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回到過去重來一次,你的人生會更好嗎? & 趕時間的人
有讀者問鹿老師怎么最近又躲懶不更文了,給她急得恨不得搶過鍵盤幫我們寫。 因為鹿老師最近在追《為有暗香來》,沉迷磕女主華淺和男三華戎舟的CP,根本無暇干正事,還拉著我陪她一起磕。 (下面內容含部分劇透,介意者慎看) 我說:“我發(fā)現(xiàn)你真的很愛這種紈绔女主和忠犬男配的故事設定哎……” 鹿說:“對啊,華戎舟這種忠犬不就是你說的‘高能力、高宜人性’的人格類型嘛——對外的時候武藝高強,遇到任何危險都有他堅實的臂膀擋在你前面,身處黑暗迷陣他也能一路找到你,雖身份低微卻敢與家主對峙……但私下在你面前的時候他又是克制的、示弱的、臣服的,而且還以她之姓冠他之名,這種反差感迷死人了!” 我:“嗯……這倒是也符合你的風格——既慕強,又要在戀愛中占據主導地位……” 不過比起磕CP,我比較感興趣的是故事“重啟人生”的設定。我剛陪著看的時候都有點沒看懂:一開局女主全家人就齊齊整整的嘎了,怎么眼睛一閉一睜,她家人又都活了? 然后鹿老師給我“掃盲”了一下:
女主華淺上一世冒充女配牧遙嫁給男神仲家大少爺,她爹也誣陷同僚(也就是牧遙她爹)害牧家家破人亡。最后事情敗露,被丈夫休棄,父親遭斬首,家眷流放死走逃亡的。女主昏死之際悔不當初……結果,chua!她就回到了兩年前的新婚之夜,獲得了一次重新來過的機會,開始各種補救之前犯下的錯誤,同時收獲了迷弟*2(家主仲溪午和侍衛(wèi)華戎舟)。
“重啟人生”的設定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世上不存在的“后悔藥”,在設定中存在了。
這就很有意思了,因為后悔雖然是一種負面情緒,但在心理學上,它對人的自我發(fā)展是非常有積極意義的。
一、后悔能促進目標與價值觀重塑
只有當我們后悔,我們才能學會反思和重新評估自身的目標和價值觀。
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要、欲望和偏好,促使我們從錯誤中汲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在決策中作出更加明智的選擇。 主角能夠在后悔之余重來一次,又擁有了上帝視角,知道了未來的劇本,帶著教訓和經驗,利用其他人所沒有的信息差,精準避開將要踩的坑,這種開掛翻盤重新選擇的感覺太爽了。 女主改寫了之前所有行差踏錯的情節(jié):勸爹不要再勾心斗角害人害己,勸娘好好管教紈绔哥哥,撮合牧遙和仲大爺破鏡重圓。她救活了牧遙的父親,又替牧遙擋了一箭,更是將牧遙家獲罪被賣的老家人一一贖身。 反思錯誤:不擇手段嫁給男神并不是幸福的終點。
改變目標:從嫁給男神變成要全家人改邪歸正平安度日。
重塑價值觀:從唯我獨尊變成與人為善。
二、后悔也可以促進個人成長
當一個人承認并直面后悔時,就說明他對自己的錯誤和不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通過后悔,人們可以
發(fā)現(xiàn)和改正弱點,完善技能和能力,主動探索自己的局限
,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個人成長。 華淺重開之后,就不再當局者迷。比如當她的堂姐試圖與她在仲府搞小團體,想要內院勾結興風作浪之時,她終于意識到“難怪前世華家會倒,家族里一個個都是些又蠢又壞的角色,都成了眾矢之的還不曾察覺”。 也正是因為她后來的成長,讓她贏得了長公主等家族核心人物的信任和器重。 完善技能:學會了做飯、游泳。
修正弱點:改變了囂張任性的性格,開始克己復禮。
提升認知:學會觀察事情的本質。
三、處理后悔的方式要適當
盡管后悔具有一定的心理價值,
