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生理學名詞解釋

2023-08-16 18:13 作者:答案資料  | 我要投稿

第一章?緒論


1.反射: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參與下,機體對刺激產生的規(guī)律性應答稱為反射。

2.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機體內的各種組織細胞直接生存或依賴的環(huán)境稱為內環(huán)境,即細胞外液。細胞外液中的理化因素包括滲透壓.溫度.酸堿度.氣體分壓.電解質及營養(yǎng)成分等都保持在一個相對恒定的水平稱為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

3.反饋(feedback):來自受控部分的信息返回作用于控制部分的過程。

4.正反饋(negative feedback:在自動控制系統(tǒng)中,受控部分發(fā)出的反饋信息加強控制部分的活動,即反饋作用和原來的效應一致,起到加強或促進作用。

5.負反饋(positive feedback:在自動控制系統(tǒng)中,受控部分發(fā)出的反饋信息對控制部分的活動產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動減弱。

6.人體生理學:研究人體的功能活動及其活動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屬于實驗科學的范疇。

7.遠距分泌:體內一些內分泌細胞分泌的激素可循血液途徑作用于全身各處的靶細胞,產生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這種方式稱為遠距分泌。

8.旁分泌:體內一些細胞產生的生物活性物質可不經血液運輸,而是在組織液中擴散,作用于鄰旁細胞,這種方式稱為旁分泌。

9.自分泌:體內有些細胞分泌的激素或化學物質分泌后再局部擴散,又反饋作用于產生該激素或化學物質的細胞本身,這種方式稱為自分泌。

10.內環(huán)境:機體內的各種組織細胞直接生存或依賴的環(huán)境稱為內環(huán)境,即細胞外液。

11.生物節(jié)律:是指生物機體內的某些功能活動按一定時間順序,規(guī)律性的出現節(jié)律變化。

第二章?細胞的基本功能

1.單純擴散:物質從質膜的高濃度一側通過脂質分子間隙向低濃度一側進行的跨膜擴散。

2.易化擴散:脂溶性的的小分子物質或帶電離子在膜蛋白介導下順濃度梯度和(或)電位梯度的跨膜轉運。

3.主動轉運:細胞代謝供能并在膜蛋白幫助下逆濃度梯度和(或)電位梯度的跨膜轉運。

4.興奮性:機體的組織或細胞接受刺激后發(fā)生反應的能力或特性。

5.前負荷:肌肉在收縮前所承受的負荷。

6.后負荷:肌肉在收縮過程中所遇到的負荷。

7.閾電位:當刺激引起細胞膜上的鈉通道大量開放觸發(fā)動作電位產生的臨界膜電位。

8.靜息電位:安靜狀態(tài)下細胞膜兩側存在的外正內負且相對平穩(wěn)的電位差。

9.動作電位:細胞在靜息電位基礎上接受有效刺激后產生一個迅速可向遠處傳播的膜電位波動。??

10.興奮-收縮耦聯:橫紋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的電興奮過程與肌絲滑行的機械收縮耦聯聯系起來的中介機制活過程。

11.運動單位:一個α運動神經元及其支配的全部肌纖維所組成的功能單位,稱為運動單位。

12.終板電位 :神經-肌接頭處興奮傳遞過程中,接頭前膜釋放遞質與后膜受體結合引起后膜鈉離子內流使終板膜發(fā)生去極化的電位變化。

13.閾值:是指剛剛能引起組織細胞發(fā)生反應的最小刺激強度。

局部電位:當細胞受到閾下刺激時,在受刺激的局部于距閾電位近,因而再接受刺激時容易產生興奮,其興奮性升高。

14.最適初長度:維持最適肌節(jié)長度的肌肉初長度,就是肌肉的最適初長度,應為2.0—2.2um。

15.初長度:前負荷使肌肉在收縮前就處于某種被拉長狀態(tài)。

單收縮:骨骼肌受到一次刺激,先是產生一次動作電位,隨后會出現一次機械收縮。

16.不完全強直收縮:每次新的收縮都出現在前次收縮的舒張期過程中,為鋸齒形的收縮曲線。

17.完全強直收縮:刺激頻率更高時,每次新的收縮都出現在前次收縮的收縮期過程為機械反應的平緩增加。

18.等長收縮:肌肉收縮時只有張力的增加而無長度的縮短。

19.等張收縮:肌肉收縮時只有長度的縮短而張力保持不變。

20.液態(tài)鑲嵌模型:是關于膜的分子結構的假說,其基本內容是以液態(tài)的脂質雙分子層為基架,其中鑲嵌著具有不同分子結構,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質。

