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中,德國徒步步兵師扮演了什么樣的作用?
在軍迷心中,陸軍軍兵種中最令人關注自然是駕駛著坦克和裝甲車的裝甲兵。但是,從成本、運力和保障能力來說,幾乎所有的國家都不可能把所有的部隊建設成裝甲兵,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半階段,各個國家的參戰(zhàn)主力仍然是徒步步兵師。



根據數據,巴巴羅薩行動中,德國人只有中央集團軍群有2個裝甲集群(后該編制正規(guī)化為裝甲集團軍)、南方集團軍群和北方集團軍群各1個裝甲集群,其他兵力都是步兵師構成的集團軍。由此可見,巴巴羅薩的骨干力量仍然是沒有什么機械運力的步兵師。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裝甲力量遠遜于蘇聯的德軍,居然在1941年下半年創(chuàng)下了進攻縱深1000公里,殲滅蘇聯400萬軍隊(其中一半被俘虜)、2萬輛坦克和裝甲車,殲滅飛機1萬架的戰(zhàn)績,雖然最終未能拿下莫斯科,但仍然成為了世界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戰(zhàn)損比最為懸殊的大規(guī)??v深進攻戰(zhàn)役。那么,除了風頭正盛的裝甲集群的裝甲師和摩步師外,德國規(guī)模最大的步兵師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1、為進攻部隊提供足夠的沖擊強度
用過錘子釘釘子的朋友都明白一個道理:要想把鋼釘打入堅實的水泥墻,僅僅是釘子的鋒利和堅固是不足的,必須有沉重的鐵錘為之賦予足夠的沖擊力。在巴巴羅薩戰(zhàn)役中,裝甲部隊其實就是“釘子”,負責切開蘇聯的薄弱地區(qū),而德國厚重的步兵師,就是維持住突破口不至于被蘇聯收縮的最重要的力量。


在軍事術語上,如果綿密的防線被敵人穿透,那么這個被敵人通過的缺口就叫做“突破口”。事實上,突破口并不簡單指的是一群人跨過了地圖上紅線畫出的防線區(qū)域,而是這個“口子”就像潰堤后的潰口一樣,會源源不斷涌過敵方的大軍,整個“大堤”也在敵方源源不斷的沖擊力下越潰越大。最后,敵方一整個部隊都會通過突破口,繞到防線的縱深,而原先的防線上的人如果不及時撤退就會成為“洪水中的孤島”,只能迎接被敵人殲滅的結局。因此,進攻方一定會試圖打開并且擴大突破口,而防御方必然是會瘋狂的封堵突破口。
裝甲兵自身擁有的速度、火力和防御力是使得它成為突破力量的最關鍵原因。坦克火力兇猛,能夠行進間殲滅敵人的據點、炮兵陣地,然后裝甲擲彈兵則立即乘坐裝甲輸送車進入戰(zhàn)斗,占領未被摧毀的戰(zhàn)壕,消滅村莊盤踞的敵方士兵,完成對一個防御區(qū)域的破壞。在打開突破口后,對方會立即糾集力量反撲試圖奪回防線,而裝甲兵如果停留在原地進行防御的話,就有可能遭受較大而沒有必要的損失。
所以,現實中德國的步兵師就是成為擴大突破口和抵消對方反突擊力量的最強大的后盾。在裝甲部隊打開突破口后,后方待命的步兵師就會沿著突破口進入敵方原先陣地的后方,然后沿著突破口(通常是重要的戰(zhàn)略公路、鐵路動脈等)的兩側建立自己的防線,挖掘戰(zhàn)壕,架設鐵絲網和大炮,阻止蘇聯反突擊的部隊將德國人趕出原先占領的區(qū)域,從而讓后續(xù)部隊能夠接二連三開入占領區(qū)域中間。由于步兵師人員眾多,且不需要大量的技術兵器即可維持相當多日的戰(zhàn)斗,人員傷亡后也可以立即從后方部隊中抽調步兵進行彌補,最后就逐漸承受住了蘇聯的反突擊,維持了突破口不至于封閉。
以1941年10月的維爾濟馬-布良斯克戰(zhàn)役為例:10月2日,德國第二裝甲集群,第三裝甲集群轉入進攻,從蘇聯防線缺乏火炮、坦克和堅固據點的結合部穿入,當天即開辟了15-30公里的進攻縱深,隨即德國步兵師如潮水般涌入??颇蚝筒辑偰犭m然派出部隊進入反突擊,但由于蘇聯軍隊多為臨時組建的新部隊,配合不足,通訊和補給也被德軍快速的突擊切斷,同時缺乏坦克和大炮等重型火力,反突擊的部隊被德國第四集團軍、第九集團軍的步兵師建立的防線抵擋住了。到10月6日,葉廖緬科、羅科索夫斯基都只能從布良斯克、維爾濟馬撤退,而奧廖爾更是在不設防狀態(tài)被德軍占領。而德國坦克集群并未對包圍圈內的蘇軍下手,而是繞過這些被切斷退路的德軍繼續(xù)推進,把包圍圈內的蘇聯軍隊交給了后繼的步兵師。到10月13日,蘇軍超過50萬人的被合圍部隊被殲滅,兩個星期內損失了60多萬人,導致朱可夫接手西方面軍時僅剩下60萬的軍隊參加莫斯科保衛(wèi)戰(zhàn)。值得一提的是蘇聯撤出的85000人中,有一個負傷的士兵,日后成為了AK-47的發(fā)明人——卡拉什尼科夫。
相反的,在1943年庫爾斯克戰(zhàn)役中,雖然德軍裝甲部隊配備了強大的虎式坦克、豹式坦克,在蘇聯第一線確實是打開了一個口子并推進了5-20公里,但由于蘇聯的反突擊太過強大,沒有時間讓德國步兵師的巨大后備兵員沖入突破口建立穩(wěn)固的防御地帶,因此前線的裝甲部隊反而時刻面對后方被切斷的巨大風險,被迫在一星期內放棄進攻,趁著蘇聯還未反攻之時撤回出發(fā)地點,結束了庫爾斯克第一階段的戰(zhàn)斗。
所以,龐大的步兵師是一個部隊突破后維持進攻動能不至于消退,和維持住突破口不會短時間被封堵的重要力量。

