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氣 | 立冬,可憐冬景似春華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并稱“四立”,都是表明一個季節(jié)的開始。它們與“兩至”(夏至、冬至)、“兩分”(春分、秋分),合稱“八節(jié)”??谡Z中常說“四時八節(jié)”,四時是春、夏、秋、冬,八節(jié)就是這八個節(jié)氣。四時八節(jié)都是一年中的轉(zhuǎn)折點,或者說是重要的節(jié)點。

立,建立、開始的意思。冬,《說文解字》解釋“四時盡也”?!对铝钇呤蚣狻方忉尩酶宄骸岸?,終也,萬物收藏也?!睆牧⒍_始,一年要結束了。那么,古人是怎么確定冬季開始的呢?推而廣之,古人怎么確定春夏秋冬的起始點呢?兩三千年前,智慧的中國人用“立竿見影”的方法,通過測影子,將連綿不斷的時間分成了一節(jié)一節(jié)的,逐步總結出了二十四節(jié)氣。
古代測量日影長度的裝置叫圭表,當時絕對的高科技。垂直于地面的直桿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測量影長的標尺叫“圭”。通過圭表最早發(fā)現(xiàn)的節(jié)氣是“二至”:影子最短的時刻,是夏至;影子最長的時刻,是冬至。從夏至到冬至,最中間的時刻是秋分;從冬至到夏至,最中間的時刻是春分?,F(xiàn)在我們都知道了,夏至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冬至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春分、秋分都是太陽直射赤道。古人并不知道大地是個球,也不知道地球圍著太陽轉(zhuǎn),但通過測量影子,就確定了四個節(jié)氣。這四個節(jié)氣最早發(fā)現(xiàn),也最重要,如果把節(jié)氣也分一個重量級的話。再進一步劃分,冬至和春分最中間的時刻是立春,春分和夏至最中間的時刻是立夏,夏至和秋分最中間的時刻是立秋,秋分和冬至最中間的時刻是立冬。春夏秋冬,四季就這么劃分出來了。
一年略長于三百六十五天,分二十四節(jié)氣。每個節(jié)氣都略長于十五天,分三候,每候略長于五天。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這好理解,從立冬開始,中原地區(qū)的地表水開始結冰,然后大地也開始凍了。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比較難理解。雉是野雞,蜃是大蛤蜊。野雞怎么能變成水里的大蛤蜊呢?二者花紋相似,但明顯不是同一物種。古人那么善于觀察世界,為什么會相信這種轉(zhuǎn)化,一定有著我們不曾明了的邏輯。
關于立冬時節(jié)的景致,寫得最好的當屬蘇軾《贈劉景文》:“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边@首詩還有一個題目叫《冬景》,寫了幾個景致,荷盡菊殘,只有“橙黃橘綠”最亮眼。每個季節(jié)都有自己的代言物種,一般人都推薦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但是,梅花不能吃,作為吃貨的蘇軾推薦的是“橙”和“橘”,都是柑橘類的果實,很稱我的心意。蘇軾喜歡柑橘,寫了詩,也寫了詞,數(shù)量超過了寫荔枝。在蘇軾那個時代,沒有進口水果,冬天能吃到橘子,幸福指數(shù)一定很高。
立冬時節(jié),中原還沒有到大雪紛飛的時候,溫暖的江南甚至還不像冬天。白居易《早冬》寫在杭州,其景致也與此時此刻的上海也很貼切:“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可憐”是可愛的意思,與“可憐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憐”是同一個意思。不是季節(jié)擾亂了櫻花,也不是櫻花開亂了季節(jié),冬景仿佛春景,是因為江南本來就是鐘情于世間萬物的好地方。
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冬天的關鍵詞是“藏”。要藏好五谷,以備饑荒。人也要貯藏好陽氣和體力,乃至一定的肉肉——冬天容易長膘,就健康來說,有適當?shù)谋觳⒉皇菈氖?。(韓可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