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唯一,回鶻為何立摩尼教為國教,摩尼教與回鶻的歷史淵源
前兩期我們講了,回鶻帝國的崛起和什么是摩尼教,那么回鶻帝國和摩尼教是怎么邂逅的呢,回鶻帝國又是怎么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把摩尼教定為國教的國家?本期視頻,為您揭曉。

在摩尼教傳入回鶻的過程中,起作用最大的人是回鶻第三代可汗牟羽可汗。說到摩尼教傳入回鶻的契機時,一般都會舉出一件事,即762年至763年間,安史之亂的時候,牟羽可汗率軍進入中國本土,在洛陽遇上了摩尼教的僧侶,并把他們帶回了回鶻。

但是牟羽可汗改宗摩尼教絕非一帆風順,而是受到了保守的,反摩尼教勢力的強烈抵抗。不僅如此,摩尼教是因為與粟特商人,建立了密切的聯(lián)系才得以傳入回鶻。牟羽可汗改宗摩尼教很可能是在763年以前。對于中亞的摩尼教信徒來說,恐怕沒有比回鶻可汗改宗更值得高興的了。在牟羽可汗改宗的背景之中,恐怕也有著利用粟特網(wǎng)絡這一經(jīng)濟以及政治的理由。

牟羽可汗在完成鎮(zhèn)壓安史之亂這一大業(yè)之后,為了進一步鞏固權力基礎,也為了獲得絲綢之路的貿(mào)易利益,于是以通過商人、摩尼教僧侶來收集國際情報這一政治意圖為由,進一步優(yōu)待摩尼教徒和粟特人,并將他們安插在了一些重要的位置。但是盡管如此,摩尼教在牟羽可汗時代卻并沒有成為回鶻的國教。由于牟羽可汗偏愛并傾向摩尼教的做法有些操之過急,最終引起了回鶻國內(nèi)保守階層的頑強抵抗。779年,頓莫賀達干集結反摩尼教勢力發(fā)動政變,牟羽可汗被殺。

其后頓莫賀達干即位,成為回鶻第四代可汗。在這之后,摩尼教不得不在回鶻帝國境內(nèi)偃旗息鼓。這一變動帶來的影響很大,以粟特人為首,整個中亞摩尼教徒的狂熱都隨之冷卻。不過由于回鶻要想繼續(xù)控制絲綢之路,就必須得到粟特商人的幫助,于是到8世紀90年代,摩尼教在回鶻帝國又再次復活了。

8世紀末回鶻在北庭爭奪戰(zhàn)中取得勝利以后,整個東部天山都歸于回鶻帝國統(tǒng)治之下。在這場北庭爭奪戰(zhàn)中最活躍的人物,是回鶻的宰相兼將軍,阿跌氏的頡于迦斯。后來當頡于迦斯成為回鶻第七代可汗懷信可汗以后,就將摩尼教變成了貨真價實的國教。因此,粟特摩尼教徒也比之前大為增加,更受到了比牟羽可汗時代更好的待遇。總之,在北庭之戰(zhàn)以后,包括吐魯番盆地在內(nèi)的整個東部天山都被納入了東回鶻的勢力之下?;佞X長期以來對粟特人較多的吐魯番盆地以及焉耆地區(qū)等沙漠綠洲城邦的控制,無疑加速了回鶻帝國境內(nèi)摩尼教的發(fā)展。

在803年,回鶻的懷信可汗親自到高昌,會見摩尼教會東方大司教區(qū)領袖慕阇,商請摩尼教派遣三名默奚悉德到蒙古高原。另據(jù)九姓回鶻可汗碑的記載來看,當時蒙古高原的摩尼教領袖是教團第二等的拂多誕,所以懷信可汗這次再請默奚悉德前來回鶻,顯然是為了更進一步強化摩尼教團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