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從“與敬為一”到“敬之提升”:朱子敬論新探
原載《朱子學(xué)研究》第37輯,江西教育出版社,2021年

引言
眾所周知,朱子工夫論的宗旨是“涵養(yǎng)須用敬,進(jìn)學(xué)則在致知”,其中二者的順序是不能隨意調(diào)換的,因為前者是后者之本,“敬”在朱子工夫論中的地位更為基礎(chǔ),朱子自己說“主敬以窮理”[1],朱子大弟子黃榦復(fù)述其師工夫論說“謂致知不以敬,則昏惑紛擾,無以察義理之歸”[2],都指出了這一點。
對于這一基礎(chǔ)性工夫,朱子多從實踐角度指明其方法,而較少從理論角度闡明其義涵,所謂“持敬之說,不必多言,但熟味‘整齊嚴(yán)肅’、‘嚴(yán)威儼恪’、‘動容貌,整思慮’、‘正衣冠,尊瞻視’此等數(shù)語,而實加工焉,則……身心肅然,表里如一矣”[3]。這使得其所言之“敬”的義涵看起來一直不是特別明朗,終于在近代以來招致“空頭涵養(yǎng)”[4]的批評,以迄于今。
如最近出版的《朱子思想再讀》中,吳震教授仍然認(rèn)為:“只是對朱子而言,主敬工夫的主體究竟是誰的問題卻依然存在而無法得到根本解決?!盵5]事實上,朱子對于“敬”之義涵的闡發(fā)并不是沒有,詳細(xì)分析、綜合理解這些闡發(fā),我們便能澄清朱子之“敬”的真實義涵,并進(jìn)而發(fā)現(xiàn)朱子之“敬”不但是主體明確的,而且內(nèi)容豐富、勝義迭出。
一、“敬”之定位:上智心靈的本體所具和本體工夫
牟宗三以來“空頭涵養(yǎng)”之譏的實質(zhì),是認(rèn)為朱子所言的“敬”,僅僅是一種工夫,沒有任何本體方面的意義。但筆者梳理朱子相關(guān)文獻(xiàn)后發(fā)現(xiàn):在朱子,只有對于“常人之心”或者說普通心靈而言,“敬”才主要是一種工夫,而對于“圣人之心”或者說上智心靈而言,“敬”則主要是本體方面的意義;或者說,上智心靈自具“敬”在自身,而自然而然地做著“敬”的工夫,普通心靈則在相當(dāng)程度上與“敬”相外,而最多只能勉為其難地做“敬”的工夫;甚至可以說,和牟宗三以來的判斷恰恰相反,朱子所言的“敬”,首要地是上智心靈的本體所具和本體工夫。謹(jǐn)證明如下:
首先證明上智心靈自具“敬”在自身而自然而然地做著“敬”的工夫,普通心靈在相當(dāng)程度上與“敬”相外而只能勉為其難地做“敬”的工夫這一點。如朱子說: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少個敬不得。如湯之“圣敬日躋”,文王“小心翼翼”之類,皆是。只是它便與敬為一。自家須用持著,稍緩則忘了,所以常要惺惺地。久之成熟,可知道“從心所欲,不逾矩”。顏子止是持敬。[6]
據(jù)朱子學(xué)義理,“文王”是“生知之圣”,天生便擁有上智心靈,“湯”是“學(xué)知之圣”,其心靈在后天自我提升為上智心靈,“與敬為一”即自具“敬”在自身;“自家”“顏子”代表常人,其心靈為普通心靈,“須用持著”“止是持敬”即勉為其難地做著“敬”的工夫。
上智心靈才說得上“與敬為一”,則普通心靈之“與敬為二”可知,這顯然也是其“敬”之工夫勉為其難的根源所在;普通心靈勉為其難地做著“敬”的工夫,則上智心靈自然而然地做著“敬”的工夫可知,這也是“他便與敬為一”的必然結(jié)果。然則上智心靈自具“敬”在自身而自然而然地做著“敬”的工夫,普通心靈在相當(dāng)程度上與“敬”相外而只能勉為其難地做“敬”的工夫可知。又如《語類》載:
廣曰:“敬是把捉工夫,誠則到自然處?!痹唬骸熬匆灿邪炎綍r,也有自然時;誠也有勉為誠時,亦有自然誠時。且說此二字義,敬只是個收斂畏懼,不縱放;誠只是個樸直慤實,不欺誑。初時須著如此不縱放,不欺誑,到得工夫到時,則自然不縱放,不欺誑矣。”[7]
此中“初時”是指普通心靈剛開始做工夫的時候,“把捉”“須著如此不縱放”即勉為其難地做著“敬”的工夫,這顯然是沒有“與敬為一”所致;“工夫到時”則是指普通心靈通過做工夫自我提升為上智心靈之后,“自然不縱放”即自然而然地做著“敬”的工夫,這也只可能是因為“他便與敬為一”。這一段也可以看出上智心靈自具“敬”在自身而自然而然地做著“敬”的工夫,普通心靈在相當(dāng)程度上與“敬”相外而只能勉為其難地做“敬”的工夫。
不可否認(rèn),由于面對的主要是普通心靈,所以工夫方面的表達(dá),或者說蘊含著心、敬不一意味的“勉為其難”表達(dá),在朱子敬論中比比皆是,但本體方面的表達(dá),或者說上智心靈“與敬為一”、自然而敬方面的表達(dá),也并非只見于這兩處。如朱子《答林擇之》中說:
“敬”字通貫動靜,但未發(fā)時則渾然是敬之體,非是知其未發(fā),方下敬底工夫也。既發(fā)則隨事省察,而敬之用行焉。然非其體素立,則省察之功亦無自而施也,故敬義非兩截事?!氨赜惺卵啥鹫奈鹜鹬L”,則此心卓然,貫通動靜,敬立義行,無適而非天理之正矣。[8]
