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華夏23個藩屬國

2023-08-04 07:08 作者:羽心縈  | 我要投稿

作者:韋世飛

大中華帝國的23個藩屬國

據(jù)《清史稿》記載,滿清共有19個藩屬國,再加上依附于西藏的3個屬國及不列入史籍的事實藩國-蘭芳共和國,共23個國家奉中國為宗主國,其中東邊的高麗(朝鮮)、琉球,中南半島有安南(越南)、南掌(老撾)、暹羅(泰國)、緬甸、以及南洋群島的蘇祿(菲律賓)、蘭芳共和國,西南有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拉達克,中亞西亞有浩罕、哈薩克、布魯特、布哈爾、巴達山克、瑪爾噶朗、那木干、塔什干、博羅爾、坎巨提、愛烏罕(阿富汗)等藩屬國。然而隨著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內(nèi)憂外患的加劇,這些國家陸續(xù)被列強侵占或控制,最終全部脫離對中國的藩屬關(guān)系,從而宣布持續(xù)500余年的東亞封貢體系徹底瓦解。

1、高麗(朝鮮)

高麗(918年-1392年),又稱高麗王朝、王氏高麗,是朝鮮半島古代國家之一。公元918年泰封弓裔部下起事,擁立王建為王,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后百濟統(tǒng)一。高麗歷經(jīng)34代君主,共475年。1388年李成桂威化島回軍掌握實權(quán)。1392年,李成桂廢黜恭讓王自立,建立了朝鮮王朝。高麗都城為開京(今朝鮮開城)。為爭取明朝的支持,遣使請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朝鮮為新國名。國土大體上相當于今天朝鮮半島中南部,北方始以大同江一線同中國為界,后不斷向北推進。1636年皇太極征服朝鮮,迫使朝鮮尊奉滿清為宗主國。滿清定鼎北京后,朝鮮除每年的賀冬至、賀正朔、賀圣節(jié)、納歲幣四次固定朝貢使節(jié)外,還有多種不定期使節(jié)來華。中日《馬關(guān)條約》簽訂后,清廷被迫承認朝鮮獨立,正式結(jié)束中朝間的宗藩關(guān)系。1948年9月9日,朝鮮勞動黨領(lǐng)導(dǎo)人金日成在朝鮮半島北半部建國時,定國名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2、琉球

琉球國即為現(xiàn)在日本的沖繩縣。自1372年,琉球一直是中國的正式朝貢國,此后每逢琉球新王繼位,都有清廷使節(jié)前往冊封、慶賀。1652年清順治年間,歸附中國。1879年,日本強占琉球,并正式宣布琉球為沖繩縣。至此,清朝與琉球的宗藩關(guān)系被終結(jié)。琉球國王曾兩次密令使節(jié)紫巾官向德宏拜見李鴻章,請求清政府出手相救。奈何此時的清王朝內(nèi)憂外患,自顧不暇。到最后,甚至于琉球大臣在北京總理衙門長跪哀號,請清王朝看在琉球二百年歸順的份上,出手相救??墒?,搖搖欲墜的清王朝,自已的地盤都被瓜分的四分五裂,還有什么辦法去管別人,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琉球被日本強占。1879年,清光緒年間,琉球被日本歸為沖繩縣境內(nèi)。

3、蘇祿

蘇祿國版圖包括今菲律賓蘇祿群島、巴拉望島及馬來西亞沙巴州東北部。雍正四年,即1726年,蘇祿國王遣使向清廷朝貢,清廷規(guī)定蘇祿五年一貢。到了1752年蘇祿國王上表,請求讓蘇祿國加入中國版圖,1753年,蘇祿國王不堪西班牙侵擾,數(shù)次向清廷上表請求將本國土地、人口并入中國,但被結(jié)乾隆帝婉拒。1762年,蘇祿國最后一次向清廷朝貢,“自后遂不復(fù)至”。到1851年,西班牙艦隊橫沖直撞,清政府自顧不暇,蘇祿被西班牙吞并。

4、安南

安南即今天的越南,安南阮朝國王阮福映(祖籍廣東高要活道鎮(zhèn))于1803年建立統(tǒng)一國家后,清廷遣使冊封其為越南國王,正式建立宗藩關(guān)系。19世紀中法國武裝侵略越南,并與清朝在1883-1885年間兵戎相見。中法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不敗而敗的清廷與法國簽署《中法會訂越南條約》,正式放棄對越南的宗主權(quán)。清政府在中法之戰(zhàn)勝利后丟掉了越南,再后來,越南與中國在1978年還大打出手,不堪回首。

