鱘形目之嘗試概述
鱘形目( Acipenseriformes )系軟質(zhì)亞綱的唯一現(xiàn)存支系,在輻鰭魚演化歷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鱘形目的已知最早的化石物種見于二疊紀,在早侏羅世, 現(xiàn) 今業(yè)已絕滅的 軟質(zhì)魚科( Chondrosteidae )的物種
Gyrosteus
mirabilis
和
Strongylosteus hinenburgi
推測可以生長至 6~7 米, 與現(xiàn)生的巨型鱘魚歐洲鰉 (
Huso
?
huso
)相當。 在早白堊世中國東北部的熱河生物群, 保存了 現(xiàn)今絕滅分支 北票鱘科的 北票鱘屬(
Peipiaosteus
) 和燕鱘屬 (
Yanosteus
) 的化石 ,以及隸屬現(xiàn)存的鱘形目分支 匙吻鱘科 的原白鱘屬 物種劉氏原白鱘(
Protopsephurus
?
liui
) 的化石 ,該化石物種體長可達一米。 美國的著名化石產(chǎn)地——出土了著名的超級掠食動物君王霸王龍 (
Tyrannosaurus
rex
) 的地獄溪組,亦有 大型匙吻鱘科如 2023 年命名的新種
Parapsephurus
?willybemisi
,該物種也屬大型魚類。 始新世的綠河組地層也有化石鱘類出土。 鱘形目現(xiàn)生 2 科 6 屬 27 種 (據(jù) FishBase ) ,為北半球典型的大型魚類,一些物種是最大的現(xiàn)生淡水魚類之一。鱘形目大部分物種有跨鹽度洄游習性,即成體在海水中育肥,在淡水河川繁殖后代。一些物種具有陸封種群,不必須進入海洋,一些物種則是純淡水的。鱘形目的一些類群如鱘科的鱘屬(
Acipenser
) 是底食性的,主要以各種底棲動物為食,鰉屬(
Huso
)和匙吻鱘科的白鱘屬(
Psephurus
)是更加 強悍的掠食者。匙吻鱘科的匙吻鱘屬(
Polyodon
) 的幼體是掠食性的,成體為濾食性,系鱘形目中之一特例。 鱘形目大部分物種有非常高的商業(yè)價值,一些物種作為其分布地區(qū)的大型優(yōu)質(zhì)食用魚,其魚卵亦被認為是美味珍饈,價格昂貴。一些物種如高首鱘
(Acipenser transmontanus
) 是重要而受歡迎的游釣魚類。 大部分鱘魚的野生種群因過度捕撈和棲息地破壞而受到極嚴重之威脅, IUCN 紅色名錄對 所有現(xiàn)生 鱘形目物種 的受危等級進行了 評估, 其中 1 種絕滅、 1 種野生絕滅 ,其余所有種皆受到不同程度的生存威脅(極危 17 種,其中 1 種 可能絕滅; 瀕危 3 種;易危 5 種) 。 下為鱘形目之分類及各屬概述: 壹、鱘形目(Acipenseriformes):
第一項、鱘科(Acipenseridae):
一、鱘亞科(Acipencerinae):
1、鱘屬(
Acipenser
):
鱘屬系鱘形目中種類最多者,廣泛分布于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中高緯度河流及沿海地區(qū),大部分物種體型巨大,但如長江鱘(
Acipenser
?
