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鬼和梁源互懟,張碧晨的點評最清醒
自從音綜行業(yè)發(fā)展起來之后,每個平臺都會做屬于自己的音綜,而且都是出了一檔又一檔。
不管能不能火,只管去做就可以了。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當你把握住風口的時候,豬都能飛上天。

要說現在什么類型的綜藝節(jié)目是風口,我覺得必須是音綜。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這兩年出了多少新音綜,又有多少老牌音綜在維持著自己的綜N代續(xù)集。
當然,還有一些早已停播好幾年的音綜再次被重啟。

這一切都可以看得出來,音綜是非常受歡迎的。
對于資本來說,音綜相比其他類型是更好做的。
說得難聽點,只要請上幾個觀眾認可的實力歌手,再請上幾個觀眾喜歡的流量歌手,綜藝就成了。

你要說賽制的話,可以去設計,但是不設計也無所謂,單純唱歌也不是不行。
你要說選曲的話,那就更簡單了,節(jié)目組選也行,完全交給嘉賓也可以。
做音綜是很容易的。

對于觀眾來說,音綜不僅可以聽歌,還可以在真人秀環(huán)節(jié)中得到歡樂,為什么會不喜歡呢?
除非節(jié)目組請到的嘉賓實在是太拉垮,要不然節(jié)目收視率就肯定不會差。

只要在這些基礎的東西上再稍微加一點自己的特色,那就可以成為一檔爆款音綜。
比如芒果的《浪姐》和《披哥》,主打的就是一個人多,而且有淘汰機制,讓人看得很刺激。
當然,還有些綜藝的特色是“吵架”,比如《天賜的聲音》。

從節(jié)目名字上來說,這個名字取的真好,為什么歌手千千萬,火的就是那有數的人呢?
其實并不是說不火的人沒有實力,還有可能他們的嗓音不是天賜的聲音。
唱歌這種事情,天賦是遠比努力要重要的,沒有老天爺賞賜的天然好嗓,再努力也只是徒勞。

四季以來,《天賜的聲音》每次請到的嘉賓陣容都是比較中等的,稱不上豪華,但也算不上拉垮。
相比嘉賓帶來的話題來說,嘉賓和聲音鑒賞團之間的互懟反倒是讓節(jié)目更有熱度。
即便是沒有看過《天賜的聲音》的觀眾,那肯定也是聽說過“某某和丁太升互懟”的熱搜的。

四季以來,關于“互懟”的名場面一直都沒有間斷過,甚至可以說這檔節(jié)目就是靠這個來維持熱度和話題。
在這一季的節(jié)目中,賽制也是朝著其他音綜的方向在靠攏,第一階段連常駐帶飛行就一共請了有十三位嘉賓,看來這也是要打多人戰(zhàn)了。
這一季的玩法也是采用了分組對戰(zhàn)的形式,而且隊長和隊員都是每期一換的。

當然,玩法是升級了,但是“互懟”依然沒有少。
現在節(jié)目才剛過三分之一,小鬼王琳凱和聲音鑒賞團的梁源就因為互懟多次沖上了熱搜。
關鍵讓人想不到的是四期節(jié)目兩人一共吵了兩次架,這樣的事情是很出人意料的。

在兩次吵架之后,觀眾的評論真的是兩極分化的,支持誰的都有。
小鬼王琳凱一句“你管得著嗎”,這樣的態(tài)度讓很多觀眾非常不認可,覺得他有點不尊重人。
幾次三番追著小鬼去批評教育,梁源也讓很多觀眾覺得他在針對小鬼。

那么問題來了,這件事情到底誰對誰錯呢?
在看了那么多嘉賓和網友的評論之后,我覺得張碧晨說得最好,只可惜被節(jié)目組剪掉了。
小鬼和梁源互懟,張碧晨的點評最清醒。

在加更版中,張碧晨說“我覺得他們非常專業(yè),而且有很多次梁源老師說的話我都覺得在點子上,然后我自己都會很吸納,但我覺得今天現在聊的這個話題,它是有點主觀的,它并不客觀,這兩個人我都了解,王琳凱是一個臺上臺下反差很大的人,他在臺下的時候有點懵懵的,大部分時間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會把自己裹得很緊,不愿意把那扇門打開跟大家交流,可是他在舞臺上的時候是完全打開的,他愿意把他內心的一面展現給大家看”。

在張碧晨這番話中,她先是肯定了聲音鑒賞團的專業(yè),緊接著又說了小鬼王琳凱在臺下的樣子。
說白了,張碧晨簡直就是一個端水大師,這碗水端的實在是太好了,哪一方聽了都會很開心。

張碧晨說“這個快樂跟不快樂,我覺得小朋友的不快樂是很簡單的,大人的不快樂有時候說不清,可能你在做你自己很熱愛的工作,你每天都很忙很忙,但你并不快樂,你明明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可你就是覺得累,有一個心理學家說過,人的不快樂和抑郁是因為反芻現象,字面意思是一個鳥類吃完了沒嚼明白又吐到嘴里重新嚼,深層的意思是人在經歷了很多事情之后還是會反復的想,想的多了你就不快樂了,我覺得大家就是不要想太多,離開這首歌之后我們就不要想了”。

