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演講我不茍同。
我是一個愛瞎寫的up,這個是我看了“衡水中學演講”有感的文章【《小小的世界大大的你》】。
那個17歲的青年說出了振奮人心的話,用著幾乎完美無瑕的用詞造句描繪出了他的種種經(jīng)歷,直到最后一刻相信都會難以忘懷,但唯獨一點我開始懷疑他的價值觀有問題。
第一,“在鄉(xiāng)下,老師問同學單詞覺得很奇葩。”
首先,這句話是剛放在那位同學介紹經(jīng)歷的那段里的,試敢問假說沒有這些鄉(xiāng)下老師給每一個山村的孩子講課,那么山村的孩子可能連識字都不會。那么他們選擇在山村任教就是為了將知識傳遞出去,同時將一些價值觀帶去給那些山村里的孩子。同時,我又細想了一下,同學你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是老師問過你吧,又或者你拿你的認知水平去裹挾其他的山村孩子,然后借以你的水平看到老師問你一些單詞的時候,你是不是就有點看不起你的老師了?
那么,你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有考慮過那位老師其他的方面?一個老師不只是在知識水平上高于學生才能教出好學生,更重要的是育人。就單憑知識的程度決定了一名老師的標準是不是有點過了?在比如說如果就一個片段就讓你認定了這個老師知識水平從而導(dǎo)致他的學生會受到影響,那么他向?qū)W生學習不就是認定了自己的不足也在進步嗎?那么“奇葩”這個詞是不是又是用來形容你用“完美主義”對老師的單一認知產(chǎn)生狹隘的你呢?
第二,對于你自己的形容,明明是人卻以動物著稱。
前面他講了自己選擇了不同的方向——去了城市里讀書
然后城市的燈紅酒綠,以及忙碌于“柴米油鹽”的拿著兩三千塊錢的底薪的底層人士和一些有著厚欲家底的富人進行對比的時候,你就已經(jīng)跑題了。因為你的青春已經(jīng)不在是拼搏向上,而是轉(zhuǎn)向了一些實際的物質(zhì)追求,而這種價值觀影響了你的題目,明明是《小小的世界大大的你》,可為什么在你眼里我看見了是世界的大,渺小的你呢?即便你在后來是用了《航拍中國》來證明自己的認知有了極大的變化,可是“土豬”不有承認自己的自卑和對于物質(zhì)的看法嗎?現(xiàn)在我再看看當時的演講多數(shù)是宣揚自己與他人的差距,從而想讓自己追趕上他人的差距。
但是,你又將你的想法裹挾了絕大多數(shù)青年的想法,你說不要做平庸的人,但是世界不平庸了,你不就又會覺得“多數(shù)人正在進行的改變還是平庸的做法”,那么貶低他人的努力,將他人盡力的成果歸類為平庸的你是不是有些見識短淺了呢?又或者說你所處的環(huán)境決定了所有人的環(huán)境?這不就是以偏概全嗎?然后這不就是你個人的自大,包裝成了自己的心靈雞湯灌輸給別人,難道不是嗎?
第三,就是這位同學說的“改命”(改變命運)
在這位同學口中的“改命”我確實看到了好的想法,但是還是“不甘平庸”那句出了禍,其實學生有這種好的想法是準許的,但是最后的底氣可能會被磨滅掉,也許是在他的大學生活,也許是在進入社會以后。還有之前他呵斥詆毀他的學校的那些話語我覺得在他的環(huán)境中是沒錯的,但也是這句話證明了前面都是以偏概全(他們學校的學習狀態(tài)對比其他學校的學習狀態(tài)。然后就是格局,還是在他的環(huán)境和他的認知范圍。),所以這位同學的演講幾乎是用自己的主觀來看待這個世界的,所以他所言的“命改”的局限性也出來了——他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然后他的“不甘平凡”也只能影響一部分人,但是大部分人是看不出他是怎樣認為“平庸和平凡”的。
最后,自己的總結(jié)。
首先,我看完這個視頻覺得這位同學的本意是激勵學生奮發(fā)向上的一次演講。但是這個的局限性也出來了,因為是個體主觀看法很難引起到絕大多數(shù)人的共鳴,這個視頻拿去給其他學生去看,我覺得傳導(dǎo)的價值觀也是的問題。
所有人本該知道在社會里能夠正確的實現(xiàn)自我價值就是最大的價值體現(xiàn),一味的攀比雖然可以體現(xiàn)出價值,但容易迷失自我,所以明白自己的價值在哪里?才是解決自己前途迷茫的不二之選。
而不是說出一句“我只能是個普通人”。
最后,那個6.1一個青年在舞臺上講述了自己的“自信”,但這種“自信”是建立在自己的能力超越了他人,而不是建立在自己本來就有這種能力。
所以他的演講我不茍同,但不是否定他這種激勵年輕人向上的發(fā)聲,只是這種發(fā)聲需要考慮的是所有人,而不是片面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