但若過分沉湎于后悔情緒,則可能導致自我指責、自我懷疑、情緒崩潰和自暴自棄等情況。
如果自怨自艾,沉溺于虛妄的假設,是無益于事態(tài)發(fā)展的。因此,人們都需要找到正確處理后悔的方式,包括:積極地面對錯誤和改正錯誤、接納犯過錯的自我并總結改進,以及尋求他人的支持。 關于改正錯誤和自我完善前面兩點都說了,但其實來自他人的社會支持也很重要。就像家主對華淺施予的愛和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也是救贖女主的良藥。 聊到這里,鹿老師對我說:“有時候我會想,平行時空或者重啟人生會不會真的存在。我曾經夢到和別人結婚了,醒來發(fā)現(xiàn)睡在我身旁的人是你!我激動地抱著你想:‘原來是夢!還好是你!’” 我說:“在我呼呼大睡的時候,你的戲咋這么多……” 她又說:“這種感覺可能就像華淺一睜眼發(fā)現(xiàn),
一切做錯的選擇都還來得及修正,真正值得的人還能握緊他的手,這種失而復得的心情多美好多喜出望外啊。
” 我說:“但我推測結局可能是夢……因為劇情里一直在鋪墊女主能聞到別人聞不到的香味,又一早交代男主家擁有獨門秘制的還魂香,我覺得應該是熏香熏出來的一場夢?!? 鹿說:“?。∧悴灰獊韯?chuàng)我!” 但我倒是覺得,結局如果是黃粱一夢,也挺好的。因為
如果沒有上帝視角和預知未來劇本的能力,即使給你重來一次的機會,可能也不會改變什么。
就像華淺重開之后勸誡父母好好管教哥哥,不要再蠅營狗茍,可他們并不會聽進去,還是要等到她哥哥又慘死一次父母才能醒悟;就像華淺知道牧遙會為了救大爺而中箭,她推開了牧遙,卻沒想到搞得自己又中了一箭。 即使能修正一個決定,避開一個坑,但始終是無法改寫出一個皆大歡喜處處完美的結局。 反倒是設定成一場“悔不當初”的夢更好。 我想,每個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有過后悔的事。我也有過,在夢里面我重開了一次又一次,回到了做出決定的前一刻,修正了當時的選擇。有時候夢里會有好的結果,但醒來發(fā)現(xiàn)只是一場空;更多數(shù)時候還是無能為力看著事情發(fā)展一再超出自己的控制能力,只能看著他對我說:“我知道,你盡力了”。
已經發(fā)生的事情其實無法改變,但現(xiàn)在的我們何嘗又不是帶著過去的經驗教訓在重新開始呢?
真正能改變人生的,靠的不是上帝視角的重開,而是內心的成長。如果沒能吸取教訓,踩過的坑還在踩,犯過的錯繼續(xù)犯,認知不改變,心境不成長,就算重開一次,下一世的“我”又怎見得能比上一世活得更好呢?
還不如現(xiàn)在開始,把每天都當成是重開之后的人生,趁一切都還來得及,好好地活。
趕時間的人
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們一直在追著時間跑,被帶得氣喘吁吁,看似在加速,想要完成的事情,依然沒有滿足預期。 比如: 有位朋友,最近不知受什么刺激,每天早上6點鐘起床跑步,我真佩服這種決心和毅力。 不過,每次到午后,開始頻繁打哈欠;下午2~3點時明顯精力不濟、犯困,工作效率大大折扣。 還有一個朋友做短視頻自媒體,剛開始單干。中午和下午用來拍攝,早晨7點爬起床來寫腳本。我原本以為這樣做是為了利用早晨的寧靜時間,進行創(chuàng)作。 后來發(fā)現(xiàn),他在逼迫自己盡快完成腳本,為下午拍攝做準備。這種工作模式,不僅忽略人的生物鐘和自然作息規(guī)律,還給他帶來巨大的壓力和疲勞。 ...... 說實在的,以前我也這樣。朋友都開玩笑叫我“好忙同學”,約吃飯都無法誘惑我,不在趕稿子,就在趕方案。 他們總以為我賺很多錢,真相是,我好像把自己置于一個永無止境的狀態(tài)中,沒賺多少還挺累。所以,說到底,
大多數(shù)人,都是低效趕時間的人。
01