無論是從這一段的整體氛圍來看,還是從末尾歸結(jié)到“無適而非天理之正”來看,這一段都是在說理想心靈、上智心靈;上智心靈本身被稱為“敬之體”,則“他便與敬為一”可知;上智心靈在無所知覺的時候便已經(jīng)“下敬底工夫”了,則其自然而然地做“敬”的工夫可知。這是上智心靈“與敬為一”、自然而敬方面的第三處表達(dá)。[9]又如中和新說初立時朱子所作《答張欽夫》第四十九書第一段,整體都是在描述理想心靈、上智心靈,而其中說:
“仁”則心之道,而“敬”則心之貞也。[10]
“敬”是“心之”貞,則上智心靈的“與敬為一”可知,其“敬”之工夫的自然而然,也不難推知。這是上智心靈“與敬為一”、自然而敬方面的第四處表達(dá)。再如《語類》載朱子之言曰:
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處。[11]
普通心靈未必不能偶爾“自做主宰”,但顯然只有上智心靈才真正稱得上“自做主宰”,所以這句話至少重在說上智心靈;“敬”則非他,“只是”上智心靈的“自做主宰處”,則“他便與敬為一”可知,其“敬”之工夫的自然而然也不難推知。這是上智心靈“與敬為一”、自然而敬方面的第五處表達(dá)。再如朱子說:
心之全體湛然虛明,萬理具足,無一毫私欲之間。[12]
這句話雖然沒有出現(xiàn)“敬”字,但只要我們沒有忘記朱子“人常恭敬,則心常光明”[13],“敬則萬理具在”[14],“常常存?zhèn)€敬在這里,則人欲自然來不得”[15]這些說法,便會發(fā)現(xiàn)這句話中“敬”字無處不在;“心之全體”即上智心靈,“敬”不必出現(xiàn)即無處不在,則“他便與敬為一”、自然而然地“下敬底工夫”之義,亦不待言而自明。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朱子又說:
人能存得敬,則吾心湛然,天理粲然,無一分著力處,亦無一分不著力處。[16]
只有“他便與敬為一”“敬底工夫”自然而然的前提下,“存得敬”才并非別有所存,也并非別有所為,“無一分著力處,亦無一分不著力處”才可能說得上。以上為上智心靈“與敬為一”、自然而敬方面的第六、第七處表達(dá)。至此,上智心靈自具“敬”在自身而自然而然地做著“敬”的工夫這一點,已經(jīng)可以無疑。
唯其如此,我們才能理解,為什么“聰明睿智”明明是出于上智心靈,朱子卻認(rèn)同程子的說法,說“‘聰明睿智皆由是出’者,皆由敬出”[17];以及為什么“無事時心在里面,有事時心在事上,有事無事,此心常存”這樣的意思,會被朱子表達(dá)為“無事時敬在里面,有事時敬在事上。有事無事,吾之敬未嘗間斷也”[18]。唯有在上智心靈自具“敬”在自身而自然而然地做著“敬”的工夫的前提下,這些話才能說得上。
然后證明“敬”首要地是上智心靈的本體所具及其本體工夫這一點。朱子曾反復(fù)強調(diào)“堯舜”是“敬”字的傳授淵源,且認(rèn)為“堯舜”也有“敬”的工夫,其言曰:
圣人相傳,只是一個字。堯曰“欽明”,舜曰“溫恭”?!笆ゾ慈哲Q”?!熬雍V恭而天下平”。[19]
堯是初頭出治第一個圣人?!渡袝虻洹肥堑谝黄浼?,說堯之德,都未下別字,“欽”是第一個字。[20]
敬是徹上徹下工夫。雖做得圣人田地,也只放下這敬不得。如堯、舜,也終始是一個敬。[21]
“堯舜”是生來便“與敬為一”的人,其心靈是生來便上智而稱得上“敬之體”的心靈,其“敬”之工夫一定是自然而然的,以“堯舜”為“敬”字的傳授淵源,且認(rèn)為堯舜也有“敬”的工夫,雖然不能完全證明“敬”首要地是上智心靈的本體所具及其本體工夫,但也已透露出一絲消息。再結(jié)合上所引“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處”“敬則心之貞”兩言看,此兩言明顯是定義句式,而且是朱子對于“敬”僅有的兩處定義,而兩處都主要乃至完全是在上智心靈的意義上說的。
這即是說,朱子在且僅在上智心靈的背景下定義“敬”字,這也顯示出“敬”首要地是上智心靈的本體所具乃至其本體工夫這一點。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理解,朱子為什么有時似乎又忽略了普通心靈“與敬為二”這一情況的存在,而直接說“敬只是自家一個心常醒醒便是,不可將來別做一事”,《朱子全書》第18冊,第3631頁。不“別做一事”是只有上智心靈才說得上的。
二、“敬”之義涵:自我穩(wěn)定的力量
那么,作為上智心靈本身所具及本體工夫的這個“敬”,究竟是指什么?“敬則心之貞”與“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處”兩說雖然給出了精練的定義,但至少在今日,并不足以讓人看明白“敬”的義涵。筆者認(rèn)為,朱子對于“敬”的一些描述,有助于我們理解這兩個定義的實指,如朱子說“敬且定下”[22],“敬是個扶策人底物事”[23],“敬是守門戶之人”[24],“所以程先生說‘敬’字,只是謂我自有一個明底物事在這里,把個‘敬’字抵?jǐn)场盵25],以及著名的“敬只是常惺惺法”[26],“主一無適”[27]之說等。
