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le導師學術(shù)分享Vol.07 | 蟾蜍重生路Garden for Two
導師學術(shù)分享專輯將會陸續(xù)推出Needle每位導師的學術(shù)研究過程、方法論以及成果展示。幫助同學們了解導師們的研究方向和每位導師獨特的問題切入點?;诖耍诤罄m(xù)課題發(fā)布階段,幫助學生選擇感興趣的課題和方向。

本期分享導師? ? ? ? ? ? ? ?

? ?

蟾蜍重生路
Garden for Two

這個項目介紹選取了我在賓大MLA1項目中501的一些過程成果與最終的圖紙。501是對我的設計思路影響很大的一個studio,整個studio都很強調(diào)感受與記錄。一開始導師把我們直接扔到了場地里自由記錄,后續(xù)通過嘗試各種圖面和模型的表達來把我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些內(nèi)容表現(xiàn)出來,并在這個基礎(chǔ)上去發(fā)展Garden和Path的設計。
場地感受與信息收集
?一開始的場地探索,我們被分成了三人一小組,開始自由感受整個場地。導師給每個組指定了不同的起始點,我們組就直接從坡底穿越灌木叢和蜜蜂群爬了上去。這種感受場地的好處是,探索路徑不受限,完全由當下的自身感受和被激發(fā)的興趣所引導。

紅色的線是我們小組的行走路徑
場地位于費城西北郊區(qū)的一個廢棄水庫,整體是磚和水泥的結(jié)構(gòu)。圍繞場地邊緣一整圈以及橫貫中間的步道高于周圍街道大約7-9米,現(xiàn)在還被保留著作為社區(qū)的散步道?;膹U多年以后西北和東南的兩塊曾經(jīng)儲滿水的區(qū)域已經(jīng)被泥土覆蓋,也演化出了池塘,蘆葦叢,草甸和小樹林。

場地作為水庫的歷史圖片

在現(xiàn)場拍的一些照片?,F(xiàn)場的植被非常茂盛。最后一張是兩個月后的秋天池塘。
在探索整個場地的同時,每個人選擇不同的方式去記錄自己的感受。我記下了一路看到的一些動物和他們出現(xiàn)的位置,并且通過一個assemblage表現(xiàn)了一下自己的記錄。

手機拍的渣圖。底下的方框間距是30ft,通過不同顏色的棉線表現(xiàn)不同動物被觀察到的活動路徑,不同高度的釘子代表不同高度的活動空間。白色:小松鼠;藍色:小藍鳥;黃色:帝王蝶;橘色:一只鹿和它的屎;棕色:一只狐貍(是真的?。╉樖植迳狭嗽谟^察地采來的一些植物。(樹枝后來被導師扔了,因為表意太模糊。植物被留下來了,因為表達了不同高度的草甸這一層信息)

Assemblage頂視
在assemblage之后,導師鼓勵我們在這個作業(yè)中劃定的場地內(nèi)選擇一條300ft的transect,并且回到場地,拍攝、測量、記錄下這條transect上的高程,植物,氛圍(ephemera)(例如光線、陰影、聲音、濕度等等),邊界和用途。最終畫出以下三個平面以及一套photowork。

01 vegetation andedge plan. 碳條繪制的植物紋理代表了草甸上不同高度和不同特征的草本。一開始描繪植物的時候,我根據(jù)衛(wèi)星圖給不同類型的草塊(patch)畫了邊界,但導師讓我去掉了邊界,用更細的粒度去看。不同類型的草本斑塊交織在一起,隨風浪飄動,沒有明顯的邊界。

02 ephemera and useplan. 不同大小的圓圈代表不同的光線強度。底下的紋理用碳條繪制,越粗糙淺淡代表土壤越干燥,越細膩濃郁代表土壤越濕潤。不同粗細和長度的虛線代表了動物的活動路徑或范圍。

03 compositionsection. 從高度變化來看的話會發(fā)現(xiàn)其實這是一條基本平坦的transect。但剖面來看會發(fā)現(xiàn)有不同的土壤濕度,用不同厚度的碳筆區(qū)域表現(xiàn)。用橡皮擦出了根系的情況。

這是Photowork中的一組。我在transect上每走10ft就在各個方位拍下了周圍的景色以及腳下的表面情況??梢钥吹降仄骄€發(fā)生的變化以及隨著我逐漸走到一個小谷地里,被2米多高的蘆葦包圍的視線。
以上的一系列小訓練之間看似關(guān)系并不強烈,但總體來說還是通過各種方式讓我們創(chuàng)造性地記錄場地。在回溯這些練習的過程中我也發(fā)現(xiàn)了許多我后期設計萌芽的起點。例如動物、路徑、模糊邊界、濕潤程度等等。501的課程前言上寫著,這個studio認為,設計就存在于以上這些探索場地的行為之中,而非誕生于一些特定的信息收集流程之后。在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之后我也才又重新理解了這句話。
在這些感受訓練的基礎(chǔ)上,我繪制了這張Mapping來表現(xiàn)場地的重點信息。我在之前的繪圖和記錄中,選擇了三種穿過場地的動物:北美蟾蜍,北美藍鴝以及帝王蝶。場地中不同粗細和長度的虛線表現(xiàn)了三種動物穿過場地的路徑。北美蟾蜍會在每年的三到四月從附近的生態(tài)保護地一路穿越馬路,翻過小坡,跳進場地中的池塘——他們的出生地,產(chǎn)卵。小蟾蜍長大以后會在五到六月跳回原來的生態(tài)保護地。北美藍鴝三月北上,九到十二月經(jīng)過場地往南方過冬。帝王蝶會在五月份經(jīng)過場地北上,他們北上的過程中會經(jīng)歷生老更替的五代。然后誕生最強的一代super monarch,一路從北方飛到墨西哥過冬。其中會在十月份經(jīng)過場地。