21.量子式釋放:每個囊泡中儲存的ACh量通常是相當恒定的,釋放時是通過出胞作用,以囊泡為單位頃囊釋放。

22.電緊張性擴布:當膜的某一部分出現局部去極化后可向周圍短距離擴布,并隨擴布距離增加而衰減乃至消失。

23.極化:細胞在靜息狀態(tài)時,膜兩側電荷處于外正內負的分極狀態(tài)。

24.去極化:細胞的靜息電位減小的過程或狀態(tài)。

25.超級化:當靜息時膜內外電位差的數值向膜內負值加大的方向變化。

26.復極化:細胞先發(fā)生去極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靜時膜電位恢復的過程。

27.反極化:去極化至零電位后膜電位如進一步變?yōu)檎怠?/p>

28.超射:細胞膜受刺激引起膜內電位高于零電位的部位。

29.絕對不應期:細胞接受刺激發(fā)生興奮的最初階段,即興奮性為零的時期。

30.閾刺激:細胞或組織接受閾強度的刺激方式。

31.超射:細胞膜受刺激引起膜內電位高于零電位的部位。

32.刺激:是指活的機體或組織細胞所感受的內外環(huán)境的任何變化。

33.反應:當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時,機體內部的代謝和外表的活動將發(fā)生改變。

第三章?血液

1.血量:心血管系統(tǒng)中血液的容量。
2.紅細胞沉降率:通常以紅細胞在第一小時內下沉的速度 , 即以血漿柱的高度來表示。
3.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損傷后 , 血液從中流出 , 但在正常人 , 數分鐘后出血將自行停止 , 這種情況稱為生理止血
4.血液凝固簡稱凝血 , 指血液從流動的溶膠狀態(tài)轉變?yōu)椴涣鲃拥哪z狀態(tài)的過程。
5.血型指血細胞膜上所存在的特異抗原的類型。通常所謂血型 , 主要是指紅細胞血型 , 根據紅細胞膜上凝集原進行命名
6.血細胞比容血細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積百分比
7.自體輸血是采用患者自身血液成分,以滿足本人手術或緊急情況下需要的一種輸血療法
8.血漿晶體滲透壓:主要源于血漿中的晶體物質,特別是電解質稱之,在維持細胞內外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9.血漿膠體滲透壓:由血漿蛋白特別是白蛋白形成的滲透壓稱之,在維持血管內外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10.紅細胞懸浮穩(wěn)定性:紅細胞較穩(wěn)定地分散懸浮于血漿中而不易下沉的特性。

11.血沉:通常以紅細胞在第一秒末下沉的距離表示紅細胞下降的速度,稱為紅細胞沉降率。

12.纖維蛋白溶解:纖維蛋白被降解液化的過程。

13.血液:是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的流體組織,在心血管系統(tǒng)循環(huán)流動,起著運輸物質的作用。

14.體液: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的總稱。

第四章?血液循環(huán)

1.期前收縮:如果在心室肌的有效不應期后、下一次竇房結興奮到達前,心室受到一次外來刺激,則可提前產生一次興奮和收縮,分別稱為期前興奮和期前收縮。

2.代償間歇:在一次期前收縮之后往往會出現一段較長的心室舒張期。

3.心臟(自律性):是指心肌組織能在沒有外來刺激情況下具有自動發(fā)生節(jié)律性興奮的能力或特征。

4.心動周期:心臟的一次收縮和舒張構成一個機械活動周期,稱為心動周期。

5.每搏輸出量:一側心室一次心臟搏動所射出的血液量,稱為每搏輸出量,簡稱搏出量。

6.每分輸出量:每分鐘由一側心室輸出的血量,簡稱心輸出量。等于每搏輸出量×心率(次/分)。

7.心輸出量:每分鐘一側心室射出的血量,稱為每分鐘輸出量,簡稱心輸出量.