為什么做事越來越趕時間了?我覺得,有四點。
首先,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速度空前。
與此同時,技術進步也越來越快,就像人們手機打開APP,新聞資訊、商品信息鋪面而來。我們生活在一個快餐時代,不僅做事要快,還希望周圍的人同自己一樣快,這無疑加劇了時間焦慮。
其次,文化價值觀起關鍵作用。
大家似乎喜歡“成果至上”,遇到朋友、同事,很容易用對方開什么車、做什么職業(yè)、有什么成就,家庭背景等條件去評判。 前幾天,我在一個聚會中與朋友聊到這個話題,一位富三代分享他參加的相親局,不僅收費,還要驗資質。 什么資質?有沒有公司、畢業(yè)學校,家住哪個區(qū)。簡直太赤裸了。這種方式,雖然有助于找到相似背景的人,無疑也強化了對“成果”的過分追求。 普通人圈層更不用說,太多“年輕有為”的故事在網絡上流傳,讓人們覺得時間更緊迫。 再者,
人天生具備比較心理。
每當看到身邊人展現(xiàn)出“完美生活”,如,旅行照片、名牌物品,我們會情不自禁地問自己:“為什么我沒有這樣?” 這種始終覺得自己落后,再加上設定的高標準,總覺得時間,沒有被利用好。 最后,宏觀角度看,
時間焦慮算人類生物性的一部分。
過去,反應迅速、動作敏捷的生物更容易存活下來。因此,這種對時間的追逐是基因中的一種古老機制,用以適應競爭激烈的環(huán)境。 雖然現(xiàn)代人不再面臨生死的抉擇,但這種追趕時間的心態(tài)仍然根深蒂固,使我們時常感到時間的壓迫,仿佛每一刻都不能浪費。 值得一提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也讓大家對時間存在誤解,普遍覺得快速行動是高效,慢下來意味著浪費。 例如: 前幾年技術迭代期,隨著各平臺如豆瓣、微博、快手、小紅書等崛起,大量創(chuàng)作者涌入,那些早期入駐并抓住機會的創(chuàng)作者,的確在短時間內收獲了巨大的流量,成為網紅。 這種現(xiàn)象,進一步強化人們
“搶先一步”的思維
,大部分人一致認為,錯過某個技術、平臺黃金發(fā)展期,等于錯過整個行業(yè)機會。 近兩年,大模型崛起又是一個例證。很多人一旦發(fā)現(xiàn)圖文處理的潛力,紛紛投入其中,開發(fā)應用、推出知識付費產品。 大家觀點是,只要能在技術迭代的早期快速入場,就能享受到前沿的紅利,獲得豐厚的回報。 顯然,趕時間,已逐漸成為我們生活的固有模式,然而,這種對時間的過度追求,并不一定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價值或滿足感。
02
以此為例: 根據2023年社會科學院發(fā)布的《中國睡眠研究報告》,工作和生活壓力導致2023年的大眾平均每晚睡眠時間為7.40小時。 報告還顯示,有近半數(shù)的民眾(47.55%)每晚平均睡眠時長都不足8小時,而16.79%的人,每晚平均睡眠時長更不足7小時。 此外,某知名平臺健康研究院發(fā)布的《這屆年輕人不好好睡覺研究報告》中也提到,近4成95后和00后幾乎每天都熬夜。 更令人震驚的是,有46%的失眠人群屬于“主動失眠”,并且這些人當中,多達60%是00后。另外,80后因為壓力和焦慮導致的失眠比例已超過70%。 數(shù)據的確有些枯燥。 然而,它在警示我們,趕時間所帶來的心理、生理問題都不能忽視。話說回來,人們只關心與自己有關的話題。拿我來說,我認為趕時間會讓大腦一直緊繃。 為什么? 我的日常生活幾乎被寫稿、見客戶、喝咖啡、談商務所填滿。每天幾乎一樣,不停與時間賽跑。這種循環(huán),經常讓大腦高度警戒。 雖然向來屬于“年輕就是好,倒頭就睡”的人,但最近發(fā)現(xiàn),即便在夢境中,思緒依然沒有停止。經常夢到“那個客戶的稿子,是不是根據簡報再調整一下”;或那個客戶的需求,我需要不要再次溝通? 這種狀態(tài),不僅影響工作質量,還總會處在焦慮邊緣。 焦慮什么呢?冷靜下來反思下,似乎也沒什么。說白了,
