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其妙的角色動機,強行升華主題
全篇恢宏的主基調,從第一部阿謝拉特的死而落幕,徹底下沉到很小民的視角,并且角色的活動依然要靠前部已經死去的角色做“旁白”去塑造內心活動的變化,單論這個敘事手法就注定與第一部完全是兩個量級的作品,并且全篇幾乎都在種田,其實mappa這樣做并沒有什么不好,年輕的托爾芬失去了一直戰(zhàn)斗的動力回鄉(xiāng)種田沒什么不好。但是,重點在于這部的結尾,就是非要用一種小而片面的視角上升到一種貌似很“大愛”的主題,試圖去混淆概念,將“不惹事,不生事”核心主思想貫徹到底,阿謝拉特時常將托爾芬拉入夢境,告訴他要去尋找他父親托爾茲所悟的“真正的戰(zhàn)士”之道,這一番夢境下來,理應讓托爾芬用自己的正義之拳,保護自己想要保護之物,如果托爾芬在戰(zhàn)爭爆發(fā)時選擇逃避,回到冰島,出發(fā)向文蘭,這也會是一部合格的作品,因為整部劇所謂的矛盾點都不能稱為是矛盾點,這座農場不管是英王征用還是農場主,它本身奴隸制的性質并沒有變,人也依然在這場戰(zhàn)爭中基本死光,重點在于后幾集的毀滅級演出,托爾芬他突然就悟了,硬著頭皮地去求英王撤軍,是的,他在人都已經死光地時候要求英王撤軍,以“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行為試圖去感化英王,然后英王竟然也突然就悟了!他真的撤軍了,他就突然改變自己治國的方針,叛黨也不鏟除了,仗也不打了,并且這一切的轉變在轉瞬之間,幾句旁白就寥寥收場,
? 在前半部分幾個臃腫的故事之后,托爾芬即使是放棄武力也沒有任何資格去教育英王任何事情,因為他的出發(fā)點只是“小民”,但結尾非要用一種極其幼稚的思想去上升一種所謂的“大愛”,試圖去混淆“正當防衛(wèi)”與“殺害他人”“傷害他人”的概念,以強行達到反戰(zhàn)的主題。但實則我最大的感受不是戰(zhàn)爭的殘酷,而是托爾芬的窩囊,托爾茲第一部同樣也是如此,但他那種大義凜然的正義在這部托爾芬身上并沒有體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