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7年戰(zhàn)爭之東歐的鏖戰(zhàn)(四):施特拉爾松德圍城戰(zhàn)
? ? ? ? 大致情況
? ? ? ? 1807年7月24日至8月24日,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軍隊兩次試圖從由漢斯·亨里克·馮·埃森中將率領15000人的瑞典駐軍手中奪取施特拉爾松德這座港口城市。就在那年早些時候,阿道夫·卡西米爾·約瑟夫·莫蒂埃元帥已經封鎖了這座城市兩個月之久,之后他就被派往了別處。于是乎在他不在的情況下,瑞典人擊退了封鎖部隊。但是莫蒂埃元帥回歸后,又立即將埃森的部隊給推回了城里,雙方很快達成了停戰(zhàn)協(xié)議。但是當停戰(zhàn)協(xié)議的文本被送到被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的案頭時,瑞典國王卻是選擇了拒絕,于是紀堯姆·馬里·安妮·布律納元帥旋即又率領了40000從法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和荷蘭等地調來的部隊來攻打。最終瑞典人不得不放棄了這座波羅的海邊上的重要海港,而且瑞典也同時失去了附近的呂根島。

? ? ? ?

? ? ? ? 基本信息
? ? ? ? 爆發(fā)時間:1807年7月24日至8月24日
? ? ? ? 爆發(fā)地點:瑞屬波美拉尼亞,施特拉爾松德
? ? ? ? 戰(zhàn)役結局:法軍勝利
? ? ? ? 交戰(zhàn)雙方:法蘭西第一帝國/瑞典王國
? ? ? ? 雙方指揮:莫蒂埃、布律納元帥/漢斯·亨里克·馮·埃森將軍
? ? ? ? 雙方兵力:40000人/15000人,500門火炮
? ? ? ? 雙方損失:不詳/不詳

? ? ? ? 歷史背景
? ? ? ? 瑞典自1628年于施特拉爾松戰(zhàn)役中獲勝之后,便于該城建立起了政府,然后有“北歐雄獅”之稱的古斯塔夫二世又在斯德丁條約起將波美拉尼亞公國的其他部分順利的納入了瑞典境內,并且根據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及后續(xù)的1653年斯德丁條約,公國被劃分為瑞領土,包括施特拉爾松德和勃蘭登堡普魯士的部分土地。

?? ? ? 但是隨著斯科訥戰(zhàn)爭的失敗,在1679年簽署的圣日爾曼昂萊條約和約中,瑞典的勢力范圍就遭到了小規(guī)模的削弱,后來在大北方戰(zhàn)爭中遭到慘敗后,在1720年簽訂的斯德哥爾摩條約中瑞屬波美拉尼亞的土地更是被縮小到了佩訥河以北的格雷夫斯瓦爾德、施特拉爾松德和呂根島一帶。

? ? ? ? ?法軍對于城市的封鎖的展開
? ? ? ? 1807年1月28日,莫蒂埃元帥指揮的法軍就度過了佩訥河,試圖開始對施特拉爾松德開始實施封鎖。東面,夏爾-路易-迪厄多內-格朗讓將軍率領的一個師也已經在安克拉姆附近渡河,并且將瑞典在城外的前哨部隊又趕回了城市。西面則是皮埃爾·路易斯·杜帕斯的部隊于在代明附近橫渡河流。29日,莫蒂埃的兩個師出現在城市附近前,1月30日開始對城市進行封鎖。

? ? ? ?在接下來的兩個月里,隨著法國加強封鎖,而同試圖打破封鎖的瑞典發(fā)生了多次小規(guī)模的戰(zhàn)斗。但是因為沒有控制住呂根島,法國人無法中斷施特拉爾松德的海上通訊,時不時的就會受到瑞典炮艇的騷擾。而且在封鎖期間,莫蒂埃還不得不抽出一支騎兵和三個步兵團的人手前往波蘭增援正在與俄國人作戰(zhàn)的皇帝,取而代之的是從荷蘭王國抽出的軍隊。
? ? ? ? 3月29日,莫蒂埃接到命令,僅留下格朗讓將軍率領的師維持封鎖,自己率領大部隊出征前去協(xié)助包圍普魯士的波美拉尼亞省的科爾伯格城。莫蒂埃離開后,瑞典方面的埃森將軍得以率領部隊將寡不敵眾的格朗讓部隊趕出了他們的防線。格朗讓隨即率領部隊后撤到了安克拉姆,不過在4月3日再次遭到襲擊的他只好被迫向東南方向撤退,一直退到了奧德河畔的斯德丁要塞,于7日抵達。而聞知法軍部隊不得不后撤的消息后,莫蒂埃元帥也迅速的趕了回來,等到4月13日的時候他已經在在斯德丁集結了12000至13000人的部隊,人數已經差不多和埃森的瑞典軍持平了。在這非常潮濕的天氣里,莫蒂埃開始率領法軍把埃森趕回了安克拉姆。4月16日,法軍又在貝靈戰(zhàn)役中大敗瑞典。第二天,埃森率領著部隊一路后撤到了佩訥河北岸。