Composition plan. 除了路徑表現(xiàn)以外,圖面上還繪制了一些“錨點”。一些是場地中設立的北美藍鴝的窩,一些是帝王蝶會采食的花卉。類似于前面assemblage中釘子的作用,讓路徑不是飄在場地上,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花園(Garden)設計
Garden從起源上來看,是相對于周邊未經(jīng)開墾的荒野的一塊經(jīng)過修繕與修飾的存在。同時,它的一個核心目的是要創(chuàng)造一種特定的體驗。因此在Garden的設計中,很重要的一種設計手段就是“放大” 。通過各種方式例如改變地形,植物,增加構(gòu)筑等等來強調(diào)和放大設計者希望傳達給到訪者的氛圍與體驗。
在這個階段的設計中,我們先通過從之前的一個案例分析的任務里,提取出六個關(guān)鍵詞,畫出對應的diagram。再通過結(jié)合一個案例分析關(guān)鍵詞+一個自己的設計意圖,產(chǎn)生六個設計的方案。

從Keio University Roof Garden-Michel Desvigne里提取出來的關(guān)鍵詞和diagram
我生成的幾個關(guān)鍵scheme大概是Floating Butterfly, Blend Toad Path, Control Migration 等等。最終選擇了Blend Toad Path做了進一步的方案深化。這種設計方法要求每個設計方案耗費的時間不能超過1.5小時。雖然每一個方案都略顯潦草,但卻能以較短的時間獲得更多的靈感,再去選擇有更多潛力的方案或者是結(jié)合幾者進行進一步的深化。同時這種一個外來靈感+一個場地靈感的方式也激發(fā)了更多的可能,而不是深陷場地情況苦苦思索。

場地西北側(cè)每3-6月都有大規(guī)模的蟾蜍遷徙,非常壯觀。但它們在遷徙過程中必須穿過一條馬路,因此也有大量的蟾蜍在這個過程中因遭到車輛的碾壓而喪命

Photowork體現(xiàn)了對于同一個crossing,人和蟾蜍的不同的體驗。針對各自遇到的一些問題,提出了五種策略進行改善。設計在相對改善Toad的穿越路徑環(huán)境的同時,嘗試放大一些Toad的生長環(huán)境的特點,以創(chuàng)造獨特的體驗。例如通過南坡的小灌木來營造相對潮濕和昏暗的環(huán)境,和在北坡低矮的灌木從上眺望蘆葦從與中心湖的體驗相對比。Stepping Stone的使用模擬了Toad的跳躍的步伐,同時也讓腳步慢下來。

設計了四種尺寸的汀步

人和小蟾蜍在場地中游走,有時相逢有時相離






最終的設計模型。地形通過斜切的黑色紙板塑造,更好地體現(xiàn)了設計的結(jié)構(gòu)。不同截面大小的木棍穿插在紙板之間。Toad Stone 選擇了圓形的木棍來表現(xiàn)。同時用豎直的裹黑漆的銅絲代表不同高度的植物,斷面有黃銅色閃爍,整體顏色比較統(tǒng)一。

在評圖過程中有嘉賓問過我,你這個設計真的能對Toad起到多少幫助作用呢?這個設計對于Toad遷徙實際意義是有的,但也確實是非常有限的。這是由場地的大小和尺度決定的。但這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激發(fā)點,由此創(chuàng)造除了一系列獨特的體驗。在體會Toad生長環(huán)境的同時,拜訪者也對此地每年的遷徙運動有了更多了解,增加了公眾對于這一話題的關(guān)注,由此引發(fā)的影響也許會更加深遠一些。
游步道(Path)設計
在完成了第二部分的Garden Design之后,課程的視線又回到整個水庫的場地,要求聯(lián)系上一部分的設計來完成整個場地中的Path Design。結(jié)合之前對于場地中三種不同的物種的遷徙分析,我設計了一條穿過三種物種棲息地的游步道(Path)。


場地中不同的物種存在的時間以及配合的植物的生長周期

Section Story-AmericanToad

SectionStory-American Bluebird

SectionStory-Monarch Butterfly
通過不同高度的步道配合植物設計營造了豐富的體驗。例如站在蘆葦梢上眺望,小心翼翼地踩水,在灌木叢里觀察小藍鳥,在花叢和蝴蝶之間穿梭等等。
這個設計的名字叫One-day Migration。不同的物種在一年中的不同時間來到這個地方,停留,養(yǎng)育后代,又離開。而這個設計試圖通過一條小徑穿過這個場地,用一天時間提供給人們感受的機會。
(下圖為整個場地的剖面放大圖,建議橫屏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