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xiàn)代經(jīng)典短篇小說文本分析》
《中國現(xiàn)代經(jīng)典短篇小說文本分析》
2022-11-14 22:57·拏宙
淺嘗文學理論小思
今天讀完了一本關于文學理論分析的書——肯定是沒看懂的,就是賞析的開頭能看懂,但是后面就不懂了的感覺,很難受——再加上《尚書》也沒看懂,對我的心情沖擊挺大的。
讀了《中國現(xiàn)代經(jīng)典短篇小說文本分析》(書很好的,許多想法,就像是問題,引誘著我去思考),首先就是令我明白了——學術與愛好的區(qū)別,我依舊不是一個“學者”——或者說“學士”,我現(xiàn)在依然是個愛好者,用著愛好者的想法,去創(chuàng)作,得到的,以我來看很是廢品。
那么到底什么是學術的語言呢?
我想這才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
大概有如下定義吧:
1. 學術語言由著自己的讀者,是作者選擇讀者,而非遷就讀者——有些地方,或許細細化開會比較好,但是憑什么呢?就像“隱喻”這個詞在文學理論這個圈子里有著自己的明確的、達成共識的定義,那為什么還要多費口舌呢?
其實,不僅是“學術語言”是這樣,人也是這樣——“人不知而不慍”與“能動手就別吵吵”在我看來是一樣的,就是,一個人面對的解釋對象,如果根本連一些基本的事物都沒有弄明白,那我們是否還有討論的必要呢?——顯然不是,這樣只是在答疑解惑,是“師者”不是“學者”,簡言之——想要,達成“討論”首先要有資格。
于是,我發(fā)現(xiàn)我沒有討論的資格,我沒讀過這些我應該讀懂概念,其實我就不是在“討論”了,我只是在“求學”,所以我會遇到拒絕討論,我也會拒絕討論——在旁觀者看來,這是否是高高在上呢?但請問,是與否有必要么?
——沒有能力,沒有討論資格(當然了,除非遇到神仙一樣的存在)
寫到這里,其實又想到了之前讀《中國哲學史》時,一句有趣的話“見侮不辱,救民之道”,大概就是這樣吧。
2. 學術語言嚴謹。令自己似懂非懂的這些書,總是每每標出自己的引文出處,推導的用語也是精湛,程度、性質選的十分微妙。辯論的時候“嚴謹”真的是個關乎生死的存在,假如缺乏自己的明確出處,缺乏合適的定義,缺乏嚴謹?shù)倪壿嫞敲雌鋵嵾@場辯論,實際就是一場無聊的小學生吵架。但是,辯論是可以詐騙的,學術語言卻要求真,
3. 我在想,為什么學術語言要寫的這樣“不像人話”——我的學姐說“規(guī)范,建立一套想?yún)⑴c,都能參與進來的規(guī)范”,是的恰恰是這種門檻,讓人“沒有調(diào)查權,沒有發(fā)言權”,確實讓人,實現(xiàn)一同交流與合作。
下面回到這本書的重點上來吧。
理論我是讀不懂的,但是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和文本是我可以讀得懂的。
比如,《為奴隸的母親》這篇柔石的文章,其中人物間的關系就十分簡明,但內(nèi)涵十分復雜,“妻”在這個文章中,是“妻”,但更是一種交換的籌碼,一種與牲畜近似的存在,她是秀才的“臨時妻子”,是農(nóng)夫丈夫的“妻子”,是秋寶也是春寶的母親——她活在這兩個世界之間,當過農(nóng)夫夫人也當了秀才夫人,受了屈辱,也享受了繁華,最后回歸農(nóng)夫身邊、春寶身邊時,我覺得她的價值觀開始崩壞了,或者說她自己崩潰了;《金鎖記》張愛玲的中篇,我覺得這里面善惡是沒有標準的——一個人,她有自己的夢想、性欲、期望,但是她在的環(huán)境沒有滿足她(她是應當被滿足的,她是有這個權利的,因為她也是人),張愛玲也沒有對著個事情作出“善”“惡”一方評價,只是在講故事,但是上戲的時候,作者卻將“受施暴者”和“施暴者”進行了自己的觀點的加注,我不太明白這算不算脫離文本,在我看來——沒有人應當這樣站在絕對公平的角度思考問題,如果一個人被傷害了,她憑什么一定要對這世界抱有最大的善意?——當然,不能否認作者的分析,文學的鑒賞,本質上還是“我注六經(jīng)”,具有多樣的理解,自圓其說即可。
另外,如《游園驚夢》《夜總會里的五個人》在我看來是意識流,展現(xiàn)的是一種瘋癲
郁達夫的《沉淪》,塑造了一個很復雜的角色——他將自己的問題“自卑”,歸類給國家,看著是有點不對的,但是這符合一個少男的不成熟的思維,同時也能為他沖動的自殺行為作出合理解釋,這點真的驚艷到我了。
《桃園》的隱喻、《上元燈》的隱喻,一個是“桃子碎了”的一語雙關,一個是“紙燈”的自由戀愛,一個凄慘,一個唯美。
一些有趣味的如《古代英雄的石像》《石碣》
我最喜歡的是《綴網(wǎng)勞蛛》
看了這本書,感覺就是——對傳統(tǒng)文學價值的發(fā)掘。文中提到的“隱喻”“互文”“意境”正是傳統(tǒng)文學所看重的,例如詩詞,因此看的時候感受很多,但是沒有共鳴性的新想法新發(fā)展,主要是不能理解一些詞到底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