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常用的十大溝通模型
溝通是工作中必不可少,溝通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工作的成果,溝通無所不在,溝通至關重要,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些溝通模型,大家可以取用實踐。
1、PREP原則(結論先行)??

圖片P-R-E-P(結論-依據(jù)-事例-重述結論)是溝通當中的重大原則。
P代指Point-結論,R代指Reason-依據(jù),E代指Example-事例,最后一個P還是point-重述結論。
Point-結論,結論先行,是溝通當中的黃金法則。不論溝通對象是誰,雙方在進行溝通之前,都不一定有明確的背景, 而此時,拋出自身明確的觀點/結論至關重要,能夠讓對方清楚接下來的內(nèi)容是圍繞哪個觀點來展開。
Reason-依據(jù),在拋出結論之后,通過有效的數(shù)據(jù),有力的事實驗證結論的可靠性。通常我們在闡述依據(jù)的時候,往往會采用“我覺得”“我認為”“可能”“應該”這類不確定性且個人主觀意愿很強的詞語來闡述我們的論據(jù),這是站不住腳的,同時也無法使得結論具有信服力。
減少形容詞、副詞的使用,通過數(shù)據(jù)、定理、模型等可靠的信息才能夠作為可靠的依據(jù)。
Examle-事例,通過闡述可靠性的依據(jù),較為枯燥。人腦對于形象的故事、場景類的描述接受度是較高的,通過事例,引起被溝通者的共情及想象。
Point-重述結論,通過事例,引起被溝通者的共情及想象。
通常PREP原則使用在書面溝通、語言溝通中。
2、FIRE模型

圖片F(xiàn)IRE模型源于Mark Murphy的《用事實說話》,主要包括,F(xiàn)acts(事實)、Interpretation(解讀)、Reacion(反應)、Ends(結果)。
總體來看,是注意到一些事實,并且對事實進行解讀,根據(jù)解讀的結果,經(jīng)歷情緒反應,期望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Facts(事實):事實是確實存在或發(fā)生的事情。它具有五個特點:具體、公正、客觀、不帶感情色彩和及時。事實是真實談話的基礎,過事實,保持雙方冷靜,排除負面情緒所帶來的影響。
Interpretation(解讀):事件發(fā)生時,我們會對事實進行解讀,從而得出這一事實的目的或意義。這些解讀建立在個人的經(jīng)驗和知識上。有時它會迎合我們的喜好,有時它是帶偏見的解釋。因為事實和解讀之間的差異,大腦不會總能察覺。
Reaction(反應):根據(jù)解讀結果,我們會產(chǎn)生相應的情緒反應。
Ends(結果):經(jīng)歷情緒反應后,我們就會期望某種結果。
FIRE模型能幫助我們認清哪些是事實,哪些是主觀想法。它最大的好處就是,當你聽到一個難以入耳的反饋時,它能幫助你平靜理性地展開分析,從而得到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
為了更好地聚焦事實,我們腦海中需要有一張完整的FIRE模型,假設有一個表格,包括事實、解讀、反應、結果。你看到和聽到什么,就填在事實這一欄;對于這些事實,你是怎么想的,填在解讀這一欄;你有什么情緒或感受,填在反應這一欄;你需要什么,或者你希望得到什么,就填在結果這一欄。
3、STAR法則

圖片STAR法則是《高效培訓》一書中所提出的概念,是結構化的一個重要理論,即Situation(情景)、Task(任務)、Action(行動)和Result(結果)。
Situation(情景)是所發(fā)生的事情的背景,在所闡述的事實中所發(fā)生的背景情況;
Tast(任務)是在背景環(huán)境下所承擔的角色及所執(zhí)行的任務,及要達成的目標;
Action(行動)是在任務當中如何去操作與執(zhí)行任務的,重點是行動過程;
Result(結果)是付諸行動,完成任務后所達到的效果,一般是可量化的指標;
STAR模型代表著一個完整事件的四要素,也是基于此,通常在闡述事情的時候會使用,更注重行為,統(tǒng)籌帷幄,應對情景,是結構化敘事的原則。
通常使用在行為性問題和情境性問題的回答上。往往在面試、寫簡歷等方面都會使用到。
eg:在什么背景(時間,場所Situation)做過什么樣的工作/項目 (Task), 這個工作/項目最好與所應聘工作相關,怎么做的,和誰一起做的,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Action),最后的結果(Result)。
注:把「STAR 法則」當做一種核心思想,不追求生硬的表達,只追求在關鍵的時候,可以靈活運用
4、RIDE說服模型