dabryanus
)和小體鱘(
A.ruthenus
) 體型較小,鱘屬物種多具 有骨板。一些物種是純淡水的,一些物種成體在海洋中生活。 對該屬的形態(tài)簡述以歐洲鱘(
Acipenser
? sturio
) 為例: 該物種 體型較大,其最大個體可達 3.5 米。該物種 無背鰭棘,背鰭軟鰭條 30~44 枚,無臀鰭棘,臀鰭軟鰭條 23~30 枚。 歐洲鱘身體細長, 口下位,吻尖至嘴間有 4 條觸須,身上被 5 排盾片。該物種背側(cè)綠褐色至黑色,帶有金色色調(diào),側(cè)腹顏色淺,腹面白色。 歐洲鱘體型大,壽命長 ( FishBase ) 。 歐洲鱘為跨鹽度的溯河洄游魚類,出沒于 沿海水域,長壽而生長緩慢 。該物種在淡水河川繁殖, 成體在春季和初夏遷移到大河的中游,洄游過程中不進食,產(chǎn)卵活動發(fā)生在 3~8 月間,產(chǎn)卵量隨親魚的年齡增加。一般認為雄性歐洲鱘每兩年參與一次繁殖,雌性每 3~4 年參與一次。在繁殖過后,成體返回海洋。 深灰色粘性卵在 17 攝氏度下,經(jīng)約一周時間孵化, 幼魚在淡水中棲息,并慢慢適應咸水,在河口度過大約 2~3 年的時間,而后進入海洋。歐洲鱘是獨居的,該物種以甲殼類、軟體動物、多毛類和魚類為食。 歐洲鱘曾被作為食用魚,其卵被用于制作魚子醬 ( FishBase ) 。但如今該物種受到生存威脅,包括 作為副漁獲物被捕撈、攔河壩的建設和水污染等,引入的外來掠食性動物也可能對該物種的種群恢復造成影響( IUCN 紅色名錄)。該物種被 IUCN 紅色名錄評定為極危物種, 其種群已經(jīng)極大幅度下降,現(xiàn)存?zhèn)€體的平均體型也較?。ù蠖鄶?shù)雄性個體僅有 100~150 厘米長,雌性 130~215 厘米)( FishBase )。 并在其絕大部分歷史分布地(大西洋的北海和波羅的海、英吉利海峽、地中海、黑海西部、南部)消失,上一次在格魯吉亞的 Rioni 被記錄是在 1991 年。如今,該物種的分布僅限于法國的 Garonne 河。 被 CITES 列入附錄一,嚴禁關(guān)于該物種的國際貿(mào)易。
歐洲鱘 鱘屬除歐洲鱘外,還有眾多物種,下面對幾種著名者進行簡單描述。 中華鱘(
Acipenser? sinensis
):
中華鱘為中國之最著名的鱘形目物種之一,在眾多古籍中都有記載。其也為跨鹽度溯河洄游魚類,幼魚見于水流緩慢的區(qū)域,成體見于較深的水中。該物種體型大,報道有體長超3米的個體,最大體長可能達4米。該物種分布于中國的長江等河流。現(xiàn)今被IUCN紅色名錄列為極危物種,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將中華鱘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一同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長江鱘(
Acipenser ?dabryanus
,IUCN紅色名錄受危等級野生絕滅),另外,鱘屬的鈍吻鱘(
A.baerii
,極危,亦稱西伯利亞鱘)、小體鱘(
A.ruthenus
,瀕危)、史氏鱘(
A.schrenckii
,極危)及裸腹鱘(
A.nudiventris
,極危,中國伊犁河的裸腹鱘種群可能是被引入巴爾喀什湖的裸腹鱘溯河而上建立的)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僅限野外種群)。
自攝于北京海洋館的中華鱘
自攝于國家動物博物館的中華鱘標本
自攝于國家海洋博物館的中華鱘標本 高首鱘(
A.transmontanus
)和湖鱘(
A.fulvescens
