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20H贏得上艦隱身機競標概率上升?

首先第一個問題,就是新一代的上艦隱身主力艦載機是否需要進入實體機的現(xiàn)場PK階段。在新興大國的??哲姎v史上,同一個主力戰(zhàn)機項目,基本從來沒有進行過任何一次現(xiàn)場的實體機PK競標。最近40年來,影響最大也最深遠國際上的實體機Pk,自然就是YF22和YF23的同場競技。而PK的結(jié)果可以說直接把超級大國一次性的帶到溝里去了。這個問題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也說過多次了。而超級大國此后還有一次實體機的PK,也就是F35B和X32的競標。這個不用多想,就看某音推出的X32試驗機型的那個超級大的進氣道,就提前知道競標結(jié)果了。這次實體機的PK的標準和水平實在低得不像樣子,因此遠遠沒有當年的YF22和YF23這種頂尖高手之間的巔峰對決給全球留下的印象深刻。其實新興大國也不是不想搞實體機PK。

而是過去的錢包厚度和技術(shù)積累根本就不允許。像是YF22和YF23的競爭,背后首先是有龐大的選型預算支撐的。僅僅未來用戶就出資20億美元,加上參與競標的廠家本身的配套投資,這種達到兩邊各自都能拿出2架以上原型機飛上天來測試的程度,至少50億美元的總花費先投入進去了。而對過去的新興大國來說,某一個新戰(zhàn)機項目不用說50億美元,就全部設計經(jīng)費、啟動資金和首飛機制造資金加起來,也不會超過十幾個億的RMB。50個億的RMB 足夠試飛完畢,初步列裝的程度。因此即使是未來主力隱身戰(zhàn)機的PK,也只在方案階段就決出了勝負。第一在于資金限制,第二更在于兩個參與競爭的方案本身的強弱就已經(jīng)很明顯。對一個能不能按節(jié)點完成全部設計,都不敢當場拍板保證的“雪鵠”,自然沒有進入下一輪的資格。不過畢竟也看到了YF23競標失利后的長久負面影響。

因此由上級單位出資搞了一個FC31001,也算是心理“平衡”項目。但是都知道FC31001是沒有和自家的J20過招的實力。而完全版的31001有沒有和F35系列和F22A過招的實力這本身也是一個大問號。那么上艦選啥?這個問題可以算是拖了至少5年。已經(jīng)到了不能再拖的程度。畢竟電彈的大船已經(jīng)在船塢里了。如果電彈大船都在舾裝了,未來的艦載“正主”還沒有最終確定。那豈不是在戰(zhàn)略上都要耽誤大事?按照過去2年的一些表現(xiàn)。從31升級而來的H31或者說是某35,似乎有點不需要再經(jīng)過實體機競標就可以達到奪標的意思。能給外界造成這種印象的,第一是信息不均衡;第二是直接用戶手里的資金,似乎還是不夠同時支持2個成品機型來競標。這個用戶雖然現(xiàn)在不算缺錢,但是卻和前一個大用戶不太一樣。前一個大用戶是只專注天上飛的武器系統(tǒng)就行。而這個用戶要兩頭花錢,甚至是三頭四頭花錢!因為除了這種天上飛的,還要花大錢采購水面游的,還有水下游的;甚至從水里直接發(fā)射到太空里的系統(tǒng)。

因此能拿出來搞艦載主力機的資金其實是有限的。不過艦載用什么新機,是事關(guān)未來半個世紀大戰(zhàn)略的關(guān)鍵戰(zhàn)力要點之一。這個資金來源,未必是用戶一家來負擔。另外還有一點,就是新競標的落選者,也不必再擔心自己會像YF23那樣永遠被打入冷宮吃灰土。而是即使不中標,新的隱身原型機肯定也有出路。也就是早就預定了下家接盤,不用擔心自己的前途未來。這樣競標雙方,都可以全面發(fā)揮設計師的能力全力以赴;可以做到不受盤外因素干擾,純粹從技術(shù)上一較高下。從某單位飛機集體大拜年的中也亮相的FC31系列的原話來看,仍然是希望給自己一個建功立業(yè)的機會。遠遠沒有過去一段時期舍我其誰的派頭。由此判斷。最終J20H實現(xiàn)上艦,一步到位地成為全球最強艦載機的概率正在迅速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