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流傳中國記8:粟特人把摩尼教傳到中國
阿莫去世后,東方教團繼續(xù)在東方的傳教事業(yè)。
到了公元6世紀,實力壯大的中亞傳教團在傳教團首領薩特·奧爾米茲的領導下,竟然敢跟位于巴比倫的教廷決裂,成為一個獨立的教會,尊奉阿莫為開派祖師。
不過薩特·奧爾米茲并沒有自稱教主,而是以登那瓦爾斯自稱。登那瓦爾斯,意為“真正的、純潔的”,漢文譯文為“電那勿”。
摩尼教的《殘經(jīng)》引《應輪經(jīng)》云:“若電那勿等,身具善法……其明父者,即是明界無上明尊;其明子者,即是日月光明?!?/p>
而《萬寧經(jīng)》則云,“若電那勿具善法者,清凈光明、大力、智慧皆備在身,即是新人,功德具足。”(許地山《摩尼二宗三際論》,燕京學報,第三期,1928年)
所謂“電那勿”,即僧侶,是宣教師。所謂善法,即圣教,教徒如果具足功德,便有“清凈光明、大力、智慧”在他身中,再加上無上明尊,便是“四寂法身”(四位一體)的圣教信條了。
710~740年,中亞教團又取消獨立,重歸巴比倫總教廷法王米爾的領導。
在這里順便說一下摩尼教的教階:教主、法師、主教、長老、執(zhí)事、選民、聽者對應漢文譯名:
通常在教主(法王)下設五等:
一,法師或教師,舊譯慕阇、“承法教道者”,共設12人;
二,教監(jiān),舊譯“薩布塞”、“拂多誕”、“侍法者”,共72人;
三,牧僧或宣教士,舊譯“默奚悉德”,“法堂主”,共360人,
四,選民/出家僧侶,舊譯“阿羅緩”、“一切純善人”,正規(guī)教徒;
五,聽者/聽眾,舊譯“耨沙喭”、“一切凈信聽者”,一般教徒。前四個教階被統(tǒng)稱為選民或僧侶,教義對其要求比一般信徒嚴格得多。

作為摩尼教先知之一的佛陀:來自高昌地區(qū)的摩尼教彩繪圖卷,公元10世紀。
因為中亞地區(qū)佛教占據(jù)優(yōu)勢,所以摩尼教在傳播時,入鄉(xiāng)隨俗,為了方便傳播,用了許多佛教術(shù)語連敘述摩尼教教義,甚至以佛教的一支自居。
德國克林凱特教授曾評論摩尼教:“摩尼宣稱,要使一個民族改宗他的宗教,就必須用該民族的語言來宣講教義,而這就意味著要用該民族所習慣的隱喻和神話的表述方式。由是,我們便注意到西方的摩尼教對基督教大加借用,而伊朗的摩尼教著作,則廣泛的吸收波斯的宗教思想,中亞和中國的摩尼教經(jīng)文卻越來越受到佛教的影響?!?/p>
其實摩尼教后來傳到中國,為了適應中國的環(huán)境,時而偽裝成佛教的一支,時而偽裝成道教的一支,目的就是為了方便中國人的理解讓傳教更加方便。
這是后話,我們以后的章節(jié)再講。

中國新疆吐魯番一千佛寺壁畫上的兩位佛教僧侶,公元9世紀;雖然阿爾伯特·馮·勒柯克(1913)認為藍眼睛的紅發(fā)和尚是吐火羅人,現(xiàn)代學者已經(jīng)確定了與粟特族相同的佛窟(9號)的類似白種人,[在唐中葉(七至八世紀)和維吾爾統(tǒng)治階段(9-13世紀),居住在吐魯番作為少數(shù)民族社區(qū)。
當年阿莫在帕提亞傳教時,就開始披上佛教的外衣了。
根據(jù)現(xiàn)在出土的當?shù)氐哪δ峤虤埦碛涊d,阿莫宣揚“明使的佛性”,新疆出土的摩尼教殘卷更是把摩尼說成是彌勒佛,說他“打開了樂園的大門”。
另一個殘卷上記載一位明使說道:“由于你從佛陀那里得到本領和指揮,女神曾嫉妒你,當佛陀涅槃時,他曾命令你:在這里等待彌勒佛?!边@里的彌勒佛就是指摩尼。