): 這兩個物種是北美洲著名的鱘屬物種。高首鱘作為體型最大的鱘屬,其最大個體體長可達6.1米,該物種分布于北美洲西部沿海及河流地區(qū),一些種群是跨鹽度洄游的,而美國蒙大拿州境內(nèi)的哥倫比亞河流域有高首鱘的陸封種群。高首鱘的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在沿海的海水里度過,但在繁殖期,成體進入河流并溯流而上,在上游產(chǎn)卵,成體在洄游期間不進食,繁殖過后,成體返回海洋,一般年輕的雌性每4年產(chǎn)卵一次,而年老的雌性可能每10~11年參與一次繁殖。體長48.3厘米以上的高首鱘主要以魚類為食,而幼魚主要以搖蚊為食,也會取食其他昆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湖鱘是大型淡水魚類,棲息于大河及湖泊底部的、5~9米深的、沙質(zhì)、泥質(zhì)及礫石底質(zhì)的區(qū)域,偶爾進入微咸水。該物種是雜食性的,依靠觸須在河床搜尋食物。高首鱘和湖鱘被當做食用魚,并且其卵可作為魚子醬的原材料,高首鱘更因為其巨大的體型成為了極受歡迎的游釣魚類,富有挑戰(zhàn)性。湖鱘因過度捕撈、污染和棲息地破壞受到威脅,一些種群岌岌可危,綜合情況,湖鱘被IUCN紅色名錄評定為瀕危物種,哈德遜灣的湖鱘種群狀況較好,數(shù)量保持平穩(wěn),被評定為無危,但加拿大的安大略省的一些正在開發(fā)或未來可能進行開發(fā)的水力發(fā)電工程仍可能對該種群造成影響。高首鱘具有相對平穩(wěn)和健康的野生種群,被IUCN紅色名錄評定為易危物種,但也受到了攔河壩、污染和引入的非原生物種致使的負面影響。
巨大的被釣獲的高首鱘
一條水下的高首鱘
湖鱘 亞得里亞鱘(
A.naccarri
): 該物種主要分布于亞得里亞海及其周邊河流,活動于海岸周邊及河口地帶,不進入純海水區(qū),在淡水中,亞得里亞鱘傾向于深水的大河。該物種棲息于沙質(zhì)和泥質(zhì)底質(zhì)的區(qū)域,主要以底棲的無脊椎動物和小型魚類為食。亞得里亞鱘壽命長,在5~7月繁殖。該物種被作為食用魚,但其魚卵并不作為魚子醬之原料(FishBase)。亞得里亞鱘受到過度捕撈的威脅,被非法捕撈以及作為副漁獲物被捕獲,尤其是對繁殖前的親魚的捕撈對該物種的威脅最大,水污染、洄游路徑的障礙和外來入侵物種如歐鲇(
Silurus ?glanis
)者對其的捕食也屬于致危因素,放流未經(jīng)核實與亞得里亞鱘親緣關(guān)系的鱘魚可能對其基因庫和適應能力產(chǎn)生負面影響。亞得里亞鱘曾廣泛分布于波河等亞得里亞海水系,在威尼斯等地有該物種的早期分布記錄,但在許多地區(qū)如希臘,亞得里亞鱘業(yè)已在這些地區(qū)絕滅,1997年,阿爾巴尼亞的Buna河最后一次記錄到該物種存在(據(jù)Ludwig等人于2003年的研究),亞得里亞鱘曾經(jīng)被嘗試在希臘進行重新引入,但未有證據(jù)表明其在該地區(qū)重新建立種群,該物種在意大利的重引入獲得了一定的成功,其種群正處于上升之中,IUCN紅色名錄經(jīng)過綜合評估,將亞得里亞鱘評定為極危物種。
亞得里亞鱘 2、鰉屬(
Huso
) 鰉屬系一屬大型的掠食性鱘科支系,該屬僅有2個物種,即東歐及西亞的歐洲鰉(
Huso? huso
)和黑龍江流域的達烏爾鰉(
H.dauricus
),皆為體型巨大的掠食性魚類,其成體在海洋育肥,并在淡水中繁殖,亦有陸封種群。
對該屬的形態(tài)簡述以歐洲鰉(
Huso ?huso
)為例:歐洲鰉體型極巨大,其體長或許可達7.2米,可能為有淡水生活史之魚類中最大者。歐洲鰉無背鰭棘,背鰭軟鰭條62~73枚,無臀鰭棘,臀鰭軟鰭條28~41枚。該物種吻部中等長度,吻尖較尖,略微上翹。背部具5排盾片。背部灰色或綠色,體側(cè)較淺,腹部白色(FishBase)。 歐洲鰉的成體活躍于開闊上層水域,跟隨獵物活動,該物種主要以各種魚類(如一些種類的鱈魚、鳳尾魚、比目魚、蝦虎魚等)、甲殼類、糠蝦、端足類和軟體動物為食,歐洲鰉有捕食如幼年里海海豹之類的大型獵物的能力。成體從三月份開始進入淡水河流進行繁殖,但更通常的時間是4~5月(但也在秋天進入淡水),雌性一般每5~7年參與一次繁殖。歐洲鰉壽命極長,最長壽者壽命可達118年。
歐洲鰉有著非常高的經(jīng)濟價值, 其魚卵 被用于制作魚子醬,肉也被用于食用。 雌性 歐洲鰉與 雄性 小體鱘(
Acipenser
?
