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2300億!海底撈慘遭腰斬,張勇丟掉首富!更危險的信號來了
人類歷史上的所有泡沫,都以暴跌收場。
腰斬之后,海底撈股價仍跌跌不休,5月10日開盤,海底撈再度遭受重挫,盤中一度暴跌超5%,刷新回調新低40.6港元/股,相比今年2月的最高點,累計跌幅已達52.7%,總市值累計蒸發(fā)2395.6億港元。
相比股價暴跌,海底撈更擔心的是持續(xù)下滑的翻臺率,國際大行更是直言,海底撈的4月“翻桌率”遜于市場預期。
海底撈真的不香了嗎?
海底撈57天暴跌2300億,張勇丟掉首富
剛剛過去的周末,海底撈又火了。話題#海底撈市值56天跌2000億#一度沖上微博熱搜第一。
五一節(jié)后,海底撈股價遭遇重挫,5月5日大跌超6%,5月6日一度暴跌近10%,5月7日股價再度大跌,創(chuàng)年內新低42.55港元/股,今日開盤,海底撈股價再度暴跌,盤中刷新回調新低。
若將時間周期拉長,海底撈的股價崩盤之勢,尤為兇險。今年2月16日,海底撈股價創(chuàng)出歷史新高的85.8港元,此后便一路暴跌,并于5月10日創(chuàng)出最低點40.6港元/股,股價累計跌幅已達52.7%,已經腰斬。
57天時間遭遇腰斬,對于一只市值超2200億的巨頭而言,實屬罕見。截止5月10日午間收盤,海底撈的總市值為2218億港元,較2月最高市值已蒸發(fā)2330億港元。
海底撈暴跌,張勇也丟掉了新加坡首富的位置。據2021福布斯全球富豪榜顯示,海底撈實控人張勇一度位列全球第75大富豪,同時位居新加坡首富。但隨著海底撈跌跌不休,張勇失去了新加坡首富之位,目前以158億美元的身家排名新加坡富豪榜第3位,榜首位置是的老板李西廷,財富242億美元。
對于海底撈股價暴跌,中國食品產業(yè)分析師向媒體表示,首先第二季度節(jié)日較少是餐飲業(yè)的淡季,另外海底撈借助“火鍋第一品牌”的名號股價一直處于虛高狀態(tài),此次回調屬于正常范疇。
即使是腰斬之后,海底撈的市盈率(TTM)仍高達622倍。放眼望去,整個港股市場市盈率高達600倍的消費股寥寥無幾。拋開疫情影響,2021年預期市盈率已超過41倍,明顯超過同行業(yè)平均水平。
業(yè)績斷崖式下跌,海底撈真的不香了?
除了暴跌的股價,海底撈的業(yè)績也撐不住了。
據海底撈的財報顯示,2020年全年,海底撈集團實現(xiàn)收入286億元,同比增長7.8%;全年凈利潤3.09億元,同比下降86.8%。
疫情之下,餐飲業(yè)的確太難了,連全國火鍋巨頭都扛不住了。
疫情最兇猛的2020年上半年,海底撈的凈利潤虧損9.65億元,以此計算,2020年下半年海底撈已經扭虧為盈,盈利約為12.7億元。
但仍沒有恢復疫情之前的水平,據財報顯示,2019年下半年,海底撈的凈利潤為14.34億元,意味著海底撈2020年下半年凈利潤同比下滑了11.4%。
面對業(yè)績斷崖式下跌,海底撈給出的解釋是,受疫情影響導致門店客流量減少,及匯率波動出現(xiàn)凈匯兌損失。
相比凈利潤暴跌,更令海底撈擔憂的是翻臺率持續(xù)走低。
一直以來,海底撈的超高翻臺率都是同行望塵莫及的優(yōu)勢。然而,近年來,海底撈的翻臺率卻出現(xiàn)連續(xù)下滑。相關財報數據顯示,2018年,海底撈的平均翻臺率為每天5.2次,2019年,下降到4.8次,為近三年來最低。2020年上半年,海底撈餐廳平均翻臺率再次減少到3.3次。也就是說,海底撈的受歡迎程度已經不如從前了。
即使是疫情過去的2021年,海底撈的翻臺率仍在下滑。據海底撈管理層透露,2021年4月,旗下餐廳整體翻臺率低于3次,僅有2019年同期的70%,也較3月份的3.5至3.7次繼續(xù)下跌,明顯低于市場預期?!拔逡弧遍L假期間,海底撈的翻臺率約4.5至5次,也僅有2019年同期的約70%至75%水平。
翻臺率是指一家餐廳一天內每張桌子的平均使用次數,直接關系到餐廳的收入,也直接反映客戶對餐廳的喜愛度。
身處于輿論風暴中心的海底撈,引發(fā)網友熱議,其中大部分網友評論表示,“現(xiàn)在去海底撈的次數越來越少了,食材的分量越來越少,價格卻越來越貴”; “酸梅湯檸檬水10塊一位,料碗10塊一位,其他家都不敢這樣收吧?”