2、殲滅包圍網內敵軍
步兵師不擅長快速移動,但是善于承受足夠的傷亡。這樣的特性使得它非常適合殲滅已經喪失機動能力的敵軍。在明斯克戰(zhàn)役、斯摩棱斯克戰(zhàn)役、基輔戰(zhàn)役和維爾濟馬戰(zhàn)役之中,德國人的“鉗形攻勢”都是以裝甲集群的突破作為發(fā)端,當蘇聯軍隊的撤退路線被封堵之后,德國的裝甲集群就被調出,轉而由大量步兵師承擔圍殲的任務。
同樣還是1941年維爾濟馬戰(zhàn)役。在這次戰(zhàn)役中,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實際上只有3個坦克集團軍(第二,第三、第四裝甲集群,后來改稱裝甲集團軍),其中共有14個坦克師,8個裝甲擲彈兵師和1個摩托化步兵旅,遠遠少于蘇聯包圍網內的4個集團軍,70萬人。同時,作為臺風行動的第一階段,遠離德國的德國裝甲集團軍不能在戰(zhàn)斗中獲得更多的坦克和兵員補充(據朱可夫回憶到11月末一個德國裝甲師已經剩不到50輛坦克,一個180人的連有時候僅剩下20-30人能夠戰(zhàn)斗),所以他們不能把自己的人員和裝備浪費在消滅包圍網內的蘇軍身上,在合圍了維爾濟馬地區(qū)的蘇聯軍隊后,古德里安帶領第二裝甲集群轉向莫斯科南部的圖拉,萊因哈特帶領第三裝甲集群向北部的加里寧前進,而霍普鈉的第四裝甲集群沿著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公路向莫斯科正面進攻。這時候德國高達47個的步兵師涌入了維爾濟馬地區(qū),將剩余的蘇聯4個集團軍團團圍住,并形成了1.2倍的人數優(yōu)勢。蘇聯在這一個階段可謂是被打蒙了,通訊中斷,連斯大林都不知道部隊去哪了,便讓朱可夫乘車一個個去找被打散的部隊。
通過在西方方面軍司令部的座談和對情況的分析,我的印象是,維亞濟馬地區(qū)的慘重失敗本來是可以避免的。盡管敵人在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上占優(yōu)勢,但是我軍還是可以避免被合圍的。為此需要及時而正確地判定敵人的主要突擊方向,并從次要地段抽調兵力,集中我主力對付敵人的突擊。但當時沒有這樣做,致使我軍的防御未能抵擋住敵人的集中突擊。當出現了缺口時,因指揮員沒有控制預備隊而無法予以封閉。
10月8日2點30分鐘,我給斯大林打了電話,他當時還在工作。我向他匯報了西部戰(zhàn)線情況。我說:
“現在主要的危險是莫扎伊斯克防線的掩護兵力薄弱。因而敵人的裝甲坦克兵有可能突
然出現在莫斯科附近。應盡快設法從別處抽調部隊增強莫扎伊斯克防線?!?/p>
斯大林問我:
“西方方面軍的第19和第20集團軍以及博爾金指揮的集群在什么地方?預備隊方面軍的第24和第32集團軍又在哪里?”
我回答說:“被合圍在維亞濟馬以西和西南地區(qū)?!?/p>
“你打算做些什么?”
“現在我要去找布瓊尼?!?/p>
“你知道預備隊方面軍的司令部在什么地方嗎?”
“我到小雅羅斯拉韋茨地區(qū)某個地方去找?!?/p>
“好,你去找布瓊尼,并從他那里立即打電話給我。”
由此可見,蘇聯在臺風戰(zhàn)役初期再次犯了幾個月前的問題,戰(zhàn)前沒有預案,行動較為遲緩,當意識到德國人坦克開過來后,大部分人已經來不及撤回去了。對于這樣聯絡中斷、沒有指揮的被圍困的部隊,德國人自然沒必要用坦克集團軍和他們浪費時間,而是用數量眾多的步兵師圍住了里面的蘇軍,并采用“圍而不打”的戰(zhàn)術。一星期后,蘇聯被圍部隊彈盡糧絕除了在抵抗、突圍中喪生的10萬人外,其余60萬人不戰(zhàn)而降。
而在突出部戰(zhàn)役中,德國人兵力不足的問題就暴露出來。雖然突出部戰(zhàn)役中,德國人的裝甲師比例已經達到了35%(13個步兵師,7個裝甲師),但是總兵力卻毫無優(yōu)勢。在巴斯托涅戰(zhàn)斗中,德國人雖然成功合圍了城市里的第101空降師和第9第10,裝甲師的部分部隊,但德國人一如既往讓裝甲教導師和第二裝甲師繞過巴斯托涅,只有第26國民擲彈兵師(該部隊前身是第26步兵師,在1944年巴格拉季昂行動被蘇軍擊潰,1944年9月倉促重建為國民擲彈兵師,國民擲彈兵師每個團只有2個營,只有6個步兵營建制5500人,其他炮兵、工兵、后勤不計入圍城可用兵力)和一個團參加圍城,合計約8000多人,而城內有22000人。同時,由于美軍通訊并未中斷,美軍并沒有像41年蘇軍那樣被圍困后陷入驚慌失措的境地,而是依托堅固的城市抵擋住了德軍逐漸衰弱的進攻。因此,當艾森豪威爾聽說巴斯托涅被圍困后,他很清楚這點兵力無法殲滅里面的美軍,反而是拖住德軍,迫使他們在正面打一場決戰(zhàn)的好機會。而守軍的司令安東尼·麥考利夫也知道德國人吃不掉他,面對德國人送來的勸降信只是冷冷地寫了個單詞“NUTS!”。