8.射血分數:?每搏輸出量占心室舒張末期容積的百分比稱射血分數。

9.心指數:以體表面積(m2)計算的心輸出量稱為心指數。

10.動脈血壓:通常指主動脈血壓,即血管內流動的血液對血管側壁的壓強(單位面積上的壓力)。

11.平均動脈壓:一個心動周期中每一瞬間動脈血壓的平均值,稱為平均動脈壓。大約等于舒張壓加1/3脈壓。

12.中心靜脈壓:指胸腔內大靜脈或右心房的壓力。

13.自律細胞:主要包括竇房結細胞和浦肯野細胞,它們組成心內特殊傳導系統(tǒng),大多沒有穩(wěn)定的靜息電位,并可自動產生節(jié)律性興奮。

14.異長調節(jié):心肌細胞本身初長度的改變而引起心肌收縮的改變。

15.微循環(huán):指微動脈和微靜脈之間的血液循環(huán)。

第五章呼吸

1.呼吸是指機體與外界進行的氣體(O2和CO2)交換。

胸內壓:胸膜腔內壓力稱為胸內壓,其數值比大氣壓低,亦稱胸內負壓。

2.肺順應性:順應順應性是指彈性體在外力作用下發(fā)生形變的難易程度。

3.比順應性:為了排除肺總量的影響,可測定單位肺容量的順應性,即比順應性,用以比較不同肺總量個體的肺彈性阻力。

4.潮氣量:每次呼吸時吸入或呼出的氣體量稱為潮氣量。

5.補吸氣量:平靜吸氣末,再盡力吸氣所能吸入的氣體量,正常為1500~2000ml。

6.補呼氣量:平靜吸氣末,再盡力呼氣所能呼出的氣體量,正常為900~1200ml。

7.余氣量:最大呼氣末尚存留于肺內不能呼出的氣體量。

8.肺活量:是指盡力吸氣后,再用力呼氣,從肺內所能呼出的最大氣體量,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約3.5L,女性約2.5L。

9.時間肺活量:第1秒鐘內的用力肺活量稱為1秒用力呼氣量,曾稱為時間肺活量。

10.每分通氣量:亦稱肺通氣量,是潮氣量與呼吸頻率的乘積。靜息時每分鐘通氣量是6~8L,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時可達100L。

11.肺泡通氣量:肺泡通氣量是指每分鐘吸入肺泡的新鮮空氣量,它等于潮氣量和無效腔氣量之差與呼吸頻率的乘積。

12.解剖無效腔:每次吸入的氣體,一部分將留在鼻或口與終末細支氣管之間的呼吸道內,不參與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的呼吸道容積。

13.肺泡無效腔:因血流在肺內分布不均而不能都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未能發(fā)生交換的這一部分肺泡容量。

14.生理無效腔:肺泡無效腔與解剖無效腔一起合稱為生理無效腔。

15.通氣/血流比值:是指每分肺泡通氣量與每分肺血流量(等于右心輸出量)的比值。

16.氧離曲線:氧解離曲線或氧合血紅蛋白解離曲線是表示血液PO2與Hb氧飽和度關系的曲線。該曲線既表示在不同PO2下O2與Hb的解離情況,也反映在不同PO2時O2與Hb的結合情況。

17.波爾效應:?pH降低或PCO2升高時,Hb對O2的親和力降低,P50增大,氧解離曲線右移;而pH升高或PCO2降低時,則Hb對O2的親和力增加,P50降低,氧解離曲線左移。酸度對Hb氧親和力的這種影響稱為波爾效應.

18.HB氧飽和度:Hb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數。血氧飽和度=(氧容量/氧含量)× 100%。

19.HB的氧含量:100mL血液中血紅蛋白實際結合的氧量。

20.HB的氧容量:100mL血液中血紅蛋白所能結合氧的最大量,氧容量受血紅蛋白濃度的影響。

21.氧解離曲線:表示血液PO2與Hb氧飽和度關系的曲線。

22.何爾登效應:02與Hb結合可促使CO2釋放,而去氧的Hb則容易與CO2結合,這一現象稱為何爾登效應.

23.肺牽張反射:由肺擴張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氣抑制或吸氣興奮的反射稱為肺牽張反射或黑一伯反射。肺牽張反射包括肺擴張反射和肺萎陷反射兩種成分。

24.肺通氣:是指肺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

25.肺換氣:是指肺泡與血液之間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

26.組織換氣:是指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

27.彈性阻力:物體對抗外力作用所引起的變性的力。

28.非彈性阻力:非彈性阻力包括慣性阻力,粘滯阻力和氣道阻力。

第六章 消化與吸收

1.吸收:是食物經過消化后,透過消化道粘膜進入血液和淋巴液的過程。 ?

