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文字的故事
文字,既是一個豐厚的,待人去探素的寶藏;也是一個民族的傳承精神。
時代在不斷變化,文學的體現(xiàn)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從,那幾萬年前,那倉頡有感而發(fā),用石頭在地面上劃過的第一筆;到竹簡上,孔老圣人一筆一劃地下的一個個字;最后經(jīng)過了幾千年,成為現(xiàn)在書本上和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一篇篇文章。
我第一次接觸文字是從我小時候開始的。幼兒咿呀學語,先是模仿,再明其意,最后來看它所對應(yīng)的文字的意思。由此可見,語言,也是文字的一種形式。我也跟大家一樣,小時學語,再大些母親就教我文字的書寫。
我的模仿力不強,勉勉強強還算工整。但母親卻不因此滿足,安她的話來說:漢字是老祖宗傳承下來的,做人可不能忘本!
我于是就進了書法班。在那里,我仿佛進入了文字的海洋,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整齊的楷書,流水行云般的行書,雜而不亂的草書,它們深深吸引著我 。
上了小學,我第一次接觸到課本,識字比同齡人教多的我很快就讀完。但我并不滿足,二年級時第一次進到了圖書館里看書。當時,見識淺薄的我深深地被震驚了,先是震驚,接著就是濃濃的興奮。我欣喜若狂,一頭便扎進了書海。
三年級,期末考試作文出現(xiàn)了,我的模擬卷第一次被老師當眾念了出來,這讓我對寫作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接著,我就開始寫日記。日記寫了半年,爛到了極致,又開始寫讀后感,也很爛 。這時我接觸到了小說,小說里又趣的故事和生動的情節(jié)和人物刻畫立即把我的心勾住了。
六年級,我開始自己用本子寫小說。寫完一章便看一遍,改一改,然后給同學看。盡管寫得不咋地但當時是我除讀書外最大的興趣了。
其實,我并不是什么作家,業(yè)余也算不上。
但是,我想說,我寫東西并沒有什么目的,我只是有時會“腦抽”,想象或構(gòu)建一個故事 。我覺得這個故事挺好,但無人可說,無人分享,憋在心里讓它自己壞掉挺可惜的。于是,文字便成為我的最好的宣泄方式。
通過筆尖,我的靈感就像源源不斷的墨水噴涌而出,凝成文字慢慢地生長出翠綠的幼苗,開出潔白的大花,最后結(jié)成豐碩的果實。
時代在變化,那怕幾千年前孔老圣人也沒想到原來笨重的竹簡會變成手機里小小的數(shù)據(jù)吧。
文字不斷在演變,但其承載的卻不盡相同——一個民族的底蘊以及其文化。
文字是中華民族的寶藏。透過文字,我們能窺探歷史,預見未來,也可以把 握現(xiàn)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