ruthenus
) 的雜交個體 Bester 被用于生產(chǎn)優(yōu)質(zhì)魚子醬。 由于過度捕撈和偷獵,歐洲鰉的種群數(shù)量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其自然繁殖率幾乎為零(根據(jù) Krasikov 和 Fedin 于 1996 年的研究), 同時,水壩的建設致使該物種無法到達部分地區(qū)的產(chǎn)卵場,并且石油、污水和農(nóng)藥等可能對歐洲鰉構(gòu)成威脅,致使其出現(xiàn)繁殖成功率降低等諸多問題。 IUCN 將歐洲鰉評定為極危物種, CITES 將其列入附錄二,嚴格監(jiān)管其國際貿(mào)易。
歐洲鰉 達烏爾鰉 (
Huso dauricus
) 系黑龍江流域的一種巨型魚類, 其最大個體體長可達 5.6 米,體重逾 1 噸。 該物種同時具有跨鹽度洄游種群和淡水種群, 其成體棲息于河流及湖泊中,成體至少每隔一年產(chǎn)卵一次,年齡更大的 個體的繁殖間隔會更長。達烏爾鰉不逾 1 齡的幼魚以無脊椎動物為食,而后捕食開闊水域魚類的幼魚, 3~4 歲的個體的獵物轉(zhuǎn)向為成年魚類,如大馬哈魚(
Oncorhynchus keta
) ( FishBase ) 。 達烏爾鰉被 IUCN 紅色名錄評定為極危物種,其受威脅原因主要為過度捕撈,此外,黑龍江流域的環(huán)境污染也對該物種造成威脅(根據(jù) Shmigirilov 等人于 2007 年的研究和 Chen 在 2007 年的研究), 同時, 有 人工養(yǎng)殖的達烏爾鰉與 史氏鱘(
Acipenser
?
schrenckii
) 的雜交個體進入野外,可能對野生達烏爾鰉的基因庫構(gòu)成威脅。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將 達烏爾鰉 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僅限野外種群)。
達烏爾鰉 3、擬鏟鱘屬(
Pseudoscaphirhynchus
): 擬鏟鱘屬系一屬咸海流域特有的奇異淡水魚類,其屬下共有3個物種:錫爾河擬鏟鱘(
Pseudoscaphirhynchus ?fedtschenkoi
)、阿姆河小擬鏟鱘(
P.hermanni
)和阿姆河大擬鏟鱘(
P.kaufmanni
)。此3個物種均受到了極嚴重的生存威脅。
對該屬物種的介紹以阿姆河大擬鏟鱘為例: 該物種相貌極其奇特, 具有很長的尾絲, 頗有辨識度,另外兩種擬鏟鱘屬物種與其類似, 阿姆河大擬鏟鱘是 最大的擬鏟鱘屬物種, 其最大體長可達 75 厘米,最大體重 2 千克,通常體重不超過 600~700 克,在鱘形目中顯然體型較小。 擬鏟鱘屬的另一個物種阿姆河小擬鏟鱘體型極小,系最小的鱘魚,最大體長 27.5 厘米( FishBase )。 由于阿姆河大擬鏟鱘對水中的氧含量、化學成分等敏感,該物種受到了非常嚴重的生存威脅, 對其的捕撈被禁止( FishBase )。 由于阿姆河大擬鏟鱘分布的阿姆河流域因該河河道上的兩座水壩的截流以及用河水進行灌溉,該 河流在一些年份未能流入咸海(據(jù) Birstein 于 1997 年的研究和 Zholdasova 于 1997 年的研究)。 阿姆河之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鹽堿化和農(nóng)業(yè)殺蟲劑等的威脅,導致該河流的污染程度極高,幸而 21 世紀初,阿姆河的農(nóng)藥含量顯著下降(據(jù) Zholdasova 于 1997 年的研究和 Karimov 等人于 2014 及 2019 年的研究)。 