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進擊的巨人》最終章 — 毫無約束的自由所帶來的荒謬與虛無

2023-11-05 11:01 作者:信評動畫  | 我要投稿

《進擊的巨人》最終章 完結(jié)撒花!

《進擊的巨人》,幾乎可以視作是10年代的一部經(jīng)典。漫畫于09年開始連載、直至前年的21年才結(jié)束,連載期間恰好就跨過了整個10年代。而它的動畫,最早于距今恰好十年的13年開播,也正是這部動畫,引爆了當時的動畫圈子;在起起伏伏了十年之后,隨著昨晚動畫“最后一集”的播出,這個系列也終于正式地落下了帷幕。

對于這部作品的前三個季度,大體上的評價與觀感我早在19年第三季播完的時候,就已經(jīng)發(fā)過專欄討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去一看:

簡單來說,當時我大體上有三個觀點:第一,這個系列的核心主線、亦即它沖突的對象,是不斷改變著的;第二,本作的故事框架是龐大且嚴密的;第三,艾倫這個角色在我這是不討喜的。

在我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應(yīng)該是恰逢漫畫演到后續(xù)最終章地鳴之前,也是它正處于風評最鼎盛、也因此最容不下他者批評的時期,所以我當時那篇文章底下,部分人揪著我這三個觀點中的第三點進行反駁。但借由最終章的整體來看,第一點和第三點反倒持續(xù)成立著,倒是第二點因為結(jié)局的倉促,多少受到了挑戰(zhàn)。

話說到這里,或許有人會認為我和當時看完漫畫,就對最終章、乃至于整個系列都大批特批的觀眾或讀者一樣,想要在這篇專欄中去輸出我對這部作品的不滿情緒;但事實上,雖然我的確認為本作最終章的收尾有著一定的問題,但我更想在我的這篇專欄中,去討論本作在結(jié)局到來以前、它為什么會得到那么多人的認可與吹捧?;蛘吒卑滓稽c的說,本作在最終章這個篇章本身,它其實存在著兩個在我看來相當大氣且大膽的主題與表達。而我相信,正是因為最終章的表達高度比起之前還要高,再加上本作之前在故事講述上一直都是轉(zhuǎn)折與嚴謹并存的,這就極大程度地拔高了不少人的期待;但在故事的最后,因為結(jié)局收束的草率,所造成的故事與表達層面的雙雙不完整,這就讓這些觀眾的期待,狠狠地落空了,這才使得本作的風評在完結(jié)之后的一瞬之間,從天堂掉到了地獄。

只是,或許是因為我對艾倫本來就沒啥好感,也或許是因為我作為動畫黨,在漫畫結(jié)局之后就對本作的結(jié)局做好了預(yù)期調(diào)整;本作最后的這個結(jié)局給我的觀感其實沒那么的糟糕,也因此我自己對于這個“最終章”、乃至于對于《巨人》的這一整個系列,仍舊是處于“好評”的狀態(tài)的。

為了將這個觀點與觀感解釋清楚,我的這篇專欄,首先會著重討論最終章我所認為的那兩個核心表達,以及它倆又是為何無法達到它們本該達到的高度的。建立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我最后才詳細地展開我對《巨人》最終的風評,為何會落到這般田地的局外討論,以及我自己對于這部作品的最終評價。

希望大家會喜歡我的這篇觀后感專欄,也希望大家能夠三連、分享、關(guān)注來支持up主!


無法釋懷的仇恨螺旋


首先,相比起前三個季度,作品將它的核心故事與沖突,架構(gòu)在“主角團”與巨人、與政府、再到最后的與特殊巨人之間;最后一個季度的最終章,它的沖突則是更為赤裸裸地建構(gòu)在兩方勢力,亦即帕拉迪島(后簡稱帕島)與馬萊帝國(后簡稱馬萊)之間的。甚至,為了平衡這層沖突在視角上的對稱性,最終章在最一開始,它的主視角都不架設(shè)在我們先前所熟知的主角身上,而是直接遷移到了馬萊帝國中的士兵身上。

換句話說,到了最終章,至少在最一開始的這部分內(nèi)容,它就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正義”的主角方,去征討、去撻伐、去擊敗“邪惡”的反派的沖突與設(shè)計了;它到了這里,顯然就是想要借由對于兩方視角的補充與詮釋,去以一個相對上帝視角、相對客觀的方式,讓我們觀眾跳脫出原先那群角色之外,去審視這場戰(zhàn)爭與沖突本身。

也就是說,作品到了最終章,它的一個核心議題,就是去討論戰(zhàn)爭這件事情本身,就是去討論那身處于戰(zhàn)爭背后的仇恨情緒與驅(qū)動。

而老實說,我認為本作在不牽涉到“解決方案”之前的,對于戰(zhàn)爭、對于仇恨、對于這些情緒的描繪,都是非常精準、非常犀利的。

我認為在這一表達上,賈碧這個角色絕對是其中的點睛之筆。

就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看的當下的直觀感受,就是會對這個角色產(chǎn)生本能的厭惡。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厭惡,是因為我們畢竟是陪著帕島的主角們度過了三個季度的故事的,是更能夠與這些人產(chǎn)生共鳴與共情的;所以當賈碧把帕島中一個重要角色、也就是薩莎給殺死的剎那,那就好比我們的親人被殺了一樣,自然會厭惡、甚至會憎恨這個殺人兇手。更讓人忍受不了的,是這個角色在殺人的當下,是自詡正義、是絲毫不覺得自己有做錯什么事情的;更甚者,她還對自己能夠成功擊斃一名敵人、為自己對馬萊做出了貢獻,而感到自豪;而這,很顯然與我們觀眾的情緒是發(fā)生了沖突與矛盾的,所以情緒上的敵視,也自然而然地浮現(xiàn)了出來。

