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不住的時候,看看以下“三大定律”
2003年,一名記者采訪莫言時,談到了農(nóng)村題材的作品。
他說,盡管文壇向來不缺這類題材,但一直沒有具有總結性、歷史性的一部小說。
聽了這話,莫言心中燃起了創(chuàng)作熱情,他想到腦海中已經(jīng)構思了43年的故事,耗費43天,將這些故事全都寫了下來,并將其取名為《生死疲勞》。
復旦大學教授陳思和說:“生死疲勞本就指的是人生、死、疲、勞的四種人生現(xiàn)象,皆源于貪,終于苦?!?/strong>

這部花43年構思,用43天一氣呵成的佳作,余華看了也直呼嫉妒。
書中的主人公西門鬧,一生樂善好施,勤勞肯干,生活富足,卻在村民的冤枉下含恨而死。
他不甘心死于非命,在地府鳴冤叫屈,閻王無奈,就判他墮入六道輪回。
先后經(jīng)歷過驢、牛、豬、狗、猴生的他,看盡了人間的愛恨情仇,終于積怨化解,轉世為人。

“去酒吧看看,金錢面前顏值算什么。去工地看看,生活面前尊嚴算什么。去醫(yī)院看看,生命面前金錢算什么。去賓館看看,貞操面前愛情算什么。去殯儀館看看,生命面前人生算什么。人生百般滋味,百般無奈,在生活面前,除了讓自己變得更加堅強,更加強大,并無其他更好的選擇?!薄?/p>
老人言:“成年人的世界,稍不努力,連快樂都養(yǎng)不起!”
你有過,躺在床上,眼淚劃過鼻梁,流進另一只眼睛,外流到枕頭上,再染濕頭發(fā),鼻塞到窒息的那種經(jīng)歷嗎?
痛而不言,笑而不語!人生誰不是遍體鱗傷?與其心情抑郁低落,萎靡不振的擦拭自己受傷的心,不如坦然一些,因為,只有經(jīng)歷了人生的洗禮,變的強大了,才能從容淡定的面對生活中的種種磨難!
這個社會沒有一份工作不委屈,也沒一處人際關系不復雜,更沒有不辛苦的人生。我們要想過的舒適,有面子,也有里子。就不要躲避困難,更不要擺爛人生!

俗語:“門前拴著高頭馬,不是親來也是親;門前放著討飯棍,親朋好友不上門?!?/p>
這就是社會的真相,記住你無助的樣子,然后拼命的努力。
人在低谷,不談格局,生存才是王道,身處逆境,不談情懷,務實才是根本。但人性最大的缺點,就是喜歡站在自己的風景里仰望別人,哀嘆自己的命運,蹉跎自己的人生!
其實,你只看到別人吃肉香,沒看見人家養(yǎng)豬難。別人表面的風光,都別人背后日日夜夜努力付出的結果!
書名《生死疲勞》,取自佛經(jīng)里的一句話:
“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p>
人的一生,誰不是在忍受生活的疲勞,為一件件瑣事?lián)鷳n。

當你熬不住的時候,看看以下“三大定律”
有句耳熟能詳?shù)脑挘骸鞍具^去,你就成功了。”
可是,怎么熬?要熬到什么時候?并沒有人告訴你,你心中也沒有數(shù)。
熬,不能死扛,還得有智慧。正所謂,蠻干不如巧干。
學會用巧勁,稍微一用力,就能“四兩撥千斤”,讓自己從容地走向成功。
建議你,當你熬不住的時候,看看以下“三大定律”。

01
金蟬定律:慢慢熬,堅持自渡。
一只蟬,首先是以蟬蛹的狀態(tài),在地下生活三到五年。
到處黯淡無光,它只能努力汲取樹木花草的根系里的汁液。
在夏夜里,蟬在人們看不見的地方,破土而出,然后爬上樹梢,迅速蛻變,變成了有翅膀的成蟲。
黑夜過去了,火辣辣的陽光從東方冒出來,蟬振翅高飛,一鳴驚人。
這就是金蟬定律。
當我們熬不住的時候,其實是處于“金蟬”即將破土而出的時刻,或者是處于“蛻變”的那一步。
有句名言說得好:“你已經(jīng)走了九十九步,就差最后一步了。”
感覺到痛苦萬分的時候,就是一次“蛻變”。如果你多熬幾次,那么痛苦的次數(shù)也會一樣多。
說起劉德華, 你一定如雷貫耳。他在歌壇、電影等方面,得到大家的認可。更可貴的是。
可是,關于劉德華的人生歷程,也許很多人不太了解。
他出生于香港新界,在家中排行老四,童年的時候,他和兄弟姐妹一起賣稀飯。一家人的生活狀況,可想而知。
據(jù)《天天新報》報道,2013年12月,劉德華和商人雷軍一起參加了清華大學的“將人生變成戰(zhàn)場”的交流活動。
劉德華坦言,人生的青春、中年,總結起來,就是“花很多時間去努力,但其實都是因為我不想輸”。
年輕時,劉德華做過老板,學習拍戲的一系列的方法。當然,創(chuàng)業(yè)之初,他失敗了,1995年時,虧損4000萬港幣。
摔跤了,沒有事,關鍵是要自己爬起來。
這些年,劉德華一直很紅,但是他的生活一直簡單。始終保持“熬”的姿態(tài),最近,他在某平臺上,曬出了自己做家務的畫面。網(wǎng)友注意到,家庭很樸素,家具很廉價。

