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國(第一期)
建國背景
(一)渤海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由靺鞨粟末部聯(lián)合其他靺鞨諸部和部分高句麗部所建,其范圍相當于今中國東北地區(qū)、朝鮮半島東北及俄羅斯遠東地區(qū)的一部分。渤海國初名為“震”??,系大祚榮襲其父乞乞仲象所受武則天授予的爵位“震國公”。而關于“震”的含義說法不一,比較通行的看法是認為取自《周易》震卦卦名,有人分析粟末靺鞨自隋朝就受漢文化影響很深,大祚榮更是熟知漢文經(jīng)史,因此以地處東方而以“震”為國號?!安澈泵麃碜杂谔瞥n的“渤??ね酢狈馓枺腥苏J為“渤?!笔恰办呿H”的音近變音。有人認為渤海并非特指某一海域,而是對東方大海的泛稱,唐朝以其東瀕大海而命名為“渤?!?。?也有學者認為“渤??ね酢钡姆馓柵c中原望族渤海高氏有關,而高句麗的國姓也是高氏,由于唐朝對降伏高句麗的艱難過程記憶猶新。而大祚榮是“高麗別種”加上有大量高句麗遺民追隨他,所以唐王朝絕對不希望這個新蕃國與高句麗再有任何的瓜葛,而且要從人們的意識中消除它與高氏高句麗之間任何可能的關聯(lián),于是唐王朝想到并選中了另一個高氏、漢代以來的名門高氏及其郡望——渤海。通過將大祚榮政權(quán)與渤海高氏一體化,從而將實為唐之蕃國的渤海視作其內(nèi)屬地并廣告天下。
(二)渤海國的締造者大祚榮在史書記載是出自依附高句麗的粟末靺鞨部,粟末靺鞨部本是公元7世紀東北地區(qū)古代民族靺鞨族(肅慎后裔,滿族祖先)最南方的一個強大部落集團,因生活于粟末水流域得名“粟末靺鞨”,粟末靺鞨實際意思就是“松花江流域的山林部落”。粟末靺鞨部居靺鞨的最南方,早在唐初就已歸附唐。自夫余衰弱以后肅慎系各部即逐漸向東南遷徙,入居松花江流域,因而才因水為名而號為粟末。與此同時高句麗也不斷北拓,攻占原屬夫余的領土,435年李敖出使高句麗時發(fā)現(xiàn)高句麗的疆界已“北至舊夫余”,粟末部與高句麗戰(zhàn)爭的起因當是為了爭奪對夫余故地的控制。494年“夫余王及妻孥以國來降投奔高句麗,高句麗人稱其為“勿吉所逐”。當是粟末靺鞨也占有部分夫余故地,但在此后與高句麗人的戰(zhàn)爭中粟末部卻漸處于不利地位,最終降隋內(nèi)附。
(三)粟末靺鞨人遷居到這里后,在諸多先進因素強烈影響下社會獲得迅速發(fā)展。以先遷來的厥稽等八部為例,他們遷到這里后很快喜歡上漢族的“冠帶”等風俗習慣,加上常常因為助唐作戰(zhàn)受到優(yōu)厚賞賜。在高麗國滅亡前已經(jīng)以“財力雄邊”,為東北各少數(shù)民族“所憚”,各部已擁有眾多奴仆。大祚榮一支雖遷居到這里較晚,但至其“東奔”前也已在這里生活近30年,而且在此之前他們早在高麗封建統(tǒng)治下過半個世紀左右。這些事實說明遷到今遼陽地區(qū)的粟末靺鞨的社會內(nèi)部已有階級劃分,用階級社會的一套機制來調(diào)整各階級的關系,保護私有者的利益已成粟末靺鞨新興貴族急待著手解決的問題。696年契丹首領李盡忠等殺營州都督趙文翙叛唐,為粟末靺鞨新貴族提供創(chuàng)建民族政權(quán)的時機。發(fā)生這一變故主要是趙文翙等依仗手中權(quán)勢,對東北諸少數(shù)民族的剝削和民族壓迫越來越重,激起各族人民極大不滿。李盡忠等借機起事,居住在營州的粟末靺鞨人加入反唐行列。事發(fā)后武則天派曹仁師統(tǒng)率大軍前去鎮(zhèn)壓,大祚榮的父親乞乞仲象和另外一位首領乞四比羽率所部渡過遼水東逃。唐朝為瓦解東北少數(shù)民族的反唐聯(lián)盟,在對契丹實行武力圍剿的同時對粟末靺鞨采用招撫政策,封乞四比羽為許國公,乞乞仲象為震國公。乞四比羽不相信唐朝有此誠意而拒不受命,結(jié)果被唐朝追兵所擊斬。此時乞乞仲象在奔亡中病故,大祚榮代父而起,率所部繼續(xù)東逃。降唐的契丹大將李楷固緊追不舍,至天門嶺(今吉林省境哈達嶺)處善于用兵的大祚榮借助天門嶺的復雜地形,“合高麗、靺鞨之眾”大敗唐軍,李楷固脫身敗還。
(四)698年突厥入寇唐朝媯州、檀州、定州、趙州等地(今河北省中西部),契丹與奚又依附于突厥,于是中原通往東北的道路被阻隔。大祚榮審時度勢,在今吉林省敦化縣敖東城建國稱王,以武則天封其父為震國公之“震國”作為國號,自稱震國王。震國建立后不久唐中宗復位,派恃御史張行岌招慰大祚榮,祚榮即遣子入侍,臣屬于唐。唐睿宗李旦即位后于公元713年遣郎將崔忻攝鴻滬卿往祚榮所處,拜其為左驍衛(wèi)大將軍、渤??ね?,并且以其所統(tǒng)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祚榮隨即去靺鞨號,同時以“渤??ね酢钡摹安澈!比〈罢稹睘閲?,從此渤海作為國號和族稱見于史書。大祚榮所屬的部族與當時的東北亞強國高句麗關系很深,據(jù)史料記載靺鞨族分為七部,而這七部中與高句麗有關系的只有兩個,即粟末靺鞨和白山靺鞨。5世紀后期粟末靺鞨剛從北方遷移至粟末水流域,與高句麗政權(quán)因爭奪土地而逐漸產(chǎn)生沖突,史書謂其“每寇高麗”。?至隋朝前期粟末靺鞨在與高句麗的戰(zhàn)爭中逐漸處于劣勢,8個粟末部落在首領突地稽的率領下逃往遼河以西,隋朝為安置他們特地設置遼西郡,而白山靺鞨則是“素附于高麗”。

(五)到了668年唐朝派兵與新羅聯(lián)合滅高句麗,此后為了防止高句麗政權(quán)復辟并有效控制高句麗遺民與臨近的靺鞨、契丹、奚等少數(shù)民族,唐朝又強行將“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徙居遼西營州(今遼寧朝陽),而大祚榮的父親乞乞仲象(當時即為部落酋長)就在這部分粟末靺鞨人當中。乞乞仲象一家自668年被遷到營州到698年大祚榮率部眾重新遷回“粟末故地”期間在營州生活了近30年,乞乞仲象之子大祚榮正是在這一時期出生并長大成人。大祚榮出身于依附高句麗的靺鞨部落,并未有任何史料顯示粟末靺鞨有過依附高句麗的史實,而大祚榮所屬的部族只可能是“素附于高麗”的白山靺鞨,只能說大祚榮及其父乞乞仲象是依附于高句麗的靺鞨人,高句麗滅亡后被唐朝遷入營州,而武周時期的“營州之亂”則使渤海國登上歷史舞臺。
(六)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時期肅慎種族迤邐西進,在南者為勿吉,據(jù)夫余故地;在北者為黑水靺鞨,據(jù)有北夫余故地。據(jù)夫余故地的勿吉,后同夫余一部分融合,從而形成后來的粟末靺鞨;而另一部分勿吉與北夫余——豆莫婁融合,從而形成后來的黑水靺鞨,黑水靺鞨是構(gòu)成現(xiàn)代滿族的直接祖源。從這時起直至隋唐五代,在遼寧東部、吉林和黑龍江大部的通古斯人占主導地位,這是這一時期東北民族的重大變化。生活在這一廣袤地域的室韋、豆莫婁、烏洛侯、肅慎、勿吉諸族不僅彼此相通,還各自結(jié)交中原,這是當時歷史發(fā)展的一個總的趨勢。同時中原王朝對這些民族的分布情況和生活習俗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進而在這些地區(qū)先后設立一系列行政機構(gòu),伴隨管理的加強和交往的密切,先進而豐富的以漢族為主的中原文化,給東北各族的歷史進程以重要而積極的影響。靺鞨族取代勿吉族的地位,進而稱雄于黑龍江中下游和長白山以東以北地區(qū)的,至于勿吉族依舊還分布在這一帶森林中,他們就是后來的那些窩集部人。