但這就是這段劇情設(shè)計的精妙所在了。

對賈碧這個角色產(chǎn)生厭惡、敵意、與恨意的我們,哪怕有一個瞬間,覺得這個角色該死,覺得劇情就應(yīng)該讓帕島的人弄死她、判處她死刑;甚至由此,上升到所有馬萊人都同罪、都該死、都應(yīng)該被剿滅的,這樣的情緒的話,那么我們作為旁觀故事的人,也因為故事本身,而陷入到這樣無盡的仇恨螺旋之中了。

是的,仇恨螺旋,就是作品對于戰(zhàn)爭,尤其是本作所描繪的這個,近乎無解的戰(zhàn)爭,一筆最佳、也最真實的注解了。

當然,戰(zhàn)爭的發(fā)動理由不可能是由純粹的情緒所構(gòu)成,背后大概率也牽涉到資源分配的問題、肯定也有利益層面的理性考量;但是,仇恨的情緒本身,往往就是在這層理性之上,添一把柴火的導(dǎo)火索,更是到了血淋淋的戰(zhàn)場上,士兵們能下得了手的情感基礎(chǔ)。

但是,如果說我們對于馬萊、對于賈碧的敵視,是源自于他們和她殺害了與我們親近的人,是一種本能的復(fù)仇心理的話;那么賈碧對于帕島的敵意、亦或是一開始萊納對于帕島的敵意,雖然也是源自于一股仇恨,但這個仇恨其實是不具體的、是抽象的、甚至說得更直白一些,是被賦予的。

這才是最精髓的地方。

賈碧與萊納,是被背后的體制、是被站在高位者的當權(quán)者與大人們,給教育成這個樣子的。就他們生下來,就被灌輸帕島的人都是惡魔,就被教導(dǎo)上千年前艾爾迪亞人的惡行,就天然地認為自己一族當下的處境之所以會那么糟糕,且都是帕島的人所造成的;而由這樣的教育出發(fā),它所產(chǎn)生的堅定的信念,以及對對方的異化,造就了這樣一個相對空洞的、其實也算毫無來由的仇恨。

而由這樣的仇恨所造成的破壞與殺戮,又會生成新的、看上去具體很多的仇恨;而為了將這個新的仇恨延續(xù)下去,空洞的仇恨就又會隨著“教育”、隨著“傳承”,給一代代地傳遞下去。

也因此,當艾倫用如此平靜的語氣,去質(zhì)問坐在自己面前的萊納之時,倆人的立場歷經(jīng)多年以后發(fā)生了對調(diào);萊納打破了帕島的和平、造就了帕島人們的災(zāi)難、也散播了相對應(yīng)的仇恨,而此刻,承接著這份仇恨的艾倫來到了萊納的面前,要做和萊納一模一樣的事情,并將這份仇恨給繼續(xù)“傳承”下去。

這,就是仇恨螺旋的產(chǎn)生;也是它最無解的地方。

而說到這里,如果我們?nèi)ゼ毾氡咀鲗τ凇熬奕恕钡脑O(shè)定,其實也是相當有意思的。

就在本作中,“巨人”本來也是人的這個,“敵我同源”的設(shè)定,非常好地對應(yīng)上了作品那有關(guān)于仇恨螺旋的表達、那對于異化所造成的仇恨情緒。

就賈碧和萊納對于帕島的恨,本質(zhì)上源自于她天然地認為帕島的人都是惡魔;那么帕島的人對于巨人的仇恨,則是更為直接的,因為對方確實在外表上看起來就不是人,就是會蠶食我們的邪惡物種。

換句話說,作品借由“巨人”的這個設(shè)定,赤裸裸地將異化所帶來的恐懼與憎恨、將排外背后所懷揣的正當情緒,給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誠然,大多數(shù)巨人都失去了人的意識和情感,甚至就算有,估計他們自己也懷揣著自我厭惡,所以就這個層面來說,將本就是人的“巨人”殺死,背后確實是沒有多少負罪感的;但將“巨人”殺死的這件事本身,和后來賈碧與馬萊的人們將“惡魔”給殺死,在一定程度上,也算得上是對稱且等價的設(shè)計了。

畢竟,雖然前者是無意識的、一開始是不知道“巨人”是人的;但對于后者、對于馬萊人來說,他們一開始又怎么能夠知道帕島的人們,原來不是真的惡魔呢?

