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親人,還是外人,給他們“送禮”,要留這幾個心眼

讀書的時候,我們要讀“有字之書”,比如說教科書、考試書或者其他死板的書籍。大學(xué)畢業(yè),出了社會,我們要讀“無字之書”,那就是人情世故。
有字之書,讓人識字,明白一些常識。無字之書,讓人明白人心,知道如何與人相處,怎么跟別人打交道。
經(jīng)歷過才明白,沒有知識,可以學(xué)。缺乏人情世故的智慧,那我們就在社會當(dāng)中混不下去了。這人情社會,一直在淘汰那些不懂得人情世故的人。
就拿“送禮”這件事來說,你覺得,送禮要不要講究技巧和藝術(shù)呢?很多人都認為,送禮不用講究技巧和藝術(shù),所以他們到處碰壁,還得罪了別人。
試想,在這個世道,連說話都要講究藝術(shù),又何談是送禮呢?不懂得送禮,就算你送別人金子,別人也覺得你不懷好意。
無論是親人,還是外人,給他們送禮,要有這幾個心眼。

一、給同事送禮,堅持“同等往來”的原則。
你是職員,他也是職員,地位和身份都一樣。這個時候,送禮給他們,只要堅持“同等往來”的原則就好。
什么是同等往來的原則呢?別人怎么對待我們,我們就怎么對待他們,不讓他們有任何的虧損,我們也不占他們?nèi)魏蔚谋阋恕?/p>
比如說,同事送我們一箱牛奶,過段時間,我們也送回他們一箱牛奶?;蛘?,同事請我們吃了一頓飯,我們也請回他們吃一頓飯。
很多人會說,為什么非要同等對待,不能對別人更好呢?原因很簡單,大家職位都一樣,一旦某一方卑躬屈膝,成為冤大頭,就會被人拿捏,對方也會得寸進尺。
別人給你100塊,你還給別人200塊,那別人覺得有利可圖,就會想盡方法占你的便宜,那你不就好心做壞事了嗎?
別人給我們多少錢,我們還給別人多少錢就好,前提是,雙方職位對等。

二、給上司送禮,堅持“表忠心”的原則。
你是小職員,別人是上司或者老板,那別人絕對不會缺你那一點小禮物。哪怕你送煙送酒,別人也不會在乎。
上司和老板,在乎的,究竟是什么呢?毫無疑問,就是員工的忠心。特別是在那些“人情關(guān)系”特別濃厚的單位當(dāng)中,員工的忠心,才是重中之重。
每一次上司找你談話,你都不反駁上司,還時不時點頭,說上司說得對,那上司就認為你會做人,自然就不會針對你了,那你的處境也就安穩(wěn)了。
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從家鄉(xiāng)帶回來一些手信或者土特產(chǎn),你拿點給上司,也不搞那么多的事兒,那上司就會覺得你很有心,自然就重視你了。
給上司送禮,跟給同事送禮,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需要的,是你的忠心和態(tài)度。后者需要的,是同等的物質(zhì)價值。
對于不同身份的人,我們要有不同的送禮策略。

三、給親戚送禮,堅持“適度超過”的原則。
親戚跟同事,如果不看血脈關(guān)系,其實都是一類人,那就是熟悉的陌生人。而且,有了血脈關(guān)系的親戚,會比同事更復(fù)雜。
對待更復(fù)雜的親戚,要適當(dāng)調(diào)整策略。別人給我們100塊,我們要給別人110塊。多出來的10塊,既是我們對他們的尊重,也代表了我們給他們臺階和面子。
親戚之間,最重要的,看似是所謂的感情,實際上是臺階和面子。你讓別人好受了,別人才會讓你好受。你讓別人不好受,那別人就會跟你對著干。
有一位老江湖說過,這是一個以“人情”為主的社會,大家都在為了面子而苦苦生活。其實,每個人都死要面子活受罪。
道理我們都知道,但我們做不到。特別是面子,你結(jié)婚,別人給了你300元。別人結(jié)婚,你給了別人400元。到了你的孩子結(jié)婚,別人給你500元......
給親戚送禮,適度超過別人給我們的價值,就可以了。

四、給長輩送禮,堅持“情深義重”的原則。
有些長輩,也是我們的親戚,但他們跟年輕的親戚不一樣。年老的長輩,他們對物質(zhì)沒啥追求,唯一注重的,就是感情。
人這種生物,那是很奇怪的。還未出社會,就注重感情。出了社會,就注重錢財。年老了,又重新注重感情。
這就是心理學(xué)家談到的“心理復(fù)雜性”。人越老,越是念舊,那我們送禮,不妨多說好話,給他們一些尋常的禮物就好。
比如,中秋的時候,拿一些月餅、水果給長輩,跟他們拉拉家常,聊聊天,那他們就會覺得我們很有孝心。
計較,那是年輕人和中年人的事,而不是老年人的事。一般來說,那些上了年紀(jì)的人,都不會跟晚輩計較。
送禮的目標(biāo)群體不同,策略也不同。如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