2.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內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

3.胃的排空:食糜由胃進入十二指腸的過程。

4.基本電節(jié)律:又稱慢波電位,指消化道平滑肌細胞不論其收縮與否,均可記錄到一種緩慢的節(jié)律性的電變化。

5.容受性舒張:進食時食物刺激咽和食管等處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體的平滑肌舒張。

6.緊張性收縮:胃壁平滑肌經常處于一定程度的收縮狀態(tài)。

7..分節(jié)運動:是以環(huán)行肌為主的節(jié)律性收縮和舒張的一種運動。

8.腸胃激素:由消化道內分泌細胞合成和釋放的激素。

9.化學性消化:通過消化腺分泌消化液(酶)的作用將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等不能被直接吸收的復雜、大分子的物質分解為可吸收的,如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和單糖等 ?????????????????????簡單小分子物質的過程。

10.機械性消化:是指通過消化道肌肉的舒縮活動,將食物磨碎,使之與消化液充分攪拌、混合,并將食物不斷地向消化道遠端推送的過程。

11.腦-腸肽:一些胃腸激素在消化道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內雙重分布的肽類物質。 ?

12.促胰液素:促進胰液(以 HCO 3?-?和 H 2O 為主)、膽汁、小腸液分泌,膽囊收縮,抑制胃腸運動和胃液分泌。

13.膽囊收縮素:促進胃液、胰液(以消化酶為主)、膽汁、小腸液的分泌,增強胃腸運動和膽囊收縮,胰腺外分泌組織生長。

14.膽鹽的腸肝循環(huán):進入小腸的膽鹽絕大部分由回腸粘膜吸收入血,通過門脈系統(tǒng)回到肝臟再形成膽汁,這一過程成為。

15.乳糜微粒:進入細胞內的長鏈脂肪酸在細胞內被重新合成為甘油三酯,與細胞中的載脂蛋白結合.

16.胃泌素:促進胃液(以 HCl 和胃蛋白酶原為主)、胰液、膽汁分泌,加強胃腸運動和膽囊收縮,促進胃腸粘膜生長。

17.胃蠕動:進食后約 5 分鐘胃開始蠕動,從胃中部開始向幽門部進行并逐漸加強、加快,其頻率一般每分鐘 3 次。

18.中樞化學感受器:存在于延髓腹外側淺表,對腦組織液和腦脊液中氫離子濃度變化敏感的化學感受器。它接受氫離子濃度增高的刺激而反射地使呼吸增強。

第七章能量代謝與體溫

1.能量代謝:指伴隨著物質代謝過程中所發(fā)生的能量的釋放、轉移、貯存和利用過程。

2.基礎代謝:人體在基礎狀態(tài)下的能量代謝,即在清醒而又極端安靜狀態(tài)下,室溫保持在 20 一 25 ℃ ,排除肌肉活動,食物和精神緊張等影響時的能量代謝。

3.基礎代謝率:是指在單位時間內的基礎代謝,即在基礎狀態(tài)下(人在清晨,清醒,靜臥,空腹,溫室保持在20~25℃之間的狀態(tài)稱為基礎狀態(tài),即不受肌肉活動,環(huán)境溫度,食物及精神活動等因素影響時的狀態(tài)),單位時間內的能量代謝。

4.食物的卡價(熱價)1g 營養(yǎng)物質在體內氧化或在體外燃燒時放出的熱量。其中,糖為 17.5kJ ;脂肪為 39. 75kJ ;蛋白質體內 17. 99kJ 、體外 23. 43kJ 。

5.食物的氧熱價:氧化某營養(yǎng)物消耗1L 氧所釋放的熱量。其中,糖 20. 92kJ ;脂肪 19. 66kJ ;蛋白質 18. 83kJ 。

6.呼吸商:指同一時間某種物質在體內代謝時它所釋放的 CO2量和消耗的 O2之比( CO2/02?)。其中,糖為 1 ;脂肪為 0. 71 ;蛋白質為 0. 8 。