(七)“靺鞨”之名初見于《北齊書》,靺鞨是貊貉同音詞,是貊族與貉族融合而成的。古代東北少數(shù)民族族名的類似情況,還有如真番族、滿番族、滿離族、黃頭室韋族、黃頭女真族、如者室韋族、兀者女真族,回跋族。貊族與貉族進入東北后逐漸結(jié)合成為新的民族,邑婁取代肅慎,勿吉取代邑婁,靺鞨取代勿吉。從總體來看這一地區(qū)的絕大部分居民無疑是肅慎族后裔,就居民成分而言靺鞨族是肅慎族后裔的這一結(jié)論自然也是成立的,所以《隋書》說:“靺鞨即古之肅慎氏。”《唐書》也說:“靺鞨,蓋肅慎之地,后魏謂之勿吉。”在靺鞨族中大的部落有七個,白山部以長白山得名,分布在松花江發(fā)源處;粟末部在長白山之北,分布在松花江上游的吉林延邊;號室部在拂涅之東,分布在綏芬河流域的黑龍江依蘭縣;伯咄部在粟末之北,分布在吉林扶余、榆樹縣、黑龍江雙城、五常市;安車骨部與金代的“按出虎”為一音之轉(zhuǎn),分布在阿什河流域;拂涅部在伯咄之東,分布在牡丹江流域?qū)幇部h;黑水部在黑水(即今黑龍江),分布在黑龍江中下游南北兩岸。他們之中最具實力、最有影響的,是粟末部和黑水部??偟恼f來靺鞨諸部的分布區(qū)域大致是東至于海,西接突厥,南界高麗,北鄰室韋,到了唐代靺鞨最終形成兩大集團,分別是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這兩個部族分別在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的管轄之下。靺鞨族是在肅慎故地發(fā)展起來的,而靺鞨族分布區(qū)域又多肅慎居民,因而社會生產(chǎn)必有地域上傳承特點。靺鞨諸部落的社會經(jīng)濟與北魏時的勿吉大略相同,由于靺鞨族部落眾多、分布極廣,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程度也不一樣。

(八)靺鞨文化遺址廣泛分布在松花江、黑龍江流域,每一處遺址存在有諸多細微的差異,反映了靺鞨各部在不同地域、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各自特征,同時也反映同一勿吉文化和夫余、沃沮之類不同文化的融合。靺鞨的陶器極富特色,一般為泥質(zhì)陶,也有夾砂陶,其中有手制,也有輪制。陶罐多敞口和侈口,短頸,斜壁深腹,平底。口沿上大多附加堆紋,在頸、肩部往往飾以篦點紋、凸弦紋和水波紋。靺鞨人使用鐵器已很普遍,出土最多的是吉林大海猛遺址、黑龍江中游的靺鞨遺址,大量鐵制武器和生產(chǎn)工具的出土反映靺鞨工匠在金屬加工方面的高超技術,也說明靺鞨族是勤勞善戰(zhàn)的民族。不過靺鞨人還沒有最終擺脫和排斥石器,在遺址中也零星出土刮削器、石鏃、礪石。 在靺鞨人的墓葬中還發(fā)現(xiàn)大量的馬骨、豬骨,馬是靺鞨人的騎乘、運載和狩獵工具,豬是他們的重要衣食之源。這表明靺鞨人的經(jīng)濟生活是畜牧、農(nóng)耕和狩獵并存,這也是靺鞨文化所構(gòu)成的一個基本特征。
(九)黑龍江下游兩岸的黑水靺鞨仍以原始的漁獵經(jīng)濟為主,有少量的農(nóng)業(yè),種植粟、麥、稞、還會用米釀酒。豬仍然是主要財富,是區(qū)分貧富的標志,富人死后要用上百頭豬祭祀,窮人只用幾頭豬了事。黑水靺鞨素以勁健剽悍著稱,習慣于編發(fā)辮,頭上插有雉尾冠飾,綴野豬牙串于脖子和腰間。擅長于步戰(zhàn),手持一尺二寸長的矢石礱,就是過去肅慎人的“(木苦)矢”遺制。在背山面水的地方先挖一個地穴,穴頂支架起木頭,覆蓋上泥土,外形像一個墳丘,這就是他們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夏則出隨水草,冬則人處穴中。唐朝在黑水靺鞨設置勃利州、黑水軍、黑水都督府,類似于民族區(qū)域自治的做法。地處松花江上游的粟末靺鞨適宜于農(nóng)耕,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和畜牧業(yè)水平,比其他各部要發(fā)達得多。在中原王朝影響下粟末靺鞨率先跨入階級社會,進而迅速封建化。社會內(nèi)部的私有制取代公有制,對鄰居的財富產(chǎn)生強烈的貪占欲望,戰(zhàn)爭于是就成了他們的職業(yè)。有部分粟末靺鞨南遷,他們的酋帥做了唐朝的官員,而留居故地的大量粟末靺鞨則成為后來后渤海國(唐渤海都督府)的主體民族。契丹強盛后攻滅渤海,遼將靺鞨改稱女真,后又改女直。此后靺鞨分為渤海人和女真人,其中原黑水靺鞨中的生女真與五國部成為遼朝監(jiān)領下的松散的部落聯(lián)盟。
天門嶺之戰(zhàn)
(一)營州是當時唐朝(武周)東北的中樞重鎮(zhèn),除了大祚榮所屬的靺鞨人以外還生活著高句麗人、契丹人、奚人、突厥人等,這時民族問題突出,極易發(fā)生動亂。696年契丹首領李盡忠叛周,殺營州都督趙文翙,是為“營州之亂”。事發(fā)后武周女皇武則天派曹仁師統(tǒng)率大軍前去鎮(zhèn)壓但被擊敗,其后周軍聯(lián)合后突厥汗國的默啜可汗南北夾攻營州叛軍,李盡忠戰(zhàn)死。697年周軍又聯(lián)合奚人剿滅李盡忠殘余勢力孫萬榮部,李楷固等投降,營州之亂平定,武則天改元“神功”以示慶賀。當時居住在營州的靺鞨人加入反周行列,大祚榮的父親乞乞仲象還被李盡忠授予“大舍利”的官職。李盡忠失敗后靺鞨人首領乞四比羽與乞乞仲象率營州靺鞨部眾東奔遼東,武則天對他們采取招撫政策,分別封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為“許國公”和“震國公”,赦免他們參與叛亂的罪行。但乞四比羽明確表示拒絕接受,于是武則天命令契丹降將李楷固等追擊,李楷固斬了乞四比羽。此時乞乞仲象在逃亡中病故,大祚榮代父而立,率所部繼續(xù)東奔。武則天派李楷固前往討伐,李楷固窮追不舍。
