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諸葛亮這樣的權臣,如果想篡位當皇帝,簡直易如反掌
如果諸葛亮真想取代蜀漢后主劉禪,試問誰能擋得?。?/strong>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p>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p>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p>
這是杜甫、陸游等詩人對諸葛亮的高度評價。蜀漢丞相諸葛亮,年輕時高臥隆中,“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后,被其感動而出山,并制定了從三分天下到鼎定全國的戰(zhàn)略,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自從有了諸葛亮,一直打敗仗,被追得如喪家之犬的劉備,竟然與孫權聯(lián)手打贏了赤壁之戰(zhàn),獲取了荊州地盤,有了立足之地。進而向西奪取益州,又在漢中之戰(zhàn)中斬殺夏侯淵,取得大勝,令曹操震動。從當初的寄人籬下,到后來的割據(jù)一方,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精英集團的加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后來孫權背刺,關羽敗亡,北伐中原、東下江南的荊州根據(jù)地喪失殆盡。劉備決心收復失地,以諸葛亮鎮(zhèn)守成都老巢,自己統(tǒng)率大軍出川,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蜀漢精銳幾乎全部折損,“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于是,劉備只好“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從宜昌猇亭逃到奉節(jié)白帝城,劉備終于站穩(wěn)了腳跟,但自己也一病不起,于是就有了歷史上著名的白帝城托孤一幕。

據(jù)《三國志》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篤,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p>
在安排諸葛亮主政的同時,劉備也沒忘了布置一枚制衡諸葛亮的棋子。據(jù)《三國志》記載:章武二年,先主征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并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tǒng)內(nèi)外軍事,留鎮(zhèn)永安。也就是說,諸葛亮取得了行政權,而李嚴取得了統(tǒng)兵權。

從劉備的人事安排可以看出,劉備并沒有更好的棋子可以制衡諸葛亮。李嚴官拜尚書令之前的官職是犍為太守、輔漢將軍,還是一個雜號將軍,而諸葛亮從蜀漢建立之日起就是丞相??坷顕纴碇坪庵T葛亮,如果不是高估了李嚴,就是當時的情勢讓劉備迫不得已。
后來的結果也證明,李嚴并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建興三年,諸葛亮率軍征服南蠻,表明此時的諸葛亮不僅取得了行政權,還取得了統(tǒng)兵權,李嚴這個尚書令即便不是靠邊站,也發(fā)揮不了太大的制衡作用。到建興九年,因李嚴運輸軍糧不及時,導致諸葛亮北伐無功而返,被諸葛亮抓到了把柄,將其削職為民。一個排行第二的輔政大臣,就這樣謝幕了,可見此時的諸葛亮已然是權勢熏天,沒有任何人可以制衡他。
在這里,我們會遇到一個問題:如果諸葛亮想篡位當皇帝,能不能做到呢?

首先,諸葛亮權勢熏天,只差沒有“加九錫”了。如果真要封王,真要加九錫,以諸葛亮手中的權勢完全可以辦得到。此時的諸葛亮不僅是丞相,還是益州牧,從中央到地方,從財權到軍權,都牢牢抓在他一人之手。而蜀漢宗室不強,跟隨劉備打天下的元老派凋零殆盡,且后繼無人,無法抗衡諸葛亮。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比曹操在漢獻帝時的地位還要穩(wěn)固,曹操能辦成的事,諸葛亮沒有理由辦不成。
其次,有劉備的口頭承諾在先,諸葛亮篡位,從法理上來講也不是完全站不住腳。盡管劉備當時確實不是真心的,但他也深知,如果不能讓諸葛亮安安心心輔政,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蜀漢江山就會土崩瓦解,兒子劉禪可能等不到弱冠就要當亡國之君。既然劉備有言在先,肯定也不止一個人聽到,諸葛亮真要“自取”,也不會有太多的人去阻攔,一個是攔不住,再一個就是師出無名。
再次,自劉備死后,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成了蜀漢政權的最大支柱,其他各派都不如荊州派強大。李嚴所在的東州派算是第二大派系,但在諸葛亮面前簡直不堪一擊。
第四,在此之前,先后有王莽篡漢和曹丕篡漢,禪讓的游戲玩得爐火純青。如果諸葛亮也想玩這么一出,“樂不思蜀”的劉禪恐怕也只能哭哭啼啼地退位。