5、緬甸

1765-1769年間,清廷與緬甸兵戎相見,乾隆三十四年,最終迫使其臣服。1790年,清廷遣使冊封緬甸國王,正式建立起中緬間的宗藩關(guān)系。1886年,緬甸全境被英國占領(lǐng)。同年7月,中英兩國簽訂《緬甸條款》,清廷承認英國在緬特權(quán),英國則同意緬甸每屆十年“循例”向中國“呈進方物”。

6、暹羅

暹羅即今天的泰國。順治三年即1646年,歸附清朝,1652年,暹羅正式遣使到清朝進行朝貢,清暹間建立起宗藩關(guān)系,以后歷任暹羅國王登基前都要接受清廷使節(jié)的冊封。1855年,趁清王朝焦頭爛額之際與清王朝斷絕附屬國關(guān)系,英暹兩國簽署《英暹通商條約》,隨后法美德意等國也紛紛效法,強迫暹羅簽訂類似的條約。暹羅逐漸淪為半殖民地。

7、南掌

南掌即今天的老撾。18世紀初,南掌分裂為三個國家,其中北部的瑯勃拉邦于1729年開始向清廷朝貢,仍被清廷稱為“南掌”。1792年,歸附清朝,1893年,南掌淪為法國的保護國,隨之終結(jié)了與中國的藩屬關(guān)系。后來,老撾學(xué)中國,搞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了,老撾的發(fā)展還是較慢。

8、廓爾喀

廓爾喀即今日的尼泊爾。其鼎盛時期,國土面積是現(xiàn)在尼泊爾的三倍,1788年和1791年,在英國的支持下,廓爾喀侵略軍兩次入侵西藏,乾隆大怒,派大將軍福康安率清軍一萬,大敗廓爾咯,被擊潰后隨即向中國臣服。中廓間的宗藩關(guān)系一直維持到1908年,之后完全控制廓爾喀的英國殖民當局禁止其向清朝朝貢,至此兩國的宗藩關(guān)系正式斷絕。

9、浩罕

浩罕汗國位于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1710年,烏茲別克明格氏族首領(lǐng)沙魯赫建立以浩罕城為首都的中亞地區(qū)的獨立封建國家。1759年,浩罕統(tǒng)治者沙魯克(即國王)額爾德尼主動以外藩名義附屬于清朝,他的繼承人納爾布塔加強浩罕對費爾干納的統(tǒng)治,并繼續(xù)對中國稱臣。在奧馬爾汗和馬達里汗的統(tǒng)治下,汗國進入鼎盛時期。它的疆域西北臨咸海,包括錫爾河下游附近的哈薩克草原;東北擴展到巴爾喀什湖以南中國地區(qū);南達喀拉提錦等山區(qū)領(lǐng)地。核心地區(qū)在包括浩罕、安集延、馬爾吉蘭、納曼干等城的費爾干納盆地。主要居民為烏茲別克人,其次為塔吉克人、吉爾吉斯人和哈薩克人。版圖包括今日的哈薩克南部部分地區(qū)、烏茲別克東部以及塔吉克與吉爾吉斯部分領(lǐng)土。1876年,沙俄吞并浩罕汗國,并在此地設(shè)費爾干省。至此,浩罕對清廷的藩屬關(guān)系正式終結(jié)。

10、布魯特

布魯特,清代對柯爾克孜族的稱謂。史稱堅昆、鬲昆、黠嘎斯、吉利吉斯、 乞利乞思、吉爾吉斯等。蒙古語意為“高原人”, 清代沿襲。主要從事畜牧業(yè),兼營農(nóng)業(yè)。分為東西兩部, 東布魯特在“伊犁西南一千四百里”,游牧于烏什、阿克蘇西北,伊犁西南,共有五部落;西布魯特在“回疆喀什噶爾城西北三百里”,游牧于喀什噶爾北部河西部、葉爾羌西南部;共有四大部落。分別于乾隆中期的1758年、1759年向清廷朝貢并內(nèi)附。后來布魯特故地大部分被沙俄侵吞,歸屬中國者僅千余家。

