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O神作,每一集都很戳心


這兩年,項飆教授提出的“附近”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共鳴。
在鋼筋水泥世界生活的人們,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早已經(jīng)忘了珍貴的“日?!?。和現(xiàn)實生活的疏遠是現(xiàn)代人普遍的焦灼,不管國內(nèi)外都是如此。
一部私人性非常強的《約翰·威爾遜的十萬個怎么做》在豆瓣獲得了9.5分的高分。約翰拿著他的攝影機行走在城市,帶著問題,去觀察身邊的人。
看完之后,很多人都感到“被治愈了”。我們經(jīng)歷著類似的風景,為什么喪失了對日常的感知力呢?我們?nèi)绾卧谌粘@?,通過觀察找到治愈呢?
歡迎來到硬核讀書會,我們今天和約翰·威爾遜把目光投向我們身邊的世界。

?作者?| 王一恪
?編輯?| 程遲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觀察生活的空間了?每天經(jīng)過的街道、路過的路口、地鐵上面色匆忙的行人……?在HBO出品的紀錄片《約翰·威爾遜的十萬個怎么做》中,記錄者約翰·威爾遜身處紐約,將看似不值得記錄的一切錄下來,裝進儲存卡,展現(xiàn)了被大部分人忽視的日常的另一面。?

攝像機作為雙眼
在每一集中,他試圖去解決一件可能困擾著我們的小煩惱:如何和人搭話、如何品嘗紅酒、如何增強記憶力、如何扔掉舊電池……然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事情總是會往意想不到的方向發(fā)展。?在《記憶力提升指南》中,約翰·威爾遜坦白成為記錄者的初衷是“我的記憶力不是很好,這總讓我感到不安全”,整理和收集自己的回憶的過程本身成為了另一種觀察生活的方法。
記憶會變模糊,而記錄依賴的實體也總是逃不過消亡的方法。?約翰·威爾遜在嘗試用“記憶宮殿”的方法增強記憶力的旅途中偶然遇見了一個聲稱自己遭到了曼德拉效應困擾的人——他們堅持相信自己的記憶是正確的,但是與現(xiàn)實不符的效應。?

在這集的后半段中,他跨越了四千公里參與了一群“曼德拉效應”大會,而增強記憶力的方法已經(jīng)不再是主題了。
?人類有著遺忘的本能,我們的大腦為了減少負荷,會幫助我們過濾掉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日常生活中重復出現(xiàn)的的景象,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nèi)諒鸵蝗盏剡^著一種兩點一線的生活,從熟悉的家走上熟悉的街道,再回到熟悉的家中,周而復始。
?路上的景色逐漸成為生活中理所應當?shù)囊徊糠?,好像這一切就應該是這樣。直到打破日常的事物出現(xiàn),我們才重新把鏡頭對準早已熟視無睹的景色,記錄下意外的美好后,回到灰色的生活。?

其實約翰·威爾遜并不是第一個嘗試把攝像機對準街頭,記錄城市中進行布朗運動的人們。
在34年前,美國城市學家威廉·H·懷特拍攝的紀錄片《小型公共空間的社會生活》中,拍攝了洛杉磯的各個公共廣場上人們的行為,觀察人們?yōu)槭裁淳奂?、停留、離去。在記錄中他發(fā)現(xiàn),陽光的移動、椅子擺放的位置、路邊平臺規(guī)避行人的障礙物都可能成為人們改變在公共空間中活動的動力。
在34年后,人們的有些煩惱似乎從來沒有變過,那些對想要坐在平臺上的人們極不友好的障礙重新出現(xiàn)在《約翰·威爾遜的十萬個怎么做》中。??約翰·威爾遜的日常記錄在豆瓣獲得1.5萬人評價、9.5分的高分,在IMBb上的評分也高達8.7分,并不遜色于那些特效華麗、情節(jié)跌宕起伏的“大片”。
甚至,約翰·威爾遜鏡頭中呈現(xiàn)出的城市和人們的生活很難用“美”來形容,但是他散文般的敘述與畫面內(nèi)容、令人驚詫的合拍讓我們忽略了表面上的美感,剩下對約翰·威爾遜敏銳的觀察所展現(xiàn)的日常感同身受。?

