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雍正二年清宮檔案看瓷胎畫琺瑯的發(fā)展
據清宮檔案記載,清雍正四年二月初四日怡親王交填白脫胎磁酒杯五件,內二件有暗龍。奉旨:此杯燒琺瑯。欽此。(附注:于二月二十三日燒破二件??偣芴O(jiān)啟知怡親王,奉王諭:其余三件爾等小心燒造。遵此。于五月十八日做得白瓷畫琺瑯杯三件。怡親王呈進。)
雍正時期內務府造辦處琺瑯彩瓷器的制作,是清朝瓷器發(fā)展史上的一段輝煌篇章。它不僅繼承了康熙時期的工藝,還在技藝上不斷追求創(chuàng)新與完善。雍正皇帝對琺瑯彩瓷器的喜愛與珍視使得這一藝術形式在他的統(tǒng)治時期得到了空前的重視與發(fā)展。
在這個過程中,一位在雍正皇帝心中地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怡親王胤祥,也就是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所說的十三爺(歷史上也確實就是十三皇子)他是雍正皇帝的弟弟,與雍正皇帝關系非常好。在雍正四年(1726年)的二月初四日,怡親王奉旨將五件填白脫胎磁酒杯交給宮廷造辦處,希望他們用琺瑯彩工藝進行燒制。這些酒杯中有兩件有暗龍紋,甜白釉、脫胎瓷,這是永樂時期瓷器的典型特征。雍正皇帝下令宮廷造辦處使用琺瑯彩工藝燒制這五件瓷酒杯。
在燒制過程中,宮廷造辦處很小心地對待這些珍貴的瓷器。然而,在二月二十三日,兩件瓷酒杯在燒制過程中破損。這一情況被及時匯報給了怡親王,他隨即下令宮廷造辦處小心翼翼地燒制剩下的三件瓷酒杯。經過將近三個月的精心制作,宮廷造辦處成功燒制出三件白瓷畫琺瑯杯,并呈獻給了怡親王,最后由怡親王進呈給了雍正皇帝。
值得注意的是,在雍正二年的時候,雍正皇帝還沒有具體指示每件瓷胎畫琺瑯由什么人來畫樣,什么人來題字。這說明在雍正早期,瓷胎畫琺瑯的制作方式還是延續(xù)了康熙皇帝時期的傳統(tǒng)。然而,隨著雍正時期的發(fā)展,特別是到了雍正六年之后,由怡親王所帶領的內務府造辦處成功的燒造出國產琺瑯料之后,瓷胎畫琺瑯逐漸融入了詩書畫印的元素,成為宮廷藝術品的獨特表現形式,展現了清朝宮廷生活的文化氣息與審美追求。
雍正時期的琺瑯彩瓷器制作得到了皇帝本人的高度重視,藝術家們在瓷胎畫琺瑯的制作中,匯聚了詩、書、畫、印等多種藝術形式,使得這些瓷器成為了當時宮廷珍品,展現了清代瓷器制作的巔峰水平。
這段歷史記錄表明,雍正皇帝對琺瑯彩瓷器的喜愛與珍視,為這一藝術形式的發(fā)展提供了極大的推動力。在雍正皇帝的鼓勵下,宮廷內的工匠們不斷追求技藝上的創(chuàng)新與完善,使得清朝的琺瑯彩瓷器制作技藝成為了世界瓷器歷史上的一段輝煌篇章。
綜上所述,雍正時期的宮廷琺瑯彩瓷器制作是清朝瓷器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它代表了當時皇室文化的高度,反映了雍正皇帝對藝術的獨特品味與高度重視。這段歷史記載不僅揭示了當時宮廷生活的獨特魅力,也為我們今天研究清朝瓷器制作技藝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