11、哈薩克

1743年,阿布賚統(tǒng)一哈薩克汗國,并于1757年即乾隆中期向清廷上表內(nèi)附,但同時也向沙俄稱臣,成功地周旋于兩大國之間。18世紀中后期,沙俄加緊入侵哈薩克,并于1847年正式將其吞并。

12、安集延

安集延古稱安都康,應(yīng)屬于浩罕的一個半獨立邦國,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盆地東南部。1759年,安集延伯克(即首領(lǐng))遣使向清廷朝貢,此后便再無有關(guān)兩國交往的記載。安集延州首府現(xiàn)是烏茲別克斯坦第四大城市,是新疆通往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第二大城市)的重要中轉(zhuǎn)站。在中國明代,這里是帖木兒大帝的孫子巴布爾的出生地。巴布爾20歲時,離開安集延南下阿富汗,并從那里發(fā)跡,建立了莫臥兒王朝(1526年~1857年)。乾隆中期歸附,后被沙俄占領(lǐng)。

13、瑪爾噶朗

瑪爾噶朗位于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據(jù)《清史稿》記載,其地“在安集延西百八十里”。1759年即乾隆中期,瑪爾噶朗伯克率屬投誠清廷,成為中國屬民,后被沙俄占領(lǐng)。

14、那木干

那木干位于今烏茲別克斯坦納曼干,據(jù)《清史稿》記載,其地在瑪爾噶朗西北八十里,霍罕城東北 八十里,東北與布魯特雜處、東境逾河、南濱那林河,即為塔什班干地。1759年即乾隆二十四年,那木干首領(lǐng)與浩罕同時歸化,光緒二年(1876年)被沙俄占領(lǐng)。

15、塔什干

塔什干也稱石頭城古稱荒原,即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位于天山山脈西側(cè),烏茲別克斯坦東部,恰特卡爾山脈西面的奇爾奇克河谷地。1758年即乾隆中期向清廷朝貢。嘉慶年間,塔什干依附于浩罕,成為浩罕八城之一。1864年沙俄吞并塔什干,并在該地設(shè)錫爾達利亞省。

16、巴達克山或丹沙或八答黑商

巴達克山(波斯語: ),一作“拔達克山”,今譯巴達赫尚,其控制范圍大致位于今日阿富汗東北部和塔吉克斯坦東部。包括瓦罕走廊地區(qū),與塔哈爾省、潘杰希爾省、努爾斯坦省等省份及塔吉克、中國和巴基斯坦控制下的克什米爾相鄰,是巴達克山地區(qū)的一部分?,F(xiàn)分屬塔吉克斯坦的戈爾諾—巴達赫尚自治州和阿富汗的巴達赫尚省(包括瓦罕走廊),主要居民是高山塔吉克。明史中稱把丹沙或八答黑商,原被迷里忽辛在帖木爾的幫助下征服,后成為帖木爾帝國的屬國之一,由沙哈魯?shù)囊晃粌鹤渔?zhèn)守,帖木兒帝國崩潰后成為獨立王國。其首領(lǐng)稱鎖魯檀,曾六次派人向明朝朝貢。明朝政府也曾三次遣使往訪。1759年,巴達克山蘇丹向清廷稱臣納貢,不久又轉(zhuǎn)投阿富汗。19世紀下半葉,阿富汗成為英國屬國,巴達克山遂成為英國和俄國大博弈的中心地區(qū)之一。1873年,兩國達成協(xié)議,俄國承認阿富汗對于噴赤河以南的巴達克山和瓦罕走廊的主權(quán),英國則承認俄國對于噴赤河以北的帕米爾高原地區(qū)的占領(lǐng)。至1895年,巴達克山故地被英俄兩國瓜分。

17、博羅爾

博羅爾又作巴羅爾、博洛爾,在巴達克山東南、坎巨提西,即今巴基斯坦北部的吉爾吉特地區(qū),德沃薩依高原,巴勒提與之毗鄰,隆多河谷亦在其轄境之內(nèi),為斯卡杜默格本(Maqpon)王室之分支,于1759年、1762年、1763年、1768年四次遣使向清廷朝貢,之后再無朝貢記載。《清史稿》稱,博羅爾最后被阿富汗吞并。