也正是這樣的對稱性設(shè)計,我認為本作才真正地喚起了我們對此的警惕;亦即,我們或許沒有我們所想象的那樣,距離這樣的仇恨與異化那么遙遠;因為它往往發(fā)生在無意識的、情緒性的剎那,就如同我在前面所提到的,我們希望“殺死”賈碧的沖動之中。

實際上,賈碧那種毫無來由的恨意、這種將他人異化、將負面情緒予以宣泄的情況,別說在作品中、乃至于現(xiàn)實里的戰(zhàn)爭了,就即便放到我們唾手可得的網(wǎng)路上,其實也隨處可見。

正因為網(wǎng)絡(luò)中我們看不見一個具體的“人”,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會忽視對方確實是一個人的事實。而一旦我們潛意識中認為我們所面對的不是“人”,這其實就已經(jīng)近似于將對方給異化了;畢竟面對著一個非人的存在,我們就很容易因為自詡正義、很容易因為“我”所能夠代表著的“我們”,去將對方視作為一個非人的“整體”,并向?qū)Ψ竭M行“否定”與“宣戰(zhàn)”。

而這一切,難道和賈碧站在馬萊人的立場,去看待帕島人這群“惡魔”、和帕島人站在“人”的立場,去看待那些本該是人的“巨人”,又有什么本質(zhì)的區(qū)別嗎?

好,前面我們討論了作品對于戰(zhàn)爭背后的仇恨與異化的描繪,也贊賞了作品對此描寫的精準,以及這層表達所能夠帶來的警惕性。

但是,到了如何“解決”這塊仇恨的問題上,也就是帕島和馬萊之間如何停止仇恨的這點,本作確實處理得不是很好,甚至都可以毫不諱言地說,處理得很糟糕。

其中我認為也只有賈碧和萊納兩人,作品算是有予以了一定的筆觸去描寫。以賈碧為例,她就是被抓來帕島、在真正地與帕島上的平民接觸之后,才驚覺原來他們和自己一樣,原來也都是一般的“普通人”。而這件事對于她所帶來的天翻地覆般的震撼與打擊,才終于能夠稍停并終結(jié)她對于帕島的仇恨,才終于能夠讓她意識到自己之前的過錯,以及由此所帶來的負罪感。只是,即便這部分算是予以了還算充裕的筆觸與描寫,一方面,觀眾以及其他帕島的主角,這些人對于賈碧的恨并不會因為她的懺悔而消停;二方面,則是在交代完賈碧的這部分內(nèi)心之后,后續(xù)對她的描寫就銳減了。就至少在我這里,她后續(xù)本該因為心中的負罪,造成她在后續(xù)與帕島的人的互動、乃至于合作中的某種、非常復(fù)雜且微妙的隔閡;但關(guān)于這點,我認為并沒有在后續(xù)的劇情中得到足夠多的詮釋與展開。

事實上,本作對于兩方人之間的仇恨的解決,之所以有問題,就是因為它先前把仇恨拔得足夠高、也足夠讓人有所共鳴,但后續(xù)要解決的時候,它別說予以更多的筆墨去進行描繪了,它甚至都沒有予以同等比重的描寫。而如果連花費了相對多篇幅的賈碧,都很難徹底掰動觀眾的情緒與看法的話;那么篇幅占比更小的其他人,又怎么可能在輕描淡寫間,就將那糾纏了數(shù)百年的仇恨螺旋給解開呢?

又或者說得更直白一些,已經(jīng)到了這個地步的仇恨螺旋,作品真的需要去予以“解決”、去讓這兩撥人達成和解嗎?

在作品中,當艾倫發(fā)動地鳴之后,我相信肯定存在一批觀眾,是打從心底里認同當時的艾倫的;就是大伙會覺得,艾倫此時所發(fā)動的地鳴、那試圖踏平全世界的這種復(fù)仇,才能夠抵消大家心中、尤其是更親近于帕島的我們觀眾心中的仇恨。

但是,作品最終,選擇了“歌頌”帕島的其他人、其他“鴿派”;甚至為了制止艾倫,他們選擇了和自己的“敵人”,也就是馬萊人進行了合作,并將那些阻擋著自己的“同伴”,給殺害。

當然,我能夠理解,作品因為其核心表達在于否定這樣的仇恨螺旋,所以最終選擇了和解與和平的道路,從表達的目的性來考慮,是合理的;當然,我也能夠理解,故事最終因為劇情本身的緊迫性,所以雙方為了達成共同的目的,也就是借由阻止艾倫來換取整個世界的和平,他們雙方必然要暫時放下對彼此的仇恨來達成合作;同時,時間的緊迫加之長久以來的隔閡,也造成了他們已然無法與其他“鷹派”的帕島人進行談判。也因此,就故事本身的邏輯性來說,本作最終這樣的處理,也談不上無法自圓其說。

但是,否定仇恨螺旋,其實也未必需要用具體的、像本作最終所選取的“和解”與“和平”的方式來進行表達;它同樣可以借由渲染仇恨螺旋的恐怖、亦或是在戰(zhàn)爭結(jié)束之后渲染這場戰(zhàn)爭的荒謬,來達到同等的效果。例如《來自新世界》,就是一個對此很好的例子。

其次,雖然作品的結(jié)局能用劇情的緊迫性來自圓其說,但是劇情的緊迫性本身,卻是完全由作者本人決定的。就他大可以將地鳴之后所可能帶來的世界毀滅,稍微拖長個2~3天,讓雙方人馬在此時,能夠得到相對充裕的時間,來達成更有說服力的共識與和解;甚至以一個不那么暴力的方式,去讓帕島的人們自相殘殺。也因此,如今這樣趕鴨子上架的劇情推進,于敘事來說是可以得到規(guī)避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作品最終這個“放下仇恨”、“達成和解”的表達,它自身也還是欠缺說服力。

