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道德
道德,是一種由絕大多數(shù)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相同處所制訂出來的一種規(guī)則,而道德分為大眾道德和小眾道德,大眾道德這種準則會隨人們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而變化,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社會環(huán)境變化,小眾道德的準則則會基于自身與大眾之間的差異性而隨之變化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迫使人們意識到需要大眾道德,每人一開始得到的世界資源是一定的,一開始由于人們普遍的共情心理,使得人們有了一個大眾道德,最開始的大眾道德僅僅基于共情,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世界資源不斷擴大,也因為世界資料不均等的分配,使得每個人都會有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導致了階級的產生,階級的產生導致了個體道德開始走向倆個角度,最終因為共情所產生的舊道德無法約束限制大多數(shù)人,所以產生了斗爭,而斗爭會導致意識形態(tài)兼并,導致人們普遍的道德隨之再變化,這就是把小眾道德推及成為大眾道德的過程,新的大眾道德會與個體原本自身具有的小眾道德融合形成新的小眾道德,在這種本質上還是大眾道德的約束下,人們開始有序的發(fā)展生產力(斗爭只是推小眾道德為大眾道德,人類發(fā)展生產力是歷史必然趨勢),從而還是會產生差異,差異的必然存在決定著斗爭的必然存在,此外差異和斗爭并無實在聯(lián)系,隨著生產力進入到一定深度,為了實現(xiàn)階級利益和維護出現(xiàn)了國家,從而出現(xiàn)了道德的副產物,法律,法律是為了穩(wěn)定社會環(huán)境,使立法者以及通過法案的得益者的個人道德得到穩(wěn)固所產生的,法律與道德僅此關系 所以可以得出四個結論 1.盡管社會的階級不同,立場不同,但只要具有同樣的文化,經驗,民族,就可能擁有相同的道德 2.各個民族的道德準則是不相同的,即便有相同的立場和階級,但由于他們受到的社會環(huán)境不同,導致了道德在各個民族之間具有差異性 3.道德具有多數(shù)原則,道德是絕大多數(shù)人所共同的意識形態(tài),而當一個道德不被多數(shù)人所認可,必將發(fā)生意識形態(tài)的兼并和斗爭,從而產生他人認可的新道德 4.道德對不同階層不同階級的人作用不一,比如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他們所信奉的道德不一,也就是準則不一,再比如民貴君輕和忠君愛國,就是倆個階層倆個角度去闡述道德 個體道德那又是如何自然形成 最開始的個體道德源自父母的教化,個體的思想首先源于父母的符號語言的音,父母的打或是罵形成了符號禁止,父母的夸贊形成了符號許可,這便是最簡單的個體道德,此時的個體道德沒有自己的思想,父母便是他唯一的憑證,當個體能不依靠父母的思想去認識社會,便形成了模糊的個體道德,此時個體道德的核心歸咎還是在個人與他人差異性,由于此時的語言對剛認識社會的孩童沒有形成符號化的認知,也就不會去形成思想,所以此時個體道德只能說以自我為中心對這個社會開展認識,所以此時個體的道德就是認識如何以自我的利益為中心在他所認識的閹割社會里生存,比如搶奪別人玩具,比如纏著父母買吃的,所以這時候的對于孩童的大眾道德還是最原始的共情,同時因為沒有思想的緣故,所以小眾道德不會與大眾道德互相作用,影響,不矛盾但也不作用,之后小眾道德在個體逐漸社會化的過程中,也是不斷認識到自身與他人差異的過程,只不過孩童所能認識到的差異性只有物質,并無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