18、愛烏罕

愛烏罕即是阿富汗,其國北界布哈爾,南界俾路支,東界印度,西界波斯,東西二千馀里。由巴達克山西南行約七百里,歷依色克米什、班因、察里克爾諸回部,越因都庫什山至喀布爾,其國都也。因都庫什山者,蔥嶺山脈右旋之支,迤邐而西,名伊蘭高原。其地波斯處其西,而阿富汗處其東。本罽賓故國。分七大部:首曰喀布爾部,內(nèi)屬部七;曰岡大害部,內(nèi)屬部四;曰射士當部;曰愛拉部,內(nèi)屬部二;曰歐潑部,內(nèi)屬部三;曰愛乍爾部;曰加非利士當部,內(nèi)屬部七。西與波斯接壤。有沙磧,馀皆沃壤。其氣候。高地多寒,近低地則熱。物產(chǎn),果木、棉花、甘蔗、煙草之屬。人皆土著,業(yè)農(nóng),無游牧。工織毛布,著名西域。阿富汗國王杜蘭尼于乾隆二十七年即1762年向清廷朝貢,入貢良馬四匹,馬高七尺,長八尺,意在窺探中國的虛實,此后再無朝貢的記錄。當時阿富汗初脫離波斯獨立,自稱算端,勢張甚,六侵印度,北印度大半為所略。道光六年,德司脫謨哈美德起兵喀布爾,統(tǒng)一阿富汗,愛哈摩特沙玄孫希耶速的逃印度,求庇於英。十九年,英印度總督奧克蘭德攻阿富汗,取乾陀羅、哥疾寧,遂陷喀布爾,立速的為阿富汗王。阿人厭速的,并絕英軍歸路。英軍敗,德司脫謨哈美德仍復(fù)位。二十九年,始與英和。英之有事於阿富汗也,俄人滅布哈爾,次第南侵。英人以阿富汗為印度籓籬,抗之尤力。光緒間,帕米爾分疆之議起,英人復(fù)以保護阿富汗為名,出而干涉帕事矣。后來淪為英國保護國,成為其防御英俄之間的緩沖國。