目前形勢對我們而言是一個機會而非災難,在座各位不許有不高興的表情。——艾森豪威爾
我們干脆放膽讓他們一路沖到巴黎,然后我們就可以確實的把他們切斷和咀嚼——巴頓
結果,等巴頓率領第三集團軍發(fā)動反攻后,12月26日即順利解除合圍,同時對德軍造成了嚴重的傷亡。
所以,二戰(zhàn)中雖然步兵師不具備高速機動和攻堅戰(zhàn)的能力,但是充足的人數是圍殲敵人最重要的資本。

3、進行防御
有人會說,閃電戰(zhàn)明明是進攻作戰(zhàn),怎么會有部隊進行防御呢?其實,我們都很清楚一件事:不做好防御的準備,又怎么進攻呢?
這一次我們舉出庫爾斯克戰(zhàn)役為例。

庫爾斯克戰(zhàn)役是二戰(zhàn)歷史最大的地面戰(zhàn)役,德國人的基本計劃和之前巴巴羅薩戰(zhàn)役沒什么區(qū)別,都是坦克軍團作為“釘頭”刺穿敵人防線,步兵師一擁而入,最后包圍所有的庫爾斯克地帶的蘇聯軍隊。但是蘇聯人也并非1941年被動挨打的沙包,而是做好了一切反擊準備。他們不但在德國突破地帶布置重兵和密集工事群,同時還在接壤的區(qū)域布置了大量的反攻部隊,只要德國人陷入防御地帶無法脫身,他們的反擊就立即開始。因此,在準備攻擊的同時,德國人也不得不在接壤地區(qū)布置了雄厚的步兵兵力和防御地帶,以防戰(zhàn)斗打響后德軍主力深陷敵陣時后方被人包圍。
戰(zhàn)斗打響后,果不其然,蘇聯在德國人楔入庫爾斯克防線后,7月12日立即啟動庫圖佐夫行動開始反擊。此時蘇聯動員了西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的大批部隊參與猛攻德國奧廖爾一帶的陣地,總兵力達到128萬人,配備2409輛坦克和裝甲車,2000多架飛機,26379門火炮。而此時德軍前線只有第二坦克集團軍和已經楔入庫爾斯克北線的莫德爾第9集團軍殿后部隊,蘇聯在所有的方面都取得了4比1的優(yōu)勢。由于德國主力坦克部隊已經派往庫爾斯克,留在后方的30萬軍隊只有625坦克,德國人只能使用步兵部隊依托早已建設的防御網進行防御。

