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爭的事實:《千與千尋》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看懂的動畫


6月21日,經(jīng)典的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宮崎駿導(dǎo)演的大作《千與千尋》時隔18年后在中國大陸上映,2天就突破1億人民幣的票房,掀起了又一股動畫觀影熱潮。
對于這部作品的理解,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經(jīng)驗,然而大家獲悉的道理,或者所謂的“內(nèi)涵”,“不勞而獲就會變成豬”,“吃太多會被殺掉的”似乎已經(jīng)成為一群喜歡這部動畫的人的共鳴。
不過,筆者親自去影院二刷《千與千尋》,經(jīng)過筆者的觀察,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去觀看這部作品,但是年幼的孩子似乎并不能理解《千與千尋》的故事。
年幼的孩子無法接受《千與千尋》

根據(jù)筆者的親自觀察,帶著大約7-10歲的孩子來觀看《千與千尋》的家長,也就是70后甚至80后的“新爸媽”,他們大都在自己那個時代受到作品的影響,是希望自己能和孩子共享宮崎駿動畫的樂趣的年輕一輩。不過就筆者觀察的幾個孩子,似乎并不是很能接受《千與千尋》。
別說故事內(nèi)涵了,故事龐大的信息量,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不及接受。以筆者觀察到的一個7-8歲的女孩子來說,她在觀影過程中提到最多的詞就是“為什么呀”,似乎很多橋段發(fā)生的故事的前因后果,她都沒有搞清楚。而一邊的父母也算很耐心的給她解釋故事的因果關(guān)系(講話聲音比較響,也影響了別的觀眾),加之《千與千尋》塑造的怪奇世界的奇特氛圍,女孩子甚至抱怨,“媽媽,我想離開電影院,我害怕~”。
而坐筆者隔壁的一個男孩子,從開始的滿臉期待,到后來一聲不吭,似乎和他心目中想的“卡通片”不太一樣,他的父親也非常耐心的給他講解劇情,但電影放到一半,他早已開始東張西望,2個小時的故事本身也讓孩子失去了耐心。
承包笑點的意外的都是大人

《千與千尋》作為一部動畫片,雖然有怪奇的故事展開,但卻不失一些童趣的部分,譬如《龍貓》中登場過的灰塵精靈的可愛舉動,引得全場發(fā)笑,但是這并不包括了筆者先前提到的孩子們,孩子們還在不斷的接受故事劇情,并沒有時間接納宮崎駿式的童趣,反倒是那些被工作和生活所困,理解了生活的煩惱的“大人們”,被宮崎駿式的幽默逗得滿堂大笑。
宮崎駿的動畫在中國受歡迎的理由

宮崎駿盡管在大陸沒有大量引進,但是在國內(nèi)卻非常受歡迎。筆者總結(jié)了他的作品非常受歡迎的三個點。第一點自然是作品的藝術(shù)性強,并沒有生硬的講述道理,而是把內(nèi)涵留給人們?nèi)ニ伎?,用藝術(shù)來包裝自己的故事,這是一個稍微有一些文化修養(yǎng)的人就能感受到的,作品本身的魅力;二是中日的文化差異,相對西方世界要小得多,中國古代許多傳說也和日本的傳說相近,有著亞洲文化的共性,因此日本的一些觀念,習俗,中國人也容易接受;三是“政治正確”,當然,這是要打引號的,只是一個比喻。宮崎駿是社會主義理念的支持者,倡導(dǎo)和平,提倡對環(huán)境保護,對人性的關(guān)懷的他,理念符合中國的主流思想,因此中國人也容易接受他的作品中隱含的內(nèi)容。
不要給動畫片加上莫須有的標簽

中國的動畫一開始就定位于低齡,針對兒童設(shè)計,然而讀遍《動畫學》,除了中國的動畫外,沒有哪國的部分把動畫定位于兒童,雖然符合我國當時的國情,但時代是在不斷變幻的,尤其是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與國際接軌的中國文化,也應(yīng)當寫上新的篇章?!皠赢嬍呛⒆拥膶@钡南敕?,容易將故事的內(nèi)容限制住,也不易于讓更多人去接觸動畫這種獨特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因此筆者認為,“動畫片是孩子的專利”“動畫片是幼稚”的標簽,不該再被貼在中國動畫的身上,動畫是不是針對兒童設(shè)計,都不影響它寓教于樂的作用。拓展視角,向遠處看,也許中國動畫的發(fā)展會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