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素材丨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按 語
《中國之美》是我們獨家研發(fā)的素材,或許是接下來至少五年內最重要的公考素材。
分理論篇、故事篇、運用篇和詩詞篇四篇。理論篇按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tài)文明薈萃好詞好句,因為考試需要,以習語為主,并且在政治篇增加了行政執(zhí)法類和馬克思主義兩個專題,還放在了第一位;故事篇按歷史脈絡連綴了好例,主要是近代以降;運用篇分點睛之筆(好詞、好句、好段)、點睛之例(大公文、大作文)精選了通用的經典素材和運用實例;詩詞篇分哲思之美(偏重哲理)和中文之美(偏重文采)甄選了古典詩詞名句,為的是體現特別重要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所有的素材,都力求簡約之美,兼具思想與文采,方便背誦和運用。
中國之美·詩詞篇
在公考中,文章寫作或者口頭表達要想再添點華彩,可以秀一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若說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很難不說到中文之美;而說到中文之美,也很難不說到古典詩詞。古中國是名副其實的“詩的國度”,詩經的風雅,楚辭的浪漫,漢賦的華麗,魏晉的風骨,盛唐的氣象,還有宋詞的婉約、元曲的活潑,誰不為之心動?這些詩詞,不僅是上佳的申論、面試素材,能讓人耳目一新;也是很好的心靈清新劑,讀來口齒生香,沁人心脾。
具體運用,建議優(yōu)先從哲思之美中挑選背誦,更通用;學有余力的話,再從中文之美的春夏秋冬四個主題中,每個主題任選一兩句背誦即可。
一、哲思之美(一)詩詞名句
1.先秦《詩經·大雅·蕩》: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2.先秦《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3.先秦《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4.戰(zhàn)國屈原《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5.東晉陶淵明《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6.東晉陶淵明《讀山海經·其十》: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7.唐代王維《終南別業(yè)》: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8.唐代李白《行路難·其一》: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9.唐代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0.唐代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11.唐代王灣《次北固山下》: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12.唐代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13.唐代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14.唐代劉禹錫《雜曲歌辭·浪淘沙其八》: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15.唐代劉禹錫《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16.唐代劉禹錫《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
17.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18.唐代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19.唐代許渾《咸陽城東樓》: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20.唐代杜荀鶴《涇溪》: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
21.唐代尚顏《送樸山人歸新羅》: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
22.宋代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23.宋代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24.宋代程顥《秋日》: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tài)中。
25.宋代楊萬里《過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政入萬山圍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
26.宋代盧鉞《雪梅·其一》: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27.宋代朱熹《春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28.宋代朱熹《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9.宋代朱熹《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二》: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30.宋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31.元代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fā),散作乾坤萬里春。
32.元代王冕《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33.元代揭傒斯的《歸舟》:大舸中流下,青山兩岸移。
34.明代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35.明代東林黨領袖顧憲成為東林書院所撰對聯(lián):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36.清代鄭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37.清代袁枚《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38.毛澤東《七律·和郭沫若同志》: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
(二)運用實例
丨例1丨移動閱讀與傳統(tǒng)閱讀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其實,不必強分高下、定于一尊。傳統(tǒng)閱讀有傳統(tǒng)閱讀的“白”,移動閱讀也有移動閱讀的“香”。
丨例2丨習慣的是是非非
說到底,一切習慣都是過去式。在時間森林里,永遠是“芳林新葉催陳葉”;在歷史河流中,永遠是“流水前波讓后波”?!盁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毙聲r代,應有新風尚。昔我往矣,今我來思,梁啟超不惜以“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戰(zhàn)”,遽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與其糾纏習慣的是是非非,不如奔赴創(chuàng)新的郁郁蔥蔥。
丨例3丨論氣節(jié)
什么是氣節(jié)?“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是氣節(jié),“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也是氣節(ji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氣節(jié),“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也是氣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