阿姆河的一系列水文變化致使阿姆河大擬鏟鱘受到威脅, 這種生活在快速流動的渾濁水域的鱘魚的棲息地因河流流量降低而難以適應環(huán)境,水壩也阻隔了該物種遷徙的道路,大規(guī)模的抽水也對該物種的生存具有很大的威脅,該物種被 IUCN 紅色名錄評定為極危物種。 阿姆河小擬鏟鱘同樣因阿姆河的水文環(huán)境變化及污染受到威脅,亦被 IUCN 紅色名錄評定為極危物種。 錫爾河流域的錫爾河擬鏟鱘因為其棲息地的被破壞、農(nóng)業(yè)污染以及被偷獵和兼捕而受到極度嚴重的威脅,被 IUCN 紅色名錄列為極危物種 (可能已絕滅)。
奇異的阿姆河大擬鏟鱘 二、鏟鱘亞科(Scaphirhynchinae): 1、鏟鱘屬(
Scaphirhynchus
):
鏟鱘屬為鏟鱘亞科下唯一一屬,僅分布于北美洲,其屬下共有三個物種:密西西比鏟鱘(
Scaphirhynchus? platorynchus
)、淺色鏟鱘(
S.albus
)和亞拉巴馬鏟鱘(
S.suttkusi
)。
對該屬的簡要形態(tài)介紹以密西西比鏟鱘為例: 該物種樣貌特殊,身體和吻部較為扁平。 密西西比鏟鱘見于渾濁的大型河流的底部河床,其喜好之生境的水流往往攜帶沙子并與礫石及泥漿混合,該物種主要以水生昆蟲的幼蟲、蠕蟲等為食 , 4 月至 6 月間,密西西比鏟鱘在大河急流粗糙底質(zhì)區(qū)域產(chǎn)卵。 淺色鏟鱘體色較淺,體型大,腹部無鱗片狀盾片。淺色鏟鱘的成體棲居于渾濁的大河深水中,喜好有較強水流的、堅硬的沙質(zhì)或礫石底質(zhì)的生境, 捕食石蛾幼蟲和小魚等。 亞拉巴馬鏟鱘于 1991 年被命名,該物種可以進入半咸水 ( FishBase ) 。 鏟鱘屬所有物種皆是受威脅的: IUCN 紅色名錄將密西西比鏟鱘列為易危物種,其面臨的主要威脅包括溫度的上升,超過 26 攝氏度的水溫有可能對幼魚的生存與生長有害,水壩可能使密西西比鏟鱘在春季的活動受到影響,同時魚子醬貿(mào)易也對該物種的生存有影響。 淺色鏟鱘被 IUCN 紅色名錄列為極危物種, 密蘇里河下游的淺色鏟鱘因為河道的變化和水壩的建設受到威脅(據(jù)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局于 2000 年和 2003 年的研究), 密蘇里河上游的該物種種群亦受到大壩的影響(例如自然河流河段向水庫轉(zhuǎn)換),但該地區(qū)還 有淺色鏟鱘在野外繁殖,并且其幼體被記錄到, 密西西比河由于其航運價值等被進行了大量的改造, 但其干流的極重大的改造幾乎沒有,故在干流依然可以創(chuàng)造出較適宜淺色鏟鱘生存的棲息地多樣性,但一些人類活動導致的生境變化依然對該物種有影響,并且支流的一些改造(如蓄水和截流)對該地區(qū)的淺色鏟鱘有負面影響, 水質(zhì)的被污染(一些汞這般的金屬、農(nóng)藥 等的污染)對淺色鏟鱘的繁殖有危害,受到高度污染影響的鏟鱘的 繁殖成功率可能被污染因素限制,淺色鏟鱘和密西西比鏟鱘的雜交可能早已有之,可能業(yè)已進行了 60 年(根據(jù) Schrey 等人于 2011 年的研究), 兩個物種之間的雜交可能會使至少一者(也可能兩者)的基因庫被污染,致使親本喪失(根據(jù) Arnold 于 1992 年的研究、 Allendorf 等人于 2001 年的研究及 Rosenfield 等人于 2004 年的研究), 諸如白鰱(
Hypophthalmichthys
?