誠然,作品對此也不是毫無補充的。例如主角核心之間在最一開始雖然的確只是“暫時”放下仇恨;但最終也在出生入死的戰(zhàn)斗中、以及對于世界整體和平的愿景,而達到了更寬泛的和解。馬萊人們則是因為人口被地鳴大幅度銳減,加之過程經(jīng)歷過地獄般的絕望,所以在此之后已經(jīng)無力、也無心去思考所謂復(fù)仇的事情。甚至,作品也不是全然一面倒的突然往好的、和平的方向去推演;帕島主戰(zhàn)派仍舊強盛、最后ED的幾段畫面也說明了在未來戰(zhàn)火仍舊會持續(xù)。所以由此我們還是能夠看出作品最終的這個結(jié)局與表達,并不是一拍腦門的產(chǎn)物。

但,即便作品有著相對應(yīng)的補充,我認為它仍舊缺乏“挑戰(zhàn)”。

就即便是出生入死、即便見識過了“地獄與絕望”,它為什么就一定能夠抵消所有的仇恨?彼此之前最好的伙伴、最好的戰(zhàn)友,都曾被對方剝奪過生命,為什么這些生命的分量到了故事的最后,就一定能被短暫的共處給抵消?

對此,我勉強能夠捕捉到作品的回應(yīng),亦即:繼續(xù)相互仇視與殘殺,確實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在這里放下仇恨,才是對于彼此來說更好的選擇。

好,那么就算是這樣,即便放下了仇恨、達成了一定程度的和解;但這為什么能夠引導(dǎo)向一個相對“和樂融融”的終局?尤其是作品最后大家對于艾倫,這樣一個造成了一切、發(fā)動了末世戰(zhàn)爭、并“成功”殲滅了80%人口的“惡魔”的態(tài)度,為什么是那么積極的?

米卡莎和阿爾敏這樣,可以解釋成是出自私心;帕島的其他人這樣,也還可以解釋成是出自于之前的情誼;但馬萊一方的人們,作品最終也要往這個方向去描繪,這對我來說確實是比較難以接受、是比較難被說服的。

再者,作品最終所隱含著,“當下的和平,其實也只是表面的、短暫的和平”,在我這也比較微妙。

實際上,這塊延展出去,本身還是對于最終章前半那,有關(guān)于“仇恨螺旋”的精準注解,亦即仇恨就是無法被輕易解決的。但是,這個注解反過來說,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作品最終章后半,大家所追尋的“和平”與“和解”的意義。

誠然,這也可以理解成是“仇恨螺旋如此地無解,和平是如此地得來不易,所以我們需要付出一切努力去達成它”;但如果已經(jīng)付出了如此之多,最終也還是落得這樣的結(jié)局,那它又何嘗不是對于自己的這個表達,的一種悲觀的否定呢?

如果作品花費了那么大的力氣,選擇了一條吃力不討好的,有關(guān)乎“和平”的道路,且其中還欠缺充足的細節(jié)去支撐這個表達;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作品最終還在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否定,那在我看來這也是作者自己不夠堅定的產(chǎn)物了。

而如果連作者自己對于自己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都不夠堅定,那我們觀眾又要如何被說服呢?

所以,對于本作有關(guān)于“戰(zhàn)爭”的這一表達,大體上我們可以進行這樣一個總結(jié):

作品對于仇恨的構(gòu)建與描述,確實是足夠精準、足夠強烈、也足夠讓人有所共鳴。只是,作品對于這樣的仇恨,予以了一個相對蒼白且無力的解法;尤其,當作品對此欠缺足夠有說服力的細節(jié)、甚至連作者自身對此都不夠堅定的情況下,那么觀眾又怎么可能會對此買賬呢?


毫無約束的自由所帶來的荒謬與虛無


前面一大段,我們聊了本作、尤其是最終章中所擁有的一個相對表層、相對外在的表達,亦即那有關(guān)于仇恨與異化的主題;同時我們也討論了為什么這個表達到最后無法真正地讓人滿意、無法真正地撼動人心。

但是,就如同我在文章最一開始所提到的,本作有兩個重要的內(nèi)核與表達,那么除去戰(zhàn)爭與仇恨,另一個表達又是什么呢?

答案是自由。

是的,實際上“自由”,才是我認為本作一個更加內(nèi)在的母題,才是這個系列所想要觸及的真正核心。就本作有不少橋段與設(shè)計,顯然都有和“自由”這一表達掛鉤的想法;例如最一開始艾倫和阿爾敏對于自由的“外面”的暢想、例如調(diào)查兵團的紋章就是自由之翼。

只是,借由這兩個例子,作品看似是在歌頌自由,但至少在我這里,在我把整個系列看完之后,我認為作品真正想要表達的,恰恰是對于自由的某種否定。

如果說承載著仇恨表達的關(guān)鍵人物是賈碧,那么承載著自由這個表達的關(guān)鍵人物,絕對就是艾倫了。

在我們進一步討論之前,我們可以先來簡單回顧我19年那篇《巨人》的專欄中,對于艾倫這個角色的討論(也就是我就本作前三個季度對于艾倫的塑造,來討論為什么我當時就不喜歡這個角色):一句話總結(jié),我認為艾倫那驕縱的個性,配不上他主角的身份、也配不上他身上所帶有的“巨人之力”的能力。