RIDE說服模型是指R(risk)風險、I(interest)利益、D(differences)差異、E(effece)影響,通過暴露風險,闡述利益,繼而引入差異性及影響,來說服他人,即為RIDE模型。
R(risk)風險:不采納方案會帶來的風險。根據(jù)從人的失去心理入手,心理學家卡尼曼提出了“前景理論”:大多數(shù)人在面臨獲得的時候是風險規(guī)避的;也就偏保守的選擇,而另外不同的是,大多數(shù)人在面臨損失的時候是風險偏愛的,愿意為此冒險;人們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诖耍枰獙L險暴露給對方。
I(interest)利益:采納你的方案會帶來的利益。從之前的拋出風險,降低對方心理閾值,繼而引入利益點,提高預期,會使對方更好地接受。
D(Differences)差異:自身建議與其他方案的差異之處。與眾不同的點能夠讓對方眼前一亮。
E(Effece)影響:方案本身所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太完美的東西反而不真實,小缺點但瑕不掩瑜。
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幾個注意點:
闡述風險時,可適當放大風險,但切莫過于夸張;
而在利益引誘時,稍微點出采納了方案可獲得的利益即可,讓對方自己去對比,無需將利益說的過于肯定,因為此時有了風險與利益的強烈對比,表達便具有了沖擊力;
在談論到建議時,盡量結合事實,增加說服力;
而最后一步,瑕疵是為了避免太過于完美,為了增強信任度,也別闡述太多瑕疵。
還有一些加分要點:例如闡述觀點前先認同對方觀點;對話時助于多放在“你”上面;創(chuàng)造第三者引述別人觀點等等,阿境這里就不再展開了。
整體來說,RIDE說服模型是利用人們心理“趨利避害”的天然潛意識,再加以對比的方式,使得更有說服效果。
5、SCRTV表達模型

圖片
SCRTV表達模型是指Scene(情景)、Conflict(沖突)、Reason(原因)、Tractics(策略)、Value(價值);
穿起來則是:表情境-爆沖突-找原因-定策略-塑價值。
Scene:明確問題—是什么?
Conflict:提出疑問—怎么了?
Reason:分析原因—為什么?
Tactics:進行決策—怎么辦?
Value:創(chuàng)造價值—成為什么?
通常我們在使用SCRTV模型時,符合人對于事情的體驗路徑:感觀-情感-思考-行為-識別;
而人的思考路徑是:是什么-怎么了-為什么-怎么辦-成為什么?
思考之后,執(zhí)行的路徑是:分析-判斷-推理-決策-評估。
而執(zhí)行的路徑,與SCRTV表達模型的契合度極高,這也就是為什么用SCRTV模型,在匯報工作、講述方案的時候可以更有條理、更有邏輯敘述的原因。
6、SCQA表達模型

圖片
SCQA模型是一個“結構化表達”工具,是麥肯錫資詢顧問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
S(Situation)情景:由大家都熟悉的情景、事實引入。
C(Complication)沖突:實際情況往往和我們的要求有沖突。
Q(Question)疑問:怎么辦?
A(Answer)回答:我們的解決方案是什么?
通過陳述場景,由大家熟悉且認同的事,引導大家產(chǎn)生共鳴及代入感,然后引出沖突的內(nèi)容(往往實際情況與我們的訴求有所沖突及不符),繼而從沖突方面提出大家所關心的問題,最后闡述解決方案。
我們在日常使用SCQA中,并不一定非要嚴格按照“S情景(背景)——C沖突——Q疑問——A回答(解決方案)”結構來進行表達,各個結構是可以調(diào)換順序以顯出不同的表達風格和情緒,一般可以分為以下4種模式:
標準式:(SCA)背景-沖突-答案
開門見山式:(ASC)答案-背景-沖突
突出憂慮式(CSA)沖突-背景-答案
突出信心式:(QSCA)疑問-背景-沖突-答案
這邊對于這幾種方式不過多贅述,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金字塔原理》這本書。
7、溝通漏斗

圖片
溝通漏斗是,心里所想的是100%,由于溝通方式,所表達出來的只有80%,由于過程中的干擾因素,別人聽到的只有60%,由于每個人理解能力不同,聽懂的只有40%,由于執(zhí)行力不同,行動的只有20%。
最終,當我們想得到100%的結果,最終實行的結果只有20%。
這也詮釋了,溝通保證不失真的重要性。
而我們也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保證失真的最小化。
在第一個20%,源于沒有記住表達內(nèi)容的重點,條理混亂等,由此我們需要理清自身所想闡述的內(nèi)容,無一遺漏且結構性有條理地表達。
第二個20%,源于闡述時有外界干擾,內(nèi)容過長等,由此需要在這個過程中逐步記錄,避免干擾。
第三個20%,源于個人理解能力不同,由此需要不時向?qū)Ψ酱_認是否聽懂,是否有其他想法等,引發(fā)對方思考從而得知是否完全理解。
第四個20%,源于沒有對過程進行監(jiān)督,導致執(zhí)行力無法達到預期值,由此需要建立監(jiān)督體系,把控任務進度。
8、喬哈里視窗