(二)668雄據(jù)于中國東北700年之久的高句麗政權(quán)被唐王朝所滅,由此打破這一地區(qū)的政治平衡,從而在客觀上為靺鞨民族的崛起創(chuàng)造歷史機遇。唐王朝與新羅聯(lián)合滅高句麗,事后雙方就瓜分高句麗土地與人口發(fā)生分歧,當時唐朝不但獲得高句麗決大部分疆土,還將近40萬高句麗遺民強行內(nèi)遷往中原各州縣,從而引發(fā)高句麗民眾的強烈反抗。不滿唐朝獨吞戰(zhàn)果的新羅也趁機與之爭奪,屢次與唐朝發(fā)生沖突。與此同時高句麗滅亡為契丹、奚等東胡室韋系各部解除東顧之憂,這些部族勢力紛紛興起并與北方草原新建的后突厥汗國聯(lián)合與唐朝抗衡。4世紀以來契丹族即分布于今燕山以北至遼西各地,并逐漸形成由八大部落聯(lián)合的同盟,到6世紀中頁已有人口20萬左右。648年契丹聯(lián)盟首領窟哥可汗要求“內(nèi)附”,唐朝冊封窟哥可汗為松漠都督戍營州(今河北昌黎)并賜姓李。679年后突厥汗國聯(lián)合奚族攻唐營州廣寧一線,唐朝任命窟哥可汗之孫李盡忠為松漠都督武衛(wèi)大將軍,其弟枯莫離為彈汗州刺史,同時任命與其有姻親關系的孫萬榮為歸誠州刺史,希望借契丹與營州地方豪強的力量抵御后突厥。武周代唐后營州都督趙文翙專橫“數(shù)侵侮”契丹,視契丹人“如奴仆”致使“盡忠等皆怨望”?!顿Y治通鑒》記載:萬歲通天元年五月壬子(公元696年6月)、營州地方“大饑”趙文翙竟“據(jù)倉濟不發(fā)”,引起契丹各部的強烈不滿。李盡忠聯(lián)合孫萬榮舉兵作亂,攻破羈縻少數(shù)民族的營州、幽州,歷史上稱此次事件為“營州之亂”。

(三)李盡忠、孫萬榮叛亂的消息很快傳到洛陽,女皇武則天極為震怒下詔改萬榮為萬斬,盡忠為盡滅,詔令右金吾大將軍張玄遇、左鷹揚衛(wèi)將軍曹仁師、司農(nóng)少卿麻仁節(jié)率兵討之,又招還在粟末水前線的李多祚回援營州作為策應。然而出師不利,8月初討伐軍剛到郟石谷即遭叛軍伏擊戰(zhàn)敗,主將張玄遇、麻仁節(jié)成了俘虜。又令夏官尚書王孝杰、左羽林將軍蘇宏暉領兵七萬征討,再次失敗,王孝杰戰(zhàn)死,蘇宏暉逃回。萬斬趁勢攻入羈縻少數(shù)民族的幽州,李盡忠死,萬斬代領其眾,后突厥默啜掠契丹老弱婦孺。唐(周)朝楊玄基等率軍擊破契丹,萬榮(萬斬)被殺,其頭顱被送到唐朝東都。700年降將李楷固、駱務整率軍平定契丹余部,至此營州之亂平息。
(四)南北朝以來就有大批靺鞨部族遷往內(nèi)地,尤以幽州、盧龍為最多。據(jù)《北蕃風俗記》記載:隋代開皇年間粟沫靺鞨與高句麗發(fā)生戰(zhàn)爭,粟沫部敗北。為避高句麗兵禍,酋長突地稽率 矢賴、窟勒突、悅稽蒙、越羽、布忽賴、普稀、布布括利 八部近兩萬靺鞨人放棄夫余城(今吉林省吉林市)內(nèi)遷至遼西柳城(今遼省寧阜新市東南)。唐初武德年間粟沫靺鞨烏素古部內(nèi)遷遼西慎州(今遼寧省建昌),628年又有粟沫靺鞨愁思嶺部內(nèi)遷遼西黎州(今河北省撫寧)。唐滅高句麗后大搞強制移民,因此又有大量曾經(jīng)臣服于高句麗的粟沫靺鞨、白山靺鞨被驅(qū)至營州一帶,而渤海大氏即在其中。營州之亂中乞乞仲象與靺鞨酋乞四比羽及高麗馀種東逃,度遼水,保太白山之東北,阻奧婁河,樹壁自固。營州之亂被平定后乞乞仲相與乞斯比羽表向唐廷請罪希望得到寬恕,武則天封乞乞仲相為震國公,封乞斯比羽為許國公。然而武懿宗等人對本已放下武器的契丹降兵大開殺界皆以為反,生剮取其膽,奏河北百姓從賊者盡誅之。697年中秋降唐的契丹將領李楷固為表忠心特向武則天請命清剿曾依附叛軍的靺鞨部落,武則天大喜授其官爵,委以專征。李楷固果然不負圣命,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將乞斯比羽部擊敗,酋長乞斯比羽為唐軍俘獲后處死,首級獻于唐廷。乞乞仲相病逝,乞乞仲相之子祚榮率部逃遁。李楷固率軍追擊,過天門嶺時祚榮用高麗、靺鞨兵抵抗李楷固,李楷固失敗逃回。

(五)天門嶺之戰(zhàn)祚榮取勝,由于這次戰(zhàn)役是發(fā)生在大祚榮東逃過程中取道天門嶺之后不久,因此歷史上既稱其為“天門嶺之役”。天門嶺之戰(zhàn)祚榮部擊潰唐廷追兵,依附于突厥,突厥擋住王師征討的道路,武則天無法征討祚榮。祚榮憑借地方荒遠難以征討,建立政權(quán),自稱震國王。遣使交好突厥,地方五千里,戶十余萬,勝兵數(shù)萬。中宗時使侍御史張行岌招慰,祚榮遣子入侍唐朝。睿宗先天中,祚榮接受唐朝任命為左驍衛(wèi)大將軍、渤??ね?,以所統(tǒng)為忽汗州,領忽汗州都督。自是始去靺鞨號,專稱渤海。
歷史沿革
(一)698年突厥默啜可汗與武周反目,攻入媯州、檀州、定州、趙州等地(今河北中西部),契丹與奚又依附于突厥,于是中原通往東北的交通道路被阻隔。大祚榮審時度勢,在東牟山(今吉林敦化西南城子山山城,又說在今吉林延吉東南城子山山城或和龍西古城)建立政權(quán),自稱“震國王”,是為渤海立國之始。從大祚榮建國的過程來看自營州東奔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而其東奔隊伍的構(gòu)成則是以靺鞨人為主、高句麗人次之,并夾雜有少量的漢人、契丹人等,這些人就是渤海立國的基礎。大祚榮為鞏固震國政權(quán),不但在建國之后便立即遣使與突厥結(jié)盟,而且又通好南面的新羅,巧妙地在強權(quán)林立的四鄰之間斡旋,故在數(shù)年之間勢力得到迅速發(fā)展。其疆域南接新羅,北鄰黑水靺鞨,西連契丹、突厥。所屬人民囊括靺鞨、高句麗、漢、契丹、奚、突厥、室韋等民族,有戶10余萬,勝兵數(shù)萬,地方5000里?,成為當時東北地區(qū)一支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
(二)705年唐中宗復位,派侍御史張行岌招撫大祚榮,大祚榮接受招撫向唐朝稱臣,并遣次子大門藝隨張行岌入侍留為宿衛(wèi)。唐朝準備進一步冊封大祚榮,但會契丹與突厥連歲寇邊,使命不達,故冊封一事暫時擱置。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于公元713年遣郎將崔忻攝鴻臚寺卿前往震國,拜大祚榮為左驍衛(wèi)大將軍、渤海郡王,并且以其所統(tǒng)之地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此后“渤?!彼斐蔀槠湫聡?。崔忻將其冊封大祚榮的事跡刻在都里鎮(zhèn)(今遼寧旅順)的一塊石碑上,即“唐鴻臚井碑”,成為見證唐渤關系的重要物證。隨著大祚榮受到冊封、成為唐朝轄下的羈縻政權(quán),新生的渤海國的安全得到保障,唐朝也緩解東北的壓力。大祚榮在位期間先后6次派兒子或臣僚入唐朝拜,中原文明開始源源不斷地輸入渤海,促進渤海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719年大祚榮去世,“其國私謚曰高王”。唐玄宗追贈其為特進,并遣使吊祭。