就艾倫在前三個季度,我們幾乎看不到他在心境上有多少成長,他始終在大喊大叫、始終在我行我素地做事、也在不少時候,無視團隊的指示和命令。而到了最終章,一開始顯得如此冷酷且沉默的他,讓我們誤以為這個角色得到了成長,對于他心里在想些什么產(chǎn)生了莫大的期待;但直至結(jié)局,我們才發(fā)現(xiàn)他的本質(zhì)原來并沒有發(fā)生任何改變,他還是前三個季度中的,那個幼稚的、不成熟的、我行我素的“屁孩”。

但是,我們回過頭來想,他為什么得不到成長呢?

雖然這本質(zhì)上是創(chuàng)作者刻意限制了他的成長,來達成我所說的這個表達;但是落到實際的劇情中,我認為最大的理由,就是周遭的人因為艾倫身上所具有的“巨人之力”,所以對他進行了最大程度的讓步與放縱。

就雖然口頭上有斥責、雖然做錯事也會對他進行懲處;但是,因為帕島無法承受失去艾倫、失去巨人之力的后果,所以一旦艾倫出事,其他全部人都得沖上前去,去拯救他、去幫他善后,且即便是對他的懲罰,大多也都停留在比較表面的階段,壓根無法讓他借由這些懲處而得到反省。

換句話說,艾倫就是在這樣一個,雖然也不能說毫無限制,但也對他的我行我素、他的肆無忌憚、他的“自由”,有著很高容忍與讓步的環(huán)境中,逐漸“成長”起來的。而這一切,就在他的潛意識中埋下了一顆種子,那就是:原來我的能力能夠讓我換來這樣的自由、能夠換來我更加我行我素的權(quán)力、能夠換來他人對此的進一步“包容”,那么我為什么,不去為了更廣闊的自由,去探尋更加強大的能力呢?

也因此,艾倫最后所做的一切的源動力,當然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出自于他對于馬萊的仇恨;但在我這邊,他潛意識中對于自由的渴求,絕對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因素。畢竟,艾倫在小時候,當他聽著阿爾敏述說著“海洋”、“沙漠”等“外面”的時候,他心中就早已按奈不住自己那想要毫無約束的探索的心情了。

也正是因為這樣,當?shù)伉Q發(fā)動,當艾倫化身成為巨大巨人的骸骨,在海面、在大陸上行徑之時,他站在如此高的地方,眺望著整個世界,自己就仿佛和旁邊在飛翔的鳥兒同行,在這個瞬間,他是如此的快樂與滿足。

更是因為艾倫這樣的堅信,在他借由始祖巨人的力量,回到過去的時候,他才會鼓吹自己的父親去放縱自己的情緒、去擁抱他該擁有的自由;他才能夠說服被“奴隸”這一身份、被那份“愛而不得”給束縛了數(shù)千年的始祖巨人,并讓她愿意將始祖之力,分享給自己。

只是,跳脫出這個角色,我們很顯然能夠看出,艾倫所追求、并最終達到的這個“自由”,是有多么的可怕、是有多么的荒謬。

前三個季度,艾倫的“自由”,其實就已經(jīng)為周遭的伙伴惹來一大堆麻煩了,這也是我在當時討厭艾倫的理由;而到了最終章,艾倫透過更加放肆的舉動、更加強大的能力,獲得了這份更加沒有邊際的自由,而就是這份“自由”,為馬萊帶去了災(zāi)難與仇恨、攪亂了帕島內(nèi)部已經(jīng)達至穩(wěn)定的平和狀態(tài)、更在最后,為全世界帶來了無盡的災(zāi)難與破壞。

換句話說,“自由”本身就是具有侵犯性的,毫無底線、毫無保留、毫無約束的自由,勢必就會破壞與剝奪他者的自由;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需要律法、才需要社會共識與公約,去限制我們個體的自由,來保障整體自由、整體幸福的最大化。

簡言之,自由是需要束縛的、是需要準繩的。

好,即便我們不用社會、不用整體的利益去進行判斷,我們就以個體作為討論,艾倫獲取了那么強大的力量、并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自由,對他個人來說,這難道不快樂、不幸福嗎?

換句話說,如果我就是一個如此自私的人,我就只考慮我個人的幸福與利益,絲毫不在乎其他人的看法,那我追求我個人的幸福最大化、追求我個人的自由最大化,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徹底的自由,其實到最后,換來的也不過是一片空虛。

畢竟,徹底的自由,意味著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束縛著自己;但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說,徹底的自由,意味著這個世界上已經(jīng)不存在任何一個對于自己有所價值、有所意義的事物了;而在這樣一個絲毫沒有意義與價值存在的世界中,你的這份自由,又能夠為你自己帶來些什么呢?