結(jié)合兩個定義和這些描述,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朱子所言“敬”字,是指上智心靈所自具的一種自我穩(wěn)定、自我主宰、自我挺立、自我防衛(wèi)、自我保持的力量[28]。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朱子以“敬”為能“勝百邪”[29];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朱子又將“敬”字工夫別稱為“涵養(yǎng)”工夫、“操存”工夫,指出“敬”力的存在使得其所屬的心靈免于被動搖、被奴役、被屈辱、被侵犯、被喪失,從而得到一種涵育、養(yǎng)護、支持和存續(xù)。
至此,上文“他便與敬為一”的實義,也得以顯現(xiàn)出來:上智心靈自具一種自我穩(wěn)定、自我主宰、自我挺立、自我防衛(wèi)、自我保持的力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朱子將“與敬為一”的狀態(tài)形容為“剛健有力”[30]。而普通心靈雖然并非完全沒有一種自我穩(wěn)定、自我主宰、自我挺立、自我防衛(wèi)、自我保持的力量,但因為不充足,而遠(yuǎn)遠(yuǎn)配不上“敬”這一稱呼。朱子說:
人誰不要此心定。到不定時,也不奈何得。如人擔(dān)一重?fù)?dān),盡力擔(dān)到前面,忽擔(dān)不去。緣何如此?只為力量不足。心之不定,只是合下無工夫。[31]
此言即指出普通心靈這里自我穩(wěn)定、自我主宰、自我挺立、自我防衛(wèi)、自我保持的力量的不充足。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上文朱子認(rèn)為普通心靈是未能“與敬為一”的,而不在普通心靈這里說“貞”。擁有“敬”力的心靈,才能夠始終作為自己而存在,沒有“敬”力的心靈,則容易在與他者的接觸中喪失自我。朱子說:
程先生所以有功于后學(xué)者,最是“敬”之一字有力。人之心性,敬則常存,不敬則不存。[32]
此中“人之心性,敬則常存,不敬則不存”一言,是說一個人的“心性”如果是有“敬”力的、是“上智心性”的話,便會始終作為自己而存在,如果是沒有“敬”力的、“普通心性”的話,便會自我喪失,而不是像學(xué)界以往所認(rèn)為的那樣,說每一個特定個體的“心性”都會有時“敬”有時“不敬”,因為如果只是有時“敬”的話,“常存”之“?!北悴豢赡苷f得上了。
又,從“敬”字的定義來看,其實只有上智心靈,才有“敬”字工夫,而普通心靈,即使是正在朝著“上智心靈”這一目標(biāo)進(jìn)行自我提升,也都是談不上“敬”字工夫的,所以朱子上文說“顏子止是持敬”,強調(diào)連“顏子”的工夫都稱不上“敬”字工夫本身,只是在把持一個自己還沒有的東西而已。
由于所謂“自我穩(wěn)定、自我主宰、自我挺立、自我防衛(wèi)、自我保持”,一定會展現(xiàn)為有所為有所不為,所以上智心靈的“敬”字工夫,必定會展現(xiàn)為一套規(guī)矩,所謂“心既常惺惺,又以規(guī)矩繩檢之,此內(nèi)外交相養(yǎng)之道也”[33],而正在自我提升途中的普通心靈的“持敬”工夫,也必定落實為對于這一套規(guī)矩的持守,孔子教顏子“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即是此意?!墩Z類》載:
問:“禮義本諸人心,惟中人以下為氣稟物欲所拘蔽,所以反著求禮義自治。若成湯,尚何須‘以義制事,以禮制心’?”曰:“‘湯、武,反之也’,便也是有些子不那底了。但他能恁地,所以為湯;若不恁地,便是‘惟圣罔念作狂’。”[34]
此中弟子說“禮義本諸人心”,即蘊含著“上智心靈一定會為自己制定一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規(guī)矩”之意;弟子說“惟中人以下為氣稟物欲所拘蔽,所以反著求禮義自治”,即是說正在自我提升途中的普通心靈,需要這套規(guī)矩的幫助。朱子顯然也是認(rèn)同這兩點的,只是提醒弟子“湯”并非天生便擁有上智心靈,而是后天通過修養(yǎng)自我提升為上智心靈的。朱子又說:
所以程子推出一個“敬”字與學(xué)者說,要且將個“敬”字收斂個身心,放在模匣子里面,不走作了,然后逐事逐物看道理。[35]
此中所謂“模匣子”,顯然就是上智心靈所制定的規(guī)矩;“學(xué)者”“將個‘敬’字收斂個身心,放在模匣子里面,不走作了”,即是說普通心靈的“持敬”工夫落實下來,即是對于上智心靈所制定的規(guī)矩的持守。不難推知,上智心靈的“敬”字工夫,一定是自然而然且安恬的,普通心靈的“持敬”工夫,則一定是勉為其難而苦澀的?!墩Z類》載:
問曾光祖曰:“公讀書,有甚大疑處?”曰:“覺見持敬不甚安?!痹唬骸俺鯇W(xué)如何便得安?除是孔子方始‘恭而安’,今人平日恁地放肆,身心一下自是不安。初要持敬,也須有些勉強。但須覺見有些子放去,便須收斂提掇起,教在這里,常常相接,久后自熟?!盵36]
心無不敬,則四體自然收斂,不待十分著意安排,而四體自然舒適。著意安排,則難久而生病矣。[37]
此中“除是孔子方始‘恭而安’”,“心無不敬,則四體自然收斂,不待十分著意安排,而四體自然舒適”,即是說上智心靈的“敬”字工夫自然而安恬;“初要持敬,也須有些勉強”,“著意安排,則難久而生病矣”,即是說普通心靈的“持敬工夫”勉強而苦澀。自然而安恬的“敬”字工夫,進(jìn)一步促進(jìn)其所屬心靈的穩(wěn)定存在;勉強而苦澀的“持敬工夫”,從根本上講,是不足以讓其所屬心靈從自我喪失中自救出來的,最多只能有意識地將自己“放在模匣子里”,從而降低自我喪失的程度?!墩Z類》載:
道夫曰:“這便是先生前日所謂‘也須存得這個在’。”曰:“也不由你存。此心紛擾,看著甚方法,也不能得他住。這須是見得,須是知得天下之理,都著一毫私意不得方是,所謂‘知止而后有定’也。不然,只見得他如生龍活虎相似,更把捉不得?!盵38]
“紛擾”即普通心靈自我喪失的表征。這里朱子的答語即是說,談不上“敬”字工夫的普通心靈,必然會自我喪失,勉強“持敬”固然必不可少,但終究是治標(biāo)之策而效果有限。又《語類》載:
李云:“某每常多是去捉他,如在此坐,心忽散亂,又用去捉它?!痹唬骸肮终f錯了。……公只是硬要去強捺,如水恁地滾出來,卻硬要將泥去塞它,如何塞得住?!盵39]
“散亂”也是心靈自我喪失的表征。此中朱子答語,也明白道出了普通心靈的勉強“持敬”在效果上的有限性。
三、“敬”字義涵之?dāng)U展:深厚自然與淺薄把捉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普通心靈所具的不充足的自我穩(wěn)定之力,和上智心靈所具的“敬”力也即充足的自我穩(wěn)定之力,從性質(zhì)上講是相同的,所以朱子也常常擴大“敬”字的范圍,讓前者獲得“敬”的名號,而以“不足之敬”“充足之敬”代替“無敬”和“有敬”來做出二者的區(qū)分。
如此則“未與敬為一”和“他便與敬為一”的尖銳區(qū)別,也常常被緩和為“與不足之敬為一”和“與充足之敬為一”的區(qū)別?!俺志垂し颉焙汀熬醋止し颉钡募怃J區(qū)別,也常常被緩和為“敬字工夫”本身的淺薄、深厚之別?!墩Z類》
孔子說“行篤敬”,“敬以直內(nèi),義以方外”。圣賢亦是如此,只是工夫淺深不同。[40]
此中“圣賢亦是如此,只是工夫淺深不同”,即又承認(rèn)上智心靈和普通心靈都有“敬”字工夫,只是前者深厚、后者淺薄而已。不難發(fā)現(xiàn),上文提到的“敬也有把捉時,也有自然時”,也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這即是說,“敬也有把捉時,也有自然時”這11個字,并不是說同樣強度的“敬”力,有時是“把捉”態(tài),有時是“自然”態(tài),而是說不同強度的“敬”力,有的處于“把捉”態(tài),有的處于“自然”態(tài)。處于“把捉”態(tài)的“敬”力,即普通心靈的“淺薄之敬”,處于“自然”態(tài)的“敬”力,則是上智心靈的“深厚之敬”。
無論是“充足的敬力”還是“不充足的敬力”,都無時無刻不在致力于保護其所屬的心靈,但只有“充足敬力”對其所屬心靈的保護,才是無時無刻不成功的,呈現(xiàn)為深厚而自然的“敬”字工夫的無時不有,及其所屬心靈的“常存”;“不充足敬力”對其所屬心靈的保護則常常失敗,而呈現(xiàn)為淺薄而把捉的“敬”字工夫的“間斷”,及其所屬心靈的“不存”。朱子說:
初學(xué)于敬不能無間斷。[41]
此言即是說普通心靈這里淺薄而把捉的“敬”字工夫必定會時有間斷,而所屬心靈失去保護。言下之意,則上智心靈深厚而自然的“敬”字工夫不會間斷,會一直保護其所屬心靈。
淺薄而把捉的“敬”字工夫雖然可能“間斷”,但“不充足敬力”卻不可能喪失,在淺薄而把捉的“敬”字工夫“間斷”的時候,“不充足敬力”也始終在謀求反擊,一旦搖奪此心的敵對力量有所減弱,“不充足敬力”便會恢復(fù)淺薄而把捉的“敬”字工夫,呈現(xiàn)為此心向自己回歸并意識到此前的“間斷”。朱子說:
只是覺處,便是接續(xù)。[42]
覺得間斷,便已接續(xù)。[43]
此兩言即以意識到此前的“間斷”為淺薄而把捉的“敬”字工夫恢復(fù)效力的表征。這個時候,心靈只要對真正的自己,或者說對已經(jīng)“接續(xù)”上的“敬”字工夫進(jìn)行一次確認(rèn),“敬”字工夫便可以在相當(dāng)一段時間內(nèi),免于再次的“間斷”,或者說此心便可在相當(dāng)一段時間內(nèi),免于再次自我喪失。而在確認(rèn)之后、再次“間斷”之前,“敬”字工夫默默發(fā)揮著效用,支持此心去做該做的事情,不需要此心再在“敬”上有什么直接作為。朱子接著上面“初學(xué)于敬不能無間斷”說:
只是才覺間斷,便提起此心。[44]
又接著上面“也須有些勉強”一段說:
但須覺見有些子放去,便須收斂提掇起,教在這里。[45]
又《語類》載:
時舉因言平日學(xué)問次第云云,先生曰:“此心自不用大段拘束他,他既在這里,又要向那里討他?要知只是爭個醒與睡著耳。人若醒時,耳目聰明,應(yīng)事接物便自然無差錯處。若被私欲引去,便一似睡著相似,只更與他喚醒。才醒,又便無事矣。”[46]
第三段所謂“喚醒”不是從熟睡到初醒,而是從初醒到徹底清醒。這三段中所謂“提起此心”“收斂提掇起教在這里”“喚醒”,便是指心靈對自己這里已經(jīng)“接續(xù)”上的“敬”字工夫進(jìn)行一次確認(rèn),“應(yīng)事接物”“才醒,又便無事矣”,即是說在確認(rèn)之后、再次“間斷”之前,此心不需要再在“敬”上有什么直接作為。如果不明白這一點,而仍然抓著“敬”字不放,反而會造成另一種“紛擾”。《語類》載:
仲思問:“操存未能無紛擾之患。”曰:“才操便存,今人多于操時不見其存,過而操之,愈自執(zhí)捉,故有紛擾之患?!盵47]
學(xué)者常用提省此心,使如日之升,則群邪自息。它本自光明廣大,自家只著些子力去提省照管它,便了。不要苦著力,著力則反不是。[48]
“過而操之,愈自執(zhí)捉,故有紛擾之患”與“(苦)著力則反不是”即指明了確認(rèn)之后、再次“間斷”之前,如果仍然抓著“敬”字不放,反而會造成另一種“紛擾”。不難看出,在朱子看來,淺薄而把捉的“敬”字工夫,就其注定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而必須反復(fù)實施而言,是非常辛苦的,但就其每一次具體的實施而言,卻是沒有任何特別的難度的,朱子接著上面“覺得間斷,便已接續(xù)”說“何難之有”,即是此意。以上意思在下面這段對話中得到了集中的表達(dá):
或問:“‘求放心’,愈求則愈昏亂,如何?”曰:“即求者便是賢心也,知求則心在矣。今以已在之心復(fù)求心,即是有兩心矣。雖曰譬之雞犬,雞犬卻須尋求乃得,此心不待宛轉(zhuǎn)尋求。即覺其失,覺處即心,何更求為?自此更求,自然愈失。此用力甚不多,但只要常知提惺爾。惺則自然光明,不假把捉。今言‘操之則存’,又豈在用把捉。亦只是說欲常常惺覺,莫令放失,便是。此事用力極不多,只是些子力爾。然功成后,卻應(yīng)事接物,觀書察理,事事賴他。如推車子,初推卻用些力,車既行后,自家卻賴他以行?!盵49]
“‘求放心’,愈求則愈昏亂”,“今以已在之心復(fù)求心,即是有兩心矣”,“自此更求,自然愈失”即上所謂“于操時不見其存,過而操之,愈自執(zhí)捉,故有紛擾之患”,“(苦)著力則反不是”;“即求者便是賢心也,知求則心在矣”,“即覺其失,覺處即心”,即上所謂“只是覺處,便是接續(xù)”,“覺得間斷,便已接續(xù)”;“此用力甚不多,但只要常知提醒爾”,“此事用力極不多,只是些子力爾”即上文所謂“只更與他喚醒。才醒,又便無事矣”,“何難之有”。
總而言之,普通心靈這里淺薄而把捉的“敬”字工夫,只是心靈對于已然恢復(fù)效力的“敬”力的一次確認(rèn),或者說只是已然開始回歸自身心靈的一次自我確認(rèn)而已,在這個意義上,朱子強調(diào)“敬非別是一事,常喚醒此心便是”[50]。
上智心靈這里深厚而自然的“敬”字工夫,因為不曾間斷,所以是沒有機會展現(xiàn)為“對于恢復(fù)的確認(rèn)”這一形態(tài)的,也因此是連上面所謂“些子力”也不需要用的?!墩Z類》在上面“若不恁地,便是‘惟圣罔念作狂’”一句后緊接著記載道:
“圣人雖則說是‘生知安行’,便只是常常恁地不已,所以不可及。若有一息不恁地,便也是凡人了?!眴枺骸八础扇柿x行’,便是不操而自存否?”曰:“這都難說。舜只是不得似眾人恁地著心,自是操?!盵51]
“圣人雖則說是‘生知安行’,便只是常常恁地不已”,即是說上智心靈這里深厚而自然的“敬”字工夫不曾間斷;“若有一息不恁地,便也是凡人了”,是強調(diào)上智心靈這里深厚而自然的“敬”字工夫不可能間斷,不是說真的有間斷的可能;“自是操”而“不得似眾人恁地著心”,即是說連“些子力”也不需要用。在這個意義上,朱子甚至?xí)f,上智心靈不需要“敬”字工夫,其言曰:
圣人則不操而常存耳。[52]
能不操而常存者,是到甚么地位。[53]
所謂“到甚么地位”,即是說到圣人地位。這兩句都是在表達(dá)上智心靈不需要“敬”字工夫的意思,和上面“只是常常恁地不已”,“舜只是不得似眾人恁地著心,自是操”有所不一致。但這應(yīng)該不是朱子正意,所以朱子終究又說:
“操則存,舍則亡”,吾儒自有此等工夫,然未有不操而存者。今釋子謂我有個道理,能不操而存,故學(xué)者靡然從之。蓋為主一工夫,學(xué)者徒能言而不能行,所以不能當(dāng)?shù)炙屖现f也。[54]
此言又否認(rèn)“不操而常存”這種情況的存在??傮w來看,朱子的看法應(yīng)該是:普通心靈的“操存”微有勉強,痕跡明顯,而上智心靈的“操存”則自然而然,一似于無。
不難看出,在朱子看來,無論是上智心靈毫不費力的“敬”字工夫,還是普通心靈“些子力”的“敬”字工夫,都是訴諸此心本有的“敬”力,都是“心”本身的自我挺立、自我保持[55],沒有絲毫“以心使心”的支離。反倒是,朱子明確批評過將“敬”字工夫理解為一種“以心使心”的觀點。其言曰:
然心一而已矣,所謂操存者,亦豈以此一物操彼一物,如斗者之相猝而不相舍哉?亦曰主一無適,非禮不動,則中有主而心自存耳。[56]
心說甚善,但恐更須收斂造約為佳耳。以心使心,所疑亦善。蓋程子之意,亦謂自作主宰,不使其散漫走作耳。如孟子云“操則存”,云“求放心”,皆是此類,豈以此使彼之謂邪?但今人著個“察識”字,便有個尋求捕捉之意,與圣賢所云操存、主宰之味不同。此毫厘間須看得破,不爾,則流于釋氏之說矣。如胡氏之書,未免此弊也。[57]
這兩段即是說無論哪個意義上的操存、主一無適、非禮不動,都是訴諸此心本有的“敬”力,都是“心”本身的自我挺立、自我保持、自做主宰,都不是任何意義上的“以心使心”,都沒有“尋求捕捉”的意思。
總而言之,在朱子看來,對于一切人類心靈而言,“敬”力及“敬”字工夫的存在,都是其能夠作為自己而存續(xù)的前提。假設(shè)人類心靈沒有“敬”力及“敬”字工夫,或當(dāng)普通心靈“敬”力失效、“敬”字工夫間斷的時候,它們都不再可能完全作為自己而存續(xù)。
四、“敬”之根源及其力量之提升:從“性理”到“明理”
心靈為什么具備“敬”的力量而能做“敬”的工夫?不同的心靈為什么又在“敬”力和“敬”的工夫上有區(qū)別?朱子沒有直接回答過這兩個問題。但筆者認(rèn)為,從朱子的一些論述可以看出來,在朱子那里,心靈之所以具備“敬”的力量而能做“敬”的工夫,是因為“心具眾理”,而不同的心靈之所以在“敬”力和“敬”的工夫上有別,則是因為不同的心靈對于自身所具“眾理”的自覺程度有別。簡而言之,“敬”之力量及工夫的根源,在于性理,“敬”之力量及工夫差異的根源,則在于“明理”程度的差異。如朱子曾說: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正是要人靜定其心,自作主宰。程子又恐只管靜去,遂與事物不相交涉,卻說個“敬”,云:“敬則自虛靜。”須是如此做工夫。[58]
依朱子之意,所謂“定之以中正仁義”可以說成是“敬定其心,自作主宰”,或者說“敬定其心,自作主宰”的實質(zhì)是“以中正仁義定其心”,則“敬”之根源于性理,已露端倪。又《語類》載:
“大率把捉不定,皆是不仁?!眴栐唬骸靶闹倔w,湛然虛明,無一毫私欲之累,則心德未嘗不存矣。把捉不定,則為私欲所亂,是心外馳,而其德亡矣。”曰:“如公所言,則是把捉不定,故謂之不仁。今此但曰‘皆是不仁’,乃是言惟其不仁,所以致把捉不定也。”[59]
對于程子“大率把捉不定,皆是不仁”一言,朱子反對將之理解為“把捉不定,故謂之不仁”,而主張理解為“惟其不仁,所以致把捉不定也”,言下之意,“仁,則敬力強大而心定”,則“敬”之力量及工夫差異的根源,在于明理程度的差異可知。再如上面和“敬”字形影不離的“定”字,也常被朱子用以說性理,其言曰:
性則一定在這里,到主宰運用卻在心。[60]
理是定在這里,心便是運用這理底。[61]
“定”字同時被用來說“敬”和“性理”,可見在朱子這里“敬”與“性理”的親緣關(guān)系??偠灾?,種種跡象表明,在朱子看來,“敬”的根源在于性理,“敬”之力量及工夫差異的根源,則在于明理程度的差異。唯其如此,朱子才會將普通心靈提升自身“敬”力的方法,歸結(jié)為“窮理”或者說“致知格物”。朱子回答前面所引弟子“某每常多是去捉他,如在此坐,心忽散亂,又用去捉它”之問時又說:
公又說錯了。公心粗,都看這說話不出。所以說格物、致知而后意誠,里面也要知得透徹,外面也要知得透徹,便自是無那個物事。譬如果子爛熟后,皮核自脫落離去,不用人去咬得了。如公之說,這里面一重不曾透徹在。只是認(rèn)得個容著,硬遏捺將去,不知得源頭工夫在?!八^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此是圣人言語之最精處,如個尖銳底物事。如公所說,只似個樁頭子,都粗了。[62]
“自是無那個物事”即是說不會再“紛擾”,這表征著“敬”力從淺薄變?yōu)樯詈?,而朱子將之歸為“致知格物”的結(jié)果,則“致知格物”為心靈“敬”力提升之方可知。前文所引朱子“這須是見得,須是知得天下之理,都著一毫私意不得,方是,所謂‘知止而后有定’也。不然,只見得他如生龍活虎相似,更把捉不得”一言,將“紛擾”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歸于“知得天下之理”,也是同樣的意思。在這個意義上,當(dāng)朱子在前面“便須收斂提掇起,教在這里”之后緊接著說:
“常常相接,久后自熟?!庇衷唬骸半m然,這個也恁地把捉不得,須是先理會得個道理。而今學(xué)問,便只要理會一個道理?!焐鸁A民,有物有則?!幸粋€物,便有一個道理。所以《大學(xué)》之道,教人去事物上逐一理會得個道理。”[63]
此中既說“常常相接,久后自熟”,又說“須是先理會得個道理”,便是在指出,在“淺薄敬力”的前提下勉強把捉,只是治標(biāo)之策,“致知格物”以提升“敬”力,才是治本之策。或者說所謂“久后自熟”,并不是說在淺薄敬力的前提下,僅僅寄望于時間來治療“紛擾”之病,而是說在一個很長的時間段內(nèi),持續(xù)地“致知格物”,通過提升敬力來治療“紛擾”之病。朱子又說:
只是以義理養(yǎng)之,久而自熟。[64]
萬事皆在窮理后。經(jīng)不正,理不明,看如何地持守,也只是空。[65]
此兩言即指出,“致知格物”以提升“敬”力,才是治本之策。但這又不意味著銷“敬”入“致知格物”,因為普通心靈只有在處于暫時性的自我主宰、自我保持狀態(tài)時,才可能從事“致知格物”的工作,而暫時性的自我主宰、自我保持,有賴于其不充分的敬力,以及淺薄把捉的“敬”字工夫。
在這個意義上,“致知格物”是在不充分敬力及淺薄把捉的“敬”字工夫的基礎(chǔ)上,內(nèi)在地提升之、深化之,而不是立足于別處,外在地干涉之。朱子說“致知者,以敬而致知”[66],即指出“致知”與“敬”的不相外。后來王陽明說“就窮理專一處說,便謂之居敬;就居敬精密處說,便謂之窮理;卻不是居敬了別有個心窮理,窮理時別有個心居敬:名雖不同,功夫只是一事”[67],可以看作是朱子此意的發(fā)展。
結(jié)論
至此,朱子“敬”論的核心內(nèi)容,我們已經(jīng)重新探討完畢。通過以上四節(jié)的探討,我們發(fā)現(xiàn),在朱子看來,人的心靈不是空洞的,其中本具一種自我挺立、自做主宰的力量,因而能夠做自我養(yǎng)護、自我喚醒的工夫;上智心靈所具的這種力量非常充足,因而其工夫非常自然,其他心靈自做主宰的力量則相對匱乏,其工夫也常常不得不勉強;
上智心靈的充足力量和自然工夫,即是朱子所言“敬”字的本位名義之所指,其他心靈的薄弱力量和勉強工夫,則為“敬”這一概念的擴展意義所包含;這種力量根源于性理,而產(chǎn)生于心靈對自身性理的自覺,所以上智心靈通過“格物窮理”,能夠保持其充足“敬力”,普通心靈通過“格物窮理”,則能提升其“敬力”至于充足之境。
總而言之,朱子所言之“敬”雖然不是所有心靈都充足具有的,卻在所有心靈中都有其根源、有其存在、有其展現(xiàn),在普通心靈這里更有提升的可能,而朱子也給出了切實可行的提升路徑。由此看來,朱子之“敬”絲毫沒有“空頭涵養(yǎng)”之弊,反而對心靈給出了更為深刻、透辟的解釋,對人們的自我提升給出了更為堅實平坦的道路,時至今日,仍然不失其啟發(fā)性和指導(dǎo)性,是值得我們特別重視的思想資源。
?
【注釋】
?
[1] 朱杰人、嚴(yán)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第1029頁。
?
[2] 《朱子全書》第27冊,第560頁。
?
[3] 《朱子全書》第14冊,第373頁。
?
[4] 參見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第167—168頁。唐君毅先生也認(rèn)為,主敬涵養(yǎng)之工夫在朱子即存得此心以免于氣質(zhì)之昏而長保知覺不昧,從而性理由此得以呈現(xiàn),此種涵養(yǎng)工夫主要是對治氣稟物欲之雜,純屬后天人為者,與陸王本心自明自立之工夫有根本之不同。(參見《中國哲學(xué)原論·原性篇》,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5,第373—374頁。又見楊峻峰:《心理之間:朱子心性學(xué)研究》,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4,第13頁。)
?
[5] 吳震:《朱子思想再讀·自序》,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8,第15頁。
?
[6] 《朱子全書》第14冊,第368頁。
?
[7] 《朱子全書》第18冊,第3594頁。
?
[8] 《朱子全書》第22冊,第1980頁。
?
[9] 需要說明的是,據(jù)《語類》記載,當(dāng)有弟子以“未見敬之體”為問的時候,朱子說“敬只是敬,更尋甚敬之體。似此支離,病痛愈多,更不曾做得工夫,只了得安排杜撰也”(《朱子全書》第14冊,第376頁),這里朱子只是反對弟子以理論廢工夫,并不是否認(rèn)“敬之體”的存在。
?