說到蜀漢的派系,我們不妨梳理一下,也許更能看出諸葛亮的實力。
一個是北方派,或者說元老派,是劉備創(chuàng)業(yè)的班底,最早的當然就是關羽、張飛、簡雍。后來,又吸收了趙云、糜竺、糜芳、劉琰等人。這些人基本都是北方人,比如關羽是今山西運城人,張飛是今河北涿州人,趙云是今河北正定人。等到諸葛亮當權時,關羽和張飛等人早已死去,只剩下老將趙云和劉琰。趙云雖勇但實力不足,劉琰官高但基本不參與政事,都對諸葛亮構不成威脅。劉備死后,這些人只能轉投到諸葛亮門下,難以自立門戶。

另一個是東州派,包括法正、李嚴、許靖、董和、孟達、董允、吳懿、吳班、陳祗等人物。法正這個人頗有奇謀,劉備取西川,得漢中,斬殺夏侯淵,都有法正的功勞。如果法正不早死,倒是一個可以與諸葛亮相抗衡的實力派。劉備進位為漢中王時,法正就是尚書令,可見其地位之高。曹操對法正的評價也很高:“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但是,就在曹丕篡漢的那一年,法正死了,時年四十五歲。章武二年劉備大敗之際,司徒許靖病故,東州派又失去了一個重要人物。所以,等到劉備托孤時,也只能選官位不高的李嚴了。

再一個就是益州派,主要人物有黃權、李恢、馬忠、譙周、王平、羅憲、張嶷、張翼、楊洪、李邈、張裔等。益州派是本土派,主要是本土的精英,比如黃權是巴西郡閬中縣人,譙周是巴西郡西充國縣人,是張嶷巴西郡南充國縣人,張裔是蜀郡成都人。這個派系實力并不強,雖然許多人都是重要的軍事將領,但劉璋在時被劉璋壓制,劉備在時被劉備壓制,諸葛亮掌權時被諸葛亮壓制。直到諸葛亮死去多年之后,其中的一些人才開始掌權。炎興元年鄧艾攻打成都時期,譙周力勸劉禪投降,“有全國之功”。投降魏國后,譙周受封陽城亭侯,遷騎都尉。

再看看荊州派的實力有多雄厚。這個派系除了首領諸葛亮之外,還有黃忠、魏延、蔣琬、費祎、馬良、馬謖、向朗、向寵、鄧芝、閻宇、宗預、霍峻、霍弋、龐統(tǒng)、呂乂、楊儀、高翔等。后來的諸葛瞻、董厥、樊建也屬于荊州派。黃忠曾陣斬夏侯淵,這是東漢末年戰(zhàn)將最為顯赫的功勞,比關羽陣斬顏良的含金量高得多。不過,黃忠在夷陵之戰(zhàn)前就死了。魏延長期鎮(zhèn)守漢中,是諸葛亮北伐時最為重要的將領,諸葛亮去世后,魏延死于與楊儀的內(nèi)斗。當然,楊儀沒多久也死了。龐統(tǒng)死于劉備入川之時,那時候劉備連漢中王都不是。馬謖死于街亭之戰(zhàn)失利,還創(chuàng)造了一個“揮淚斬馬謖”的典故。即便如此,荊州派的實力依然強大。

諸葛亮死了之后,蔣琬、費祎、董允先后擔任蜀漢丞相。諸葛亮、蔣琬、費祎和董允并稱“蜀漢四相”,這幾個人都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出現(xiàn)過。向朗、向寵是一對叔侄,也是荊州派的重要將領,其中向寵也出現(xiàn)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北伐時,以向寵督軍留守后方。鄧芝官至車騎將軍,活到了251年,比諸葛亮多活了17年。宗預官至征西大將軍,更是活到了蜀漢滅亡。
諸葛亮北伐時,留守后方的軍政要人都是荊州派的重要成員,可見荊州派掌握了蜀漢的主要權力,其他派系在在軍政領域可謂是針插不進,水潑不進。

在主弱臣強且其他派系實力不足的情況下,如果諸葛亮有異志,還真沒人擋得住。而且,荊州派內(nèi)部會更加團結,因為擁立諸葛亮當皇帝之后,他們也可以加官進爵,水漲船高。
至于益州派,本來就是騎墻派,誰當主子都不要緊,沒實力更沒動機去強烈反對。
所以,諸葛亮是真的忠于劉備,真的自我克制,若非如此,鼎之大小,自可問焉。
(2023年5月11日于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