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評鑒-李靖 字藥師

李靖 字藥師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藥師,漢族,雍州三原(今陜西三原縣東北)人。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將韓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義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詮仕隋,官至趙郡太守。大業(yè)時,李靖被派往北方前線,調(diào)任馬邑郡丞,在李淵帳下和突厥作戰(zhàn)。與李淵相處后,李靖發(fā)現(xiàn)他有擁兵自立的意思。于是李靖打算前往江都,向隋煬帝密告。結(jié)果走到長安的時候,因兵荒馬亂而滯留在那里。李淵自太原起兵后,迅速攻下長安,李靖被俘。臨斬前,李靖大叫:“您興起義兵,本是為了天下,除去暴亂,怎么不欲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斬殺壯士呢?”李世民勸父親赦免李靖。被李世民召入幕府,充做三衛(wèi)。
武德四年(621年),李靖向唐高祖獻(xiàn)上平滅蕭銑的十策,唐高祖采納,任命李孝恭為夔州總管,李靖為行軍總管,大造戰(zhàn)艦,訓(xùn)練水軍。唐軍自夔州順江東下。李孝恭接受李靖乘水漲敵懈、迅速進(jìn)軍江陵的建議,親率戰(zhàn)艦二千多艘順江而下,直搗腹心,攻克荊門、宜都,進(jìn)抵夷陵。十月,李孝恭留李靖守營,自率兵擊文士弘,結(jié)果戰(zhàn)敗。文士弘乘勝縱兵搶掠,人皆負(fù)重。李靖乘其混亂揮軍出擊,大破文士弘軍。之后,李靖將舟船散棄江中,任其飄流,以惑援蕭之眾。不久后蕭銑聽從了中書侍郎岑文本的勸告,投降唐軍。李靖因功封永康縣公,又遷為嶺南道撫慰大使。
貞觀三年(629年),李世民以李靖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分六路進(jìn)攻突厥,次年寒冒雪抵達(dá)朔州。貞觀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三千精騎趁黑夜攻下頡利可汗的牙帳所在地定襄,頡利北撤鐵山,李靖趁勝追擊,以一萬精兵趁夜襲擊陰山,斬義成公主,俘虜頡利可汗,東突厥自此平定。
貞觀八年(634年),西北吐谷渾王慕容伏允犯境,李靖主動請纓,統(tǒng)帥大唐與西域諸國聯(lián)軍征討吐谷渾。慕容伏允火燒荒野,盡毀草原,以為唐軍不會追擊,李靖采納侯君集之議,分兵兩道追殲。南道唐軍歷經(jīng)無人之境二千余里,于烏海大破伏允部。貞觀九年(635年),李靖在積石山(今青海阿尼瑪卿山)追至且末(今屬新疆),大敗吐谷渾軍,伏允部下不堪唐軍追擊,殺伏允,伏允之子大寧王慕容順斬天柱王,率部降唐,其國土遂盡歸唐朝。貞觀十一年(637年),改封為衛(wèi)國公。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李靖應(yīng)唐太宗召,商議討伐高句麗,并自請率兵,唯太宗以其年老而未許。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卒,享壽七十九,謚號為景武,陪葬昭陵。
統(tǒng)帥 S+
(李靖乘飆金陵,潛襲虜庭,懸旌鄯善之阿,酣戰(zhàn)昆侖之表。臨戎出師,凜然威斷,蟻徒擒如拾芥矣。若夫考古校今,自韓、白之后善于兵者,無若李靖。宋之寄奴失于疏,隋之處道失于嚴(yán),而藥師中正合變,無往不勝也。)
武力 C
(李靖出身將門,或精弓馬。)
軍謀 S+
(李靖夙精兵略,陣法之變化周密,兵家之虛實奇正,無不洞識。故能運(yùn)奇料敵,機(jī)速若神,指金陵而振旅,勒鐵騎而遠(yuǎn)襲。觀其用兵,勢若飆馳,倏如天降,中古以來,未之有也。世傳韓擒虎每與論兵,未嘗不稱善,撫之曰:“可與論孫、吳之術(shù)者,非斯人尚誰哉!”可謂得實矣。)
智略 S
(李靖器識恢宏,兼資文武。及隋末,依乘風(fēng)云,勒功帝籍,故能出入將相,宣威沙漠,書功名于竹帛。后引大體,位重能避,名成益謙,功大而主不疑。銘之鼎鐘,何慚耿、鄧矣。)
內(nèi)政 B
(李靖悉定南方,裁量款效,承制補(bǔ)官。又以嶺海陋遠(yuǎn),久不見德,非震威武、示禮義,則無以變風(fēng)。即率兵南巡,所過問疾苦,延見長老,宣布天子恩意,遠(yuǎn)近歡服。后為仆射,每參議,恂恂似不能言,以知止避忌。)
魅力 S+
(李靖姿貌魁秀,少有令譽(yù),楊素、牛弘皆善之。及於隋末,高祖既往不咎,委以軍政。靖乃慰勉痍傷,撫循嶺外,百越無不率從。后於太宗之世,靖志懷忠義,白首平戎,可堪數(shù)代稱美矣。太宗知其賢,故對之而掩泣。而與家臣室老,追述德音。)
全史人物評鑒-李靖 字藥師的評論 (共 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