就像惠特曼的詩句所說:“我不懷疑世界的雄偉和美潛伏于世界的任何微量之中……我不懷疑,瑣碎事物、昆蟲、粗人、奴隸、侏儒、蘆葦、被擯棄的廢物,所包含的遠遠多于我所設想的……?!?
在這個確定性越來越多的時代,我們想盡一切辦法讓生活運行在既定的軌道里,塑造了現(xiàn)代社會的理性力量總是在告訴你,按照一定的方法做事,就會達到某一個特定的結(jié)果。?但是生活的走向往往和《約翰·威爾遜的十萬個怎么做》中呈現(xiàn)的那樣,每一個想要解決的問題在解決的過程中都偏離了軌道,走向我們未曾設想的道路。?
生活的無常讓我們永遠無法預料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但是約翰·威爾遜的旁白和畫面的精確對應又仿佛在暗示,這個世界上一切你想說的話都正在發(fā)生,一切正在發(fā)生的事都有人在敘述。?

考現(xiàn)學:當代生活的考古學?
?約翰·威爾遜的手持攝像機是獨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記錄方式,但走上街頭,觀察都市角角落落的行為早已在遠東生根發(fā)芽,與考古學相對,一群熱衷于觀察當下街頭的人們稱其為“考現(xiàn)學”。?
“路上觀察”發(fā)起人之一、建筑師藤森照信在《高舉“路上觀察”的大旗》一文中所言“現(xiàn)在這個時代,神都隱藏在路上”,走上街頭對“現(xiàn)在”進行考察,是對生活本身的研究。?這篇收錄在《路上觀察學入門》中的文章是對所謂“考現(xiàn)學”的綜述。?

[日]赤瀨川原平 / [日]藤森照信 / [日]南伸坊 編
嚴可婷 / 黃碧君 / 林皎碧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0-1
1923年關東大地震后,身為建筑學家的今和次郎走上街頭,在斷壁殘垣中觀察人們怎么重新建立生活。街頭的景象時時刻刻吸引著他,在照相成本頗高的時代,速寫本承擔了記錄的任務。?他的考現(xiàn)學筆記包羅萬象,小到人們在不同場合的日常穿著,大到房屋的結(jié)構(gòu)和內(nèi)部家具的擺放,從生活的廢墟中挖掘出的一切,在他的眼中都是值得考察的對象。?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東京街頭,在安保斗爭和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呈現(xiàn)出與昔日大相徑庭的樣貌。?

在舊的世界被毀滅之后,殘留下的世界是嶄新的,要怎么理解這個新的世界?在新世界中重建的新生活應當如何被看待?不同于《人行道王國》中帶有目的的田野調(diào)查,考現(xiàn)學本身沒有抱著希望得到什么結(jié)論的期待,走上街頭觀察本身就是目的。?

[美]米切爾·鄧奈爾 著,馬景超 / 劉冉 / 王一凡 譯
薄荷實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3
前衛(wèi)藝術家赤瀨川原平在1970年將考現(xiàn)學作為授課主題,帶領學生走上街頭,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發(fā)現(xiàn)任何尋常物件呈現(xiàn)非尋常狀態(tài)”。?兩年后,赤瀨川和其學生南伸坊偶遇了一個不通向任何地方、只作為階梯的“純粹階梯”。
當游手好閑的人和沒有作用的建筑殘留相遇,兩者在以“有用”為行事準則盛行的年代達成了精神上的共鳴。這一次,繼對廢銅爛鐵的創(chuàng)作和街頭物體的觀察后,赤瀨川終于找到了“人類行為、意識、情感與經(jīng)濟活動相加的總和,再經(jīng)去除后所殘留并展現(xiàn)出來的東西?!?

赤瀨川、藤森照信和當時還在大學就讀的插畫師南伸坊成立了“路上觀察學會”,在七十年代走上街頭,用剝離意義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為什么要強調(diào)這一點呢?我們之所以將目光轉(zhuǎn)至路上,正是因為不想關注‘有意圖的事物’。
不論是有意追求美感的藝術、刻意解構(gòu)的前衛(wèi)藝術、意有所指的惡搞,或是原本就為提供消費而制造的商品,這些必須通通排除。放眼望去,我們周遭絕大多數(shù)的東西幾乎都是刻意制造出來的,看多了難免令人倦怠。
當然,世界上所有物體都是基于某種目的而制作,但我們就是要找出其脫離原本意圖的部分?!?無論是“考現(xiàn)學”也好,“路上觀察學”也好,在冠以學問的名號之后,壓馬路這件事情本身好像也變得嚴肅了起來。?
這種嚴肅和他們的所作所為形成了一種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對比,好像一個人信誓旦旦地告訴你,我的專業(yè)是無所事事,主修課是找到那些街頭上沒有任何用的事物。?

