出家去當和尚。
當時京都政界執(zhí)牛耳者乃是背靠鐮倉幕府掌握關東申次一職的西園寺一族。西園寺歷代都憑借將女兒送入宮中來維持其帝王后戚的榮寵身份,然而龜山在位時對西園寺實兼的妹妹嬉子態(tài)度冷淡,反倒寵愛洞院實雄的女兒,并與后者生下皇子世仁親王(后來的后宇多)。西園寺實兼失望之余,背棄龜山一系,投奔到了后深草院的門下。
西園寺費盡苦心請動鐮倉幕府執(zhí)權北條時宗來調停兩統(tǒng)的紛爭。北條時宗對后深草的處境頗為同情,又掉頭支持改立后深草的皇子熙仁親王為皇太子,以此來阻止上皇出家。只是出生于文永二年的皇太子熙仁比在位的后宇多天皇還要年長兩歲,這就很有點可笑了。

后深草上皇久居持明院,后人因此稱他這一系的分支為持明院系統(tǒng)。弘安十年(1287年)熙仁親王在鐮倉幕府的主持下即位為第92代伏見天皇,后深草上皇出面執(zhí)掌院政,同年后深草的皇子久明親王鐮倉下向就任幕府將軍職位。一時間朝堂上下持明院系統(tǒng)又是趾高氣昂,春風得意。
伏見登基后,宮中發(fā)生企圖暗殺天皇的淺原事件。出身甲斐源氏的淺原為賴父子闖入皇宮企圖弒君。伏見大驚,男扮女裝方才僥幸逃脫。淺原為賴被圍困在天皇寢宮自殺身亡,傳說淺原的后臺就是龜山和后宇多上皇。
事件過后,持明院統(tǒng)的伏見天皇對引薦淺原父子的西園寺實兼心生猜忌,開始起用實兼的政敵京極為兼。西園寺實兼為挽回頹勢,再度背棄持明院統(tǒng),倒向后宇多上皇,向鐮倉幕府構陷京極為兼,致使京極被判流放佐渡,伏見天皇也在幕府壓力下被迫退位。當年扶立伏見的乃是西園寺,而今迫其退位的也是西園寺,真是“成敗兩蕭何”。
公元1298年伏見天皇退位,其皇子胤仁親王繼位為第93代后伏見天皇,伏見上皇負責院政的運作。后伏見在位不到三年,在幕府授意下,龜山-后宇多系統(tǒng)再度崛起,由后宇多上皇皇子邦治親王即位為第94代后二條天皇,然后又立伏見上皇的皇子富仁親王為皇太子,由此基本形成了后深草和龜山兩個皇統(tǒng)迭立的局面。
先前后宇多天皇退位以后入住大覺寺御所,他這一系的皇胤此后便被稱作大覺寺系統(tǒng)。持明院統(tǒng)(后深草-伏見)與大覺寺統(tǒng)(龜山-后宇多)兩統(tǒng)的爭立,成為后來曠日持久之南北朝的開端?;貞浻啄陼r期父兄和睦、其樂融融的青蔥歲月,不知已然參商永隔的后深草、龜山兄弟是否還會有那么一絲的悵惘呢。

正安三年(1301年),大覺寺統(tǒng)的邦治親王即位為后二條天皇,后宇多院執(zhí)掌院政。持明院統(tǒng)忽然喪失皇位承繼,大為憤慨,指斥后二條竊據(jù)皇位,天下共憂栗。大覺寺統(tǒng)則向鐮倉派出使者,聲稱后嵯峨院一向青睞龜山院,如今龜山一系入主皇位,正是上應天意,民心贊服。持明院統(tǒng)聽聞此事,也派使者奔赴鐮倉,聲稱大覺寺統(tǒng)的說法乖張荒謬,惟后深草一系才是天照大神淵流正嗣,堅持朝廷基本路線不動搖,就是堅持以后深草院系統(tǒng)為中心不動搖。

大覺寺統(tǒng)與持明院統(tǒng)雙方如此這般,爭相交替往鐮倉派遣使者,往復交代,不厭其煩,妄圖以口舌便利說動幕府站在自己一邊,以便取得皇位承繼的際遇。且不說以君王身份卻奴顏婢膝前去依仗臣子的支持,一副周赧、漢獻的做派,朝廷使臣往來于京都鐮倉之間,大道之上快馬揚起的煙塵絡繹不絕,被道路兩旁的百姓譏笑為“競馬”,實在是大失朝廷的臉面。
鐮倉幕府被糾纏得沒法,索性定下規(guī)矩來,皇位繼承由兩統(tǒng)交替舉薦,讓繼的時機憑在位天皇自行決定。
持明院一方推薦的是伏見院的皇子富仁親王。大覺寺這邊后宇多院屬意的是讓長子后二條天皇的后代來繼承皇位,可是后二條于1308年因為得了痢疾早早去世,其皇子邦良親王年紀孱幼,明顯不是一幫如狼似虎叔伯輩的對手。后宇多院思前想后,只得欽定了次子尊治親王,條件約定尊治必須以皇侄邦良為大覺寺統(tǒng)的繼承人。
后二條天皇死后,十二歲的持明院統(tǒng)富仁親王登基為第95代花園天皇,立大覺寺統(tǒng)的尊治親王為皇太子?;▓@天皇在位十一年,潛心向學,一心求道。文保二年(1318年),花園天皇讓位,尊治親王登基為第96代后醍醐天皇。此時伏見上皇已死而后宇多尚存,大覺寺聲勢較大,身為大覺寺統(tǒng)的后醍醐仍舊立了大覺寺統(tǒng)的皇侄邦良親王為皇太子,但還是約定以持明院統(tǒng)后伏見院的皇子量仁親王為太子候補。
無論是大覺寺系統(tǒng)還是持明院系統(tǒng),踐祚即位的后醍醐天皇無非是皇位承繼過程里面一個中間過渡人。倘若不出意外的話,等到侄子邦良成年,后醍醐便要讓出皇位,從此與世事無關。
只是白云蒼狗難知曉,這后醍醐與當年源平時期的后白河法皇一樣都是號稱“日本第一大天狗”,其生命不息,折騰不止。三來兩去,幕府滅,國兩分,漫漫白骨蔽川原,月明空照蘆葦。這一坻的驪山屏翠,湯泉鼎沸,說瓊樓玉宇今俱廢。漢唐碑,半為灰,荊榛長滿繁華地,堯舜土階君莫鄙。贏,變作了土。輸,變作了土。
(第三十三節(jié)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