吉克所倡導(dǎo)的“終止繁衍”、“放棄生命”的主張,我認為它背后的本質(zhì),就是吉克對于整個世界失望、已經(jīng)失去了世上的一切眷戀,所以想要迎來某種程度上的“徹底自由”、亦即產(chǎn)生了他那想要死亡與消亡的念想。但只要是個明眼人就能夠看得出來,這很顯然是一種極為消極的虛無主義;它同時也意味著自由的某種終點。

所以,當阿爾敏告訴吉克他生命里那些閃光的回憶時,吉克才終于意識到,自己也并非對一切毫無眷戀。事實上,回憶這件事情本身,就是我們與這個世界所產(chǎn)生的一個個連接;這些連接當然遏阻了我們的自由,但不正是因為這些連接,讓我們產(chǎn)生了活在這世上的意義嗎?

也因此,尤彌爾雖然的確因為過長時間的束縛,所以才被艾倫說服、選擇了奔向自由;但,她心底里真正想要的,確實還是她心甘情愿付出了上千年,卻始終無法得到任何回應(yīng)的連接,那份早就消逝了的愛。

事實上,即便是追逐著徹底自由與放縱的艾倫,心底里也還是無法徹底割舍帕島的伙伴的這根線的。

就艾倫最后顯然沒有動用一切力量,去阻止帕島的人們來討伐自己。而對此,我們可以有三個層次的解讀:

第一層,就是最直觀的,因為帕島不是自己仇恨的對象,所以才予以了“優(yōu)待”。
第二層,是畢竟他們是曾經(jīng)的伙伴,所以艾倫也希望他們能夠理解自己,理解那自由的快樂、以及自己對于自由的追求;所以,艾倫才會希望他們也堅持做他們自己想做的,即便這個“想做的事情”,是擊敗自己。而這在我看來,背后其實也懷揣著某種對于自由的鼓吹與認可。
第三層,則是艾倫自己最后也坦誠的,他其實也希望他們來阻止自己。而這個念想的背后,雖然他表面上說是想要借此去讓帕島的人成為救世主,進而得到“和談”的資格。但,我認為這其中一定也包含著他對自己與整個世界斷絕連系的害怕與恐懼。

事實上,艾倫的那句名臺詞:“那種事情不要啊”;背后所反映出來的,就是他害怕被米卡莎遺忘、害怕被整個世界給拋棄、害怕與世界徹底斷聯(lián)。

換句話說,艾倫確實就是很矛盾的。他心底里極致渴望著徹底的自由,他也的的確確往這樣的自由邁進,甚至都不惜為了促成自己現(xiàn)在所得到的這份“自由”,將歷史強行調(diào)動成能夠往這個結(jié)局發(fā)展的方向;但真的到了這一步,當他真的見識到了自由的天空以后,并獲得了一瞬之間的極大滿足之后,他望向了在此之后的一片虛無,回望著自己為了這份私欲所造就了一切苦難,他還是害怕了。

且,也正如同他自己最后所注意到的那樣,不斷追逐著自由的自己,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束縛?又何嘗不是一個,被“自由”所束縛住的“奴隸”?

好,話說到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作品將它對于“自由”的核心表達,大篇幅的投入到艾倫這個角色身上;這對于我這樣一個,本來就不怎么喜歡艾倫、也對他沒什么期待、并且還比較善于腦補的觀眾來說,確實是能夠得到一個相對能夠自圓其說、且老實說還算得上是富有深度的表達。

但是,本作為了達成這一表達,它選擇了將這個算得上是系列最核心的角色,給塑造成一個“小丑”與“屁孩”。而單單只是這樣的塑造方向,就已經(jīng)讓這個角色無法被多數(shù)觀眾所接受、就更不用說能夠去仔細思考這個角色背后所承載的這些思考與表達了。

且,即便不談主觀層面的接受度問題,客觀層面來說,本作對于艾倫的內(nèi)心想法、對于他尤其在第三季結(jié)尾、在他看海之后所發(fā)生的轉(zhuǎn)變,確實就是欠缺足夠的描寫的。

誠然,最后一集在我這,也算是補全了其中的關(guān)鍵動機與想法;但是,就如同我在很多專欄里有提到的,越是反常識的人物設(shè)定與塑造,往往就需要承載相對應(yīng)的描寫和筆觸。

所以,即便我們知道了他的動機、他的一些想法、他的一些理念,但是僅憑這些就想要說服觀眾、想要讓觀眾去感知、甚至是去腦補這個角色在這段時間以來的內(nèi)心變化,我認為還是比較困難的。就更別提還想要就此更進一步,去讓觀眾意識到作品自身對于這個角色就是采取某種程度的否定與諷刺,進而達到它對于“自由”的表達了;尤其是作品自身在最后,對于這個角色還予以了來自周遭角色那相對正面的筆觸的情況下。

而一旦這個造就了一切災(zāi)難的角色,無法被觀眾所認同與理解,那么由他所造成的一系列災(zāi)難與問題、以及他身上所能夠承載的,對于“自由”的討論,自然也就隨之成為了笑話。


逆反情緒的終局處理


借由前面的兩大段,我相信我已經(jīng)充分地闡述了本作那兩個能夠調(diào)度起觀眾期待的表達,亦即仇恨與自由;同時,我也相信我已經(jīng)為各位解釋清楚了為什么我們的期待最終會落空。

那么來到了最后,基于這樣一個相對客觀的前提,我們又應(yīng)該如何評價這個最終章呢?