覺得沒事可做就慌,有事可做又因忙碌太煩。
我還注意到,當時間過于緊迫,創(chuàng)造力和理解力都會受到影響。以前,我可以輕松、迅速處理大量信息,不會覺得累?,F(xiàn)在,我經常感到大腦反應遲鈍。 舉例來說: 最近,客戶給了我一份詳盡的PPT或一大堆采訪稿。過去,我可以迅速捕捉到其中核心內容。但現(xiàn)在,這對我來說,感覺有點困難。 有時,我需要花費好幾倍時間來消化這些信息,甚至這樣也不能確保完全理解了其中的內容。這對提高工作效率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阻礙。 在前天,我在社群中分享了一個鏈接。昨天,當我準備再次分享時,我還特地問了大家:“我昨天是不是已經分享過這個鏈接了?”這讓我意識到,我的記憶力似乎也開始退化。 連續(xù)挑戰(zhàn)以及認知上的變化,的確令人沮喪。對了,我還發(fā)現(xiàn),心流時刻也變短了。那種短是什么樣呢?你深知某件事特別重要,真的很想全身心投入,就是找不到那種沉浸其中、與世隔絕的狀態(tài)。明明內心迫切地想要專注,卻總浮現(xiàn)出其他雜念。 這種感覺猶如,晚上睡覺進入夢鄉(xiāng),明知道有一個美好的夢境在等你,卻聽到蚊子在耳邊嗡嗡響,這只小蚊子像極了雜念,打破你的寧靜。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過于匆忙地讓自己被時間、事務所推動,確實不是明確之舉。但,難道大家不知道趕時間不好嗎? 當然知道,只是無法避免。許多情況下,時間像一個無情的趕路人,不等任何人。 醫(yī)院救人、上班遲到要扣款,這種緊迫時刻的確無法控制;不過,從更長遠時間尺度看,大多人根本原因在于戰(zhàn)略無知。
03
什么意思? 個人或組織,故意選擇不了解某些信息。這不是真正無知,或對某事完全不知曉,而是為了避免承擔責任或維持現(xiàn)狀,故意忽視這些信息。 比如: 公司層面,管理層每天都要求員工提交詳細工作報告以展示工作進度,這種做法對于工作實際推進,并沒有太大幫助,反而導致大家浪費時間。 雖然,有人提出這種做法對工作效率產生負面影響,但領導選擇忽視。在他們看來,這種方法讓自己,隨時查看每個人的狀態(tài),從而驗證管理是否得當。 從個人角度,你在職場擁有穩(wěn)定收入,經常聽到周圍人聊到“35歲中年危機、職業(yè)天花板”問題。你知道自己也將遇到,卻不愿思考未來怎么辦。 每當有人勸你提前做計劃,增加職業(yè)競爭力,你總以“現(xiàn)在還早、還有兩三年著什么急”為由推開。 實際上,內心非常清楚將來要面臨的挑戰(zhàn),但害怕變化和失去當前的穩(wěn)定性,所以選擇車到山前必有路。 這,正是
戰(zhàn)略無知
體現(xiàn)。
無知,不是不知,而是知道卻不想行動。
有研究指出,大型群體中,人們經常選擇避免某些信息。按照主流道德觀點,這是保護策略,幫助人們在追求個人利益時,避免心中產生道德上的糾結和沖突。 說白了,有些信息我知道,不想給未來帶來焦慮感,所以我間歇性忽略它。就像,吃甜點有高熱量,知道不健康還會偶爾買幾次。 問題就在這。 從時間范疇說,時間壓力會提高戰(zhàn)略無知患病率。 一方面,大家都在低頭趕路,每一個步都顯得非常緊迫。 如果在這種環(huán)境中突然停下來,哪怕短暫幾天,你都會被深深的負罪感所包圍,擔心因此失去進步的機會,尤其在大型企業(yè),工作環(huán)境變化快之又快。 比如: 前段時間我一朋友說,休息半個月重返工作崗位,明顯有點社恐,發(fā)現(xiàn)部門與部門之間已經流行起新名詞,我有點像局外人,這種恐懼不安,搞得不敢停歇。 