看見無用的用處?
在“純粹階梯”之后,赤瀨川等人開始熱衷于尋找城市中的無用之物,如四方田犬彥所言“藝術家赤瀨川原平的視線里沒有任何傷感與懷舊,他冷靜平實,心懷批判精神,關注的是物體形狀呈現(xiàn)出的怪異可笑感。?
他不為逐漸消失的老東京流淚,也沒有對光怪陸離的新建筑表示憤怒,只是將視線集中到那些在新舊交替的時代里被拋棄到一邊、卑微得像個笑話的小東西上,投以會心的幽默感?!?

他給這類棲身于街頭的超藝術成分起了一個名字——“托馬森”,“原本是七十年代巨人棒球隊從美國高價請來的外援選手的名字。?
這位托馬森來到日本后成績一直不理想,后來幾乎沒有出場機會,但因為簽有合同,巨人隊也不能把他直接送回美國,于是巨人隊的球迷們經(jīng)??吹娇嗟耐旭R森選手坐在替補席上百無聊賴?!?
一個攀附于電線桿上的沒人可以夠到的樓梯,一個不穿過任何丘陵、山岳或水底的隧道,這些托馬森讓人看到時不免心生荒謬之感。?不過在這群老藝術家眼中,只有在脫離整體秩序時,物體才會展現(xiàn)個別的特色。只有逸出空間——也就是整體秩序的別名——物體似乎才能真正成為所謂的“物件”。?

“掛什么樣的招牌會賣得比較好,并不是他們關心的事情;他們只是純粹覺得招牌有其可看之處,所以留下記錄。在意的是為物件做記錄,不能摻雜對色相或美食的欲望。”?在這樣的眼光下,目之所及的物體開始有了另一種樣貌,或許是我們一直看到、卻始終忽略的樣貌。
這些只作為“物件”的物體剝離了所有附加在其上的意義后,就像被杜尚放進展廳的小便池,如果被打上標簽,放在展廳中的日常用品是藝術品,在大街小巷的為什么不是呢??如約翰·威爾遜所說:“日常生活中那些沒有人需要的東西,可能最終有一天會進入博物館?!?/strong>?
在后來者的路上觀察筆記中,城市河流中飄過的不明物體、井蓋上的花紋和字,甚至寵物狗的大便都可以作為記錄的素材。還有廢棄建筑物在拆除后的碎片、在索尼把大樓的百葉窗賣給粉絲的二十年前,就已經(jīng)有人發(fā)現(xiàn)了它們的價值,不論是作為無意闖入視線的無用之物,還是作為城市歷史的一聲嘆息。
或許和人一樣,城市在清理那些無用記憶時,總有一些記憶的碎片仍然存在于某個角落,等待被回憶。?四方田犬彥在《摩滅之賦》中認為赤瀨川原平和兼好法師這兩個相差七百多歲的人在美學追求上達成了某種共鳴:
“《徒然草》的作者兼好法師不喜歡完整、完美之物,從欠缺和未完成的事物中尋覓美的蹤跡。而托馬森研究家赤瀨川,則是用燈光打亮了那些曾經(jīng)一度完整過而又遭拋奔的破敗之物。兼好身上有,而赤瀨川缺乏的,是無常的哲學。赤瀨川有之而兼好不具備的,則是將事物視為純粹客體加以把玩的態(tài)度和手法?!?br>

?[日]四方田犬彥 著,蕾克 譯
一頁folio|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20-1
?在物品被人們賦予了過多的期待之后,物品本身與其帶給我們的作用之間的區(qū)別變得逐漸模糊。只有在需要扔垃圾時才能看到垃圾桶。
那人本身在被賦予了多重身份和期待,成為一個又一個標簽的拼貼之后,在他人的眼中,我們到底是一個人還是一種身份呢?路上觀察學的方法給了我們一個出口,走上街頭用孩童般的眼光,看到那些人們有所求的物體之下的本質(zhì)、看到他人作為人的可愛之處,是一場奪回生活主動權(quán)的抗爭。


今?日?話?題
在逛街的時候,你有過什么樣神奇的“發(fā)現(xiàn)”?
·?END ·
作者丨王一恪
編輯|程遲
校對|向陽
2022年度 刀鋒圖書獎
春季榜單 現(xiàn)已揭曉
▼點擊鏈接 即刻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