我先說我自己的一個簡短的結(jié)論,那就是即便本作的結(jié)尾過于倉促、即便作品對于這兩個核心表達上都有著比較關(guān)鍵的瑕疵與缺陷,憑借著作品之前就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來的故事與內(nèi)容,以及對于這兩個表達中還算出彩的部分論述,我對于本作就還是能夠予以一個不低的評價。就對于我個人來說,我不是一個只因為結(jié)局做得不好,就徹底否定整部作品、乃至于那些本該得到稱贊的亮點的觀眾。

只是,根據(jù)當時漫畫完結(jié)后的風評,根據(jù)當時觀眾對于本作的撻伐聲來看,認為本作完全不行的觀眾與讀者,絕對是不在少數(shù)的。且我也一定相信,他們的這個觀點與觀感,不太可能被動畫的改編所扭轉(zhuǎn)。

那么為什么我自己的評價和這些觀眾的評價,會出現(xiàn)較大的差異呢?

兩個比較直觀的理由。

一個,是審美本身的主觀性。我能夠?qū)ⅰ敖Y(jié)局”摘開,不讓其過分影響我對作品整體的看法,并不代表其他觀眾就該如此。所以對此有所差距也很合理。

另一個,則是預(yù)期與背叛。當時罵本作罵得最兇的,其中不少都是之前吹本作吹得最兇的;而正是因為他們對本作有著過高的預(yù)期與期待,但作品最終無法滿足這樣的期待之時,那種被背叛了的感覺,那種期望落空所產(chǎn)生的極致失望,以及由激進的愛所轉(zhuǎn)變成為的恨,自然是非常強烈的。但一來,我對于艾倫這個角色就相對無感、也沒有什么過高的期待,所以最后作品對于這個角色那相當負面的描寫,幾乎對我沒有影響;二來,我作為動畫黨,對于糟糕的結(jié)局早就做好了預(yù)期管理,所以當我隨著動畫真正意義上看完這部作品之后,雖然客觀上覺得這個結(jié)局的確有不少問題,但我在情緒上也不會有過多的波瀾。

這兩個所謂的“理由”背后,其實暗戳戳隱藏著一個潛臺詞:我個人在觀看最終章的時候,整體來說確實是相對脫離的、是能以一個相對客觀的視角去看待這部作品的,所以其實“理性”確實占比較大。而我認為當時看得投入,會選擇站在艾倫的視角與立場、并與他同仇敵愾的觀眾,估計也不在少數(shù);而對于他們來說,“感性”與“情緒”的占比,其實是相對更高一些的。

而我認為本作的這個結(jié)局真正意義上的致命傷,就在于它錯估了我們一般觀眾在欣賞文藝作品的心態(tài);它誤以為我們能夠達到理性,但對于一般人來說,文藝作品更多是帶來情緒價值的東西,所以以感性、以投入的方式去看待,其實才是常態(tài)。

事實上,作品并不是沒有付出想要讓觀眾跳脫出感性的嘗試,最為明顯的,就是它在最終章的一開始,將視角切入到馬萊人身上,企圖以此去拉平我們觀眾的視角、去讓我們能夠以一個相對客觀的上帝視角,去冷靜地看待這兩方人、以及承載在他們身上的故事。

但是,就如同我在之前就有所提到的,帕島的人陪伴了我們?nèi)齻€季度,情感上的連接與共鳴肯定就是要更加強烈的,再加上作品對于仇恨的描寫是如此的精準、是如此地能夠讓人感到共情,這就導(dǎo)致了站在帕島的立場、并因此而仇視馬萊人的觀眾,肯定是更多的。換句話說,我認為對于多數(shù)觀眾來說,大家壓根就做不到作品所幻想的,大家能夠一碗水端平、能夠以非??陀^理性的心態(tài),來觀看本作。

建立在這樣的情況下,作品誤以為自己的努力,已經(jīng)成功讓觀眾回到理性,所以它進一步誤判了大家對于作品的期待,誤以為大家就是想要一個客觀上最理想的“大團圓”結(jié)局、誤以為大家能夠客觀地看待它對艾倫如此極端的描寫與塑造。

但是這對于仍舊懷揣感性、特別是更傾向于帕島的觀眾來說,這樣的結(jié)局也好、艾倫如此荒謬的塑造也罷,這些無疑都是對于自己所投注的情感的一種背叛與忤逆。

換句話說,撇開終章敘事本身的倉促與不完整,情緒層面得不到滿足,又或者我們可以反過來說,作品試圖逆著觀眾的情緒去講述故事、去輸出表達,這才是本作最終招致如此不滿的核心理由。

誠然,硬要逆著觀眾情緒去講故事、去輸出表達,其實也不是完全不可行的做法。

但,如果真的要這么去推進故事,那么它對故事與表達本身的細致度與完成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就如果它無法動之以情的話,好歹它也要能借由足夠細致的描寫、足夠完整的論述,來做到曉之以理。

只是,本作又那么恰好的,在細致度與完成度上,都沒做足;尤其,是在地鳴之后的劇情里,系列前期的工整、嚴謹,以及由此所構(gòu)建出來的震撼,幾乎都不再存在,角色就只是被倉促地劇情趕著往前進,失去了內(nèi)心所該擁有的掙扎,最終導(dǎo)致這個本該豐厚的故事與表達,于情于理都難以達成有效地輸出與說服。

事實上,我認為作品的這兩層表達,完全可以不逆著觀眾的情緒去設(shè)計。

就如同我在前面就已經(jīng)提到的那樣,想要表達對于仇恨的否定,完全不需要硬拗一個和平且完美的大結(jié)局,它大可以放縱艾倫去毀滅一切,并借此去抒發(fā)觀眾的情緒;只是,在情緒抒發(fā)完畢之后,面對眼前的一片狼藉,那股空虛的、荒謬的感受,不也很能夠達成相同的表達嗎?