焦慮的海底撈,瘋狂開店
從1994年開出第一家店到如今,海底撈已經走過了26年,截至2020年年底,海底撈全球門店的數量已增至1298家。
2018年可能是海底撈的高光時刻,當年海底撈服務1.6億人次,平均翻臺率5次/天,幾乎創(chuàng)下了餐飲界的最高翻臺率,當年營收170億元,同比增長59.5%。 2019年營收266億元,同比增長56.4%。即使是疫情沖擊的2020年,海底撈的營收增速仍保持了正增長。
2018年以來,海底撈營收一直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瘋狂開新店。
2018年末,海底撈的門店數量為466家,其中430家位于中國大陸,36家在海外。2020年末,門店總數已飆升至1298間,累計增幅達到178.5%,較營收增長更快。
2018年,位于中國大陸、開業(yè)一年以上的可比門店數為136家,總收入75.9億,單店收入5580萬,較2017年增長7.4%,遠遠低于近60%的營收同比增速,說明海底撈收入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是開店。
2020年,海底撈單店平均日銷售額為10.8萬元,較2019年下滑了17.7%,但并未導致年營業(yè)收入下滑,這也說明了,海底撈的營收增長動力來自于開新店。
財報顯示,海底撈的開店速度并沒有受到疫情的影響,反而更快了。2020年全年,海底撈新開業(yè)544家海底撈門店,全球門店網絡增至1298家,平均每天開出1.5家門店,創(chuàng)下公司成立以來開店速度的新高。
然而,瘋狂開店的同時,,海底撈存在的問題也逐漸顯露。近年來,海底撈連續(xù)曝出食品安全問題、“烏雞卷中吃出硬質塑料片”事件、包廂監(jiān)控門事件等等。
無論是從用戶點評,還是翻臺率數據來看,海底撈的受歡迎程度已經不如從前了。
歸根結底,還是太貴了
不可否認的是,疫情過后,中國消費格局正在發(fā)生變化,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出現(xiàn)了兩極分化,一方面,高端私房火鍋,持續(xù)走紅,用戶的消費層次受影響更小;另一方面,有很大一部分群體的消費層次實際是下降的,下降后對于火鍋的用餐次數需求也降低了,在有限的用餐機會中,海底撈僅有服務就不夠看了。
面對業(yè)績壓力,海底撈的漲價也在“悄悄進行”,財報顯示,海底撈2020年人均消費達到110元,高于2019年的105.2元。
海底撈菜品太貴的一個縮影是,2020年4月,海底撈宣布上調部分菜品價格,漲價比例為6%,隨后便遭到大量用戶的情緒反彈后,海底撈就漲價一事致歉,并承諾將價格調回到漲價前的水平。
用戶抱怨菜品太貴,投資者則抱怨海底撈估值太貴。
過往12個月海底撈的凈利潤僅有3.09億元,而其總市值卻高達4547.4億港元,市盈率一度高達1225.7倍,即使拋開疫情的影響,以2019年的凈利潤26.18億港元計算,市盈率也高達173.7倍。
同在香港主板上市,“純互聯(lián)網公司”騰訊市盈率為32倍,“半互聯(lián)網公司”小米只有18倍。火鍋連鎖店的估值水平達頂級互聯(lián)網公司的3倍......要說海底撈“沒泡沫”,的確難以讓人信服。
如此看來,海底撈的這一波腰斬式暴跌,只不過是一場估值回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