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幕府制度研究》筆記與部分幕職官職的解釋(二)

參考文獻:
《唐代幕府制度研究》,石云濤著
《漢帝國英漢官職大詞典(A Dictionary of Official Titles in Imperial China)》,亦稱《中國古代官名辭典》,Charles O.Hucker著。
《漢典》
《漢語大辭典》
《中國歷代職官詞典》

二、?? 唐前期行軍幕府
在內外征戰(zhàn)中常派大將臨時出征,率領調動從各地調集的將士出征,這種戰(zhàn)時狀態(tài)臨時編成的野戰(zhàn)軍叫做行軍
行軍統(tǒng)帥的稱號→行軍總管(Army Area Commander-in-chief)/行軍大總管(Army Superior Area Commander-in-chief),親王統(tǒng)兵則稱行軍元帥,其幕府便稱行軍幕府。如總管府(Area Command)/大總管府(Superior Area Command)
行軍元帥(Army Marshal)
最早見于北周:周武帝建德六年(577),以齊王宇文憲為行軍元帥。隋文帝繼續(xù)沿用,隋煬帝改名為行軍大將、軍將,隋唐之際又改回,唐朝沿襲
特點
1.北周隋朝的行軍元帥可由親王宗室、重臣擔任,但唐朝開始行軍元帥只能由親王、皇子、皇太子擔任
2.唐初以后,親王、皇子任行軍元帥逐漸只是虛領、遙領,并不實際到任,由朝廷重臣擔任副元帥執(zhí)掌實權
行軍統(tǒng)帥——總管(Area Commander-in-chief)/大總管(Superior Area Commander-in-chief)
始于北周,隋文沿襲之,煬帝廢,隋末唐初恢復
行軍大總管之名最早見于李靖:貞觀三年(629)八月,命李靖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此后大規(guī)模出征的統(tǒng)帥常稱行軍大總管。其中有41人擔任過行軍大總管,最后一任行軍大總管為李祎。
武則天后期行軍統(tǒng)帥逐漸增加一些新名號,如安撫使/安撫大使,一般面對邊境游牧、叛亂,安定地方、施懷柔手段。
?? 安撫使
隋代始設——由行軍統(tǒng)帥兼任,稱安撫大使(Pacification Commissioner-in-chief)。
唐代前期——派大臣巡視撫恤經過戰(zhàn)爭的地區(qū)或災區(qū),稱安撫使(Pacification Commissioner)。
宋代——掌管一方軍民兩政之官,稱安撫使/經略安撫使/安撫制置使【南宋所設】(Military Commissioner),常由知州﹑知府兼任。以二品以上大臣充任時稱安撫大使。
遼金元——稱安撫使或安撫司(Military Commission),設在西南邊遠地區(qū)。
明清——沿置,為武職土官。
高宗龍朔前的行軍幕府體制
行軍統(tǒng)帥【軍司】及其所率軍將【營司】都配置僚佐,由于軍司地位大于營司,通常的行軍幕府便是指軍司。
行軍統(tǒng)帥一般主將一人,副將二人【例:行軍大總管一人,副大總管二人】
副總管/副大總管通常由武人擔任;安撫副使通常為文士
官職:1-3軍司幕職,4-7營司幕職
1.記室(Record Keeper)
出現于東漢,主“上表章報書記、典文章、作軍用書檄”,李德?!墩茣洀d壁記》記其源流
2.行軍長史(Army Aide)、行軍司馬(Adjutant)
行軍統(tǒng)帥軍司里的長史司馬通常以文士擔任
3.四曹(兵、倉、騎、胄)參軍
?? 兵曹(Military Section)
1.古代管兵事等的官員。漢代為公府、司隸的屬官。唐代為府、州設立的“六曹”(或“六司”)之一,在府稱“兵曹參軍”,在州稱“司兵參軍”。后世或沿用此稱。
唐韓愈《贈張童子序》:“又二年,益通二經,有司復上其事,繇是拜衛(wèi)兵曹之命?!?/p>
高承《事物紀原·撫字長民·兵曹》:“漢公府掾史有兵曹,主兵事。司隸屬官有兵曹從事史,郡國為使。北齊同諸曹為參軍。今又獨置于開封府也。”
2.古代軍中掌管作戰(zhàn)部署的機構。三國魏曹操《步戰(zhàn)令》:“諸部曲者,各自安部陳兵疏數,兵曹舉白?!?/p>
3.指兵部。清孔尚任《桃花扇·撫兵》:“俺待要飛檄金陵,告兵曹轉達車駕,許咱們遷鎮(zhèn)移家?!?/p>
?? 倉曹(Granaries Section)
