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舊聞】虛假的“紙餡包子”為什么能出籠
來源:新華網(wǎng) 作者: 時間:2007-07-20 09:53:15
BTV-7《透明度》欄目7月8日晚報道“紙餡包子”的截屏圖。 最近,一條“黑心早餐點用火堿浸泡廢紙箱做包子餡兒”的新聞,讓很多人感到驚愕:真是聞所未聞! 然而,就在“ 紙餡包子”引起的恐慌和信任危機尚未散盡之時,7月18日,北京電視臺在節(jié)目中稱,該報道被查實為一篇虛假報道。并且電視臺還為自己審核把關不嚴、管理制度執(zhí)行不力而向社會深刻道歉。(《京華時報》7月19日) 報道失實的假新聞歷來是人們痛恨的“過街老鼠”,何況這還是工作人員故意“導演”出來的,就更可恨了。 不過,在這一起虛假新聞的報道中,我卻有一個疑問:堂堂市級電視臺的一個小小欄目編導,真的敢置自己的職業(yè)操守、道德底線和大好前程于不顧,而大肆編造這起鬧得人心惶惶的假新聞嗎?換言之,誰才是“紙餡包子”假新聞幕后的真正推手呢?在我看來,那不能承受的收視率的誘惑,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新聞造假歪風,才是“紙餡包子”出籠的真實原因。 這些年,基于自身經(jīng)濟利益的考慮,一些電視臺往往收視率作為評價節(jié)目好壞的唯一標準。也正是在這一標準的推動下,一些電視臺等媒體從業(yè)人員不惜大興新聞策劃之風。其實,策劃一些社會關注的民生話題也未嘗不可,只是一些媒體在策劃中卻變了質(zhì)。他們總喜歡關注一些特別假、丑甚至是荒誕不經(jīng)的東西,以為只有這些東西才最具有轟動效應,以為只有那些越是聳人聽聞的東西才越能帶來收視率。而至于職業(yè)操守、社會良知卻往往拋置一邊。正是在收視率的蠱惑下,一些媒體編審人員失去了必要的警惕和責任心,從而導致“紙餡包子”之類的虛假新聞最終得以播出。 新聞的價值在于它的真實客觀公正,失去了這些基本要素,不但違背新聞的精神,而且還擾亂視聽、誤導公眾,危害很大。但愿相關媒體及其從業(yè)人員從“紙餡包子”事件中有所警醒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