(三)大祚榮死后其長子大武藝繼位,是為渤海武王。大武藝雖然也接受唐朝的冊封,但更注重自主性,不用唐朝年號而“私改年曰仁安”?,并且斥大土宇,東北諸夷畏臣之。大武藝即位后發(fā)動一系列對外戰(zhàn)爭,征服鐵利、拂捏、越喜、虞婁等“東北諸夷”,特別是他對黑水靺鞨的戰(zhàn)爭中更是觸及唐朝的利益。黑水靺鞨自722年開始歸順唐朝,726年唐玄宗以其地設立黑水都督府,并派遣長史監(jiān)領。大武藝聞之大怒,認為黑水靺鞨私自通唐是要與唐夾攻自己,于是派弟弟大門藝與舅父任雅發(fā)兵征討黑水靺鞨。大門藝害怕得罪唐朝反對出兵,但大武藝一意孤行,演變成一場沖突,最后大門藝出走唐朝避難。此后圍繞大門藝事件,唐渤矛盾逐漸加深。727年大武藝派人東渡日本,試圖結(jié)援日本以對抗唐朝、確保安全,此外亦與契丹結(jié)盟。完成準備后大武藝于732年水陸并進侵犯唐朝,水路由張文休率海盜直取登州,殺死刺史韋俊,陸路由大武藝親率大軍至馬都山(今河北東部)一帶屠戮百姓。唐朝將領烏承玼、蓋福順等奮力抗擊渤海入侵,新羅、黑水靺鞨、室韋亦發(fā)兵助唐,戰(zhàn)爭陷入膠著狀態(tài)。在此期間大武藝為打開局面曾派人至洛陽行刺大門藝,但未能得逞。大武藝也意識到不能繼續(xù)對抗唐朝,于是派大誠慶赴唐謝罪,唐玄宗下敕書予以赦免。其后大武藝撤兵,并送還唐朝俘虜,唐朝亦對其進行賞賜,唐渤關系終于恢復。

(四)737年大武藝去世,謚號“武王”,其子大欽茂繼位,是為渤海文王。大欽茂在位56年之久,期間渤海國勢蒸蒸日上,對中原文化的吸收也進入高峰階段。大欽茂大興文治,模仿唐朝典章制度,在中央設立三省六部,在地方設五京及府、州、縣的建制,完善渤海國中央集權(quán)的政治制度。大欽茂在位時渤海農(nóng)耕經(jīng)濟發(fā)展,并加強與唐朝和日本的商業(yè)貿(mào)易。其間遣使入唐49次,出使日本12次,訪問使團不僅次數(shù)多,規(guī)模也大。在文化上大欽茂在即位第二年就派人入唐抄寫《唐禮》及《三國志》、《晉書》、《三十六國春秋》等典籍,其后又多次派子弟前往唐朝學習。對外方面大欽茂繼續(xù)保持與唐朝的宗藩關系,在安史之亂期間未貿(mào)然卷入,而是采取遷都上京以防叛軍侵入、加強與日本聯(lián)系等措施。762年剛平定安史之亂的唐代宗便下詔升格渤海為國,冊封大欽茂為渤海國王,加授正一品檢校太尉,作為對渤海的褒獎,使渤海的地位得到提高。同時大欽茂與日本亦往來頻繁,不僅12次派使訪日,而且日本也在758年首次派小野田守等人出使渤海。大欽茂雖對唐稱臣,但對內(nèi)使用自己的年號(大興、寶歷),甚至使用“皇上”、“圣人”等稱呼。
(五)793年渤海文王大欽茂去世,其后20多年間渤海一度進入中衰時期,先后更換廢王大元藝、成王大華玙、康王大嵩璘、定王大元瑜、僖王大言義、簡王大明忠等六代國王。其間政局動蕩,屢有宮廷政變發(fā)生,廢王大元藝即為國人廢黜并殺死,大華玙、大元瑜、大明忠等亦可能因政變而即位或死亡。818年大祚榮之弟大野勃的玄孫大仁秀即位,是為渤海宣王。大仁秀以后渤海國勢中興,并步入全盛時期。宣王大仁秀重在武功,他曾大破新羅,迫使新羅退至浿江(今大同江)筑長城三百里。同時向北征服其他靺鞨部落如拂涅、虞婁、越喜等部,并打敗素稱強悍的黑水靺鞨,將興凱湖、烏蘇里江流域直至三江平原置于渤海國的控制之下,于其地設懷遠府、安遠府。故史書記載仁秀頗能討伐海北諸部,開大境宇有功。
(六)830年大仁秀去世,其孫大彝震繼位。大彝震時期進一步營建上京宮闕,并發(fā)展與唐朝和日本的經(jīng)濟文化關系,尤其與唐朝往來最為頻繁,大彝震不僅14次派使入唐朝貢,并派遣許多留學生學習唐朝文化。唐朝也派張建章訪問渤海,張建章受到大彝震的款待,回國后著有《渤海記》,詳細記錄渤海諸王謚號、年號、官制、地理、交通、物產(chǎn)、風俗等情況,成為研究渤海國的珍貴史料。雖然當今該書已亡佚,但宋朝歐陽修編的《新唐書》內(nèi)容多參照該書,使渤海的狀況能較詳細地被記載下來。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渤海諸王的謚號、年號僅在大彝震之前保留,而大彝震以后則失傳了。大彝震于857年去世,以后又經(jīng)歷大虔晃、大玄錫兩代王,渤海國的文化日臻成熟,被高度評價為“海東盛國”。
(七)895年大玄錫去世,渤海國又經(jīng)歷大瑋瑎、大諲撰兩代國王,直至926年被契丹滅亡。其間關于渤海的史事及社會狀況的記載語焉不詳,主要事件有897年渤海與新羅在對唐朝貢時的“爭長”事件(崔致遠的《謝不許北國居上表》即作于此時)和906年渤海國相烏炤度與其子光贊與新羅人爭奪賓貢名次等事。而在920年發(fā)生渤海赴日裴颋使團中4名成員“遁留”日本不歸的事件,925年后又頻繁發(fā)生渤海貴族南投高麗(新羅末期朝鮮后三國之一)的事件,可知渤海已陷入分崩離析的危機之中,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亦到了十分尖銳的地步。這也給窺伺已久的強鄰契丹國以可乘之機,10世紀初契丹人攻陷渤??刂频倪|東?,925年末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機率大軍親征渤海,次年春攻陷上京龍泉府。大諲撰投降,渤海滅亡。

(八)阿保機滅渤海以后改渤海國為東丹國,以長子耶律倍為東丹國王,作為由渤海國到契丹直接統(tǒng)治的過渡階段。982年遼朝(契丹)撤銷東丹國,改隸東京道,一說東丹國還繼續(xù)維持一段時間。渤海滅亡后遺民不愿接受契丹統(tǒng)治進行激烈抗爭,建立定安國、興遼國、大元國等反抗政權(quán),但都被鎮(zhèn)壓。并且渤海故地也在戰(zhàn)亂中遭到極大破壞,使渤海文明遭遇毀滅性的的浩劫。他們大批外逃或被強制遷移,渤海遺民的遷移大致有四個方面,占人口一半左右的人留居故地和亡入女真地區(qū),金朝時期對他們的同化政策使其融入女真族之中。被遼朝強遷到契丹內(nèi)地和遼東地區(qū)的遺民,人數(shù)在100萬以內(nèi),后來一部分融入蒙古族,大部分融入漢民族。投奔高麗的遺民人數(shù)在30萬以上,都融入現(xiàn)在的朝鮮民族中,朝鮮半島的陜溪太氏據(jù)說就是渤海王室大氏的后裔。投奔中原內(nèi)地的遺民數(shù)量很少,很快都融入到漢民族中。
領土范圍
(一)關于渤海國的疆域在《新唐書》有一個大致的概括:“南比新羅,以泥河為境,東窮海,西契丹,地方五千里”。而渤海國的領土范圍有一個變化的過程,一般來說分為大祚榮時期、大武藝至大欽茂時期、大仁秀以后這三個階段,其疆域不斷擴大。大祚榮開國時其疆域僅限于以今吉林東南一隅的東牟山為中心的小范圍地域,隨著大武藝“斥大土宇”到大欽茂時代渤海國的疆域已擴大為東至今琿春,西至今吉林海龍,西南至今遼寧寬甸,東南至今朝鮮咸鏡道,東北至今牡丹江下游,西北至今吉林農(nóng)安等地。大仁秀時期“開大境宇”,又進行新一輪的擴張,奠定渤海國全盛時代的疆域。此后渤海國的疆域南以浿江(今大同江)和泥河(今龍興江)與新羅為界,北抵今三江平原一帶與北黑水靺鞨相接,東臨日本海,西至今吉林與內(nèi)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接壤契丹,是當時東北地區(qū)幅員遼闊的封建強國。

