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不適查不出原因?自律神經失調會有這些癥狀
總是覺得胸悶、頭痛、心悸,去看了醫(yī)生卻怎么也找不出原因嗎?如果感覺自己長期處在“亞健康”的狀態(tài),又檢查不出什么原因或有某個癥狀反覆出現,吃藥、看病都看不好,就要考慮也許你是自律神經失調!
什么是自律神經失調呢?
自律神經掌管心跳、呼吸、血壓、體溫等,就是人體無法藉由自己意念來控制的神經。自律神經系統(tǒng)主要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沿著脊髓神經像大樹分支一樣,分布到全身的內臟及血管。這2種神經同時負責操控眼睛肌肉、唾液腺、心、肺、胃、大小腸、肝、腎臟、膀胱等器官,以及其他血管及平滑肌等人體構造的運動,讓身體不用思考,就可以維持生理機能的正常運作。
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必須相互協(xié)調制衡,如同陰陽調合,才能使人體維持正常運作。但在長期工作勞累、壓力、情緒急遽變化、熬夜下,就容易使交感神經不斷被活化。在身體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交感神經長期過度亢奮狀態(tài)下,就會造成副交感神經無法有效抑制、調節(jié)其作用,呈現失調狀態(tài)。
很多人問我,養(yǎng)生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的回答就四個字:陰陽平衡。通過道家養(yǎng)生功的鍛煉,使我們身與心得到陰陽平衡,身體健康。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歸根結底,可以分為兩類:一為陰,一為陽。陰陽是兩種相互對立的能量,它們一正一負,一左一右,一上一下,一前一后,相互制約,彼此依存。正因為陰陽彼此對立,相互依存,所以才有了天地、日月和男女。
人體雖然復雜,但說到底,也只存在兩種能量:一是陰,一是陽。這兩種能量不斷變化,便有了人的生、老、病、死。
《黃帝內經》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币徊俊饵S帝內經》,洋洋十幾萬言,其實說的就是陰陽。
生命是一種內穩(wěn)定狀態(tài),這種穩(wěn)定取決于陰陽的平衡,陰陽就像天平上那兩個砝碼,一左一右,只有它們重量相當,天平才平衡。一旦陰陽失調,天平向一方傾斜,平衡被打破了,人就會生病。所以,人要獲得長期的健康,就必須時刻保持陰陽的平衡。養(yǎng)生養(yǎng)的是什么?養(yǎng)的就是陰陽,只有陰陽調和,我們才能過上不生病的生活。
人身上的疾病有成千上萬種,有的有名稱,有的沒有名稱;有的是常見病,還有的是疑難雜癥。不管疾病有多少種,有多么難治,它們的病理只有一個,那就是陰陽失調。人體的陰陽是相對平衡的,如果陰盛,陽氣就會受損;如果陽盛,陰液就會受損,所以,《黃帝內經》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陰陽蘊藏在身體的每一個部分,腎有腎陰、腎陽,肝有肝陰、肝陽,心有心陰、心陽,脾有脾陰、牌陽,胃有胃陰、胃陽,肺有肺陰、肺陽……?身體每一個部分的陰陽都必須保持平衡,一旦某一個部位的陰陽失調了,那個部位就會出現疾病。
肝上的陰陽必須平衡,如果肝陰不足,肝之陽氣就會急劇上升,這時人就會面紅耳赤、頭脹頭痛、急躁易怒,中醫(yī)稱之為肝陽上亢,西醫(yī)用血壓計一量,很可能發(fā)現血壓變高了。肺、胃、腎的陰陽也必須平衡,
從科學角度就是一些西方專有名詞,自律神經失調,也就是我們身體內部的陰陽失調,這樣會導致我們以下癥狀,
自律神經失調有哪些癥狀
由于自律神經系統(tǒng)遍及全身上下,因此只要失調,表現出來癥狀可以是非常多樣的,統(tǒng)整來說,最常見的有以下

頭部:頭痛、頭重、偏頭痛
眼睛:眼睛疲勞、張不開、流淚、視線模糊
耳朵:耳鳴、耳塞
口腔:口乾、口腔痛、味覺異常
喉嚨:喉嚨發(fā)癢、吞嚥困難、喉嚨有異物感、壓迫感
呼吸器官:呼吸困難、有缺氧感
心臟:心悸、喘氣、胸悶
消化器官:噁心、胃部發(fā)熱、胃部痙攣、胃潰瘍、腹脹、便秘、腹瀉、消化不良
泌尿器官:頻尿、殘尿感、排尿困難
生殖器:外陰部搔癢、陽萎、生理不順
肌肉、關節(jié):肩膀酸痛、肩膀僵硬、關節(jié)乏力
四肢:四肢麻痺、發(fā)抖、發(fā)冷、指間有電流感、感覺遲鈍
皮膚、汗腺:手心腳底多汗
食慾:不想吃東西、飲食需求過度
精神方面:焦慮、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降低
這些設備是檢查不出來,那么就說明有這種可能性,只要是設備檢查不出來,大部分是我們陰陽失調而引起的身體運行不暢,黃帝內經講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所以大家可以多了解一下,記得多關注我,分享這方面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