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宮碑》臨帖經(jīng)驗談,為什么我寫字比原碑更豐腴∣金碧相暉


一、金

從結構上來說,“金”字有兩個寬度梯次:

兩條紅線的間距標明了第一個寬度梯次,而兩條綠線的間距則標明了第二個寬度梯次。
為了要營造出痩硬清健的視覺效果,必須拉大這兩個寬度梯次的長短對比,換句話說,綠線標注的寬度梯次要盡量寫得緊一點、窄一點,否則這種對比是不容易凸顯出來的。

二、碧

“碧”字同樣要注意寬窄梯次的對比,只不過,它的所謂“寬”是由“石”的一撇來體現(xiàn)的。
從我臨寫這個字的體會來說,其實另有一個容易犯的錯誤,那就是因為“石”上的“玉”和“白”筆畫相對更多而把它們寫得更長。
這樣一來,會導致這個字的腰線下移。身長而腿短,就算是個人,這副身材也不會好看的。
而作為一種象形文字,漢字的審美也與此如出一轍。

三、相

如果說“金”和“碧”的結字凸顯了歐陽詢楷書的“瘦”,那么,這個“相”字無疑就凸顯了它的“長”。
怎么凸顯?我們?nèi)越鑸D示來表明:

附上我臨寫的“相”字:

四、暉

之前有些朋友讀過我寫的“《九成宮碑》日課”專欄之后,總覺得我的筆畫比起拓片上的字要更豐腴,因而疑心我其實是用顏楷的底子來臨《九成宮碑》。
實話實說,我是寫過顏楷的。但那是兒時發(fā)蒙做過的功課,距離今天已有30年的光景。
若說那時打下的基礎(如果那也算是個基礎的話)直到今天還在潛移默化地對我發(fā)生作用,至少我自己是不相信的。
我寫《九成宮》要比原碑更厚、更重,這是事實,我也承認的。但我認為這主要是書寫工具和書寫尺寸造成的。
照唐人的習慣,寫字是用硬毫筆的。而我們熟知的大多數(shù)硬毫——紫毫、狼毫、鼠須等等,都做不了大筆,寫不了大字。所以《九成宮碑》原石上的字,其實只有銅錢大小。
但是今天臨寫《九成宮碑》的人已經(jīng)很少寫這么小的尺寸了。要把尺寸放大,甚至放得很大,那不可避免地要更換文房器。
而自清代以來,為了適應書寫尺寸日益放大而采用的羊毫筆(軟毫)和生宣紙,用這兩樣東西寫出來的大字,效果當然和原碑不同——俗話說,要想大字好,黑多白的少呀!
有些當代名家比如孫曉云女士曾說,臨帖最好與作者用相同或者相似的文房器,按照原大來臨寫。
或許這樣的經(jīng)驗對一部分人很奏效,但在我身上卻不見多少積極的作用。
所以文中的插圖,是我挑了一支口徑1.7公分、出鋒6.8公分的純羊毫筆,在半生熟的宣紙上寫成的。每個字的尺寸大概在12公分左右。
以上,算是我對朋友們近期疑問所做的一點解釋。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九成宮碑&晉公子原創(chuà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