(二)關于渤海疆域爭議最大的一點是其是否占據(jù)遼東及其時間,遼東在唐朝時期長期為甌脫之地,特別是安史之亂以后安東都護府撤銷,唐朝勢力已難及遼東,這給渤海國入據(jù)遼東提供可能。有學者認為渤海西界一直是自丹東(泊灼口)至新賓、開原一線,并未占據(jù)遼東。?而更多的學者如魏國忠、方學鳳、孫進己、鄭永振等則支持渤海占領遼東的說法。從史料來看雖然沒有明確記載渤海占領遼東的過程,但都提示渤海據(jù)有遼東的事實。如《契丹國志》卷一:“東京乃渤海故地,自阿保機力戰(zhàn)二十余年,始得之,建為東京?!薄哆|史·天祚紀》:“東京,故渤海地,太祖力戰(zhàn)二十余年乃得之?!薄哆|史·地理志》:“東京遼陽府,唐高宗平高麗,于此置安東都護府,后為渤海大氏所有?!薄顿Y治通鑒》卷二七三載后唐莊宗同光二年(924年),“時東北諸夷皆役屬契丹,惟渤海未服,乃先舉兵擊渤海之遼東?!薄独m(xù)日本紀》卷十一引《渤海中臺省致日本太政官牒》云:“日域東遙,遼陽西阻,兩邦相去萬里有余”。由此可見渤海后期疆域包括遼東當屬事實,并且契丹也是從渤海手中奪取遼東的。而渤海占領遼東的時間在宣王大仁秀時期的可能性比較高,但渤海據(jù)有遼東后如何管理,則因缺乏史料而無從得知。
行政區(qū)劃
(一)渤海國的行政區(qū)劃模仿唐朝,實行五京制。下設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縣。渤海國的五京是: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zhèn);中京顯德府,今吉林省和龍市西古城;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省琿春市八連城;西京鴨淥府,今吉林省臨江市;南京南海府,今朝鮮咸鏡南道北青郡。渤海國曾經(jīng)歷四次遷都,大祚榮開國時都城為東牟山舊國,其位置在今吉林東南一帶。742年遷至中京顯德府,755年遷至上京龍泉府,785年遷至東京龍原府,794年復遷上京龍泉府,直至滅亡。除京府之外還有鄚頡、率賓、東平、鐵利、懷遠、安遠等府,府下轄州,其中郢、銅、涑三州為直轄于中央的“獨奏州”。除了15府與62州以外金毓黻還考證出渤海有130多個縣,但這只是能考知的數(shù)字,渤海全盛時期的縣推測有200個以上。
政治方面
(一)渤海國的政治體制采取的是以國王為核心的中央集權(quán)制,渤海國“大抵憲象中國制度”?[,渤海滅亡后契丹“治渤海人一依漢法”?,可知渤海國的典章法律皆依中原唐制。渤海國王處于渤海社會的最頂端,雖然接受唐朝的冊封,但對內(nèi)不奉大唐正朔,而擁有自己的謚號、年號,甚至被尊稱為“皇上”、“圣人”?。君主的配偶亦被尊稱為“皇后”?,內(nèi)政外交均由國王自主處理,可見渤海國雖為唐朝藩屬國,卻在事實上具有相當強的獨立性,頗有“外王內(nèi)帝”的色彩。關于渤海的王室制度,《新唐書》記載:“俗謂王曰‘可毒夫’,曰‘圣王’,曰‘基下’。其命為‘教’。王之父曰‘老王’,母‘太妃’,妻‘貴妃’,長子曰‘副王’,諸子曰‘王子’”。渤海國嚴格依照封建宗法制度,王位原則上由嫡長子繼承,并效仿唐制設“宗屬寺”對王室進行管理。
(二)王室大氏以下的貴族主要有幾個“右姓”,即高、王、李、張、烏、楊、賀等,這些貴族連同王室一并壟斷渤海國的政權(quán),從而使宗法制度和高門政治成為維系渤海國的政治基礎。在此基礎上渤海國全面依照唐制組織政權(quán)以輔佐國王統(tǒng)治,其三省六部分別是:宣詔省,相當于唐的門下省,審議由中臺省提出的政令。長官為正二品的左相,其下設左平章政事,屬官有侍中、左常侍、諫議;中臺省,相當于唐的中書省,負責起草、修訂政令。長官為正二品的右相,其下設右平章政事,屬官有內(nèi)史、詔誥舍人;政堂省,相當于唐的尚書省,作為政府的首腦部門負責執(zhí)行政令。長官為大內(nèi)相,品級在正二品之上,另外配置作為助手的左右司政,地位在左右平章事之下,屬官有左右二允。下設六部為:忠部,相當于唐的吏部,負責文官的采用、考核、封賞等;仁部,相當于唐的戶部,負責土地、稅收等;義部,相當于唐的禮部,負責儀禮、祭祀、科舉等;智部,相當于唐的兵部,負責武官人事、地圖繪制、車馬武器的管理等;禮部,相當于唐的刑部,負責司法、刑獄、審復等;信部,相當于唐的工部,負責交通、水利、建筑以及建筑師的人事。
(三)此外渤海國在中央還設有十二司、一臺(又叫中正臺,相當于唐的御史臺,負責糾劾官員,長官稱大中正,相當于唐朝的御史大夫)、七寺(殿中寺,相當于唐的殿中省,負責王室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管理,長官稱大令,相當于唐朝的殿中監(jiān),品級為從三品)、宗屬寺(相當于唐的宗正寺)、太常寺、司賓寺(相當于唐的鴻臚寺)、大農(nóng)寺(相當于唐的司農(nóng)寺)、司藏寺(相當于唐的太府寺)、司膳寺(相當于唐的光祿寺)、一院(文籍院,相當于唐的翰林院)、一監(jiān)(胄子監(jiān),相當于唐的國子監(jiān))、一局(巷伯局,相當于唐的內(nèi)侍省,掌管宦官)等機構(gòu)。渤海國的官階勛爵制度也效仿唐制,官分九秩,并有開國公、開國男、上柱國等勛爵。渤海國的官服同樣模仿唐朝,三秩以上服紫、牙笏、金魚,五秩以上服緋、牙笏、銀魚,六秩、七秩淺緋衣,八秩綠衣,皆木笏。渤海國在地方上設五京,下轄府、州、縣,有都督、刺史、節(jié)度使等官職。但除了這種中央集權(quán)制以外,邊遠地區(qū)還保留著由土人自治的部落制。
軍事方面
(一)大祚榮與武周打場天門嶺之戰(zhàn),繼而誕生渤海國,所以渤??梢哉f是以武開國。建國后雖文化逐漸發(fā)達,但武功也保持顯赫,先后經(jīng)歷大武藝“斥大土宇”和大仁秀“開大境宇”兩輪大規(guī)模的對外用兵與擴張,與唐朝、新羅、黑水靺鞨等周邊國家與民族進行戰(zhàn)爭,確立了海“地方五千里”的遼闊版圖。關于渤海國的軍事機構(gòu),據(jù)《新唐書·渤海傳》載:“其武員有左右猛賁、熊衛(wèi)、羆衛(wèi),南左右衛(wèi),北左右衛(wèi),各大將軍一、將軍一?!?span id="s0sssss00s" class="sup--normal font-size-12">?雖過于簡單,但大體上可知是仿效唐朝的府兵十六衛(wèi)之建制而加以簡化,因此推測渤海還效仿唐朝實行府兵制。除了十衛(wèi)以外渤海國還設置自己的禁軍,即左右神策軍和左右三軍一百二十司。據(jù)記載渤海國在西部邊境重鎮(zhèn)扶余府“常屯勁兵捍契丹”,可知渤海也有地方兵或邊防兵,這說明渤海的軍隊由府兵和禁軍組成的中央軍和地方軍構(gòu)成。渤海政府機構(gòu)中的政堂省下設“智部”,負責軍事上的管理。渤海軍隊數(shù)量頗大,建國之初有“勝兵數(shù)萬人”,到渤海后期則是“兵數(shù)十萬”。史書稱渤海男子多智謀,驍勇出他國右,至有“三人渤海當一虎”之語”。足見渤海軍隊戰(zhàn)斗素質(zhì)很強,成為“海東盛國”的重要支柱。