19、坎巨提

坎巨提,一譯乾竺特、謙珠特、喀楚特,是亞洲中部古國,位于帕米爾高原西南部,屬于今巴基斯坦控制下的克什米爾北部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的棍雜河谷一帶。18世紀后期,乾竺特國境東、北與中國新疆色勒庫爾(今塔什庫爾干縣)相接,南臨博洛爾(今克什米爾吉爾吉特一帶),東南與巴勒提為鄰。其居民信奉伊斯蘭教。都城為棍雜一譯罕薩、洪扎;又稱巴勒提特(Baltit),今名卡里馬巴德(Karimabad),在棍雜河北岸??簿尢岬木用裰饕獮椴扇?、瓦罕人。勃律即唐代安西副都護高仙芝與吐蕃爭奪之地??簿尢岬脑缙跉v史不明。清代有人將坎巨提之先祖比附為《穆天子傳》中的曹奴氏。乾隆年間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后,位于克什米爾一帶的諸國始與清廷建立聯(lián)系。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七月,坎巨提酋長黑斯婁遣其子至葉爾羌(今新疆莎車)入貢,坎巨提成為中國的屬國。其后定為三年一貢,貢物為砂金一兩五錢,分裝為十五袋,一般由其酋長之子送至喀什噶爾??κ哺翣枀①澊蟪迹ɑ虻绬T)按例賞給其大緞二端及糧餉等物。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坎巨提酋長夏孜牌爾幫助清軍平定七和卓之亂,被賜予葉爾羌的熱瓦奇村作為外產(chǎn)??簿尢崤c英國控制下的克什米爾土邦為敵,在19世紀多次交戰(zhàn)。后為克什米爾所敗,向其稱臣進貢。清代晚期,克什米爾和帕米爾地區(qū)成為俄羅斯、英國展開大博弈的前沿。俄國吞并中亞諸汗國后,勢力延伸至阿富汗北部和帕米爾。英國擔(dān)憂俄國從中亞入侵印度,也加緊對帕米爾南部各國的侵略。同治年間,新疆爆發(fā)民變及阿古柏之亂,“中國內(nèi)寇不靖,未遑遠略”,無暇顧及坎巨提等屬國。英國控制克什米爾后,坎巨提每年從英屬克什米爾領(lǐng)取補貼。光緒年間清軍收復(fù)新疆,坎巨提酋長俄則項循舊例遣使貢金,清廷賞給其五品頂戴。1888年至1889年,俄國使者格羅姆切夫斯基、英屬印度官員榮赫鵬分別到訪坎巨提。光緒十七年(1891年)末,英國軍隊繼續(xù)向帕米爾推進,發(fā)動了棍雜-訥格爾戰(zhàn)爭(英國-勃律戰(zhàn)爭),攻占了坎巨提及其鄰部落訥格爾(Nagar)。訥格爾酋長向英軍投降,坎巨提酋長賽必德艾里罕則逃往中國,被旗官張鴻疇羈留于新疆蒲犁廳。清廷采納新疆巡撫陶模之議,將賽必德艾里罕轉(zhuǎn)移至省城烏魯木齊。中國駐歐公使薛福成與英國交涉,英外交大臣沙力斯伯里聲稱英國并無攻滅坎巨提之意,只因其輕慢英國官員,故示以懲戒。1892年,中英達成共識,清廷承認坎巨提為“兩屬之國”,并冊立賽必德哎里罕之弟買買提艾孜木為坎巨提酋長;英國則將坎巨提視為英屬印度的一個土邦,并同意其繼續(xù)向中國納貢。光緒十八年(1892年),陶模委派阜康縣知縣田鼎銘、張鴻疇前往坎巨提,與英國、克什米爾土邦的使節(jié)共同出席買買提艾孜木的冊封典禮。賽必德艾里罕則被羈禁在烏魯木齊長達十七年,后又被安置于庫車;其子米則拜爾被編往莎車之熱瓦奇村為民,余眾被遣返回坎巨提。1898年,英國為試探中國對帕米爾領(lǐng)土的態(tài)度,指使坎巨提要求租種中國蒲犁縣喇斯庫穆的土地。1899年3月,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就帕米爾劃界問題照會中國政府,提出一條新的帕米爾段邊界,試圖勸說中國放棄對坎巨提的宗主權(quán),同時坎巨提放棄對中國所屬帕米爾東緣塔克敦巴什帕米爾、喇斯庫穆等土地(在今塔什庫爾干縣南)的要求。對此,喀什噶爾道黃光達指出,“塔敦巴什及喇斯庫穆地本屬中,乃云印度代坎巨提讓與中國,誠所謂幻想奇談!”。中國總理衙門與新疆巡撫商議未果,不久因義和團事作,最終擱置此事,被英人當作默許。1891年前后,坎巨提被英國占據(jù),中華民國成立后,坎巨提停止向中國進貢。1974年,坎巨提發(fā)生反對其酋長統(tǒng)治的暴動。9月25日,巴基斯坦總理阿里·布托取消坎巨提的獨立地位,其地被并入巴控克什米爾的北部地區(qū)。10月3日,坎巨提末代酋長穆罕默德·賈馬爾汗宣布同意坎巨提加入巴基斯坦。

20、蘭芳共和國

蘭芳大統(tǒng)制共和國(1776年~1886年),通常簡稱蘭芳共和國,位于今東南亞加里曼丹島,是十八世紀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之間存在于南洋婆羅洲(現(xiàn)印度尼西亞占據(jù)稱加里曼丹島)上的海外華人所創(chuàng)立的第一個共和國,也是亞洲歷史上的第一個共和國。 1770年,今廣東梅州梅縣客家人羅芳伯在東南亞西婆羅洲(今西加里曼丹)坤甸成立了“蘭芳公司”,類似于含有政治色彩的東印度公司的團體組織。 1777年,羅芳伯將“公司”改為“共和國”,以東萬律為首都的蘭芳大統(tǒng)制共和國建立。這一年定為蘭芳元年。 蘭芳共和國建立時,第一任總制是陳蘭伯,第二任總制是羅芳伯,最后一任總制是劉恩官。蘭芳大統(tǒng)制名稱,取之于此;亦有人因第二任總制羅芳伯而稱其為方伯共和國, 曾多次向清廷朝貢并請求納入版圖。蘭芳共和國的發(fā)展壯大遭到了西方殖民者和依附于他們的南洋落后民族的嫉恨,隨著大陸的日益沉淪,失去了支持的這個在異域建立起來的華人小國,遭到荷蘭殖民主義侵略軍的進攻。蘭芳共和國全體民眾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最終因武器太差而遭到失敗,這個華人小國在1884年被荷蘭吞并,蘭芳國存在110年。后婆羅洲由荷蘭轉(zhuǎn)給印度尼西亞,改名為加里曼丹島。當時在東南亞建立的華人國家不僅有蘭芳共和國,還有其他幾個國家:廣東汕頭人鄭信,在暹羅稱皇帝,建立吞武里王朝,統(tǒng)一泰國和緬甸王國,立國百余年; 廣東梅州人吳元盛,在婆羅洲北部建立戴燕王國,自任國王,王位世襲,立國百余年,于19世紀亡于荷蘭; 廣東潮州人張杰緒,在安波那島(納土納島)建立沒有特定名號的帝國,自封天子,19世紀張杰緒逝世,內(nèi)部發(fā)生紛爭,王國瓦解; 福建人吳陽,在馬來半島建立另一個沒有特定名稱的王國,于19世紀被向東擴張的英國消滅; 三佛齊國王張璉(廣東饒平人);婆羅皇帝何顯達(廣東汕頭人);爪哇順塔國王某(廣東潮州人);以上華人國家均于19世紀亡于西方殖民者對東南亞的侵略狂潮中。

