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感人至深的五句話:古代梟雄學會三句可以割據(jù)稱王,全都照做就能當皇帝?

提起劉備的名言,很多人都會想起“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但是這句話還真不能代表劉備的性格,而且那句話也當不得真:缺手少足的人并不罕見,誰見過不穿衣服在大街上走的?
在比較講究禮制的古代,很多人都會在失去手腳和不穿衣服之間做出迫不得已的選擇:四肢剩下三肢仍可走遍天下,不穿衣服可就寸步難行,《孟子注》說“不娶不婚,無子嗣,乃大不敬”,沒有妻子(古代的妻子是個合成詞,指的是正妻和兒子,妾和女兒不算),等于丟了祖宗的臉,所以跟手足比起來,還是衣服更重要些,這就是人和禽獸的區(qū)別。
“兄弟如手足”是劉備在《三國演義》里說的,正史中并無記載,劉備真正的政治智慧,體現(xiàn)在正史中他的另外五句名言中:這或存志高遠,或感人至深的五句話,在古代學會三句就能割據(jù)稱王,全都照做,就可以當一個好皇帝了。

正史中的劉備并不是只會哭和跑,怒鞭督郵和斬殺蔡陽(蔡楊)都是他親力親為,為了彰顯其“仁君”形象,羅貫中把這兩件事安在了張飛和關羽頭上。
劉備白手起家,帶著一幫游俠少年從涿郡涿縣起兵,百戰(zhàn)余生才三分天下有其一,跨有荊益后的地盤曾超過繼承父兄基業(yè)的孫權(quán),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魏延等當世名將,諸葛亮、龐統(tǒng)、法正、糜竺、簡雍、孫乾等智謀之士都對劉備忠心耿耿,說明劉備確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氣、帝王之姿——糜竺糜芳舍棄萬貫家財和曹操封賞的二千石高官而跟隨劉備顛沛流離,看中的可不僅僅是他“漢室宗親”的身份。
在東漢末年,“漢室宗親”沒有一萬也有八千,僅以中山靖王劉勝為例,他的一百多個兒子,子又有子孫又生孫,三四百年后,那一支脈的后裔就已多得數(shù)不清,其他諸侯王的后代就更不用說了:在東都洛陽,扔十塊磚頭,就能砸到三四個漢室宗親,很多有名的劉姓皇族都成了打工仔,比如東漢光武皇帝劉秀的嫡系子孫劉曄,就在給曹操當謀士。
劉備屬于沒落皇族,到了他那一代,已經(jīng)淪落到織席販履為生,但是他卻從小就存有凌云之志:“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余,遙望見童童如小車蓋,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于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

三歲看老,劉備小時候就有帝王之志。正所謂不想當皇帝的皇族不是好皇族,劉備的本家劉虞,袁紹擁立他當皇帝,他堅決不敢,卻把眼睛盯上了公孫瓚的地盤。
袁紹也想來個挾天子以令諸侯,他選擇的天子是劉馥。劉馥并不像劉協(xié)那樣是個光桿司令,有兵有地的劉馥完全有能力襲殺袁紹吞其兵馬州郡成為一方霸主,但是他偏偏要去打公孫瓚,結(jié)果沒打過人家兵敗被殺——劉馥不肯稱帝絕非忠于漢室,他也想擴充地盤。
劉備并不想扶持別人當皇帝,他要的是屬于天子鑾輿的羽葆蓋車,也就是皇帝輪流坐今天到我家。想當皇帝未必當?shù)蒙?,但是不想當皇帝人,就一定當不上?/p>
少有大志的劉備還發(fā)明了一個成語,那就是“髀肉復生”:“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里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yè)不建,是以悲耳。”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劉備的這句感慨,讓劉表認為劉備必然不會久居人下,事實上劉備也一直在等待時機,劉表錯失襲取許都的大好時機(曹操北征烏丸鮮卑時后防空虛),劉備安慰劉表的話,說明劉備是個有準備的人,只要機會到來,他就會毫不猶豫地出手:"今天下分裂,日尋干戈,事會之來,豈有終極乎?"

