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更加中性化了嗎?還是……
老一輩人似乎特別討厭這個越發(fā)中性化的時代,爹媽們的吐槽你一定聽著不陌生:
“一天到晚上躥下跳的,沒個女孩樣!跟個假小子似的!”
“你居然還梳頭?臭講究!哪個男孩子跟你似的?”
這也許就是社會文化的變遷吧,不過在心理學中,男性化和女性化并不是指的著裝風格,也與性取向無關,它說的是一種性格特征,通常來講是這樣:
男性化:勇敢、果斷、理智、控制
女性化:溫柔、共情、聯(lián)結、回避
實際上,男性化與女性化并非與生理性別有必然的聯(lián)系,男性也會有女性化特征,女性也會有男性化特征。
或許這兩個詞匯本身就有些刻板印象,但鑒于心理學家們實在沒找著更精確、更有概括性的詞兒,所以作為術語,“男性化”與“女性化”依然廣泛使用。
那么,我們所處的時代真的更加中性化了嗎?中性化究竟是“非男非女”還是“既男又女”呢?真相比你想象的要復雜。
男性化vs女性化的迷思
與大眾流行的觀念一樣,心理學家也曾認為男性化和女性化同屬于一個連續(xù)維度,男性化、女性化這兩個特征是相互對立的,分別位于這個維度的兩端。
簡單來講,一個人離男性化的一端越近,那么ta離女性化一端的距離就越遠,不可能同時具備,ta會處在這條“光譜”的某個位置上。
如果一個人落在這條“光譜”的中間位置,那么意味著ta的男性化特征和女性化特征都不顯著,我們平日里所說的“中性化”,也是以這個模型的前提假設為基礎。
但是,這個早期的假設已經逐漸站不住腳了,現(xiàn)代的心理學家傾向于認為,男性化與女性化似乎并沒有什么關系,這兩者并非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關系(Constantinople, 1973; Bem, 1974, 1977),而更像是兩條獨立的跑道。

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雙性化模型,在新的理論觀點下,男性化特征和女性化特征相互交叉,這兩個獨立維度交匯而成的經緯網,構成了人類的性別化特征(Strough et al., 2007)。
在雙性化模型下,除了傳統(tǒng)的男性化、女性化特征之外,一個人完全可以同時具備較高的男性化特征和較高的女性化特征,似乎是“雌雄同體”。
社會文化的影響
人往往是多面的,但為什么生活中我們比較容易見到“直男”和“直女”,而其他類型的人卻不多見呢?這可能與社會文化的影響有關。
許多社會文化都包含一些關于性別的成見,以一種不成文的方式“規(guī)定”了男人應該做的事情、女人應該做的事情,這就是社會性別角色(gender roles)。
社會文化的規(guī)范作用自我們還是孩童的時候就開始了,父母通常會以不同的方式對待兒子和女兒,比如更加鼓勵男孩去參與體育活動,而期待女孩去從事“文靜的”活動。
逢年過節(jié)時,男孩和女孩得到的禮物也不盡相同,男孩更有可能得到工具、汽車類的玩具,而女孩則更有可能得到玩偶、家具類的玩具(Pomerleau et al., 1990)。

這些比較刻板的性別圖式在學齡期兒童身上達到了巔峰:男生跟男生玩、女生跟女生玩,做出與自身性別不一致的行為可能會受到周圍伙伴的排擠。
除了社會文化的“獎懲”之外,人們還可能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方式來學習,兒童會注意到,某個行為會更多地表現(xiàn)在某一性別,而不是另一性別中,比如爸爸總是從事修理、技術類的工作,媽媽則更多地從事與關懷有關的工作(Bandura & Bussey, 2004)。
在社會文化的強化下,人們傾向于表現(xiàn)出社會文化所期待的、符合他們自身性別的行為,而把不符合社會文化期待的部分隱藏起來。
因此,一名看起來“陽剛十足”的男性,并不一定不具備溫柔與共情的能力(傳統(tǒng)意義上的女性化特質),而一名“很有女人味”的女性,也同樣能夠做到獨立、理性和有野心(傳統(tǒng)意義上的男性化特質)。
具有適應性的人
過去人們也曾認為,“男人有男人樣、女人有女人樣”才是合理的、健康的,這種將心理特點與生理性別相匹配的觀念,心理學中稱之為一致性模型(congruence model),然而,并沒有什么證據支持這種說法(Taylor & Hall, 1982; Whitley, 1983)。
無論是男性化、女性化還是雙性化的人,都有自己的適應的方式,在心理健康水平上,許多研究的結論并不一致,因此沒有把握說哪一類人更健康。
但在適應性和人際關系的方面,雙性化的人則顯露出了一些優(yōu)勢,這可能是由于雙性化的人混合了更多的特點,因而能適應更多不同的情境,或者以更加靈活的方式來應對生活事件和人際交往。
在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將男性化、女性化和中性化三類人隨機配對,讓他們在自由交談之后評價對對方的喜愛程度,并且在隱蔽處布置了攝像機,用相互凝視、笑容等客觀指標評價他們互動的積極程度。
結果發(fā)現(xiàn),特別“直男”的那部分人與特別“直女”的人是最“犯沖”的,他們之間的交談更加“呵呵”,給對方的評分也更低,而互動的兩個人中間,一旦至少有一方是比較雙性化的,這種局面就會大有改善(Ickes & Barnes, 1978)。

其他的研究也顯示,無論男女,人們更偏愛有一定女性化和雙性化特征的伴侶,伴侶間的滿意度也更高(Aube et al., 1995)。
在女性化量表上得分高,意味著有共情心、善于理解他人的感受和對他人的需求敏感,而雙性化的人不僅具備親密關系所需的敏感性和理解力,還有做事情果斷、敢于冒險的品質,他們更善于覺察并表達愛情(Coleman & Ganong, 1985)。
寫在最后
無論什么樣性格特征的人,都有各自的優(yōu)勢,重要的是選擇適合自己的環(huán)境,以及更匹配的伴侶(如果你打算找伴侶的話)。
當你了解了真實的自己,也許就會少一些因外界施加偏見而帶來的自卑與羞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