21、哲孟雄

哲孟雄即錫金???????????Sikkim,位于喜馬拉雅山東段南坡,今屬印度的錫金邦,歷史上錫金曾經(jīng)是一個王國,國徽是相連的十二個環(huán)和圍繞的蓮花象征純潔,頂部歐式風(fēng)格的頭盔上的海螺代表信仰,飛龍象征王室,底部銘文為:“如意寶啊,蓮花呦”,屬西藏的藩屬國。1890年,錫金淪為英國的保護國,逐漸斷絕與中國的藩屬關(guān)系。1975年在印度的操縱下,錫金舉行全民投票,廢除錫金王國,加入印度,第12代國王佩登東杜南嘉流亡美國。錫金東面與不丹毗鄰,西面與尼泊爾接壤,北面與中國西藏交界,南面與印度西孟加拉邦鄰接。菩提亞族最初居住于西藏自治區(qū)東部康區(qū)一帶,1642年建立錫金歷史上的首個王國的蓬楚格于登上錫金王位,成為當?shù)氐脑缙诮y(tǒng)治者。1700年尼錫戰(zhàn)爭爆發(fā),尼泊爾的廓爾喀軍隊入侵錫金,攻占錫金當時的首都拉達孜,錫金國王越境逃亡到西藏,在熱日宗的春丕谷避難,作為宗主的達賴喇嘛將此地賜給他使用,這也就是后來的亞東。廓爾喀軍隊繼續(xù)向西藏推進,一度占領(lǐng)整個后藏并洗劫班禪喇嘛的駐錫地扎什倫布寺,達賴與班禪向清政府請求援軍。當時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兩次用兵,最后由??蛋埠秃Lm察統(tǒng)率清軍于1791年將廓爾喀人全部逐出西藏,并越境追擊至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城郊。廓爾喀軍隊在挫敗清軍前鋒后隨即請降,從此成為中國的藩屬,這也是乾隆十全武功的最后一件。清軍擊退尼泊爾后錫金本欲收復(fù)其失土,但這時尼錫戰(zhàn)爭中假意援助錫金的不丹軍隊突然攻擊錫金,導(dǎo)致本來就已經(jīng)被廓爾喀人打得潰不成軍的錫金腹背受敵,結(jié)果錫金在提斯塔河谷地以西的大片領(lǐng)土淪于尼泊爾之手,提斯塔河谷地以東的領(lǐng)土被不丹占領(lǐng),錫金只保有提斯塔河上游的領(lǐng)土。尼泊爾族移民是在19世紀錫金淪為英國殖民地時,因開發(fā)需要被英殖民政府大量引入到錫金南部,1890年錫金淪為英國的被保護國,1950年又成為印度的被保護國,1973年4月,印度開進錫金,接管了錫金政府的一切權(quán)力。翌年7月又使錫金議會通過《政府法》,規(guī)定錫金政府可參加印度的政治機構(gòu),9月印度議會又通過憲法,規(guī)定錫金為印度的聯(lián)系邦。1975年4月,印度政府再次出動軍隊解散錫金的王宮衛(wèi)隊,軟禁國王并使錫金議會通過決議,廢黜國王,4月23日印度議會通過決議把錫金變成印度的一個邦。被廢黜的錫金國王在紐約病逝后,王儲旺楚克·滕辛·納姆加爾繼位為第十三代國王,新國王表示印度吞并錫金是非法的。印度政府吞并錫金后恐怕錫金會再獨立,所以每年都撥一筆補助款項給錫金,因此一般說來錫金要比近鄰孟加拉國要富有,人民生活水平也較高。