審時度勢,蟄伏待機,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劉備前面說的三句話,說明他已經(jīng)有了成為諸侯王的潛質(zhì)。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之人,劉備等了足足八年,才熬死了劉表,扶持了無能的劉琦,收攏了荊州人心——劉備取荊州四郡兵不血刃,所謂戰(zhàn)長沙根本就不存在,所到之處都是望風歸降:“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廬江雷緒率部曲數(shù)萬口稽顙(俯首臣服)。琦病死,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p>
從劉備進荊州那一天起,就在鳩占鵲巢的主意,劉表對他也有所防范:“荊州豪杰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p>
劉表早就打定主意讓劉琮接班,所以“將荊州托付于劉備”是不可能的,劉備在劉琮投降后直奔江陵,曹操一眼就看出了其中深意:“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jù)之?!?/p>
劉備在往江陵撤退的路上,說了那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strong>

這九個字做到了,就有可能一統(tǒng)河山,習鑿齒高度評價劉備:“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jié)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yè),不亦宜乎!”
劉備以人為本的“本”可能是“基本”、“根本”、“資本”的意思,但不管怎么說,劉備不屠城、不掘墓、不殺俘,黃權(quán)投降曹魏,劉備并沒有按照漢法株連九族,而是檢討自己,并照常發(fā)工資給黃權(quán)的家屬。
如果關羽有劉備一半胸襟和度量,他俘獲的于禁和七軍三萬曹軍,就可以很好地利用起來,而不僅僅是關起來和送到江陵去消耗糧食——劉備要是在荊州,肯定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于禁也會成為他麾下大將,那對曹操的軍心士氣,可是一個極大的打擊。

關羽不會收攏人心,雖然他善待士卒,但是兵敗襄樊之后眾叛親離,說明他并沒有搞好內(nèi)部關系,對下屬不夠禮貌,而那些下屬,對劉備的忠誠是絕沒有問題的——他們投降東吳或曹魏,哭得都很傷心。
我們細看《三國志》就會發(fā)現(xiàn),荊州大部落于呂蒙陸遜之手,被關羽欺負的公安將軍士仁哭了,跟關羽不和的荊州治中從事(州牧的副手)潘濬也哭了:“虞翻說之,仁不肯相見。乃為書,仁得書,流涕而降;權(quán)克荊州,將吏悉皆歸附,而濬獨稱疾不見,權(quán)遣人以床就家輿致之,濬伏面著床席不起,涕泣交橫,哀咽不能自勝?!?/p>
士仁潘濬之哭,就是覺得自己對不起劉備,要不是感激劉備厚恩,他們可能早就跟關羽翻臉了。
劉備之所以能從織席販履的落拓皇族而成為季漢皇帝,跟他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有莫大關系:“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strong>

受演義小說影響,有些人很是瞧不起劉備,但是我們細看三國史料就會知道,劉備是三國群雄中家底最薄的一個:曹操的父親曹嵩是三公級的太尉,還有曹家和夏侯家堂兄弟帶兵相助;孫權(quán)有孫堅孫策打下的基業(yè),張昭、周瑜、魯肅、諸葛瑾,都父兄留下的非物質(zhì)遺產(chǎn);袁紹袁術家族四世三公,劉表劉璋各有一州之地。
劉備從縣尉、縣令做起,手下兵不過千將只關張,后來徐州、荊州、益州的門閥世家紛紛傾心投靠,看著的就是劉備的人格魅力。
史料中劉備說的這五句話,尤其是后面兩句,真要是完全且嚴格地照著做了,就可能成為開國皇帝、一代雄主,劉備自己可能也未必全能做到,這就讓我們想起了《三國演義》中劉備的一句話——這句話不算在那五句之內(nèi),但同樣感人至深:“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
劉備興復漢室大業(yè)未成而中道崩殂,后世尊稱其為“漢烈祖昭烈皇帝”,與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并稱“漢三祖”,是實至名歸還是名不副實,史學界一直有爭論,讀者諸君心中也都有桿秤:在您看來,劉備是英雄還是梟雄?他說得過的那些話,直到今天仍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