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讀《吶喊》之《故鄉(xiāng)》

這篇實在太經(jīng)典了,課文中已經(jīng)介紹得很詳細(xì),我都沒有什么創(chuàng)見可以擺出來。
故事一共有兩組人物形成對比,一組可以說是現(xiàn)實的絕望組,即迅哥和閏土,另一組則是未來的希望組,即宏兒和水生。
除此外,還有一層對比,那就是過去的故鄉(xiāng),或者說是記憶中那美麗的故鄉(xiāng),和眼前見到蕭索,沒有一些活氣的故鄉(xiāng)的對比。
在小說“我”的印象中,閏土本是個海邊沙地,手捏鋼叉,奮力刺猹的小英雄;而“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卻把他磨成了“一個木偶人”。
如果上升到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經(jīng)濟學(xué),或許這就是“人的異化”吧。
這里面最讓人難受的就是,昔日的童年好友,在三十年后,卻因為身份的關(guān)系,而互相隔膜起來。成年閏土見迅哥的第一句話“老爺……”,我想不僅文章中的“我”頗感不適,就連我們讀者也必會為此覺得心塞。
因為這類似的場景,又何嘗不發(fā)生在我們的身上?
試想下,小時候的玩伴,一個成了一人之上,數(shù)百人之下的公司高管,一個卻苦逼呵呵地干著零工。這樣的兩人,放在同學(xué)會相見,難保也不是書中人的心境。
但“我”過得也不算如意。按照文章中所寫,正是“辛苦展轉(zhuǎn)而生活”。另外,作者給閏土總結(jié)的是“辛苦麻木而生活”。除此外,還有一類人,是“辛苦恣睢而生活”。
什么是“恣睢”呢?“恣睢”是指兇橫殘暴,任意做壞事的意思。既然小說里已經(jīng)有兩個人對應(yīng)了,那么誰是“辛苦恣睢而生活”呢?
除了我、閏土外,文章中刻畫地最傳神的應(yīng)該是豆腐西施楊二嫂了。魯迅擅長抓人物特點,用白描手法來寫人。說起楊二嫂,我們就會因為作者的文字而聯(lián)想到畫圖用的圓規(guī)。
有人說楊二嫂就是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因為她借迅哥搬家之際,趁機順手牽羊。但我覺得大可不必把她想得這么壞。按照她的這種行徑,也可以稱得上的是個可憐人。不買新貨,反從他人家里撿便宜。
我倒是覺得所謂“辛苦恣睢而生活”應(yīng)該是那些“兵,匪,官,紳”,他們才有那種兇橫殘暴的感覺。
文章的整體基調(diào)是很傷感的,但結(jié)尾處卻又像《藥》那樣,話鋒一轉(zhuǎn),又添起希望來了。而這希望是寄托于宏兒和水生身上的。
這篇小說最初發(fā)表于1921年5月,在1919年11月,魯迅曾發(fā)表過一篇雜文叫《我們怎樣做父親》。其中有句著名的話,就是“自己背著因襲的重?fù)?dān),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
我想,這個理念從雜文到小說,是一脈相承的。但最終又三十年后,宏兒和水生是否能破解這一困局,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魯迅在創(chuàng)作《吶喊》時,總還帶著一些希望,他想用吶喊來叫醒那些困在鐵屋子里的人;但《彷徨》的基調(diào),卻是“荷戟獨彷徨”了。
?

明日更《阿Q正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