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俎代庖
越俎代庖
? ? ? ? ? ? 《莊子·逍遙游》
【原文】
堯讓天下于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于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p>
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p>
【今譯】
傳說唐堯擔(dān)任首領(lǐng)職位后,要把天下讓位給許由,帝堯?qū)υS由說:“日月都上升高照了,然而小火把還不熄滅,它在照明方面,和日月比起光亮來,不是很難嗎?及時雨普降了,然而還在人工挑水灌溉,在水利方面,它對于滋潤禾苗,不也是白花工夫嗎?您做了天子,天下就可以大治,可我還占據(jù)著天子之位,看看自己也感到不是滋味,請讓我把天下交給你?!?/p>
許由推辭說:“您管理天下,天下已經(jīng)治理得很好了,你治理天下很有功績,要是我還來取代您的君位,那么我不是貪圖名譽(yù),坐享您治理天下的好名聲嗎? 名譽(yù),只是實體派生的附屬物,是‘天下已治’這個事實的附屬品;我為著求取附屬品,難道我稀罕這微不足道的東西嗎?
鷦鷯(一種善筑巢的小鳥)在森林里筑巢,林木雖多,所占也不過需要一根樹枝;鼴鼠(偃鼠,田野地鼠)到河里飲水,河水雖多,所需不過希望裝滿一個肚子。天下雖大,對我有什么用呢?請回去吧,算了吧,我的君啊。我沒有哪方面用得著天下,我要它做什么呢!即使庖人(廚師)沒有把膳食工作做好,主持祭祀的尸祝,也不能把祭器放在一邊,超越自己的照管禮器祭品的職責(zé)范圍,越位去替庖人(廚師)下廚烹調(diào)啊?!?/p>
【賞析】
堯,名放勛,號陶唐氏,傳說為我國上古時代的圣明君主。
許由:字武仲,是傳說中的高士,隱居于穎之陽、箕山之下。堯要把天下讓給他,他厭惡其聲,洗耳于穎水之濱,故稱“洗耳翁”。
本文通過堯讓位于許由,許由不受的故事,闡述了儒家與道家在政治上的差異。
堯認(rèn)為天下應(yīng)有德者主之,他不貪戀權(quán)位虛名,既然許由立則天下治,就應(yīng)將天下讓于許由。
儒家尊堯為圣人,認(rèn)為其謙遜而有仁德,是理想的君主。
許由以“越俎代庖”為由拒絕了堯的好意,許由的觀點卻反映了道家淡泊至極的人生態(tài)度。天下既已大治,即使是至高無上的君主對人而言也沒有意義。道家推崇的圣人是那些擺脫了社會價值羈絆,自由自我的人,在莊子眼里許由是圣人。
“越俎代庖”即使廚師不烹飪,祭司也不應(yīng)該放下祭祀用具去廚房做菜。
古代祭祀,庖人(廚師)和尸祝(祭司)都各有使命,庖人要準(zhǔn)備好酒食,尸祝要確保所有祭祀用具都放在應(yīng)當(dāng)放置的地方,還要主持祭祀的儀式。
庖人和尸祝二者各有所長,只有各司其職,才能讓祭祀活動順利進(jìn)行。
后人常把超越自己的職務(wù)范圍 exceed one's duties(functions),去處理別人所管的事情 do sth. for others,interfere with others' ?affairs,稱作“越俎代庖”
尸祝不越俎和“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比松谑?,只取生存之所需,無需為虛妄之名所累,都體現(xiàn)了知足的智慧,人之所以郁悶愁苦,很大程度是因為欲壑難填。意識不到自己想要的已經(jīng)遠(yuǎn)遠(yuǎn)超過自己需要的,并非生活之必需,時間長了,人便淪為欲望的奴隸,迷失本性,因此道家認(rèn)為人應(yīng)放下汲汲外物之心,安己之所,淡泊寧靜。
后用“越俎代庖”這一成語,比喻包辦代替或越職行事 exceed one's autho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