molitrix
)等物種的入侵也可能對淺色鏟鱘構(gòu)成威脅。 亞拉巴馬鏟鱘亦 被 IUCN 紅色名錄 列為 極危物種,其受到的威脅一定程度上可能來源于過度捕撈(據(jù) Mayden 和 Kuhajda 于 1996 年的研究), 但棲息地的破壞是其目前受到的主要威脅,其各處棲息地被水壩阻隔,幼體因水文環(huán)境的變化而不適宜生存,一些亞拉巴馬鏟鱘依賴的食物資源也因河流棲息地的改變而衰退,同時,航道的維護 對該物種的棲息地有負面影響,水質(zhì)的惡化亦使亞拉巴馬鏟鱘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淺色鏟鱘 第二項、匙吻鱘科(Polyodontidae): 1、匙吻鱘屬(
Polyodon
):
該屬下僅匙吻鱘(
Polyodon ?spathula
)一種,該物種為北美洲特有的,其形態(tài)和習性在鱘形目中十分特殊,值得注意。
匙吻鱘是最容易辨識的鱘形目物種之一,該物種具有長而明顯的吻部,呈船槳狀,其鰓蓋具大而肉質(zhì)的尖瓣。該物種通常棲居于水流緩慢的大型河湖及水庫的深度大于1.2米的水域。幼年匙吻鱘是掠食性的,具牙齒,捕食小型魚類等,成體是濾食性的,以浮游生物為食,在鱘形目中尤為特異。匙吻鱘的奇特長吻可能有助于搜尋食物及將其導入口腔(FishBase)。
匙吻鱘體型大,肉質(zhì)佳,在水產(chǎn)養(yǎng)殖中具有較高的價值,被用作食用魚,此外,匙吻鱘的奇特形態(tài)使得其被進行觀賞性飼養(yǎng)。匙吻鱘被IUCN紅色名錄列為易危物種,其受威脅原因包括了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些河流的被改造,這使得該物種的一些棲息地的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不利于其幼體生長,或者使得匙吻鱘親魚無法進入其產(chǎn)卵場(據(jù)Gerken和Paukert的于2009年的研究)。在一些水庫有匙吻鱘繁殖,但其依然需要被水壩阻隔的上游河段作為產(chǎn)卵場,這使得在缺乏可利用的產(chǎn)卵場或沒有產(chǎn)卵場的匙吻鱘生境中,需要放養(yǎng)來補充種群。由于匙吻鱘的經(jīng)濟價值大,其野生種群會被商業(yè)捕撈,盡管對于野生匙吻鱘的商業(yè)利用被嚴格限制,但人們依然認為其有可能被過度捕撈,因為匙吻鱘在繁殖期聚成大群,易于被刺網(wǎng)捕獲,而且其生長周期長,在被過度捕撈后需要大量時間進行恢復。同時,水域污染(據(jù)Gunderson等人于2000年的研究)和外來物種入侵(據(jù)Schrank等人于2003年的研究、Pegg等人于2009年的研究及Maclsaac等人于1995年的研究)對匙吻鱘也構(gòu)成威脅。
匙吻鱘 2、白鱘屬(
Psephurus
): 白鱘屬下僅白鱘(
Psephurus? gladius
)一種,系東亞特有的一種巨型掠食性魚類,一些報道提到過體長超過7米的白鱘,但可信度存疑。
關(guān)于白鱘形態(tài)的簡要概述如下:白鱘頭部極長,吻亦極長,吻基部寬,呈劍狀,具有極巨大的嘴部(FishBase)。
該物種是溯河洄游產(chǎn)卵的,可以適應海水。白鱘可見于大型河流主要水道的寬闊水面,通常停留在水域的中下層,并偶爾進入大型湖泊。白鱘體型巨大,可以達3米以上,并且一些報道提到了更巨大的白鱘:體長達7米,體重達500千克,但此數(shù)據(jù)令人懷疑。白鱘是掠食者,捕食魚類。該物種于3~4月在河流上游產(chǎn)卵(FishBase)。
白鱘因為過度捕撈和失去棲息地而受到嚴重威脅,上一次目擊及記錄白鱘是在2003年,IUCN紅色名錄的評估認為該物種業(yè)已絕滅。
白鱘標本
白鱘郵票 結(jié)束語: 鱘形目與其余眾多現(xiàn)生輻鰭魚類在很久遠的地質(zhì)歷史時期就分道揚鑣了,現(xiàn)在這個早期分化的支系依然存在并具有一定的多樣性,從巨型掠食動物到奇異的濾食者,這個類群展現(xiàn)出古老的強大適應力,其現(xiàn)生種分布范圍遍布北半球中高緯度的沿海和淡水。但其許多種群可能面臨的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威脅,對其的保育工作意義非凡。
注:除筆者自攝之圖片外,其余圖片來自必應 希望有識之士可以指點一二,不吝賜教 感謝閱者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