1.?????? 西漢丞相府僚屬諸曹之一。主倉谷事。東漢三公府沿置,以掾、屬為長官。魏、晉、南北朝時諸公府及主要將軍府皆置。魏及西晉時以掾、屬為長官。南北朝時多以參軍為長官。隋代十二衛(wèi)、太子十率、親王至上儀同等府皆置,初以參軍事為長官,大業(yè)三年(公元607年)改參軍為書佐。唐代十六衛(wèi)、諸軍、太子諸率及諸王府等沿置,以參軍事為長官,掌本府廩祿請給、財貨市易等事宜,不置功曹者則兼掌文官勛階考課。
2.?????? 地方官府屬曹。東漢置,為諸郡府屬曹之一,主本郡倉谷出納、貯藏,以掾為長官。魏、晉、南北朝多沿置,北朝后期諸州設參軍為長官。隋開皇三年(583年)改倉曹參軍為司倉參軍。唐初復置,三都(京兆、河南、太原)府、諸都督府、都護府及諸州、鎮(zhèn)、縣皆置,掌公廨、度量、庖廚、倉庫、租賦征收、田園、市肆等事務。三都府、都督府、都護府及諸鎮(zhèn)皆以參軍為長官,諸州府以司倉參軍為長官,諸縣設司倉佐為長官。宋代開封府亦置,以參軍事為長官。
?? 騎曹(Mounts Section)
1.???????? 東晉、南北朝以來騎兵曹(Cavalry Section)或騎兵參軍之簡稱。唐代為騎曹參軍簡稱。
2.???????? 官署名。北齊京畿州、郡、縣府置。州設從事,郡、縣設掾。管理軍馬。
?? 胄曹(Helmets Section)
官名。北魏置,為諸公府胄曹長官,掌鎧甲兵仗,長官胄曹參軍
4.營司判官:掌軍紀功過,主要面對士兵
5.典某某,督察諸司事務,掌管文書起草
6.四司
司兵 掌兵士差補
司騎 掌戰(zhàn)馬喂養(yǎng)
司胄 掌兵器甲胄完損
司倉 掌軍糧調撥供應
7.城局,掌管軍營分布
高宗龍朔后的行軍幕府體制
新增官職:
行軍判官(Army Administrative Assistant)
軍司僚佐;判行軍事;地位高于營司判官,通常有多位,協助統(tǒng)帥處理各項事務、掌管批復文件、參預軍謀
行軍管記(Army ? Secretary)
即記室的新名字,比較正式
行軍參謀(Army ? Counselor)
關豫軍中機密,參預幕府決策,出謀獻計,以本官充任,不列為品秩
隨軍要籍/隨機(Army Record Keeper)
要者,須其用;籍者,借其力。審覆兵、募軍籍
關于這段時間出現的“從事”一詞,有諸多說法:
幕府職名,顯要職位;
非普遍設置之職;
單指不參政的幕客
?? 所有幕職的泛稱,【理由:唐朝關于幕職僚佐置廢的歷次詔敕,從未有出現“從事”之職名】
職名的屢次改易與增置,或許與當時百司官名的改易有關
唐前期行軍幕府的特征:過渡性
1.為適應新的戰(zhàn)爭形勢,逐漸向邊鎮(zhèn)幕府發(fā)展,判官、參謀正威脅原本的參佐記室、四曹參軍的地位
2.高宗儀鳳以后,對外戰(zhàn)爭由攻轉守,行軍出征與長期備御并行,行軍總管→鎮(zhèn)軍總管→諸使【鎮(zhèn)守、安撫、經略、鎮(zhèn)軍】→節(jié)度使
?? 經略使(Military Commissioner)
一、唐貞觀二年(628)于沿邊重要地區(qū)設置,為邊防軍事長官,后多由節(jié)度使兼任。
宋不常置,咸平五年(1002)始置于西北地區(qū),自寶元(1038-1039)后,陜西沿邊大將都兼經略使名,河東、陜西、嶺南各路經略使常兼安撫使,稱經略安撫使,掌一路軍事及民政。
明、清有重要軍事行動時置經略,職位高于總督。清中葉后不置。
二、北洋政府時期偶置。轄地大小不一,如民國初年尹昌衡任川邊經略使、1918年以曹錕為川粵湘贛四川經略使,1921年以張作霖兼蒙疆經略使等。

辟署程序:慎重大事,貴經武之有功
唐初,辟主具有完整辟署權,后逐漸受到限制。
可事先物色人選,但須朝廷批準。
被辟者可應可不應,比較寬松
特例:幕府最重要的僚屬由朝廷任命(副職可主帥奏請)
辟署對象
1.?????? 因過免職,劉仁軌
2.?????? 低階京官,唐奉一、元萬頃
3.?????? 州佐縣官,比例最大,馮夷
4.?????? 丁憂服闕
5.?????? 府兵軍將,臧懷亮
6.?????? 科舉入第未及除授者,劉庭訓
7.?????? 考滿待選官,吳保安
8.?????? 隱居退閑者,開簡
親故、才干
弊:賞罰不公、續(xù)勛多濫
唐前期行軍幕府僚佐(在擔任幕職后的)的遷轉
1.?????? 進士科出身文人:以才干升遷,十分迅速,蘇味道、婁師德、郭元振
2.?????? 明經科出身文人:可借功勛獲得升遷
3.?????? 制舉出身文人:同上
4.?????? 門蔭、品子出身文人:功效不甚顯著
總結:其升遷與才干和軍功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