梁源在點評的時候說他在小鬼的聲音里聽到的是快樂,而不是不快樂。
關于這個問題,張碧晨說得非常好,小朋友的快不快樂是寫在臉上的,非常單純。
然而,成年人的快不快樂,真的不好說,而且也很難和別人共情,因為人生經歷不一樣。

在這兩年的音綜里,經常會有沒名氣的歌手說自己很愛唱歌,每天都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但他們真的快樂嗎?
實話實說,他靠唱歌不能養(yǎng)活自己,談何快樂。
即便是很紅的歌手,好資源接到手軟,但是每天忙到沒有自己的生活,他真的快樂嗎?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情也是非常多的。
有些人拼搏半輩子終于貸款買了房子和車子,但他卻每天被房貸和車貸壓到喘不過氣,甚至還有被迫停貸賣房賣車。
那么問題來了,這些人快樂嗎?

在別人的眼里,他們應該快樂,有車有房可以說是人生圓滿,可在他們心里,或許有那么一瞬間想要回到什么都沒有的生活,因為那時候才更快樂。
張碧晨說得非常好,快不快樂真的很難定義。
換句話說,小鬼到底快樂不快樂只有他自己清楚,梁源沒有小鬼的人生,他又怎么會有共鳴呢?

張碧晨說“我剛剛聽那首歌的時候很想哭,我也不知道為什么,當然梁源老師有他自己的想法,因為人的悲喜不盡相同,他不是我,我也不是他”。

張碧晨這番話說得非常好,小鬼唱這首歌確實把她唱感動了,但人的悲喜不盡相同。
希林娜依高在點評的時候也說自己完全可以理解到小鬼王琳凱表達的感情。
當然,并不是說梁源不對,只能說他只代表了一部分人而已。
然而,話說回來,音樂不就是唱給能聽懂的那部分人聽的嗎?
世界上有那么多歌手,可就算是再頂級的歌手,再好的歌曲,那也肯定有喜歡聽的人和不喜歡聽的人。
正是因為喜歡聽什么歌曲的人都有,各家音樂才能百花齊放,華語樂壇才能更好地發(fā)展下去。
小鬼王琳凱的唱法或許讓很多人沒能共情,但就算是有一個人能有共鳴,那也算是給華語樂壇做貢獻了。
張碧晨的點評如此清醒,真不知道節(jié)目組為什么要剪掉呢?
咱們靜下心再來想一下這件事,節(jié)目組這么做不就是想要小鬼和梁源之間的矛盾看起來更激烈嗎?
只有矛盾夠大,話題度才夠高,節(jié)目才更有熱度,要是放出了張碧晨這番清醒的發(fā)言,那矛盾不是直接平息了嗎?
或許有些人要說了,那為什么要在加更版中把張碧晨這番話放出來呢?
很簡單,話題有了,熱度有了,小鬼和梁源兩位主角也該退場了,有了張碧晨這番話之后對所有人都好。
說完張碧晨的清醒之后,咱們再說一下大家一直在關心的問題,很多人都在猜測,小鬼和梁源互懟到底是不是劇本呢?
其實要是細品一下小鬼一開始的回應,一切就一目了然了。
在梁源剛點評完的時候,小鬼說了一句“我剛才耳機沒帶好,沒太聽清,可以再說一遍嗎?老師”。
對于小鬼這句話,不知道大家聽了之后是怎么想的呢?
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嘉賓和聲音鑒賞團的距離那么近,真的聽不到嗎?還需要耳機?
再者說了,每個人在發(fā)言的時候手里都拿著話筒,現場有音響,這和耳機有什么關系呢?
現場的其他人都沒帶耳機,難道說他們都聽不到聲音鑒賞團說的話嗎?
對此,其實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小鬼王琳凱這句話根本就不是說給梁源聽的,而是說給節(jié)目組聽的。
在這兩年的真人秀中,大家經常會聽到劇本,比如節(jié)目組在耳機里喊話嘉賓說某些話,選某些人等等。
換句話說,小鬼王琳凱戴耳機不是為了聽聲音鑒賞團的點評,而是為了聽節(jié)目組有沒有什么安排。

小鬼說自己的耳機沒帶好沒有聽清,難道不可能是在告訴節(jié)目組安排劇本的人自己沒聽清嗎?
在小鬼說這些話的時候,大家可以看到,他的表情是有笑容的,而且還稱呼梁源為“老師”。

那么問題來了,前面還有笑容,反倒是在很多好朋友幫忙打圓場之后小鬼態(tài)度大變出來硬剛梁源了,難道說這符合正常邏輯嗎?
如果要是想吵架的話,我覺得小鬼應該在梁源第一波點評之后就回懟了,而不是等到后期再懟。

實話實說,我覺得這件事應該是屬于劇本,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