經(jīng)濟方面
(一)渤海國內(nèi)各民族來源于處在不同發(fā)展階段,從事不同類型生產(chǎn)的部落或民族,因而渤海區(qū)內(nèi)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一開始就存在不平衡。這一狀況在渤海國存在的200多年里未得到根本改變,大體說來以其上京所在的今牡丹江中游地區(qū)為界,在它以西、以南地區(qū)為夫余、高句麗和沃沮故地及靺鞨族的南部,已是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以東和東北部地區(qū)是被渤海國兼并的黑水靺鞨虞婁、越喜、拂涅、鐵利諸部所在,尚處在漁獵經(jīng)濟發(fā)展階段。存在這一差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不一致所造成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反映在生產(chǎn)領域是社會生產(chǎn)的多樣化,《新唐書·渤海傳》記載:“俗所貴者,曰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柵城之豉,扶余之鹿,鄚頡之豕,率賓之馬,顯州之布,沃州之綿,龍州之紬,位城之鐵,盧城之稻,湄沱湖之鯽。果有九(丸)都之李,樂游之梨?!笨梢姴澈^(qū)域內(nèi)社會生產(chǎn)門類十分齊全,除了漁獵業(yè)外當時中原地區(qū)具有的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和手工業(yè),渤海莫不有之。
(二)渤海國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已普遍采用鐵制工具,他們使用的鐵鐮、鐵鏵、鐵鍤和鐵鏟等,在今吉林敦化、黑龍江寧安及綏芬河流域等地的渤海遺址中皆有發(fā)現(xiàn)。上京龍泉府遺址出土的鐵鏵為生鐵鑄造,其長36厘米、重近4.5公斤,說明渤海人翻土已由靺鞨時代“田耦以耕”,發(fā)展為由畜力牽引。農(nóng)作物品種也多,不僅有粟、麥、穄和葵菜,而且有水稻、豆類、蕎麥、大麻、苘麻和大蒜等,同時也有李、梨等水果。值得指出的是著名的“盧城之稻”,它表明渤海人在1000多年以前已成功地把水稻栽培引種到北緯43度附近及其以北地區(qū),僅此可知其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比高句麗時代有了長足發(fā)展。渤海人普遍養(yǎng)豬,也飼養(yǎng)馬、牛等大牲畜。豬以今黑龍江阿城一帶(鄚頡),馬以今綏芬河流域(率賓)的最為名貴。馬是渤海與中原地區(qū)貿(mào)易的重要商品,當時李正己所統(tǒng)今山東半島“貨市渤海名馬歲歲不絕”。漁獵和采集在渤海社會內(nèi)仍占有一定地位,從事漁獵的主要是越喜、鐵利、拂涅、虞婁等部的居民,見于史載的貴重漁獵品有貂、虎、豹、熊、羆、鹿、鷹、鯨鯢魚、鯔魚、乾文魚等。采集品種類也很多,貴重的有人參、白附子和松子等,這些多是用于納貢和交換。
(三)渤海國的手工業(yè)有紡織、銅鐵冶煉、金銀品制作、陶瓷和造船等行業(yè),紡織品有布、綿、紬,原料是麻和蠶絲,產(chǎn)地主要在今吉林省和龍縣附近地區(qū)(顯州)、朝鮮咸鏡南道(沃州)和牡丹江中游(龍州)。契丹滅渤海后東丹國每年要向契丹進貢粗布15萬匹這一事實,可知渤海地區(qū)的紡織業(yè)是相當發(fā)達的。銅的冶煉和制作也有一定規(guī)模,煉出的銅除用于制作生活用的各種器皿和裝飾品外,還把大批熟銅運到今山東半島(淄青)出賣,今黑龍江寧安以南的哈爾巴嶺一帶和東寧縣大城子地區(qū)是銅冶的主要地。鐵的產(chǎn)地主要在中京顯德府,顯州位城縣的鐵最著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渤海時代的鐵制品已近50種。渤海人也能制作金銀制品,和龍北大地、寧安上京、敦化六頂山等處渤海遺址,出土的金銀制品有金帶、金飾件、金釧、金耳珰以及大量鎏金器物和銀釵等,814年渤海國曾向唐朝獻金、銀佛像各一。陶瓷制品近十幾年在渤海遺址中出土很多,陶器有碗、缽、罐、碟、盤、瓶、缸、杯等,并發(fā)現(xiàn)許多釉陶和質(zhì)地優(yōu)良的三彩陶。瓷器殘片在寧安、敦化及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雙城子)等地的渤海遺址中皆有發(fā)現(xiàn),20世紀60年代初在渤海上京故城南的今杏山鄉(xiāng)發(fā)現(xiàn)大片渤海磚瓦窯群廢墟,1980年探明有20余座。
(四)渤海國的商品經(jīng)濟較為發(fā)達,國內(nèi)城市興起,著名的有上京龍泉府、中京顯德府、東京龍原府、西京鴨淥府、南京南海府等。尤其是上京這座擁有十多萬人口和數(shù)十個里坊的商旅輻輳、邸店駢列的大都會,不僅是渤海境內(nèi)的經(jīng)濟中心,也成為當時東北亞地區(qū)的貿(mào)易樞紐。寺廟附近的交易活動也更加活躍,城市的興起和發(fā)展是商業(yè)繁榮的一個標志。渤海積極發(fā)展對外貿(mào)易主要與唐朝和日本進行,并涌現(xiàn)李延孝、李光玄等馳騁于日本海、黃海和東海之間的著名渤海商人,此外渤海與黑水靺鞨、契丹、新羅甚至中亞地區(qū)都有貿(mào)易往來。
文化方面
(一)渤海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有靺鞨、高句麗、契丹、漢人、奚人、九姓雜胡、達姑、回鶻等多個民族。從族系來說靺鞨屬于肅慎族系,高句麗屬于夫余-濊貊族系,契丹、奚人及達姑屬于東胡-鮮卑族系,漢人屬于華夏族系,回鶻及九姓雜胡等屬于突厥族系。關于渤海的主體民族里中國學者一般認為靺鞨人是渤海的核心部族,確切的說是粟末靺鞨。渤海建國初期有編戶十余萬,人口在70—80萬,后期人口逐漸增至300萬左右。渤海在原有的靺鞨、高句麗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大量吸收中原唐朝文化,創(chuàng)造輝煌而獨特的文明,有“海東盛國”之稱。渤海建國后由高王大祚榮、武王大武藝、文王大欽茂三代經(jīng)營,中間雖發(fā)生政治變故,但社會發(fā)展仍未間斷,至宣王大仁秀時期達到全盛。當時的渤海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社會經(jīng)濟水平很不平衡,因此渤海國的民俗文化也呈現(xiàn)紛繁復雜的特點。在渤海五京范圍內(nèi)因與唐朝、新羅、回鶻、日本等周邊國家的交往,所以城市經(jīng)濟十分繁榮,外來文化幾乎成為主流。居住于城市內(nèi)的上層貴族已大多接受來自中原地區(qū)宗教信仰,其中以佛教最為突出。當時上京龍泉府僅佛寺不下百所、僧徒眾多,至今一些佛寺仍在沿用,香火千年不絕。據(jù)《冊府元龜》記載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渤海國派高禮進朝貢大唐,進奉金銀佛像。