[10] 《朱子全書》第21冊,第1419頁。兩引號為筆者所加。
?
[11] 《朱子全書》第14冊,第371頁。
?
[12] 《朱子全書》第14冊,第230頁。
?
[13] 《朱子全書》第14冊,第372頁。
?
[14] 《朱子全書》第14冊,第371頁。
?
[15] 《朱子全書》第14冊,第367頁。
?
[16] 《朱子全書》第14冊,第372頁。
?
[17] 《朱子全書》第15冊,第1576頁。
?
[18] 《朱子全書》第14冊,第374頁。
?
[19] 《朱子全書》第14冊,第366頁。
?
[20] 《朱子全書》第14冊,第367頁?!墩Z類》論敬部分以此兩言開頭,編者黎靖德可謂得朱子之意。
?
[21] 《朱子全書》第14冊,第270頁。
?
[22] 《朱子全書》第14冊,第375頁。
?
[23] 《朱子全書》第14冊,第372頁。
?
[24] 《朱子全書》第14冊,第302頁。
?
[25] 《朱子全書》第14冊,第367頁。
?
[26] 《朱子全書》第16冊,第2031頁。
?
[27] 《朱子全書》第14冊,第570頁。
?
[28] 牟宗三認(rèn)為,朱子所謂之涵養(yǎng)實是未見心體之空頭涵養(yǎng),只是通過主敬而使心氣平靜,從而為認(rèn)知性理提供一適宜之心境而已。參見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下,第167—168頁。其說恐未得朱子之實。
?
[29] 《朱子全書》第14冊,第371頁。原文為“敬勝百邪”。
?
[30] 《朱子全書》第14冊,第370頁。原文為“人之為學(xué),千頭萬緒,豈可無本領(lǐng)。此程先生所以有‘持敬’之語。只是提撕此心,教他光明,則于事無不見,久之自然剛健有力”。
?
[31] 《朱子全書》第14冊,第680頁。
?
[32] 《朱子全書》第14冊,第371頁。
?
[33] 《朱子全書》第14冊,第359頁。原文為“人心常炯炯在此,則四體不待羈束,而自入規(guī)矩。只為人心有散緩時,故立許多規(guī)矩來維持之。但常常提警,教身入規(guī)矩內(nèi),則此心不放逸,而炯然在矣。心既常惺惺,又以規(guī)矩繩檢之,此內(nèi)外交相養(yǎng)之道也”。
?
[34] 《朱子全書》第17冊,第2690頁。
?
[35] 《朱子全書》第14冊,第369頁。
?
[36] 《朱子全書》第18冊,第3780頁。
?
[37] 《朱子全書》第14冊,第373頁。
?
[38] 《朱子全書》第17冊,第3210頁。
?
[39] 《朱子全書》第14冊,第528頁。
?
[40] 《朱子全書》第14冊,第369頁。
?
[41] 《朱子全書》第14冊,第331頁。
?
[42] 《朱子全書》第14冊,第331頁。
?
[43] 《朱子全書》第14冊,第377頁。
?
[44] 《朱子全書》第14冊,第331頁。
?
[45] 《朱子全書》第18冊,第3780頁。
?
[46] 《朱子全書》第18冊,第3619頁。
?
[47] 《朱子全書》第18冊,第3756頁。
?
[48] 《朱子全書》第14冊,第360頁。相同的意思又見“今人將敬來別做一事,所以有厭倦,為思慮引去”。(《朱子全書》第18冊,第3631頁)
?
[49] 《朱子全書》第16冊,第1912頁。原書標(biāo)點有誤,筆者有所改動。
?
[50] 《朱子全書》第14冊,第255頁。
?
[51] 《朱子全書》第17冊,第2691頁。
?
[52] 《朱子全書》第22冊,第1837頁。
?
[53] 《朱子全書》第18冊,第3636頁。
?
[54] 《朱子全書》第18冊,第3629頁。
?
[55] 杜保瑞認(rèn)為“象山去氣稟之欲是本心自明之工夫,朱熹講涵養(yǎng)還是本心自明之工夫。工夫沒有不是本心自明而有其效的。朱熹的主敬就是本體工夫,是本體工夫的操作型定義”,“涵養(yǎng)察識都是本體工夫,都是本心自內(nèi)而發(fā)”,“朱熹言于涵養(yǎng)察識的有哪一句不是依據(jù)先天之理來作為的呢”(《對朱熹以氣說心的當(dāng)代詮釋之反思》,《朱子學(xué)刊》2016年第1期),也指出了這一點。
?
[56] 《朱子全書》第22冊,第2189頁。
?
[57] 《朱子全書》第22冊,第1922頁。原書標(biāo)點有誤,筆者有所改動。
?
[58] 《朱子全書》第17冊,第3139頁。
?
[59] 《朱子全書》第17冊,第3248頁。
?
[60] 《朱子全書》第14冊,第225頁。
?
[61] 《朱子全書》第14冊,第583頁。
?
[62] 《朱子全書》第14冊,第528頁。
?
[63] 《朱子全書》第18冊,第3780頁。原文標(biāo)點有誤,筆者有所改動。
?
[64] 《朱子全書》第14冊,第680頁。
?
[65] 《朱子全書》第14冊,第303頁。
?
[66] 《朱子全書》第22冊,第2323頁。
?
[67] 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王陽明全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