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韓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二章 意象

紅林悟道《韓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二章?意象
紅林悟道《韓非子-解老》上一章韓非子給我們用水與劍做比喻來講解道。人類“眼見為實”的低端認(rèn)知能力,只能用比喻的形式來說明道“無形無相、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特質(zhì)。韓非子用水做比喻是有出處的,?我們常聽“上善若水”,此語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于道。”意思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與物不爭。處于眾人所不注意不喜歡的地方或者細(xì)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在道家學(xué)說里,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涌;與人無爭且又容納于萬物。水有滋養(yǎng)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圓滿,而不與萬物發(fā)生矛盾、沖突,人生之道,莫過于此。
水,利萬物,這在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在人類社會,人是事物的主體,水,就成了人生存與生活的必須品,用好了,造福人類,用壞了禍患則生,就像韓非子說的“溺者多飲之即死,渴者適飲之即生”。在這里,韓非子將老子所講的自然世界的“水”引入到世俗世界中,在世俗世界里人是中心,其它都是附屬品,包括水,所以人類對除人以外事物的使用就決定了這些事物的價值。在自然世界里物是沒有兩面性的,而在世俗世界里就有了兩面性,水可以讓人生,也可以讓人死,這取決于使用者。
韓非子所舉的“劍戟”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說明,劍戟在愚人的手中就會行忿生禍,在圣人的手中就能誅暴造福。道,就是事物結(jié)果的“所以然”,壞人用了就會生禍,好人用了就會生福,事物的禍與福,不是道所決定的,而是使用者決定的。自然世界是道決生死定成敗,世俗世界是人決生死定成敗,人是道的使用者。圣賢的理想是將世俗世界融入自然世界,人類返璞歸真回歸到大自然,成為自然世界真正的一員,與其它物種和諧共生,這是自然主義的思想??上В詮娜祟愡M(jìn)入工業(yè)文明后,這樣的想法就永遠(yuǎn)無法實現(xiàn)了。生態(tài)文明,這只是人類融入自然的第一步。
如何將抽象的思想具象化,是一個很難的事,佛教從組織形式、經(jīng)典經(jīng)文、廟宇道場、諸佛塑像、法會講經(jīng)等具象的事物來將抽象的思想具象化。佛祖是反對這種具象化的行為,因為具象的東西只能表達(dá)具象的意思,是無法全部真實地表達(dá)佛教的思想。韓非子舉了水與劍的例子后,又論述了“象骨想象”理論,他認(rèn)為“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币馑际侨藗兒苌倌芤姷交钕?,卻能得到死象的骨骼。依據(jù)死象骨骼的模樣來想象活象的樣子,所以人們據(jù)以想象的東西都叫做“象”。這個理論的意義,第一是韓非子為自己的“水劍”比喻找論據(jù),說明他的比喻結(jié)論是正確的,第二也是用實事來說明道是存在的。你看不到的并不代表不存在?,F(xiàn)代人類通過對恐龍化石的研究來還原恐龍的外形,就是“象骨想象”理論的應(yīng)用。
韓非子的結(jié)論是“今道雖不可得聞見,圣人執(zhí)其見功以處見其形?!币馑际乾F(xiàn)在“道”雖然聽不到看不見,圣人根據(jù)它所顯現(xiàn)的功效來推得它的形狀。這里的形還不能簡單理解為“形狀”,應(yīng)該是狀態(tài),道,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呢?這就是人類最偉大的地方,思想力。能與光速相比的只有人的思想力。老子說:“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意思是道是沒有顯露形狀的形狀,沒有具體事物的物象。
【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今道雖不可得聞見,圣人執(zhí)其見功以處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p>
事物的表相就是“大象”,事理就是“象骨”,圣賢是“象骨想象”,我們恰好相反是“想象象骨”通過事物的表相尋找事理,事理支撐事物表相,掌握了事理,就能控制事物。徐悲鴻大師畫馬看似畫得是馬,其實是馬骨。公司管理中,老板掌握的是“骨”,不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