(二)渤海人十分篤信佛教,即使死后也要將陵墓模仿佛塔建造希望靈魂轉(zhuǎn)世成佛。最為典型的為渤海文王之女貞惠公主墓,其復原后的墓葬佛塔為七層,高約二十米,這在中國古代貴族墓葬中都是極罕見的。俄羅斯遠東濱海地區(qū)發(fā)掘的杏山寺遺址是渤海后期率賓府地方貴族捐建的著名佛寺,其寺廟布局規(guī)整建筑規(guī)模宏大,不亞于當時中原與日本的同類建筑。現(xiàn)存的渤海佛教建筑除上京龍泉府部分遺跡,還有吉林省境內(nèi)的靈光塔,該塔為磚砌五層密檐結(jié)構(gòu),與西安小雁塔結(jié)構(gòu)十分相似,另外南京南海府也發(fā)現(xiàn)多處佛寺遺跡。在渤海國民間由于民族眾多,宗教信仰不但種類繁多,而且有逐漸融合的趨勢。除少數(shù)部落首領家族接受渤海朝廷、任命踏入貴族行列外絕大多數(shù)平民仍然處于氏族體制下,從事農(nóng)獵漁相結(jié)合的復合型生產(chǎn),因此在他們的生活中則更多保留本民族的原始信仰,即“薩滿教”。渤海建國后因物質(zhì)生活的快速豐富使民間薩滿教獲得更多的表現(xiàn)手段,近現(xiàn)代以來通過考古發(fā)掘在中國東北、俄羅斯遠東和朝鮮半島北部均出土大量的渤海國時期民間薩滿教使用的銅制腰牌、腰鈴、鼓棒手柄、神服上的銅制鑲嵌物、陶制神偶、等各種法器,薩滿教在渤海國民間的普遍程度可見一斑。
(三)渤海國時期來自中原儒家文化也得到普及與發(fā)展,這從渤海六部用忠字及“五常”命名即可看出,帶來儒家文化的除少數(shù)漢族臣民外本土內(nèi)漢化程度較高的高句麗遺民也成為重要的文化傳播者,而更為主要、影響力更大的則是渤海上流階層。自高王大祚榮起渤海官方就不斷派遣留學生赴唐汲取儒家文化,這些人中大多數(shù)出身貴族官僚世家,有的還是渤海王室。他們精通儒家經(jīng)典,漢文造詣極高,同時又了解唐朝文化政治,歸國后大多躋身政界,成為渤海朝廷的重要人才。此外渤海文王時還效仿唐朝國子監(jiān)設置“胄子監(jiān)”,作為傳播儒家文化的重要基地,所以儒家文化對渤海國作用頗巨,甚至在渤海滅亡以后仍對遼、金兩代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除此之外中原人帶來的道教和中亞人帶來的景教也在渤海有傳播痕跡。渤海人的文學作品主要散見于日本史書中及出土的貞孝、貞惠公主墓志,其詩文受唐朝影響很深,留下姓名的渤海詩人有周元伯、釋貞素、楊成規(guī)、楊泰師、裴颋、裴璆、高元固等人。渤海音樂亦取得較高成就,不僅在當時就傳入日本,后世金朝宮廷還專門設有“渤海樂”。渤海國使用渤海語,官方文字當為漢文,而渤海國究竟有無自己的文字在目前尚無定論。
外交方面
(一)渤海國與唐朝保持著宗藩關系,與南面的新羅國一樣是唐朝的屬國,唐朝曾設立“押新羅渤海兩蕃使”。渤海不用唐正朔,有自己的年號,甚至自尊為“皇上”、“圣人”。但這并不能改變渤海國在政治上從屬于唐朝的事實,只能說渤海國具有對內(nèi)和對外的二重性,對內(nèi)是自主的,而對外尤其是對唐則是藩屬國。最初渤海國被編為唐朝的一個都督府(忽汗州都督府),其君主只是郡王,名義上是唐朝轄下的地方羈縻政權(quán)。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在東牟山(在今吉林敦化)和奧婁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帶建立震國,自立為國王。713年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以統(tǒng)領渤海政權(quán),加授大祚榮為忽汗州都督。忽汗州都督府也就是渤海都督府,在今天的吉林敦化和牡丹江上游一帶,是唐朝在東北地區(qū)設置的最高軍政機構(gòu)之一,忽汗州都督府行政上先后隸屬于安東都護府、平盧節(jié)度使管轄。762年唐廷詔令渤海為國,但仍是大唐帝國冊封體制下的一個附屬國,并始終履行包括朝貢、朝覲、賀正、質(zhì)子入侍在內(nèi)的各項藩屬義務,與唐朝之間在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等各個方面保持著頻繁的來往和密切的聯(lián)系。
(二)當時渤海國王即位必須得到唐朝皇帝遣使冊封方為合法,而且頻年向唐朝朝貢并遣子入朝宿衛(wèi)。200多年的時光中盡管也曾出現(xiàn)過矛盾、爭端,并在大武藝時期爆發(fā)一場戰(zhàn)爭,但從總體來看親睦友好才是唐渤關系的主流。渤海與唐朝的交通為“朝貢道”,即以渤海西京鴨淥府為樞紐,出鴨綠江口至登州(今山東煙臺)直抵長安城。唐渤貿(mào)易主要是以朝貢貿(mào)易的形式進行的,渤海向唐朝派遣朝貢使團132次,向后梁、后唐派遣使團各5、6次,每次都會得到唐廷大量“回賜”。除了朝貢之外唐朝的登州是渤海向唐朝出售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這里常年停泊著渤海的“交關船”,唐朝還在青州(一說登州)設置“渤海館”,專管同渤海地區(qū)的商務事宜。渤海向唐出口的主要有虎皮、海豹皮、貂鼠皮、白菟皮、貓皮、革、馬匹、羊、鷹、海東青、鶻、鯨鯢魚睛、鯔魚、乾文魚、人參、昆布、牛黃、頭發(fā)、松子、黃明、白附子、蜜、金、銀、金銀佛像、六十綜布、魚牙綢、朝霞綢、靴、瑪瑙柜、紫瓷盆以及兒口、女口、奴子等等,進口的主要有帛、絹等各類絲織品、袍服冠帶、粟、藥材、金銀器皿以及經(jīng)籍圖書等等。
(三)渤海國深受唐朝影響采用唐朝的政治軍事制度,經(jīng)濟上積極引進中原地區(qū)的先進農(nóng)業(yè)技術,社會經(jīng)濟顯著發(fā)展,同內(nèi)地貿(mào)易歲歲不絕。同時廣泛吸收唐文化,派遣大量留學生入唐學習,通過文獻可確認的渤海留唐學生李居正、朱承朝、高壽海、解楚明、趙孝明、劉寶俊、烏炤度、烏光贊、高元固等,烏炤度等人還成為唐的賓貢進士。從詩人溫庭筠《送渤海王子歸本國》的著名詩篇也可以看出渤海與唐朝的親密關系和交融狀況,詩中說:“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盛勛歸故國,佳句在中華。定界分秋漲,開帆到曙霞。九門風月好,回首是天涯。