而后來到達大唐的摩尼僧人再給唐玄宗講解教義時,就稱摩尼為摩尼光佛,把摩尼教偽裝成佛教的一支,企圖蒙混過關,獲得唐朝的傳教許可,可惜后來在佛教徒的攻訐下露餡……
中亞地區(qū)有許多民族,而信奉摩尼教最多的民族是粟特人,其他還有突厥人等。
后世中亞和中國新疆出土的許多摩尼教文獻都是用粟特文寫成,粟特文和古波斯文、帕提亞文一樣成為了摩尼教的通用語。
粟特人在中國古籍中被稱之為昭武九姓、九姓胡,粟特原本生活在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河中地區(qū)(西方稱為索格底亞那Sogdiana),今屬烏茲別克斯坦,部分在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

當時的粟特沒有統(tǒng)一的國家,都是大小不一的綠洲城邦,常臣屬于外族。
玄奘在他《大唐西域記》中記述粟特人:“自素葉水城,至羯霜那國,地名窣利(粟特),人亦謂焉。文字語言,即隨稱矣。字源簡略,本二十余言,轉(zhuǎn)而相生,其流浸廣。粗有書記,豎讀其文,遞相傳授,師資無替。服氈褐,衣皮氎,裳服褊急。齊發(fā)露頂,或總剪剃,繒彩絡額。形容偉大,志性恇怯。風俗澆訛,多行詭詐,大抵貪求,父子計利,財多為貴,良賤無差。雖富巨萬,服食粗弊。力田逐利者雜半矣?!?/p>
粟特人有個特點,就是喜歡經(jīng)商,屬于商業(yè)民族。他們“利之所在,無所不到”,控制了絲綢之路上的貿(mào)易,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公元初年就,
粟特人就來到過在東漢。公元四世紀初的313年,以撒馬爾罕為都城的粟特九姓胡人紛紛移居至西域三十六國、河西走廊以及西晉的長安、洛陽。
隋唐時,國門大開,包括粟特人、波斯人在內(nèi)的許多中亞西亞民族紛紛來到中國,給中國帶來了新奇的貨物和文化……
5世紀初,白匈奴(嚈噠)滅貴霜帝國,占領了河中地區(qū),粟特人受到當?shù)仂旖掏降淖诮唐群?,許多人舉家前往中國新疆,居住在高昌等地。

在公元7~8世紀,摩尼教已經(jīng)傳播中國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一帶。
唐朝初年,今新疆羅布泊一帶的石城鎮(zhèn)(鄯善),聚集著許多粟特人,而守衛(wèi)石城鎮(zhèn)的將軍康拂耽延就是一個摩尼教徒。
據(jù)史書記載:石城鎮(zhèn)……貞觀中,康國大首領康艷典東來居此城,胡人隨之,因成聚落,亦曰典合城。康艷典,唐時西域康國人。
貞觀(627—649)初投唐,任石城鎮(zhèn)使,駐扎石城(今新疆鄯善)一帶,以招西域商賈。上元二年(675),在當?shù)刂鞒峙d建弩支、蒲桃、薩毗等9城。至武則天時,其后裔康拂耿延、康地舍撥兄弟尚主事于此。
除了石城鎮(zhèn)(鄯善)外,樓蘭(若羌)、于闐(和田)、疏勒(喀什)、高昌(吐魯番)等地都有粟特人居住、經(jīng)商,近年出土的大量的文物可以證明這些歷史事實。


而摩尼教,也隨著粟特人商隊悠揚的駝鈴聲,從中國西域穿越了沙漠,穿越了戈壁,穿越了綠洲,沿著河西走廊,不遠萬里,來到了中國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