雖然蘇軍在7月13日進行了大規(guī)模炮擊,但是由于德軍陣地寬厚,蘇聯的炮擊并未取得什么效果。接著,巴格拉米揚的第11近衛(wèi)集團軍開始一馬當先開始沖鋒,接著波波夫也讓近衛(wèi)第三坦克集團軍的700多輛坦克投入戰(zhàn)斗。莫德爾和克魯格見勢不妙,馬上命令停止城堡行動,軍隊撤回出發(fā)地點,并依托強有力的防線和蘇軍周旋。雖然蘇聯憑借4倍人員和裝備優(yōu)勢不斷推進,但是德國人仍然用較少的傷亡率有效的組織防守,并有序后退,并未像蘇聯人認為的那樣會承受不住強烈的沖擊而一潰千里。第2裝甲集團軍在7月11至20日損失10120人,7月21至31日又損失了34749人,總損失大約在5萬人左右,占集團軍總兵力的1/3。第2裝甲集團軍在7月期間徹底損失了45輛坦克和42門自行反坦克炮,集團軍損失的火炮迫擊炮和火箭炮達到856門。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損失較小,7月11至20日之間傷亡8258人,整體損失可控。
反觀另一側,由于蘇聯未考慮到德國防線極為穩(wěn)固,蘇聯的坦克部隊面臨著德國進攻庫爾斯克一樣的問題——坦克必須在布滿地雷、反坦克障礙物、壕溝和反坦克炮的地域緩慢機動,僅僅7月間雷巴爾科第三近衛(wèi)坦克集團軍的700多輛坦克就有60%被毀,而付出如此巨大的損失蘇聯也只不過推進了40公里而已。最后,莫德爾成功撤退到他們的第二防線,蘇軍付出了巨大損失后終于收復了奧廖爾。在1943年8月18日的清點中,德國開始參戰(zhàn)的30萬人中有14000多人陣亡,11300人失蹤,61000人負傷;而蘇聯參與進攻的128萬人中有11萬人陣亡,30萬人負傷,2500多輛坦克被毀(戰(zhàn)前約2200輛,算上調過來的第三近衛(wèi)坦克集團軍約3000輛),1014架飛機被擊落。由此可見,德國人雖然兵力只有蘇軍的四分之一,但由于堅固的防御,步兵師團仍然成功抵御了蘇聯的鋼鐵洪流的沖擊,付出的的不可恢復損失只有蘇聯的十分之一左右,而蘇聯戰(zhàn)前計劃的徹底合圍第二裝甲集團軍和第9集團軍的計劃也宣告破產。
對比7月15日結束的城堡作戰(zhàn)中蘇聯僅損失18萬人和1800輛坦克的數據,整個庫爾斯克戰(zhàn)役(計入攻占奧廖爾的庫圖佐夫行動和收復哈爾科夫的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戰(zhàn)役)蘇聯一共付出了86萬人傷亡(其中不可恢復損失25萬人),6064輛坦克戰(zhàn)損,5244門火炮損失的巨大代價,相當于蘇聯1943年全年武器生產訓練的三分之一都損失在了庫爾斯克戰(zhàn)役,而德軍僅付出了16萬人的傷亡和約1000輛坦克的損失,絕大多數的蘇聯部隊都是被德國的防守步兵部隊消耗掉了。而在1944年的巴格拉季昂行動和1945年的維斯瓦河·奧得河戰(zhàn)役中,德國防線遠不如庫爾斯克戰(zhàn)役那么綿密深厚,也沒大量的步兵師的人員儲備,導致突破口被蘇聯擊穿后,如同蘇聯1941年巴巴羅薩那樣一觸即潰,大量兵團被蘇聯合圍而投降。所以,在防守一端,大量的步兵部隊也是充實防線戰(zhàn)斗力不可或缺的存在。

比起受到宣傳機器矚目的裝甲師團,步兵部隊可謂是二戰(zhàn)中最不亮眼的無名英雄。無論是在軸心國還是同盟國,步兵部隊永遠是殲敵最多,同時承傷最多的部隊。雖然他們的光環(huán)被裝甲兵團和摩托化步兵部隊的光輝完全掩蓋,但是所有的指揮官都必須承認,沒有步兵的默默付出,是無法擊潰敵人和守住陣地的。在70年后的今日,雖然現代步兵已經不再徒步作戰(zhàn),但是步兵特有的靈活性、成本低和善于防守的優(yōu)勢,使得現代化步兵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