圖片
喬哈里視窗,是由喬瑟夫和哈里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是用來改善自我認知與組內(nèi)個體之間的相互理解。將溝通的信息比作一個窗子,它被分為4個區(qū)域:公開區(qū)、隱蔽區(qū)、盲目區(qū)、未知區(qū),人的有效溝通就是這四個區(qū)域的有機融合。
公開區(qū):自己知道,他人不知道;往往關系越近、共同信息知曉越多的兩個人公開區(qū)域會越大。
盲點區(qū):自己不知道,他人知道;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都會有盲點區(qū),自身的學識、所出的環(huán)境等等都會造成我們與對方所了解的信息不對等。
隱秘區(qū):自己知道,他人不知道;造成隱蔽區(qū)的原因在于我們不好意思跟其他人說、忘了對其他人說、沒溝通清楚造成誤解、誤以為別人知道等等原因。
未知區(qū):自己不知道,他人不知道;也被稱為“潛能象限”,每個人都有未知的區(qū)域等待被發(fā)掘。
在這四個區(qū)域當中,往往在產(chǎn)品經(jīng)理崗位中能夠得到比較大的啟示則是“盲點區(qū)”、“隱蔽區(qū)”與“公開區(qū)”的轉(zhuǎn)化關系。
而簡單地說,從喬哈里視窗看來,也有幾個在PM溝通中能遇到的問題。
“你所闡述的內(nèi)容,和別人聽到/理解的,很可能不一樣”
“增加公開區(qū)的面積,學會向上管理,更好的利用資源”
“工作中減少隱蔽區(qū),避免信息不對等”
9、電梯演講

圖片
電梯演講源于麥肯錫公司檢驗陳述報告的方法之一,而麥肯錫認為,一般情況下人們記得住一二三,記不住四五六,所以凡事要歸納在3條以內(nèi)。
而三個步驟分別是:Hook吸引→Mutual Benefit給利→Call to Action收網(wǎng)。
Hook吸引:通過現(xiàn)狀、存在問題、現(xiàn)狀產(chǎn)生原因、解決方案等吸引對方注意力;
Mutual Benefit給利:提出具體解決方案,讓對方意識到你的價值存在;
Call to Action收網(wǎng):指出上述方法的依據(jù)及理由,并留下聯(lián)系方式;
這是在眾多商界當中流傳的三個主要步驟
要注意的是,這框架并不是固定的,有典型的“提出問題-產(chǎn)品價值闡述-產(chǎn)品解決方案”的三段式,也有“痛點-解決方案-商業(yè)計劃”的電梯演講。
而對于產(chǎn)品經(jīng)理,在介紹自身的產(chǎn)品,為了說清楚產(chǎn)品本身的價值,有更完整的方式。
為了[目標用戶],他們的[痛點或者問題],我們的[產(chǎn)品名稱]是一個[產(chǎn)品類型],它能夠[產(chǎn)品價值],不同于[競爭對手],我們的產(chǎn)品[競爭優(yōu)勢]。
10、GROW模型

圖片
在部分產(chǎn)品經(jīng)理領域當中,當我們“一不小心”當上了領導,往往在于下屬溝通的時候,會不自覺用命令、說教的方式去溝通,反而會得到適得其反的結果。而輔導溝通的方式之一是“用提問代替說教”,這樣可以引導對方自己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有效的避免對方產(chǎn)生抵觸情緒,達到溝通順暢,輔導有效的結果。
那么,該如何提問呢?可以采用GROW模型來進行提問。
GROW模型分為四部分,Goal(目標)、Reality(現(xiàn)實)、Option(方案選擇)、Will(確認行動)。
Goal(目標):通過提問,探索對方的目標,通過對方的思考跟表達,讓對方也清楚自身的目標。因為往往很多人在做事情之前,由于種種原因(思考,崗位,精力等)僅停留在執(zhí)行層面,沒有辦法清晰條理地思考。
常見的問題有:這件事/你的目標是什么?如何衡量達到了這個目標?什么時候可以達到這個目標?
題外話:至于目標的闡述,可以采用SMART模型,這邊不再過多贅述。
Reality(現(xiàn)實):通過闡述事實情況,了解達到目標/完成事情需要遇到的阻礙及困難點。
常見的提問有:現(xiàn)實情況如何?目前的背景涉及到哪些干系人,有什么態(tài)度?目前我們是怎么處理的?
Option(方案選擇):通過提問,引導對方自己想辦法,通過思考,提出自身的解決方案。相反,不建議直接提建議,對方可能產(chǎn)生抵觸情緒,在潛意識容易丟棄解決問題的責任。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傾聽,需要多加評判,引導對方多思考幾個方法。
常見的提問有:要解決這個問題,你覺得如何做呢?還有別的方法嗎?這個方案有沒有什么優(yōu)缺點?
Will(確認):最后一步是確認行動,根據(jù)前三步的鋪墊,已經(jīng)尋找到了解決方案,但由于種種原因,可能沒有辦法保證100%的執(zhí)行。
常見的提問有:你選擇哪個上述哪個方案呢?這個方案的時間、目標、準確執(zhí)行是如何?目標中產(chǎn)生的困難有理清了嗎?
由此,通過GROW能夠使輔導溝通更加順暢。切記,拋棄說教,與對方同一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