7.非蛋白呼吸商:指機體在同一時間內糖和脂肪混合氧化時生成的 CO2?量與耗 02?量的比值。

8.食物的特殊動力效應:是指從進食后 1 小時左右開始,延續(xù)到 7 一 8 小時左右,食物能使機體產生“額外”熱量的現象。

9.體溫:指機體深部的平均溫度。

10.體溫調定點:由視前區(qū)一下丘腦前部溫度敏感神經元的活動所決定的體溫恒定水平。

11.不感蒸發(fā):指體液的水分直接透出皮膚和粘膜表面,并且在未聚成明顯水滴時就蒸發(fā)掉的一種精神緊張散熱方式。

12.蒸發(fā)散熱:指通過蒸發(fā)水分而帶去熱量的一種散熱方式。它分為顯汗和不顯汗兩種。

第八章 尿液的生成和排出

1.滲透性利尿:腎小管溶液中的溶質濃度升高,使小管液體滲透壓升高,從而阻止腎小管對水的重吸收,使水排出量大,尿量增多。

2.水利尿:大量飲清水后,血漿晶體滲透壓降低,反射地使ADH釋放減少或停止,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通透性降低,重吸收水分減少,尿量增加。

3.腎小球濾過率:單位時間內(每分鐘)兩腎生成的超濾液量或原尿量,通常為125ml/min。

4.有效濾過壓:有效濾過壓=腎小球毛細血管壓—(血漿膠體滲透壓+囊內壓)。腎小球毛細血管壓是推動血漿從腎小球濾過的力量,血漿膠體滲透壓和腎小球囊內壓是對抗濾過的力量,所以有效濾過壓是腎小球濾過的動力。

5.濾過分數:腎小球濾過率與腎血漿流量的比值。

6.球—管平衡:不論腎小球濾過率增大或減少,濾液在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終占GFR的65~70%

7.排泄(排尿):是指機體將代謝終產物,進入體內的異物以及過剩的物質,通過血液循環(huán)的運輸,經一定途徑排出體外的過程。

8.腎糖閾:開始出現尿糖時血漿中葡萄糖的最低濃度(180/100ml)。

9.原尿:經腎小球濾過膜濾入囊腔的濾液。

10.重吸收:是指腎小管上皮細胞將物質從腎小管液中轉運至血液中。

11.分泌:腎小管上皮細胞將自身產生的物質或血液中的物質轉運至小管液中。

12.腎血漿清除率:量腎在一分鐘內能將多少毫升血漿中所含的某種物質完全清除出去,這個被完全清除了這種物質的血漿毫升數,就稱為該物質的清除率。

第九章 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

1.突觸一個神經元的軸突末梢與其它神經元的胞體或突起相接觸,所形成的特殊結構。

2.神經遞質指由突觸前神經元合成并在末梢處釋放,經突觸間隙擴散,特異性地作用于突觸后神經元或效應器細胞上相應的受體,完成信息傳遞的特定的化學物質。

3.膽堿能纖維:在周圍神經系統(tǒng),凡末梢釋放乙酰膽堿的神經纖維。

4.興奮性突觸后電位突觸后膜的膜電位在遞質作用下發(fā)生去極化改變,使該突觸后神經元的興奮性升高,這種電位變化稱為興奮性突觸后電位。

5.抑制突觸后電位突觸后膜的膜電位在遞質作用下發(fā)生超極化改變,使該突觸后神經元的興奮性降低,這種電位變化稱為抑制性突觸后電位。

6.牽涉痛內臟疾病往往引起體表一定部位產生疼痛或痛覺過敏的現象稱為牽涉痛。

7.脊休克:脊髓與高位中樞離斷后,斷面以下的脊髓暫時喪失一切反射活動的能力,處于無反應狀態(tài)的現象。

8.肌牽張反射有神經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牽拉而伸長時, 引起被牽拉的肌肉收縮的反射。

9.去大腦僵直在中腦上、下丘之間切斷腦干的動物出現四肢伸直,頭尾昂起,脊柱挺硬等肌緊張亢進的現象稱為去大腦僵直。

10.語言優(yōu)勢半球95%以上右利手人群的左大腦皮層在語言活動功能占優(yōu)勢,因此左半球稱為語言優(yōu)勢半球。

11.遞質共存:?長期以來,一直認為一個神經元內只存在一種遞質,其全部神經末梢均釋放同一種遞質。

12.肌緊張:緩慢持續(xù)前拉肌肉時,所引起的牽張反射。

13.腱反射:指快速牽拉肌腱時發(fā)生的不自主的肌肉收縮。

14.慢波睡眠:第三與第四睡眠階段,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交感神經的活動水平均降低。

