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象學入門系列之:什么是意向性
? ? ? ? ? ? ? ? ? ? ? ?作者 ?B站心理咨詢師 ?余穎慧
? ? ? ?現(xiàn)象學的奠基人胡塞爾說過一句非常著名的話,所有的意識,都是關(guān)于某事、某物的意識。這句話傳遞了一個重要的訊息:意識是有意向性的。
? ? ? 意向性,可以說是現(xiàn)象學的核心。后來,薩特基于胡塞爾的意向性,把焦點放在心靈的自由上,開創(chuàng)了屬于自己的存在主義思想。
? ? ?大家好!我是穎慧。一名存在主義心理咨詢師。今天我們來聊聊什么是現(xiàn)象學的意向性。
首先,意向這個詞容易讓人產(chǎn)生混淆。乍一看給人感覺好像是一種行為的意圖,比如我有換工作的意向,我有買車的意向,但在現(xiàn)象學里,它是一個專有名詞,特指:我們和事物之間的意識關(guān)系。
? ? ?意向性是指我們的每一個意識動作、每一個經(jīng)驗都是具有指向性的,我們所有的覺知都是指向事物。我看見,必定是看到了一個視覺上的事物,比如一棵樹。我想象,必定是想象到了一個想象的事物,比如中彩票。我判斷,也必定是朝向著某一事物的狀態(tài)。聽起來有點平平無奇,好像也沒什么大不了。為什么胡塞爾要這樣大張旗鼓地強調(diào)它呢?
? ? 來試看看,靜下來發(fā)個呆,呆坐兩分鐘,盡量什么都不要去想,你就會發(fā)現(xiàn),意識像一只靈活的兔子一樣,到處竄來竄去??赡芤粫焊杏X手背有點癢,一會兒想起早上吃的肉包,又跳到墻上掛的畫。然后又想起一個久未聯(lián)系的朋友,窗外突然響起一陣汽車的喇叭聲。你看,要是不管它,我們的意識會從各個方向伸探出去。這就是意識的意向性。
? ? ?而意向性之所以這么重要,還和當時的哲學文化背景有關(guān)。過去三四百年來的西方哲學并不是這樣地看待人類的意識和經(jīng)驗的。直到今天我們也仍然深受笛卡爾心物二元論的影響。包括神經(jīng)科學、心理學等一系列學說都認為,當我們有意識的時候,我們僅僅只是意識到我們自己,或是我們自己的觀念。我們的心智像一個封閉小室,明亮的部分是我們意識到的,沒入黑暗的部分是暫時沒有意識到的。心智是內(nèi)在的,與外在世界隔離。我們認識世界,把知識、觀念裝進腦袋里。在這里,意識有一個往里吸收消化的動作。當(我們)看世界的時候,我們覺察到一些印象在內(nèi)在升起。然后把它們處理成判斷或命題,把腦袋里的意識投射出去,用來理解世界。但這樣來看世界,容易讓人陷入一種自我中心的困境。
? ? ?舉例說,何不食肉糜的典故可能很多人都聽過,說的是西晉時期,有一年發(fā)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能挖草根、吃樹皮,許多人因此活活餓死,消息上報到了皇宮中,晉惠帝聽完了大臣的匯報后,大為不解。他很想為他的子民做點事。于是,經(jīng)過一番苦思冥想,終于悟出了一個解決方案。他說:“百姓無粟米充饑,何不食肉糜?”雖然這典故,現(xiàn)在聽起來有些夸張,但這種從自己的認識、經(jīng)驗出發(fā)理解世界的方式,就是一種心物二元法。這確實會給人帶來一種自我中心的困局。我們被困在自己的知識和經(jīng)驗里。對真實的世界視而不見。而現(xiàn)象學就是在這樣一個哲學困境的背景中出現(xiàn)的。它通過主張意識的意向性,矯正笛卡爾主義的心智封閉性。
? ? ?現(xiàn)象學認為,心智是公共性的,它不是封閉在心里的觀念。沒有所謂心理之內(nèi)的世界和心理之外的世界。意識就是它的意向性。而意向性有許多不同的結(jié)構(gòu)。我們關(guān)聯(lián)著不同種類的事物,就有不同種類的意向。比如,當我們看到一顆蘋果,這是知覺的意向。當(我們)看到一張?zhí)O果的照片,這是圖畫的意向。當我們把蘋果當成一個詞匯,意向性又不同。當我們回憶、判斷、做分類時,都有各自不同的意向性結(jié)構(gòu)。蘋果作為食物、圖畫、詞匯、回憶,這種種不同的現(xiàn)身方式,是蘋果存在形式的一部分。畫著蘋果的這幅畫,是存在于畫布上,而不是存在于看畫人的心里。蘋果是甜的,存在于那顆“吃起來很甜的蘋果”上,不是存在于說出蘋果很甜的人的心里。(當)我們做判斷時是如其所示的勾畫出事物的呈現(xiàn),而不是處理心中的觀念。我們的意識是向著事物本身。它是公共性的?,F(xiàn)象學做的就是區(qū)分不同的意向性,以及與意向性關(guān)聯(lián)的不同事物。以幫助我們了解人類認識的豐富形式,也讓我們看到世界的真實樣貌。
? ? 總結(jié)來說,現(xiàn)象學是一種思想解放,它將人類意識由心物二元論帶來的封閉狀態(tài),變成“回到事物本身”的開放狀態(tài)。他開放了一個巨大的空間,讓失落已久的世界恢復(fù)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