(四)渤海與新羅互為鄰國,兩國雖然同為大唐東藩但關系緊張。大祚榮時期鑒于國力尚弱,曾短暫通好于新羅,接受新羅“第五品大阿湌”的官爵。但其后兩國在領土、經(jīng)濟、政治等利益上始終沖突,使兩國長期處于對立狀態(tài)。732年大武藝入侵唐朝,新羅應唐要求進攻渤海南部但無功而還,后來渤海還曾試圖聯(lián)合日本夾攻新羅。到大仁秀時渤海與新羅再次爆發(fā)戰(zhàn)爭,并以渤海獲勝告終。到渤海末期又發(fā)生新羅和渤海在唐朝面前的“爭長”事件,新羅文人崔致遠作《謝不許北國居上表》,自居“槿花鄉(xiāng)”,蔑稱渤海為“楛矢國”。與此同時發(fā)生新羅人與渤海人爭奪賓貢進士名次的事件,契丹滅渤海時行將就木的新羅還曾發(fā)兵相助,唐朝對渤海和新羅分化離間的“以夷制夷”策略是造成兩國對立的重要原因之一。盡管兩國一直處于對立狀態(tài),但不代表兩國完全絕交,《新唐書》明確記載以南京南海府(今朝鮮北青)為樞紐的“新羅道”的存在,《三國史記》亦記載新羅兩次遣使“北國”(即渤海)?,所以渤羅兩國尤其是民間應該還是有往來的。
(五)渤海與日本的關系相當友好,據(jù)記載渤海國從727年始一共向日本遣使34次(3次遭遇海難覆沒),日本則向渤海遣使13次,直到東丹國時期仍有遣日使臣。渤海曾開辟穿梭于日本海的“日本道”,作為渤日兩國往來通道?!叭毡镜馈钡穆肪€從渤海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琿春)出發(fā),到鹽州(今俄羅斯克拉斯基諾)港,橫渡日本海抵達日本門戶太宰府(今九州福岡)或其他沿岸港口,也有從南京南海府的吐號浦出發(fā)赴日的。渤海早期對日本往來是由于與唐朝及周邊部族關系緊張,因此想與日本結(jié)援打開孤立的局面。758年以后渤海與日本又企圖聯(lián)合夾擊新羅,但隨著渤海立場變化這種軍事結(jié)盟關系也中止,從762年開始渤海不再派武臣出使日本,而改以文臣。渤日兩國經(jīng)濟文化交流隨之日趨頻繁,在經(jīng)濟上渤海向日本輸出大蟲皮(虎皮)、熊皮、豹皮、人參、蜜等土特產(chǎn),從日本輸入彩帛、綾、綿、羅、絲等絲織品。在文化上兩國使臣酬唱詩歌,互相輸入音樂舞蹈,在漢字文化圈的交流史上書寫燦爛的一頁。渤海不僅直接與日本交流,還扮演著唐日交流的中介角色。如渤海國協(xié)助日本遣唐使入唐和歸國,援助日本留學僧和留學生入唐和歸國,轉(zhuǎn)達旅唐日本人的書信和物品,傳遞唐朝的情報等。此外渤海國還向日本輸入唐朝文物,如將唐朝《長慶宣明歷》和梵文《尊圣咒》傳到日本。
(六)渤海與日本的關系中也有不和諧的因素,主要在于兩國關系的不對等。渤海將對日關系視為對等外交,重視度次于對唐朝貢關系,這從渤海入唐使節(jié)多為大氏、而遣日使節(jié)鮮有大氏這一事實可以看出。大武藝與日本建交的國書中也有“通使聘鄰”、“永敦鄰好”等描述平等睦鄰關系的語句,?但當時日本的小中華思想?yún)s極度膨脹,以“中國”自居把渤??醋鳌稗瑖?,將渤海來使視為朝貢,兩國不能不因此產(chǎn)生矛盾。從753年開始日本就要求渤海用藩禮,771年又發(fā)生日本以渤海國書“違例無禮”而拒絕接受的事件,此后的渤日交往中又屢次發(fā)生日本以渤海國書“無禮”、“違例”、“不遜”或使團攜帶商旅為由而退還國書甚至拒絕渤海使臣入京之事。而渤海則堅持自主平等,維護獨立的尊嚴。
(七)日本要求渤海朝貢的依據(jù)是渤海為高句麗繼承國,而高句麗則是日本的朝貢國,所以渤海有向日本稱臣納貢的義務,比如日本第一次要求渤海稱臣就是援引高句麗舊例(“尋高麗舊記”),后來天皇致渤海的國書中也有“高氏繼緒,每慕化而相尋。大家(指渤海大氏)復基,亦占風而靡絕”?、“昔高麗全盛時,其王高武,祖宗奕世,介居瀛表,親如兄弟,義若君臣。帆海梯山,朝貢相續(xù)。逮乎季歲,高氏淪亡。自爾以來,音問寂絕。爰洎神龜四年,王之先考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渤??ね酰彩箒沓?,始修職貢”?等語句,因此日本稱渤海國為“高麗國”或“高句麗”,稱呼渤海王為“高麗國王”,其使節(jié)為“高麗大使”。日本派遣至渤海的使節(jié)或船只,則稱“遣高麗使”、“送高麗人使”或“遣高麗國船”,渤海國亦表現(xiàn)出繼承高句麗的意識,如大武藝致日本的書函中有“復高麗之舊居,有扶余之遺俗”?,大嵩璘致日本的國書有“向風之趣,自不倦于寡情;慕化之勤,可尋蹤于高氏”等。關于該問題里中國學者魏國忠等主張稱渤海為高麗國是日本單方面炮制的騙局,目的是誘導渤海稱臣,并推測“高麗國”的稱呼被渤海抵制。
(八)除了唐朝、新羅、日本等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外渤海還與突厥、黑水靺鞨、回紇、契丹等游牧、漁獵諸部族與政權(quán)存在交往,突厥(后突厥汗國)是渤海最早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新舊唐書都記載大祚榮一開國就遣使與突厥交往。渤海剛建國時是稱臣于突厥、受突厥保護的,突厥派駐“吐屯”進行監(jiān)視。受唐招撫與冊封后形成對唐與突厥的兩屬關系,后突厥汗國衰亡后這種關系不復存在。而渤海投向突厥實為時勢所迫,與突厥的關系并不睦,因此突厥衰落以后就立刻擺脫對突厥的從屬關系。據(jù)史料記載突厥曾于735年遣使渤海,要求渤海出兵助突厥攻擊契丹與奚,但渤海武王大武藝卻將使者扣留,可見渤海與突厥已在此時一刀兩斷。對于繼突厥而興的回紇汗國并無史料記載渤海與其建交,但從考古發(fā)掘出的突厥文石板、景教十字造型的陶質(zhì)牌章等遺物來看回紇人可能在率賓府(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從事商貿(mào)等活動,并把景教信仰帶入渤海境內(nèi)。渤海人的祖先曾長期在營州與契丹人共同生活,并參與契丹人發(fā)動的營州之亂,因而渤海初期與契丹關系不錯,甚至在大武藝時期可能有某種結(jié)盟或默契存在。但總體來說,渤海和契丹關系緊張,史載渤海國在西部邊境重鎮(zhèn)扶余府“常屯勁兵,捍契丹”。?后來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機討伐渤海時就稱渤海為“世仇”,日本醍醐天皇對東丹國使臣的詔書中也說:“朕聞渤海之于契丹,世讎之國也?!辈澈Ec契丹的敵對關系可見一斑。渤海與黑水靺鞨也是敵對關系,大武藝侵唐即是因與黑水靺鞨的競爭而起,后來渤海對黑水靺鞨逐漸占上風,兼并鐵利、拂捏、越喜、虞婁等南黑水靺鞨諸部,設置州縣進行統(tǒng)治,使其“不復與王會矣”(即不再向唐朝朝貢,而臣屬渤海)。