15.近點:當眼高度調節(jié)時即用最大的調節(jié)力所能看清的最近一點,稱為近點。

16.視敏度(視力:眼對物體形態(tài)的精細辨別能力稱為視敏度或視力。

17.視野單眼固定地注視前方一點時,該眼所能看到的空間范圍。

18.暗適應人從明處進入暗處,最初看不清東西,經過一定時間,視覺敏感度才逐漸增高,恢復在暗處的視力的現象。

19.明適應是指從暗處進入明處,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看不清東西,經過一定時間,視覺敏感度才逐漸增高,恢復在明處視力的現象。

20.聽域:將每種聲波振動頻率本身具有的聽閾和最大可聽閾繪制成圖,兩者所包圍的面積。

21.感受器:是指分布在體表或體內的一些專門感受機體內、外環(huán)境變化的結構或裝置。

22.感覺器官:感受細胞和它們的附屬結構,構成感覺器官。

23.感受器的適應現象:當某一恒定強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時,聽覺傳入神經纖維上的脈沖頻率隨刺激作用時間的延長而下降的現象。

24.特異性投射系統(tǒng):指經典的感覺傳導道(除嗅覺外)上行到丘腦,在丘腦感覺接替核換元后,向大腦皮層特定區(qū)域點對點投射的系統(tǒng)。

25.非特異性投射系統(tǒng):從腦干網狀結構投射到丘腦第三類細胞群的纖維,經換元后向整個大腦皮層廣泛區(qū)域彌散投射的系統(tǒng)。

26.反射:是指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參與下,機體對內、外環(huán)境變化所作出的規(guī)律性應答。

27.反射?。?/strong>反射的基本結構是反射弧,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五個部分組成。

第十章 內分泌系統(tǒng)

1.靶細胞:能與某種激素起特異性反應的細胞,稱為該激素的靶細胞

2.旁分泌:激素通過擴散而作用于鄰近細胞,稱為旁分泌。

3.第一信使:激素是將所攜帶的信息傳遞到靶細胞的細胞外信使,稱為第一信使。??

4.第二信使:將信息傳遞到細胞內,使之產生生理效應的細胞內信使,稱為第二信使。?

5.允許作用:有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對某些組織細胞產生生理效應,然而在它存在的條件下,可使另一種激素的作用明顯加強,即對另一種激素的效應起支持作用。

6.應激反應: 下丘腦—腺垂體—腎上腺皮質,使血液中ACTH、糖皮質激素增加,提高機體的耐受力和抵抗力。

7.應急反應:在機體遇到特殊緊急情況時,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tǒng)將立即被調動起來,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大大增加,發(fā)生一系列反應。這種在緊急情況下, ?通過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tǒng)發(fā)生的適應性反應,稱為應急反應。???

8.激素:由內分泌腺或散在的內分泌細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質,稱為激素。

9.生長素介質:生長素的作用是通過誘導肝細胞產生并存在于血漿的一種具有促生長作用的肽類物質實現的,這類物質稱生長素介質。 ?

10.神經激素:由神經細胞分泌的激素,稱為神經激素。???

11.內分泌:某些腺體或細胞能分泌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質,通過血液或其它體液途徑作用于靶細胞,從而調節(jié)它們的功能活動,這種有別于通過導管排出腺體分泌物的現象,稱為內分泌。???

12.自分泌:由內分泌細胞所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擴散又返回作用于該內分泌細胞而發(fā)揮反饋作用,稱為自分泌。

1.月經周期:是指女性子宮內膜周期性剝落,出現流血現象,又稱子宮周期。

2.精子獲能精子在雌性生殖道停留一段時間,重新獲得卵子受精的能力。

3.受精:成熟精子與亂細胞結合成一個新細胞——受精卵的過程。


生理學名詞解釋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邵武市| 伽师县| 马边| 手游| 丹寨县| 白玉县| 金昌市| 阳泉市| 闵行区| 上饶县| 楚雄市| 绍兴县| 灌阳县| 漯河市| 普陀区| 忻城县| 禹州市| 青海省| 波密县| 扎兰屯市| 黑河市| 高州市| 武穴市| 德庆县| 六枝特区| 崇文区| 原阳县| 讷河市| 台中市| 平山县| 黔东| 澜沧| 镇江市| 长丰县| 台北市| 邵阳市| 永吉县| 大荔县| 九龙坡区| 平罗县| 涪陵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