所謂“涅槃重生”,不過是自渡到了一定的程度,然后就徹底改頭換面了。金蟬迎著陽光出發(fā),精彩紛呈——一方面是金蟬熬過了多年的黑暗,一方面是太陽取代了黑夜。
自渡是一個人“熬下去”的根本。有很多的苦,別人愛莫能助。
人生的方向,家庭的建立,愛情的感悟,育兒的事情,照顧父母......都得自己去做,并且躲不開。學會面對,反而會更加篤定。

02
合作定律:一起熬,合作共贏。
說起合作,很多人會這樣想: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如果你要找?guī)讉€人,一起熬,似乎不太現(xiàn)實。
事實上,只有合作才能共贏。熬的把握、速度都會改變。
“合作定律”告訴我們:合作不單純是人力疊加,還是積極減少內耗,讓力量集中在某一個點,并讓每一個人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具體做法,就是分工協(xié)作,然后匯總成績。

說一件大家常見的事情。
在農(nóng)村,一個農(nóng)民要蓋新房子,因此請了很多的人來幫忙。有人負責挑磚,有人負責壘墻,有人負責搭架子,有人負責測量,有人負責木工活......并且在請人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具體打算”。
從建房的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幾點合作的竅門:一是一群人之中,需要一個領頭人,不能誰都下命令,建房的事情,最后要聽主人的決定。二是分工明確,不要扯皮。三是遇到困難,馬上提出來,并且一起商議解決。四是每個人都要發(fā)揮自己的特長,不能用短處去“工作”。
《易經(jīng)》里有這樣一句話:“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就算是臭味相投的人群,也會有一定的“推波助瀾”的作用,更何況是一群有志之士呢?
誰都不能長期是“一座孤島”。找到了神一樣的隊友,你在煎熬的過程中,就會得到鼓勵、推舉,日子就容易多了。
當然,合作的重要前提,就是方向一致。也就是說,你要變成什么人,就要找同類的人。
比方說,讀書人,要找同學幫忙;開飯店的人,要找廚師和服務員幫忙。

03
利他定律:幫助人,善有善報。
什么是利他定律?簡單來說,就是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類似的古訓就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p>
向上幫助暫時有困難的高人,從而得到高人的“拉動力”;向下幫助普通人,從而得到“推動力”。
當你熬不住的時候,就像陷入泥坑的車,如果前面有人拉,后面有人推,很快就會脫困。
但是那些幫忙的人,不是空中掉下來的人,而是他們看中了你的人品,或者得到了你的幫忙。力量,源自互幫互助的格局。
富人李嘉誠說過:“一生最好的經(jīng)商鍛煉,就是做推銷員!”
他在年輕的時候,很長時間都在做推銷工作。一次次上門求人,一次次被人拒絕,變成了常事。
有一回,李嘉誠推銷一款灑水器。多次拜訪一個單位,也沒有成功。
一天早晨,他很早到該單位,并且?guī)兔ψ銮鍧嵐ぷ?,用上了自己隨身帶的灑水器。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當?shù)匕遄兊靡粔m不染的時候,該單位的負責人就接待了李嘉誠。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
不難發(fā)現(xiàn),成功的程序就是——一次次求人,加深印象;主動清掃,幫助別人;獲得青睞。
最難的時候,還能幫助別人,這種精神的很可貴的,也會讓你與眾不同。如果別人熬到了關鍵時期,你給一點點幫助,就會“結交貴人”。
人與人打交道,拼到最后,就是“人品過硬”。你的善良,和人品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熬不住了,就去做好事,自己就會從中得到快樂,從而內心舒展了;好事做多了,會得到別人的厚愛,就有了“厚德載物”的發(fā)展趨勢。

04
成功的方式有很多,但任何一種方式,都離不開“人”的因素。
眾人劃槳開大船。這樣的局面,會讓你破浪而行,揚帆起航。
學會自渡,人生有光芒;學會合作,人生有力量;學會助人,人生有溫暖。
沒有人告訴你,下一刻會發(fā)生什么,但是必須熬過“當下”;沒有人可以輕輕松松成功,但是可以“面朝陽光”。
熬吧,鎖定方向,攜手未來。

書名《生死疲勞》,取自佛經(jīng)里的一句話:
“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p>
人的一生,誰不是在忍受生活的疲勞,為一件件瑣事?lián)鷳n。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曾說:“諾獎的評委主要是因為讀完了《生死疲勞》,才把這個獎項授給了我?!?/p>
他還稱:“假如我能有兩本書得以流傳,《生死疲勞》肯定是其中之一?!?/p>
足見《生死疲勞》功力之深厚。

就像書封說的:“在極度痛苦笑出聲來,獲得內心深處的解脫”,這個其實用得是很好。
莫言:大家都很辛苦都很疲勞,當然疲勞也不是說那種體力勞動的疲勞。也包括存在本身所包含的疲勞。
回到生活自身,回歸我們生活的本來,很多所謂的痛苦和歡樂實際上都是不純粹的。人世間很多痛苦的另一面是歡樂。我想一個人如果站得高一點,就會理解到這種絕對的歡樂和絕對的痛苦都不存在。

更廣大的意義上來講,人生就是一個很短暫的過程,地球也不過是宇宙當中的一粒微塵。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你說我們這又是何等的幸運。
我們被這么偶然性地組合成了一個生命,以情感人,我覺得能寫作,而且能夠用語言交流,甚至最終可能會產(chǎn)生一種大愛,一種深切的對人的命運的關懷和一種真正的的終極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