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亂世里,劉禪登基,諸葛亮不肯還政于他,原因究竟為何
劉備死后,諸葛亮獨攬軍政大權,對內(nèi)整肅政務,對外多次北伐,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典范。
但問題是,這是站在諸葛亮的角度來說的,如果我們站在劉禪的角度,他是蜀漢的皇帝,相當于權力都被架空了,歷史上也發(fā)生過很多這樣的事情,大部分情況下,都是皇帝干掉了托孤大臣。
那么諸葛亮為什么不愿意還政于劉禪呢,本質(zhì)上還是因為諸葛亮覺得劉禪不行,要光復漢室,必須他親自來,這是當年對劉備的承諾,更是自己一直的理想。

諸葛亮當年沒有出山的時候,就一直自比管仲樂毅,這兩個人都是君主放權給臣子,臣子大權獨攬最終把事兒辦好的典型。
尤其是管仲,齊桓公這個人完全就是個庸才,但是有了管仲,最終成就了一代霸業(yè),諸葛亮一開始就是胸懷這樣的理想。
后來劉備托孤的時候也說過,劉禪不行,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說明劉備心里很清楚諸葛亮是不會篡位的,但同時也給諸葛亮獨攬大權,制造了理由,那就是丞相的權力是劉備認可過的,皇帝都能做,憑什么不能獨攬大權。

諸葛亮的才能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諸葛亮獨攬大權,對于整個蜀漢都是非常有利的,至于說劉禪,他應該也知道自己的才能,不足以駕馭如此復雜的環(huán)境,所以最好放心的交給諸葛亮來處理。
歷史上的君臣關系,歷來都是比較復雜的,像諸葛亮和劉禪,就是比較典型的,強臣弱君的關系,而且最后還能善了,這在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這里面諸葛亮的功勞肯定是主要的,很多人因此夸劉禪,說他多有心計多厲害,這個完全沒有必要,他只不過就是一個能力不強,但又不那么壞的皇帝而已。

說他多厲害,多有心計,倒也不一定,只能說他不傻,知道自己的能耐,所托之人,又沒有造反的心思,也算是一個有福的皇帝的,算是他爹劉備,這些年在亂世爭霸的過程中,多少積陰德的結果吧。
歷史上很多事,并沒有絕對,很多時候,運氣也真的是個很重要的因素,諸葛亮獨攬大權,他還真的就一點野心沒有,對劉禪是忠心耿耿。
但周公恐懼流言后,王莽禮賢下士時,很多事沒有發(fā)生之前,我們根本也不知道最后的結果,當初曹操曹丕都看司馬懿是個忠臣呢,結果司馬懿做了什么事,大家都知道。

諸葛亮和劉禪都是幸運的,有些皇帝自己沒本事,還偏偏看不慣老臣,動不動就想著要清除老臣,諸葛亮要是碰到這樣的昏君,估計也是很無奈。
劉禪最終被帶到了洛陽,并留下了樂不思蜀這個成語,也算是跟漢獻帝一樣,有個善終的結局,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還算溫和,不想司馬懿之后,對待舊皇帝,舊貴族,就只剩下徹底的屠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