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生活記錄(7):你知道黑木耳怎么長的嗎?

木耳的名家論述
孟詵:利五臟,宣腸胃氣擁毒氣。
《日用本草》治腸癖下血,又涼血。
《綱目》治痔。木耳各木皆生,其良毒亦必隨木性,不可不審,然今貨者,亦多雜木,惟桑、柳、楮、榆之耳為多。
按《生生編》云,柳蛾補 胃,木耳衰精。言老柳之蛾,能補胃理氣,木耳乃朽木所生,有衰精冷腎之害也。
《藥性切用》潤燥利腸。傳說張仲景說:木耳赤色和仰生的,都不能吃。
按《生生編》載:柳蛾補胃,木耳衰精。是說老柳樹上的蛾,吃了能補胃理氣,而木耳由朽木所生,得一陰之氣,所以有衰精冷腎之害。文化溯源正黑木耳又名木耳、木蛾、樹雞、木機、云耳等,系營養(yǎng)豐富的天然食用菌,又是我國傳統(tǒng)的保健食品和出口商品。
我國人民采食利用黑木耳的歷史悠久,遠在公元前73年,戴圣者《禮記》就有"食所加庶,羞有芝栭"的記載,芝栭就是指菇、耳。公元6世紀(jì)30年代,后魏末期的農(nóng)學(xué)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shù)》這部古農(nóng)學(xué)專著中,也曾介紹有關(guān)黑木耳的烹調(diào)食用方法。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