22、不丹

不丹王國(宗卡語:??????????;藏文:??????????,藏語拼音:,威利:vBrug-yul),簡稱"不丹",是位于中國和印度之間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的一個內(nèi)陸國,不丹的國名當?shù)卣Z言叫"竺域",意為"雷龍之地"。不丹的國歌是《雷龍王國》(宗喀語:????????????,THL:Druk tsendhen),國微以兩條風(fēng)格獨特的金龍為主體,兩條相向的巨龍前爪托著一束光明之火,巨龍周圍雷電霹靂,巨龍環(huán)抱由紅色霹靂組成的十字圖案,國徽外圍是一條白色環(huán)帶,頂部用 藏文 寫著箴言“光榮的不丹是不可戰(zhàn)勝的”;首都廷布。不丹自8世紀即為吐蕃一個部落,元朝統(tǒng)一西藏后,受宣政院管轄,清時接受中國冊封,并受駐藏大臣節(jié)制。1865年后,不丹逐漸淪為英國“保護國”,逐漸斷絕與中國的藩屬關(guān)系,深受藏族文化的影響。帕木竹家族從元朝取得了13萬戶中的帕竹萬戶侯稱號。在元末大亂中統(tǒng)一13萬戶,建立了西藏歷史上的帕木竺巴政權(quán),一統(tǒng)西藏達265年之久,也是與明王朝相始終的領(lǐng)土,被明王朝賜王號,龍旗?!绑冒汀笔且糇g,“竺”這個音在藏語里是龍的意思。到了明朝末年,一方面帕竹王室的政權(quán)被其家臣所篡奪,另一方面黃教興起,黃教屯兵買馬,躍躍欲試?!绑冒汀钡男磐奖粌擅鎶A擊,處于岌岌可危之中。1616年竺巴派領(lǐng)袖是阿旺·納姆伽爾,他在危機時刻審時度勢,毅然帶領(lǐng)竺巴信徒遠走不丹。由于阿旺·納姆伽爾修得一身好佛,又有神符四腳神龍做護駕,因而所到不丹之處,無不歸順于其旗下。 1772年遭英國入侵。1865年強迫不丹簽訂《辛楚拉條約》,不丹被迫割讓2000平方千米土地。1907年,烏顏·旺楚克(1907---1926)廢除德布王,自任國王,建立不丹王國,集政教大權(quán)于一身,并規(guī)定國王世襲。1910年1月英國同不丹簽訂《普那卡條約》。規(guī)定不丹對外關(guān)系受英國“指導(dǎo)”。1926---1952吉格梅·旺楚克在位。印度獨立后于1949年8月同不丹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規(guī)定不丹對外關(guān)系受印度指導(dǎo)。1952年第三代國王吉格梅·多爾吉·旺楚克即位,他發(fā)展經(jīng)濟,對內(nèi)政外交進行改革。1961年以來,不丹國王多次公開表示要保持自己國家的主權(quán)和獨立。1971年不丹加入聯(lián)合國,1972年第四代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自英國留學(xué)回來,17歲繼承王位,繼續(xù)先王的內(nèi)外政策。1973年成為不結(jié)盟運動成員,1985年成為南亞區(qū)域合作聯(lián)盟成員。2008年3月24日,位于中印之間的不丹迎來其歷史上的首次民主選舉,直接選舉國民議會議員,并在此基礎(chǔ)上產(chǎn)生首個民選政府。不丹的主要外貿(mào)對象和國防援助國是印度。

