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學散雜知識點 | 第十八期


上期回顧
電影學散雜知識點 | 第十七期
{“現(xiàn)代愛情三部曲”}


安東尼奧尼
代表作品:《奇遇》、
《夜》、《蝕》
被稱為“現(xiàn)代愛情三部曲”的是:安東尼奧尼的?《奇遇》(1960)、《夜》(1961)、《蝕》(1962)。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1912年9月29日-2007年7月30日),出生于費拉拉,畢業(yè)于波隆那大學,意大利現(xiàn)代主義電影導演,公認的電影美學上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
1943年,獨立執(zhí)導個人第一部電影《波河的人們》,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
1964年,執(zhí)導個人第一部彩色電影《紅色沙漠》,該片獲得第2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1982年,自編自導的愛情片《一個女人的身份證明》獲得第3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1995年,獲得第67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人的情緒往往會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我們在抬頭看卻遮住藍天的高樓大廈之間迷失自我,又被困在臥室的幾平米范圍內封鎖內心......
環(huán)境反映著人物的心理,安東尼奧尼將人類復雜的情緒投射到了環(huán)境之上。
在他的三部曲中,人物總是漫步于各式各樣的建筑之中,看似在消磨時間無所事事,實際則在空間與環(huán)境中釋放心境找尋自我。
因此他的電影易解又難解,易解在于人物之間的關系脆弱得不堪一擊,這幾乎是明擺著的,但人與人之間總有太多無形的東西,要把無形化為有形,轉化成電影中的可視化語言,又非常困難。


《奇遇》
故事描述一對談及婚嫁卻實際已經(jīng)貌合神離的戀人安娜和桑德羅,與一群朋友駕著游艇出海時,他們之間的不悅情緒越發(fā)尖銳。一群人來到一處荒島,安娜獨自離去,眾人到處尋找未果。就在安娜音訊緲然時,桑德羅卻與安娜的好友克勞迪婭陷入情網(wǎng)??藙诘蠇I在良心的愧疚下,一直無法擺脫安娜的陰影。就在克勞迪婭下定決心接受桑德羅時,卻發(fā)現(xiàn)他與別的女人在做愛。結尾時兩人面對蒼茫的大海,桑德羅在抽泣,而克勞迪婭則在一旁安撫他。
《奇遇》是安東尼奧尼的《現(xiàn)代愛情三部曲》之首,他開始探討現(xiàn)代人在物質文明的高速發(fā)展下,情感和精神上卻發(fā)生危機和隔閡的主題。
影片上映時受到很多責難,因為沒有按常理交代失蹤者的下落,卻在桑德羅和克勞迪婭身上大做文章,但這也是本片的最大特色。安東尼奧尼不是要營造一個偵破懸念故事,而主要在于細膩呈現(xiàn)中產(chǎn)階級對于情欲和道德的迷惘選擇和不安定性。
人物心理描寫尤為出色,鏡頭運用更是一絕,多處表現(xiàn)中產(chǎn)階級的眾生相和空鏡頭的適當配合,都顯示出導演的功力。
片中的孤島象征著角色的孤獨和情感上的冷漠貧瘠,是影史的經(jīng)典段落。不過影片略顯冗長,格調明顯走文藝小資路線,不易為大眾接納。


《夜》
該片是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現(xiàn)代愛情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講述了作家吉奧瓦尼·龐塔諾與妻子去醫(yī)院看望臨終好友、在病房內的偷情、參加新書發(fā)布會、漫無目的街頭游走、目睹打架、參加宴會,在新的一天來臨之時,妻子突然說已不再愛他的故事。
影片中對城市空間和性別做出了清晰的規(guī)劃。妻子麗迪亞和前現(xiàn)代的城郊有著情感上的緊密聯(lián)系,麗迪亞是作為“古典”的一個符號。
而丈夫吉奧瓦尼則是積極面對“現(xiàn)代境遇”以及在“現(xiàn)代境遇中的欲望”的代表,影片的結局就是“古典”對再度示愛的“現(xiàn)代”的堅定拒絕。
在這麗迪亞和吉奧瓦尼之間,影片的開始和結束階段都設置了“第三者”,這兩位“第三者”是“新”的女性,她們受到“現(xiàn)代空間”的拘禁,但是有著叛逆的欲望,但是在監(jiān)禁制度(理性話語權暴力、經(jīng)濟暴力、道德暴力)里她們同樣是無能為力的。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在《夜》中強調了麗迪亞和“新”的女性的同構與和諧,女人和女人所處的空間是平靜與和諧的,只有男性介入以后,這個空間開始動蕩不安。
墻作為對空間的割裂物在《夜》中對所有這些女性的欲望(包括悲的欲望)起著明顯的支撐作用,將欲望支撐并且壓抑在空間中。


《蝕》
講述了維多利亞和男友里卡多分手后,與母親的股票經(jīng)紀人彼埃羅之間的愛情故事。
該片探討了現(xiàn)代社會中的人際關系,通過維多利亞的命運披示:西方人不僅理性而且情感都喪失殆盡,剩下的只有感覺。
片中羅馬的街道與建筑物被拍攝的頗有澀味與冷峻,跟異化人的心態(tài)十分呼應。
不過在整個藝術處理上,可以看到所謂的“安東尼奧尼風格”有些變化,長鏡頭用的少了,場面段落較“支離破碎”了,例如結尾一場戲多達58個鏡頭,通過不斷的切入強調出維多利亞和彼埃羅關系中的“空白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