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老人感冒:中醫(yī)一付藥身熱即退。患者周先生81歲。因游公園
高齡老人感冒:中醫(yī)一付藥身熱即退?;颊咧芟壬?1歲。因游公園回來,微有身熱(攝氏三七度二),診為感冒,用銀翹解毒片治療,經過四日不愈。詢知四天來除低熱外,無形寒頭病、鼻塞流涕等證,但黨肢體懶怠,不愿活動。平日大便偏搪,便時有窘迫感,余均正常。舌凈,脈象虛繃帶數(shù)。斷為中氣不足,由疲勞引起低熱,不同于感冒,即擬補中益氣湯加減,一劑,身熱即退。 補中益氣湯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所創(chuàng),原為主治脾胃氣虛發(fā)熱的代表方劑。病由脾胃中氣不足而起,治療當補益脾胃元陽之氣,升陽舉陷,恢復脾升胃降的正常生理功能。方中黃芪、黨參、白術、甘草即為四君子湯之意,補中健脾,益氣和胃,大補脾胃元陽之虛。黃芪補氣于外,扶助衛(wèi)氣向內以固中氣;黨參補氣于內,鼓舞中氣而向外以驅邪,散斂相配,攻守結合,更添“脾之正藥”(陳修園語)白術,藥中“國老”甘草,而成峻補中氣之祖劑。脾胃后天之氣得補,則腎中先天之氣自當徐徐而生。且又加入柴胡、升麻升提肝脾之氣,以助下陷之清陽上升,而達上逆之濁陰自降之功,肝脾得升,肺胃自降,人體氣機自然流通周身而無礙滯。另外方中佐以當歸身,入于血分,與以上氣分之藥相伍,而有補血和營,調和氣血之效;陳皮理氣,防止補藥太多壅滯氣機。臨床常以脾胃立論,活用補中益氣湯治療遺尿、癃閉、產后發(fā)熱、乳泣、乳癰、陰吹、崩漏等等各種病癥,皆能得心應手。 補中益氣湯具有強大的免疫調節(jié)和促進功能,加強細胞代謝,具有特異性抵抗力,對心血管、胃腸、肝膽以及腫瘤均有積極影響,同時有一定的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能力,因此,對其適應證應有一定治療作用。但是對于某些腫瘤、內臟下垂、肌肉麻痹所致斜視、眼瞼下垂久治不愈者應配合外科治療。 功能主治 補中益氣湯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之功效。主治脾胃氣虛證、氣虛下陷證及氣虛發(fā)熱證: 1.脾胃氣虛證。癥見少氣懶言,四肢無力,困倦少食,發(fā)熱自汗,脈虛大無力。 2.氣虛下陷證。癥見久瀉,或內臟下垂。 3.氣虛發(fā)熱證。癥見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 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主脾胃氣虛,少氣懶言,四肢無力,困倦少食,飲食乏味,不耐勞累,動則氣短;或氣虛發(fā)熱,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渴喜熱飲,其脈洪大,按之無力,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頭痛;或氣虛下陷,久瀉脫肛?,F(xiàn)用于子宮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內臟下垂者。 補中益氣湯是補氣升陽,甘溫除熱的代表方。臨床上以體倦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脈虛軟無力或內臟下垂等為證治要點。 加減法 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兼頭痛者,加蔓荊子、川芎、藁本、細辛以疏風止痛;兼咳嗽者,加五味子、麥冬以斂肺止咳;兼氣滯者,加木香、枳殼以理氣解郁。亦可用于虛人感冒,加蘇葉少許以增辛散之力。病甚勞役、熱甚者,黃耆加至3克,咳嗽者,去人參;腹中痛者,加白芍藥1.5克、炙甘草1.5克;若惡熱喜寒而腹痛者;再加黃芩0.6~0.9克;惡寒冷痛,加桂心0.3~0.9克;頭痛,加蔓荊子0.6~0.9克;痛甚者加川芎0.6克;頂痛、腦痛,加藁本0.9~1.5克。 現(xiàn)代適應證 補中益氣湯在臨床應用范圍甚廣,如內臟下垂、久瀉、久痢、脫肛、重癥肌無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婦科子宮脫垂、妊娠及產后癃閉、胎動不安、月經過多;眼科的眼瞼下垂、麻痹性斜視,屬脾胃氣虛或中氣下陷者,也可加減應用。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是肝硬化最常見的原因,慢性肝炎多由乙、丙、丁3型肝炎急性期轉變而來,凡病期超過半年,或乙、丙、丁3型肝炎或HBsAg攜帶者再次出現(xiàn)肝炎癥狀體征、肝功能異常者,或雖病史不明,但肝病理組織學或癥狀、體征、B超檢查符合慢性肝炎均可定為慢性肝炎。由于肝臟腫大,匯管區(qū)出現(xiàn)不同程度炎癥、肝小葉壞死,并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纖維化、膽汁排泄障礙以及腸道瘀血,可致消化道功能障礙及胸脅脹滿等癥狀。 脫肛。脫肛即直腸脫垂,病因尚不完全明了,第一個常見原因是因肛提肌和盆底筋膜薄弱無力以及直腸周圍組織對直腸固定、支持作用減弱所致,多見于幼兒,營養(yǎng)不良、老年患者;第二個原因是腹壓增高所致,多見于便秘、腹瀉、久咳等;第三個原因是內痔、直腸息肉脫出牽拉直腸黏膜脫垂所致。主要病理改變是直腸下段黏膜層與肌層之間的結締組織過于松弛,黏膜下層下移;嚴重者直腸周圍結締組織過于松弛,直腸壁全層下移,脫出的直腸黏膜可發(fā)生炎癥、糜爛、潰瘍和出血。臨床表現(xiàn)為有腫物自肛門脫出。 內臟下垂。內臟下垂多見于胃下垂,當胃小彎弧線最低點下降至髂嵴連線以下,十二指腸球部向左偏移時稱為胃下垂,主要是胃膈韌帶與胃肝韌帶無力、松弛以及腹壁肌肉松弛所致。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慢性腹痛與不適,X線鋇餐檢查可確診。其他內臟脫垂的機制亦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