23、拉達克

拉達克(藏語:???????;英語:Ladakh)北有喀拉昆侖山脈、南有大喜瑪拉雅山脈,西南則是克什米爾山谷,是藏族的傳統(tǒng)居住區(qū),有“小西藏”之稱,清時為受駐藏大臣節(jié)制的西藏藩屬。1834年,英國支持錫克帝國入侵拉達克,清廷拒絕救援,拉達克因之淪陷。大約公元1世紀,拉達克成為貴霜帝國的一部分。2世紀的時候,佛教經(jīng)過克什米爾傳入西拉達克,而此時東拉達克仍然盛行苯教。7世紀的時候玄奘也記錄過這個地區(qū)。8世紀,拉達克東部的吐蕃擴張,拉達克北部的中亞被中國唐朝控制,拉達克卷入了唐蕃沖突,其宗主權(quán)在唐帝國和吐蕃之間幾經(jīng)易手。842年,吐蕃王室成員尼馬唝(Nyima-Gon)由于王室內(nèi)亂,逃往吐蕃西部,脫離吐蕃王國,吞并拉達克,建立獨立的拉達克王朝。這個時期拉達克涌入了大量藏人,隨之藏化。王朝從印度東北地區(qū)尤其是克什米爾引入佛教思想,史稱藏人的“第二次佛教傳播”。13世紀面臨伊斯蘭教征服南亞,拉達克謀求從西藏獲得佛教事務(wù)的指導(dǎo)。隨后的大約兩個世紀里,直到1600年,拉達克面臨穆斯林鄰國的劫掠和侵略。由此拉達克開始衰落,并且部分人轉(zhuǎn)信伊斯蘭教。之后巴干王重新統(tǒng)一了拉達克,并建立了勝利王朝,此后國力漸強。這個地區(qū)王朝一直持續(xù)到今天。為了對付穆斯林在該地區(qū)摧毀佛教、實現(xiàn)伊斯蘭化的企圖,王朝的歷代國君驅(qū)逐了來自中亞的入侵者,并且一度把王國擴張到尼泊爾。17世紀前期,勝利王朝為修復(fù)佛教圣器和廟宇做了大量努力,王國版圖向北擴張到了臧斯噶(Zanskar)等地區(qū)。然而王國后來被已經(jīng)吞并克什米爾和巴爾蒂斯坦的莫臥兒帝國擊敗,但是王國保持了獨立。17世紀后期,拉達克在不丹和西藏的爭端中支持不丹,引起了西藏的進攻??耸裁谞柲滤沽置褡鍘椭亟ɡ_克政權(quán),條件是拉達克王室允許在首都列城(Leh)里建清真寺并且國王皈依伊斯蘭教。1684年西藏和拉達克簽約解決了雙方之間的爭端。1834年和1840年,多格拉人在旁遮普地區(qū)的錫克帝國的支持和率領(lǐng)下兩次入侵拉達克,拉達克兩次向西藏地方政府求援,但是清駐藏大臣拒不發(fā)兵,拉達克淪陷。1842年拉達克人起義失敗,拉達克被并入多格拉土邦。1842年拉達克戰(zhàn)爭后,拉達克王室被允許在拉達克保留部分王權(quán),這種格局一直持續(xù)到今天。1947年印巴分治,多格拉土邦王公不能決定加入印度還是巴基斯坦。1948年巴基斯坦攻入該地區(qū),并且占領(lǐng)了卡吉爾(Kargil)和臧斯噶,軍隊距離雷城不到30公里。在多格拉土邦王公簽約加入印度之后,印度派軍隊進入該地區(qū)。949年中國關(guān)閉了奴布拉(Nubra)和新疆的邊界,封鎖了傳統(tǒng)的邊貿(mào)道路。1950年中國解放西藏,大量藏人逃入拉達克。1962年以前中國修建的新藏公路穿越阿克塞欽地區(qū),使自清末以來未能有效控制的阿克塞欽地區(qū)重新回到中國的有效管理中。中國還建設(shè)了喀喇昆侖公路通入巴基斯坦。在此期間,印度建設(shè)了斯利那加-列城公路,使行程從十六天縮短到兩天。如今整個查謨-克什米爾邦處于印度、巴基斯坦的領(lǐng)土爭端之中。

華夏23個藩屬國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潮安县| 东海县| 华宁县| 清流县| 通化市| 日喀则市| 泰宁县| 白城市| 千阳县| 宿州市| 罗平县| 博客| 寿宁县| 手机| 康平县| 台前县| 峡江县| 贺州市| 诏安县| 罗平县| 时尚| 秦皇岛市| 阳谷县| 稷山县| 杭州市| 开封市| 财经| 图片| 泗洪县| 东宁县| 阿城市| 舒兰市| 阜城县| 板桥市| 大城县| 台北市| 镇巴县| 铜川市| 涪陵区| 山东省| 镶黄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