? ? ? ? 從4月18日開始,法軍和瑞典軍隊簽署了施馬欽停戰(zhàn)協(xié)議。之所以要簽訂所謂的停戰(zhàn)協(xié)議,是因為拿破侖急需要莫蒂埃的人馬來對付俄國人和普魯士人,于是授權元帥與瑞典人休戰(zhàn),瑞典人也對英國對他們的微乎其微的支持感到了不安。到了29日,停戰(zhàn)協(xié)議的條件就定下來了。瑞典人可以保留留佩訥河以北的領土。但是相對的他們需要交出位于奧德河河口的烏塞多姆島和沃林島,并需要承諾不會在科爾伯格或但澤圍攻中對普魯士人施以援手。

? ? ? 圍城戰(zhàn)打響

??? ? ?但是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國王在5月12日于施特拉爾松德登陸之后所做的第1件事情就是在7月3日的時候取消停戰(zhàn)。但是此時,《蒂爾西特和約》已經剝奪了瑞典除英國以外的所有盟友。然而這位瑞典國王將四世將拿破侖視為“帶來世界末日的怪物”,不愿在反法政策上妥協(xié)。聽到這個消息了,拿破侖也立刻做出了反應——

? ? ? ? 7月24日,法國元帥紀堯姆·布律納元帥率領法軍對駐扎在佩訥河對岸的瑞典部隊及陣地突然發(fā)起了猛烈攻勢,并且迅速的重新占領了施特拉爾松德周圍的交通路線。在包圍科爾伯格失敗的部隊的增援下,布律納麾下部隊已經達到了4萬人。他的部隊包括布代師將近10000步兵和200炮兵,同樣擁有將近10000步兵的莫利托師荷蘭部隊則包括迪蒙索率領的10000人和貝特朗率領的4000人,以及卡特雷特將軍率領的擁有1200人的一個騎兵師。
? ? ? ? (筆者吐槽:布代、莫利托、迪蒙索、貝特朗……好家伙,不是以后將要成為元帥的就是有成為元帥資格的大佬)

? ? ? ? 從外國調過來的部隊則包括西班牙的拉羅馬納侯爵唐·佩德羅·卡羅·蘇雷達率領的14個步兵營和12支騎兵中隊,除此之外,他們還帶來了322門火炮,多梅尼科·皮諾率領著意大利王國的一個步兵師,包括八個步兵營、八個騎兵中隊、兩個步兵炮連和一個騎兵炮連。巴登大公國派遣了六個步兵營、一個騎兵中隊和一個步兵炮連。德意志諸小國的代表則是維爾茨堡大公國的兩個營、貝格大公國兩個營和拿騷公國的三個營。
? ? ? ?與法國派遣過來的強大的圍攻部隊相比,區(qū)區(qū)15000人瑞典守軍包括三個芬蘭步兵營,及波美拉尼亞民兵、國王萊布步兵團的一個營和另外來自于恩格爾布雷切登的步兵團營,此外堡壘里有500門大炮。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國王于8月20日離開城市。城內的守軍的將領也不是傻子,他們認為抵抗是徒勞的,于是用釘子釘死了大炮火門,燒毀了炮車之后,他們就撤離了港口,把所有的能帶走的輜重全都送上了呂根島。在第二次圍攻中,法軍及盟軍由于陣亡或者是其他的原因,而失去了38名軍官和960名士兵。瑞典的損失不得而知。在停戰(zhàn)期間,施特拉爾松德及呂根也先后向法國投降。施特拉爾松德及呂根于1807年8月24日和9月7日都先后落入了法國手里。8月25日,弗朗索瓦·尼古拉斯·弗里里奧旅將軍和海軍上校佩蒂斯·德蒙卡布里埃又襲擊了呂根附近的德霍爾姆島,襲擊部隊包括1200人,還搭配了兩門火炮的部隊,在這次成功的行動中法軍僅15人陣亡,26人受傷。而駐守在當地的600至800名瑞典守軍因為死傷損失了26至125人,300至517人被俘虜。八門要塞戰(zhàn)防炮和六門野戰(zhàn)炮也落入法國人手中。

? ? ? ? 戰(zhàn)役后續(xù)
? ? ? ? 隨著1807年的這一場圍城戰(zhàn)的結束,瑞典的勢力被徹底的趕出了德意志北部,正所謂是墻倒眾人推,受到如此之眾創(chuàng)的瑞典在1808年又先后受到了丹麥、挪威和俄國的侵略。由于軍事成績的一塌糊涂,以至于瑞典在《弗雷德里克港和約 》中失去了將近三分之一的國土,這一切最終使得人心盡失的古斯塔夫四世國王在1809年3月13日的暴動中被捕。繼而在五月被罷黜,之后又在十二月被驅逐出國。

? ? ? ? 而在1809年5月,也就是趁著第五次反法聯盟戰(zhàn)爭爆發(fā),法國和奧地利正在鏖戰(zhàn)之際,費迪南德·馮·席爾少將卻是趁機率領著普魯士自由軍團占領了施特拉爾松德,法國對該城的占領暫時中斷,但就在幾天后,又被法國-丹麥聯軍聯手奪回,普魯士守軍連同指揮官幾乎全軍覆沒。直到1815年,當維也納會議宣布結束拿破侖戰(zhàn)爭時,這一地區(qū)的領土爭端才告了一段落——包括施特拉爾松德在內的所有和瑞屬波美拉尼亞領土全都成為了普魯士王國的波美拉尼亞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