另一方面,即便你有長遠視角,也會陷入“短視漩渦”。 拿寫作來說,你是否覺得專職做自媒體日更是明智的?答案因人而異,有人覺得有必要,認為頻繁更新可以保持用戶粘性,有人覺得沒必要,質量大于數(shù)量。 你很堅持自我觀點??僧斈惆l(fā)現(xiàn)周圍大多數(shù)人都在持續(xù)更新,你會開始不安,質疑自己的決定;同樣,看到某些優(yōu)質作者,不日更卻仍有大量用戶高度認可,你又會開始疑惑,之前決策是否有效。 很明顯,一個人很容易被環(huán)境影響,失去自己的判斷。 了解這些后,你會意識到
外部時間是一個框架。
想要從鐐銬中掙脫出來,自己必須超越時間,深入內心的暗時間。 這種“暗時間”是
內在力量
。 如愚公移山,在追求效率、性價比時代,愚公選擇最貴最費力的方式,一鏟一擔地去移山。正因為他的堅持,激發(fā)了內心深處的力量,最終以神仙之助達成了目標。
04
因此,有沒有一種可能,不趕時間,依然可以活出精彩的一生?我有三個感受,分享給你:
1. 燈塔人
你是否曾經遇到過那些與眾不同的人。他們不追隨大眾足跡,像一座孤獨的燈塔,堅定矗立在自己領域中。 比如,科學家,花費一生探索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問題,為人類知識庫打開一個新篇章。工程師,一生可能只為建設一座經久不衰的橋梁。 壽司大師,每天只為制作一片完美壽司,不斷磨煉自己的技藝。這些塔尖上的人,你也許沒有親眼見過他們,但網絡上流傳的故事足以深深打動你。
2. 花園人
與塔尖上的人不同,還有一種人將自己的生命雕琢得宛如花園,花園魅力在于,除非親自走進其中,否則很難察覺它的存在。 只有當你真正翻開一本書、觀看一部電影,或踏入一個畫廊,才能深深感受到其背后的生命厚度。這樣的人往往是藝術家、導演、作家。 其中,我尤其敬重的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若非《自卑與超越》,我恐怕不會對這位個體心理學的奠基人有所了解。 他深入研究了自卑的起源、進展和如何實現(xiàn)自我超越。 盡管在像經濟學這樣的領域里,他并不為眾所知;但只要你接觸了他的思想,你就會如同進入了一個魅力四溢的花園,被其中的景色所吸引,流連忘返。
3. 堆積木
如果將時間想象為積木,每天代表一塊積木。觀察周圍,你會發(fā)現(xiàn)有人將時間堆砌成了高聳的塔,有人則建成了如花園般的生活,而那些總是追逐時間的人,積木卻堆砌得亂七八糟。 我們并非不珍惜時間,而是未能進入深沉的暗時間,沒有培養(yǎng)長期的視角。表面上忙忙碌碌,似乎每天都在追趕,實際上已經陷入戰(zhàn)略盲目中。 假設人的壽命為80歲,那我們將會有約29,200塊積木。 想象出生之時,命運贈予我們一盒樂高積木,整個人生就是如何組合這些積木的過程,而如何選擇,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 偶爾一塊、兩塊、幾百塊積木沒有堆砌好,并不重要。 如果好幾年渾渾噩噩、毫無目標,當歲月流逝,會發(fā)現(xiàn)雖然做了許多,卻毫無成果。 因此,當你感到疲倦時,放慢腳步去休息,恢復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步調,努力搭建人生城堡;記住,
只有將所有積木專注于一個方向時,才有機會進入神秘的暗時間。
這三點,沒有明確告訴你下一步該怎么做,但我覺得,它像一輛從遠方駛來的車,初顯模糊,答案已悄悄靠近。 總結而言,
不趕時間,也能成事。
大多數(shù)人90%方面有所相似,剩下的10%中,每個人都有其獨特之處。用10%的獨特,加一生的時間,去構建一個事情,完全可以雕琢出一片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