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中的牡丹亭
《牡丹亭》中的牡丹亭
?
“牡丹亭”出現(xiàn)在《尋夢》一出,這一齣講的全是夢境,《驚夢》一齣遊園時並未出現(xiàn)。杜麗娘在尋夢時唱道:“那一答可是湖山石邊,這一答似牡丹亭畔。”一個“似”字說明牡丹亭似乎是在夢裡出現(xiàn)的。但是,在《魂游》一出,杜麗娘鬼魂卻又看到了人間的牡丹亭。這么虛虛實實真真假假,也許說明牡丹亭以及芍藥欄就是一個象徵處所,是她在夢中遇到書生,並與之雲(yún)雨交歡的地方,也即是她情和性解放的場域。牡丹象徵男女之情始自《詩經(jīng)》,《鄭風(fēng)·溱洧》云:“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溱與洧,瀏其清兮。士與女,殷其盈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芍藥?!?/span>芍藥就是牡丹,上古鄭衛(wèi)之地三月三“上巳節(jié)”郊外春遊時,男女踏春求愛,即以牡丹贈情人。古制對春日幽歡也大為鼓勵:“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周禮?地官》)到唐宋時期,洛陽上巳節(jié)已經(jīng)成為求愛節(jié)。有情人以牡丹相贈定情。曹植的《洛神賦》講述了一段人神之戀,顧愷之讀後大為感動,遂精心繪就《洛神賦圖》,畫中與洛神相伴的即是灼灼牡丹。如今猶存的洛神廟,又稱牡丹仙子廟、花神廟、愛神廟。傳說制定上巳節(jié)的是女媧,她分陰陽,定姻緣,將此日定為自由戀愛的節(jié)日。湯顯祖是個進士,博學(xué)多才,這些古代的詩賦文章和神話傳說都可能是他創(chuàng)造“牡丹亭”,這個解放情和性的特殊空間的靈感來源。它相比楚王臺、巫山廟等大陸貨,更雅緻。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