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勸諫的——荒落的讀書筆記(一百三十一)
《古文觀止》的三到七篇都是勸諫題材的文章。 勸諫,就意味著要對上司、君主說一些不中聽、不滿足于他們想法的話。盡管自己的結(jié)論再正確不過,也需要通過勸諫的方式來說服上司。 這就要求需要照顧到上司的情緒、也要為其考慮更大的利益、還要說明自己勸諫內(nèi)容的正當性。 總之,一次成功的勸諫,往往都是比較高級的話術(shù)與正確的觀點相輔相成的。 就比如臧僖伯勸魯隱公不要沉迷于看別人釣魚,跑大老遠不說,還沒啥實用價值。堂堂國君搞這種下屬該干的事,十分丟范,是不明智的行為。 魯隱公回答:你說的很對。 然后跑到了另一個地方繼續(xù)看別人釣魚。 由此可見,看釣魚佬釣魚這種愛好不是現(xiàn)代人獨有的。 當然,我覺得勸諫失敗的主要原因,還是臧僖伯沒能抓住魯隱公的痛點,只說了一大堆道理并且以“祖制”來勸說他,那人家當然不會聽。 畢竟,對于魯隱公來說這只是興趣愛好,連勞民傷財都算不上,你倒好,還上升到國家大事層次上了。 由此可見,臧僖伯真正努力的方向,應該是給魯隱公培養(yǎng)點低級趣味,不要沉迷于釣魚這種高級體驗上面。 而鄭莊公戒飭守臣這一篇就純純是“美化行為”的文章了。 大致就是講魯隱公、鄭莊公跟齊侯一起攻打許國的許莊公,打下來后在處置土地分贓的時候,齊侯要把許國讓給魯隱公,魯隱公又把許國讓給鄭莊公。 鄭莊公一聽,這不能行呀,我也不想管這幫子刁民呀,但這么塊肥肉也不能丟呀。于是連忙找人扶持了許莊公的弟弟,讓他來接手許國。 于是對著許國的大夫勢力代表,就開始了他的忽悠: “你們許國被攻打不是我們干的,是你們犯了錯違背了天理,所以天道借我們的手來懲罰你們。” 先強調(diào)自己這幫子人發(fā)起侵略戰(zhàn)爭的正當性。 “我自己國家都管不過來了,所以也沒閑工夫管你們,所以我安排了自己的人手來幫你們管理國家?!?安排一波內(nèi)奸來鞏固自己的利益。 “如果我死了后呢,哪怕是許莊王復辟了,也希望你們考慮到今天我沒直接吞并你們國家這一點,親近我們鄭國。” 明示雖然我們侵略了你,但我們卻可以聯(lián)合起來親如一家呀,雖然這個由我們鄭國來主導。 “放心吧,我不是白白把領(lǐng)土還給你們的,也是存了自己的心思的。” 當然,從許國的立場來說,這樣已經(jīng)是對方做得非常仁至義盡了。不僅沒要自己的領(lǐng)土,也只是希望兩邊能交好,非常大方。 所以說話真的是門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