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評鑒-拓跋珪

拓跋珪

拓跋珪(371年-409年),北魏開國皇帝,鮮卑族人。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孫子,獻(xiàn)明帝拓跋寔和賀夫人的兒子(一說為什翼犍的兒子)。公元376年,前秦滅代國,拓跋珪留在代地,部落由劉庫仁及劉衛(wèi)辰分掌。公元383年,苻堅于淝水之戰(zhàn)中戰(zhàn)敗,其后國中大亂。登國元年正月六日(386年2月20日),拓跋珪得到以賀蘭部為首的諸部支持在牛川大會諸部,召開部落大會,即位為代王,年號登國。拓跋珪任用賢能,勵精圖治,重興代國。即位不久,便移都代國原都盛樂,并推動農(nóng)業(yè),讓人民休養(yǎng)生息。同年四月,改稱魏王,稱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拓跋珪先與后燕結(jié)盟,吞并了黃河以南諸部,之后北魏將鋒銳對準(zhǔn)后燕。登國六年(391年),北魏與后燕的關(guān)系僵化。登國九年(394年),慕容垂攻打西燕,拓跋珪派兵救援,這使得兩國關(guān)系更加不穩(wěn)定。登國十年(395年
),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寶討伐魏國,拓跋珪在參合陂大敗燕軍,坑殺四、五萬燕卒。登國十一年(396年)三月,慕容垂親自率軍伐魏,攻陷平城,留守平城的拓跋虔戰(zhàn)死,拓跋圭顯得十分驚懼,可是慕容垂很快在參合陂發(fā)兵,并病逝于上谷。同年八月,拓跋珪大舉伐燕,后燕各郡縣紛紛投降。最終慕容寶逃走,后燕首都中山被魏軍攻下。
皇始三年(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同年十二月二日(399年1月24日),改元天興,即皇帝位。在天興七年(402年),拓跋珪和后秦姚興由于和親問題發(fā)生矛盾,爆發(fā)了柴壁之戰(zhàn)。最終拓跋珪大敗后秦,致使對手一蹶不振。
拓跋珪晚年因服食寒食散,剛愎自用、猜忌多疑,更常因想起昔日一點不滿就要誅殺大臣。大臣們大都惶恐度日,影響辦事能力,以至偷竊等行為十分猖獗。天賜六年十月十三日(409年11月6日),次子拓跋紹的母親賀夫人有過失,拓跋珪幽禁她于宮中,準(zhǔn)備處死。到黃昏時仍未決。賀氏秘密向拓跋紹求救。拓跋紹與宮中守兵及宦官串通,當(dāng)晚帶人翻墻入宮,刺殺拓跋圭。拓跋圭在拓跋紹來到時驚醒,試圖找武器反擊但不果,終為其所殺,享年三十九歲。
之后其子拓跋嗣登位后,于永興二年(410年)謚拓跋圭為宣武皇帝,廟號烈祖,泰常五年(420年)才改謚為道武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改廟號為太祖。
統(tǒng)帥 A
(拓跋珪驅(qū)率遺黎,奮其靈武??唆宸诫y,遂啟中原。數(shù)珪之用兵,風(fēng)掣參合,火燎柏肆,破柔然於大磧,摧秦卒於柴壁。其軍威所及,如風(fēng)靡草矣。)
武力 C+
(拓跋珪嘗服寒食散,藥數(shù)動發(fā),喜怒乖常。謂百僚左右人不可信,或以懷惡在心,乃手自毆擊,死者皆陳天安殿前。)
軍謀 A-
(拓跋珪運籌畫計,燕兵坑於參合,秦卒制於柴壁。若無聞垂失措之舉,猶可為一時少敵也。)
智略 A+
(拓跋珪顯晦安危之中,屈申潛躍之際,雖冠履不暇,棲遑外土,而制作經(jīng)謨,咸出長久,斯抑不世之神武也。)
內(nèi)政 A
(拓跋珪初拓中原,留心慰納。諸士大夫詣軍門者,無少長,皆引入賜見。存問周悉,人得自盡。茍有微能,咸蒙敘用。及稱尊號,典官制,立爵品,定律令,申科禁,國家之基,自此定也。)
魅力 B-
(拓跋珪嶷然不群,眾咸異之,劉庫仁常謂其有高天下之志,及於淝水后,珪朝拱人神,顯登皇極,文武之道,斯為盛矣。而屯厄有期,禍生非慮,蓋人事不足,豈天為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