同時,作品最終可以借由這樣的一個展開與結(jié)局,去深入地描寫艾倫面對此情此景的感受;而這,不也能夠成為作品對于“毫無約束的自由擴張”,的一個不亞于現(xiàn)在描寫與注解嗎?

只是,回到我個人,如同我反復(fù)說了幾次的,我自己并不會因為作品最終結(jié)局的問題,而過度否定其之前的優(yōu)秀。

例如從表達層面來看,我認為作品借由賈碧所描繪的仇恨螺旋,依舊非常精準且到位;作品對于自由那相對抽象的描述與表達,我自己也還是比較能接受的;而從故事設(shè)計來看,前三個季度那層層遞進的沖突設(shè)計,那不斷反轉(zhuǎn)的劇情轉(zhuǎn)折,乃至于到了第四季中前期里,不少有意思的對稱設(shè)計,這些其實都是本作難以輕易抹殺的亮點。

也因此,回到整個最終章、回到整個系列,我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



最后還是感慨一句,本作無論是換一個不忤逆觀眾情緒的終局處理、還是在現(xiàn)有的結(jié)局中,予以更大量的細節(jié)填充,去讓它的故事不至于以這樣一個倉促的方式落幕,這樣都能讓本作穩(wěn)住它之前的風評,并讓它成為當之無愧的,10年代的經(jīng)典與優(yōu)秀代表。

但現(xiàn)實沒有如果,本作這個帶有遺憾的結(jié)局,確實硬生生地將它從一個較高的檔次中給拉了下來。

只是,對于它“拉”了多少,這全憑大家主觀的喜好與評價。

對我個人來說,我自己的確談不上對于這個結(jié)局有著多么巨大的厭惡,再輔以本作前期的優(yōu)秀,綜合來看,我仍舊認為本作是一部值得推薦、值得被后來的新晉觀眾,所一看的作品。


最終章簡單評分:8.7/10


ps:關(guān)于本作“自由”的描寫,礙于行文的流暢度有一些例子我沒有深入討論。例如,帕島一開始的城墻,就是某種程度上的對于“自由”的約束;而萊納打破了城墻,讓城里的人最終得以初見“自由”的滋味,恰恰也是造成了后來馬萊人的“自由”被反過來侵犯的原因;作品在此的對稱性設(shè)計,以及那對于“自由的擴張”所造成的“沖突”的本質(zhì),都是很有意思的內(nèi)容。又例如促使埃爾文團長行動的核心驅(qū)動力,是源自于他心底里的求知欲,而這說起來也是一種“自由”的詮釋;但在第三季中,他在權(quán)衡自己的私欲與當下站場的局勢之后,依舊選擇了握緊手中的責任、放下自己那“自由”的私欲,這背后體現(xiàn)的,恰恰是和艾倫截然相反的兩條道路與價值觀。

ps2:巨人的主題曲其實一直都挺不錯的,只是相比起前三季度的主題曲,我自己的確更喜歡最終章的幾首,尤其是其中的《惡魔之子》,甚至都可以算是對于艾倫的場外注解了(笑)。這里分享巨人的主題曲們:

ps3:關(guān)于制作,MAPPA接手的最終章整體來說確實還是比不過由WIT Studio所負責的前三個季度;但撇開最終章的第一季、大概率是因為工期過于緊張所以的確比較值得吐槽之外,后面的第二季以及“完結(jié)篇”的這兩集,我認為也算是做得很不錯了。尤其是“完結(jié)篇”的這兩集,確實把好幾處精彩的打戲的質(zhì)感做了出來,甚至以此去帶動起觀眾一定的情緒,讓人能夠稍稍借此去忘記文本中的一些瑕疵與問題。

ps4:希望大家會喜歡我的這篇觀后感專欄,也希望大家能夠三連支持并關(guān)注up主哦!對于動畫或者專欄有任何想要討論的,也歡迎到留言區(qū)告訴我哦!?



《進擊的巨人》最終章 — 毫無約束的自由所帶來的荒謬與虛無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尚志市| 定州市| 韶山市| 宕昌县| 平凉市| 吉首市| 康保县| 元氏县| 日喀则市| 大城县| 普兰店市| 十堰市| 乌拉特后旗| 太白县| 原阳县| 漳浦县| 龙川县| 牟定县| 彭水| 娱乐| 本溪市| 镇康县| 珠海市| 南乐县| 抚顺县| 安塞县| 南乐县| 济源市| 绵竹市| 马鞍山市| 枞阳县| 大姚县| 涞源县| 额尔古纳市| 凭祥市| 洞口县| 卢氏县| 浮梁县| 嘉峪关市| 石阡县|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